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金 + 喬治·R. R. 馬丁聯袂推薦

《克蘇魯神話》《驅魔人》譯者姚向輝私心推薦

華納兄弟與《小丑回魂》編劇人將共同打造改編美劇

第73屆雨果獎得主新作

BBC:歐洲幻想文學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之一

----------------------------------------------------------------------------

愛是恆久忍耐,恨也是。

一個被西點軍校守護的罪孽小鎮,一場籌謀三百年的復仇

愛讓人死,恨卻能令人死而復生。三百年前,凱瑟琳被迫在深愛的一雙兒女間做生死抉擇,被鞭笞凌辱,處以絞刑,拋屍莽林,眼與唇被黑線縫死,身軀被鐵鏈束縛;三百年後,她成了整座黑泉鎮揮之不去的夢魘——鎮民若是離家太遠,就會產生自殺衝動;而一旦有人對凱瑟琳造成傷害,就會有無辜鎮民暴斃。

儘管80公里外就是繁華的國際化都市——紐約,黑泉鎮依然自成體系,閉塞排外。面對強大的超自然存在,鎮議會組織了特遣隊專門負責保密工作,制定了嚴格的訪客規定和刑罰制度,還開發了一款女巫跟蹤定位App,方便鎮民安全出行……

然而,成長於網路時代的叛逆少年感到窒息與不滿,他們開始對凱瑟琳做各種殘酷的試驗,希望藉此找到破除詛咒的方法,這些危險的舉動讓所有鎮民為之神經緊繃。面對這個自詡文明有序的黑泉鎮,凱瑟琳始終沉默不語,她把罪惡交給時間,等待害她慘死的殘暴與野蠻再次降臨。

----------------------------------------------------------------------


DingDong,the VVitch is back

這是一篇有趣的小說,我並沒有抱著恐怖小說的期待去閱讀,也因此在看到一半時不免生了些寒意,但是設定確實很有新意,故事也足夠紮實並吸人眼球,讓我手不釋卷一直看到結尾。雖然竊以為該書的結尾還需潤色(中文版中作者也提到了他在這版中修改了一些背景設定並對結尾做了大改,不過我仍覺得稍顯凌亂),但整部書營造的逐漸壓迫與失控的氛圍還是非常值得稱讚,而書中幾處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劇情也會讓我細想一下作者在文字下的深意。

1.火刑柱上的女巫

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是我每次看到女巫題材後第一個想到的東西。事實上,如果一個有關女巫(魔女,巫女)的作品不探討她們與人類之間的關係的話,那這個作品必然沒有觸碰到這個題材的核心。

自然,這種關係的討論可以是童話般人畜無害的,比如《魔女宅急便》中進入人類社會,逐漸適應並成長的琪琪。

《魔女宅急便》

或是遊戲《魔女之泉》系列裡每天鍛煉身體,捉捉小野豬,躲著人類僱傭兵的小可愛們。

《魔女之泉2》

但是更多的作品則是充滿著暗色與血腥的。這種記憶來自於中世紀的女巫狩獵,人們被恐懼洗腦,將無數普通的婦女通過各種刑罰折磨致死,而人們對那個時代恐懼殘忍的印象,便被拓入當下的作品之中。

《大都會》(1927)

在《黑泉鎮》這書中,我看到了三次審判,第一次自然是三百年前凱瑟琳因為被村民懷疑復活了兒子而被眾人認定為女巫,被迫親手殺死孩子並自殺,這也是女巫的誕生緣由。第二次呢,則是喬登·霍爾斯特因為折磨女巫致使鎮上一人暴斃,同時大家也害怕他這樣做會不小心讓封印女巫的縫線裂開導致更恐怖的後果,所以對他和他的同夥處以鞭刑和殘忍的禁閉。第三次,則是眾人知道史蒂夫·格蘭特解開了女巫的封印之後,對他的暴力行為。

