大家都對可控核聚變的美好前景憧憬不已,為什麼核裂變不能擔此大任呢?是什麼限制了核裂變更廣泛的作為能源的應用呢?是地球上裂變原料的缺少,抑或是裂變輸出的能量等級還是不夠高?如果可以,請用數據說明。


因為核裂變已經應用了,而核聚變是永遠的30年。人類當然只會覺得沒有的東西好了。

論反應條件,核裂變遠比核聚變溫和,不需要什麼磁場或者慣性約束,也不用激光或者中心束加熱點火。

論主要影響核反應裝置壽命的中心輻照強度,核裂變的中子能量比例只有核聚變的十分之一,數量也只有四分之一。因此結構承受的輻照強度比聚變堆第一壁低太多了。核裂變堆達到六十年壽命是很容易的,但核聚變堆的第一壁可是沒幾年就得更換一次。完全沒理由認為核聚變就能更便宜。

論核燃料的生產,表面上核聚變的氘和鋰6很容易獲得。但是聚變堆的擁護者從不提增殖氚的難度和成本有多高。

裂變的反對者主要強調的是反應堆的安全性和乏燃料的長期處置問題。前者呢,其實也就是發生了兩件大事而已,但造成的總輻照活度其實比燃煤釋放的放射性低太多了,但後者的危害有誰提過?乏燃料的長期處置確實是個尚未解決的問題,各國的地質處置都不太到位,一次通過的廢料太多,除非能採用深鑽孔埋藏處置之類的方案,否則是沒法大規模擴大核電應用的。後處理閉循環法理論上可以嬗變掉乏燃料中的超鈾元素,但這依靠快堆難以完成,通常認為得靠聚變裂變混合堆或者ADS才能實現,但這就有點難堪了。相比之下核聚變只有半衰期至多幾百年的核廢料,這算是核聚變僅有的幾個優勢吧?

至於核燃料的儲量,這其實根本不是問題,即使對於一次通過,天然鈾也只佔到核電成本的3%。也即即使地表廉價的四百萬噸鈾枯竭了,開發海水中的四十億噸鈾,也只能導致核電成本上漲區區一兩成而已,根本沒什麼大不了的。沒必要聽核聚變鼓吹的無限氘。

PS使用海水提鈾對核電成本的影響:

現在鈾價大約是$40/kg,海水提鈾預計為$340/kg,核電站一年消耗天然鈾約220T,年發電量按7500GWh計算,則電價需上漲0.06RMB/kWh,大約是核電上網電價的14%。


核裂變因為切爾諾貝利和福島而面目猙獰。切爾諾貝利:1986年4月26日當地時間1點24分,前蘇聯的烏克蘭共和國切爾諾貝利(Чорнобиль,Chernobyl)核能發電廠(原本以列寧的名字來命名)4號反應堆發生嚴重泄漏及爆炸事故,大約有1650平方千米的土地被輻射。後續的爆炸引發了大火併散發出大量高輻射物質到大氣層中,涵蓋了大面積區域。這次災難所釋放出的輻射線劑量是廣島原子彈的400倍以上。事故導致30人當場死亡,上萬人由於放射性物質的長期影響而致命或患的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影響而導致畸形胎兒的出生。經濟上,這場災難總共損失大概兩千億美元(已計算通貨膨脹),是近代歷史中代價最「昂貴」的災難事件沒有之一。

福島核事故:自己百度,經濟損失加處理費用也不亞於切爾諾貝利。

核聚變雖然看起來美好,但其實是鏡花水月,僅僅是想像中的美好而已。


首先,核聚變是氫原子之間聚變,原料接近無限,地球上水太多了。而核裂變是鈾等超重元素,量很少,都是戰略材料,作為能源太奢侈了。

其次,核聚變效率比核裂變高,質能轉換率高得多,能源密度大。同樣質量的材料,核聚變發出的能量更多。

三,核聚變比核裂變安全,氫聚變為氦,無輻射,沒有核泄漏的風險。且一旦出事,核聚變只要溫度壓力降低就會停止反應,不會惡化。而核裂變一旦出事,中子會累積,加速核材料的反應,不及時處理情況會惡化。


一個是易裂變燃料(鈾235等)有限,再一個是裂變反應會產生乏燃料,難以處理。


因為人類蠢,事故蠢,對事故的反應更蠢,裂變能源某種程度上當然是有侷限性的,但是它仍然是一種非常優秀的能源,它的效益與它現在的應用程度是不相稱的

從三哩島,到切爾諾貝利,再到福島,一個處在人類科技歷史最高點的超級大國,一個人類歷史上最強而有力的國家機器,和一個以嚴謹精密著稱的工匠國家,他們之中經過選拔和教育的精英在35年裏連續發生三次從設計到操作再到善後都蠢得不能再蠢的事故,這說明什麼?

在事故之後,人類的領導者和精英們不去試圖解決分明可以解決的問題,反而為了聲望和利益撒佈恐慌,引導大眾接受核電不安全的觀念,而大眾對此毫無判斷能力,這又說明什麼?

我有時候在想,如果飛機不燒油,大概下場也會跟核電差不多

我從短暫的人生當中學到一件事,越是玩弄計謀,就越會發現人類的能力是有極限的。——迪奧·布蘭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