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恆星都是微觀粒子合成氫及其同位素的地方,只是剛合成就發生了核聚變,這個過程基本達到了平衡,所以能延續很久。也是空間物質化的一個過程,九大行星就是這個過程的副產品?

————————————————————

看了回答基本都認定氫本來就在太陽裏,還有說行星是撿垃圾撿來的,這個垃圾是超新星爆發甩過來的嗎,還是來自恆星。

以前一直說九大行星,後來幾個人一商量就成了八大行星,以前人說太陽裏燒的煤,現在說是核聚變,也許有一天主流的大爆炸理論又否定了。

討論一朵花兒為何開的如此艷麗,只討論這朵花而不聯想地球上漫山遍野的各種花,還有各種動植物繁衍和整個生態還有地球太陽還有宇宙,那是不對的,也是不應該的。

以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了元素週期表,看山是山也是水都一樣是原子。現在有了基本粒子標準模型,看整個宇宙都一樣,光、場、引力、空間、天體,都是基本粒子在運動。為何花兒開的如此艷麗,為何太陽能炸100億年,只因這一切是基本粒子掀起的蝴蝶效應,一場颶風緣起緣滅,如夢如幻,如泡如影。


第一,太陽不是炸,太陽是可控核聚變。聚變三重積是指約束時間,密度和溫度。太陽自身質量足夠重,是地球的333000倍,從而引力粗略來說也是是地球的33萬倍。足夠的引力就有足夠的約束和密度。所以太陽或者其他恆星上的核聚變是引力控制可控核聚變。

再詳細一點來說:

  • 核聚變是氘核聚變生成氦4,虧損大概0.7%的質量,放出大概26.73MeV能量;
  • 氘核聚變需要克服庫侖力,克服庫侖力簡單來說需要高溫高壓;
  • 太陽結構分為日核區,輻射區和對流區。其中日核區重量為整體質量1/4,輻射區半徑為整體半徑80%,聚變反應只發生在日核區;
  • 日核區域溫度約為1500萬開爾文,密度為水的150倍,壓強為3000億倍大氣壓;再根據量子隧道效應和P-P效應,核聚變在太陽核心區能夠發生;
  • 如何緩慢平穩反應:壓力平衡。太陽核心區有很強的引力壓強方向為法線方向指向向日心,而聚變反應會有法線方向向外的熱壓強。反應加劇,熱壓升高,日核心區膨脹,密度降低,導致反應放緩;同時反應過於緩慢會導致引力壓將核心區壓縮,體積降低,密度增大,從而提升反應。
  • 最後,太陽單位質量在單位時間內放出熱量並不很大,是很溫和的反應,但是太陽體量大從而總熱量就大。

第二,問題描述與問題似乎沒有什麼關係。建議描述清楚一些。


有點莫名其妙的邀請。。。這個問題是個自問自答嗎?

都是核聚變,為什麼氫彈只是一瞬間,太陽是那麼久?區別是約束啊!咱們的人造太陽,也就是可控核聚變不也是約束嗎?氫彈是沒有約束的啊,達到聚變條件,瞬間就結束,能量釋放出去了啊。而不論是太陽,還是可控核聚變,都是要把能量約束在一個地方持續進行的啊。

至於問題底下的這些話,有點讓人摸不到頭腦了。微觀粒子變成氫元素是在大爆炸的時候,跟恆星木有關係。剛剛合成的氫元素也不可能立刻發生聚變,聚變條件不夠啊。空間物質化又是什麼東西?九大行星的產生跟聚變木有關係。

一個很普遍的問題,下面一個有點奇怪的描述,所以讓我摸不到頭腦了


題主有一個更新,還給我留了個回復。但是不論是更新還是回復都是更加莫名其妙。

首先,我得先確定,題主不會認為氫彈裏的燃料一下都聚變光了吧?真是這樣,于敏在天之靈得樂死了。。。

聚變是一個概率性的反應,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會以一定的概率發生。只有約束條件達到某一個值之後,聚變才能持續自發發生,這個叫做勞森判據。氫彈只有那一下符合聚變要求,後面炸開就不符合了,而不是燃料用光了。太陽或者託卡馬克裡面的聚變就是持續進行的。這樣的解釋,題主理解了嗎?