一般而言,說起中世紀的女巫狩獵,我們會說那個時代的人是愚昧的。因為我們確信了女巫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於是那些人手舞足蹈地慶祝著女巫被燒死的鏡頭便是荒誕而愚蠢的,比如《大都會》裡面,眾人將假的瑪麗亞綁上火刑柱,載歌載舞,卻忘記了剛剛死去的兒女。

《大都會》(1927)

《黑泉鎮》不同的一點就是,人民似乎也是愚昧的,然而他們的做法卻又讓你無法拒絕。因為在故事中女巫是真實存在的,人民固然會在某種情況下變得極端殘忍,不過事實是這種殘忍也確乎保證了他們以及鎮上大部分人幾百年間的生命安全,在這種恐怖之下,所有人的行為變得古怪起來,誰也不知道我們究竟會做出什麼,誰也不知道我們如果生在那個鎮子之中,是否也會變得和那些人一樣決絕。

2.從舊時代的迷霧中走出

《歡迎來到黑泉鎮》另一個很有意思的一點就是,女巫是一個古典的故事,不過作者將這個古典的故事延續到了今日。我還是比較喜歡這種復古的現代故事的,因為在現代的條件下會使得我們能以其它的角度去看待靈異事件,某個傳聞不再是口耳相傳,親身經歷,而是通過無處不在的攝像頭記錄下來,就比如泰勒用自己的GoPro相機記錄下的影像,如果變成電影或是電視劇,大概就會像《女巫布萊爾》一樣。

全程使用手持攝像機拍攝的《女巫布萊爾》

另一個就是特遣隊在鎮裡面安裝的無數用來監控女巫動向的攝像頭,還有村民人手一個iphone里報告和得知女巫位置的app了。因為這兩個舉措,所以人們,包括作為讀者的我們,在全書大部分的時間裡面是能夠對女巫的信息有著比較清晰的認知的。

這種設定打破了一般恐怖作品中過於神秘的恐怖角色形象,一般的鬼故事中,人們是無法預測鬼的行蹤的(《招魂》裡面雖然捉鬼夫婦對鬼的附身模式做了幾個階段的總結,但還是過於籠統),而像前一陣子改編成電影《湮滅》的原著那樣,第一本書就是讓你在一種什麼也不知道的情況下參與進主人公的冒險,而一般,這種無知的行進會讓人心生恐懼。

《湮滅》

《黑泉鎮》反其道而行之,它讓你對女巫的位置,女巫的歷史,如何會導致女巫暴走都有很詳細的介紹,然而在這種全知的條件下,我們依然感受到了恐懼,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哪怕我們對她有了如此多的了解,卻還是對可能發生的事情無能為力。

這也就是書最後女巫覺醒,重新讓小鎮回到十七世紀的黑暗時代時我們的感受。無論多麼先進的設備,多麼充足的準備,在面對女巫之時,依舊是脆弱不堪,已知感所營造的安全氛圍,在瞬間被擊潰,而現代的光明假象,也剎那間跌落回中世紀孤立無援的黑暗之中。

3.畫地為牢里的暗流

黑泉鎮因為受困於女巫的詛咒,所以在一方面接待外地遊客的同時,也處於某種相對封閉的狀態,正是這種狀態使得黑泉鎮裡面的人出現了分歧。

最為明顯的對立就是作為年輕人的泰勒一夥想要解決女巫的詛咒建立的OYE網站與守舊維持現狀的科爾頓·馬瑟斯等人。

一般的文學作品中,年輕人所領導的勢力作為打破陳舊規則的新生力量,通常是作品中所要宣傳的正面形象。在《黑泉鎮》中,我們看到的卻只是幾個用著幼稚的計划進行著不切實際抵抗的孩子們,所以我們反而會覺得在這種情況下,還不如站在維持秩序的一方更為妥當。

而另一波人,則是以格麗澤爾達為主的,崇拜女巫的一伙人。事實上,小說在描寫她的時候,往往會給人一種忍俊不禁的感受。因為她的崇拜,完全是基於一種愚鈍的狀態,如果給她其它的選擇,也許她也會去崇拜茄子,崇拜麵條。