再說題主提到的量子漲落的問題。量子漲落這個概念是沒問題的。

但是第一有量子漲落的真空學術界不是公認為真空的,否則不會有真空衰變這種東西存在。所以不是每一個量子物理學家都認為有量子漲落的真空是真空。更遑論廣義相對論的專家了。

第二,量子漲落跟聚變不挨邊啊,差兩個級別呢。量子漲落說的是基本粒子層面的問題,聚變是原子級別的問題(準確的說原子核),中間還差著質子中子一個級別呢。量子漲落完全不會影響聚變的。這就好像你在你們家跳起來了,狠狠地砸在地上。也不會影響地球公轉軌道的。


以我們的太陽為例,目前發生的反應是氫核聚變,大體上是四個氫原子聚合成一個氦原子的過程,由於太陽自身巨大的體積,每時每刻在其核心都有427萬噸的物質轉化為能量發散開來。其當量是910億枚百萬噸級氫彈同時爆炸,只是由於太陽核心巨大的壓力,爆炸產生的能量並不能使太陽四分五裂,而只是把太陽整體加熱為一個熾熱的等離子體火球,向周邊輻射巨大的能量。你可以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可控核聚變裝置,只是人類還沒找到主動操作這個裝置的辦法。

而氫彈不同,氫彈起爆時沒有巨大的壓力約束起爆物質,所以核聚變反應是不可長時間持續,炸完就在一瞬間。

總結一下:

太陽核聚變兩個條件,溫度和壓力。巨大的壓力下氫原子扛不住,外層電子被壓進質子中形成一個中子,然後倆中子倆質子聚合成氦原子,過程中放出巨大能量,這一過程由於巨大的壓力被反覆重複,所以太陽持續發光發熱。

地球上氫彈爆炸一個條件,溫度。起爆的瞬間高溫之下氫原子之間互相撞擊,部分氫原子變成中子,和其他氫原子聚合成氦原子,過程放出巨大能量,這一過程沒有壓力導致沒有足夠的物質參與後繼反應,所以氫彈爆炸一瞬間。

順帶一提的是核聚變這廝是溫度不夠壓力湊,太陽中心溫度和咱們氫彈起爆時的爆心溫度相比就是個弟弟,奈何人家壓力巨大開掛,不服不行。

P那個S一下,氫彈嚴格意義是氫的同位素聚變,這一反應在太陽內部也有,科普不多說。


第一當然是燃料質量的數量級差太多了。但絕非有回答說的就是因為太陽大,太大了也不好,後面會說。

第二則是燃料不一樣。目前的氫彈應該都是用氘化鋰-6或者類似的裝料,聚變的臨界條件比較低,容易實現,反應也比較劇烈。

而太陽作為主序星,它燒的就是普通的氫,即使以太陽這麼大的質量,在天文學上也僅僅是分類為黃矮星—剛剛能達到點燃聚變的條件。而在太陽核心,每四個氫原子核聚變成一個氦原子核的過程,雖然同時發生的很多,但具體到一個質子,它可能晃悠好幾億年才終於參與聚變。並非每個到達核心的質子都立刻聚變的。

所以這保證了太陽能長久的燃燒,而並非單純地質量大而燒得久。假設以後我們真的完成可控核聚變,那也是一樣的道理,通過各種手段,既要達到臨界條件,又能穩定而平緩地釋放能量。

恆星質量過大會怎樣?核心條件遠超臨界條件,聚變反應十分迅速,巨大的能量把整個恆星燒得發藍,但再厚的家底也經不起折騰,可能1000萬年內就把氫全部燒光了,然後仗著巨大的質量強行讓氦聚變,氦燒光了再往下走,直到鐵,鐵是個分界點,鐵以下,即使聚變也不再釋放能量,反而吸收能量。這下子再也沒有輻射壓對抗巨大的引力了,於是劇烈收縮,然後外層被炸飛,一顆超新星誕生了。


你喝掉一杯水只需要一瞬間。

來,這裡有個洞庭湖,請它喝乾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