飛天麵條教

而更為可笑的是,她的這種敬仰也僅僅是發泄內心不滿的一種方式,她試圖借女巫之手去懲罰自己生活中看不順眼的人,並保佑自己(實際並不會),然而她自己卻也像鎮子裡面其他人一樣非常害怕女巫,這讓我想到了葉公好龍的故事,格麗澤爾達大略就是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她誤打誤撞將一隻孔雀獻給了女巫(孔雀可能作為某種邪惡的象徵引起了之後女巫的變化)後,發現了地上還有些別的人的祭品,於是勃然大怒。這讓我不禁想到,她的這種行為果然並不是個例,在這種恐怖的壓迫之下,某些奇特的宗教與信仰會逐漸生成,就像《母親!》,《迷霧》裡面那樣,而因為黑泉鎮處於現代社會,所以其實這種信仰的土壤並不肥沃,而這種邪教也只是處於零散發作的現象,不過作者點出了這種可能性,雖然使用詼諧戲謔的口吻。

《Mother!》

《迷霧》

4.一個誘因引爆的百年災難

父親會為了救我而犧牲不認識的一個人,非洲的一個村落,整個非洲,或者是我們鎮上其他的所有人么?

當你面對鏡頭的時候,當你知道這是無稽之談的時候,你很難在面對所有的問題下都選擇救你的兒子,政治正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這畢竟不是真的,而你放棄整個非洲無疑會很傷某些人的心,比如那些喜歡《黑豹》的觀眾們。

泰勒在書的開篇問了爸爸這樣一個問題,在全書的末尾,爸爸對這個問題作出了自己的解答:他會選擇救自己的兒子而犧牲剩下全鎮所有的人。

當然我們知道,史蒂夫做出這個決斷的時候是在經歷了兩個兒子的悲劇之後,大兒子泰勒死亡,小兒子馬特也雙目失明,從鬼門關走了一遭。

泰勒的死是因為喬登的報復。

喬登的報復是因為鎮里人對他的審判和鞭刑。

鎮里人對他的處罰是因為他對女巫的折磨。

喬登對女巫的折磨是因為女巫害死了他爸爸。

女巫害死了他爸爸是因為這個三百年的詛咒。

而三百年的詛咒又是因為當初對凱瑟琳的迫害,凌虐。

於是一切一切都明白了,最終一個鎮子的消失其實早就註定,而史蒂夫的選擇更是無關政治正確或是愛恨情仇,他選擇也罷,不選擇也罷,女巫總是能用別的方式歸來並帶來災難的,人們也總能找到下一個替罪羔羊,下一個處刑的對象,一切不過是冤冤相報。

所以,史蒂夫沒有錯,你是願意救一群暴徒,還是願意救下自己的孩子呢?哪怕是整個非洲,在生死攸關的壓迫之下,也會變成一群暴徒吧?而你自己,在決斷了他人生死之時,又何嘗不是那些暴民呢?

(僅限於這本書的情景,《蝙蝠俠:黑暗騎士》的雙船實驗就給我們展現了完全不一樣的結果,雖然我是覺得那太過理想化,人畢竟都是自私的,書裡面史蒂夫最後不還是為了自己拋棄了妻子和小兒子)

5.綿羊到獵手的墨菲效應

我很難去說女巫最後的覺醒究竟有無預謀,書中的感覺,似乎是女巫早就謀划了一盤大棋,而我隱隱覺得,恐懼其實才是一切的幕後主導者。

這讓我想到了《女巫》裡面最後大女兒殺死全家簽訂契約走入黑森林的場景。巫術在其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呢?其實就是最初搶走了他們家的小孩,之後的搜尋,下蠱之後的猜疑,暴力,其實都是人心作祟,女巫只要在背後輕輕一推,多米諾的骨牌就會接連倒下。

《女巫》(The VVitch)

《黑泉鎮》也是如此,將要發生的,必然會發生,開篇人畜無害的女巫,撞在電線杆上摔倒在地,被人用樹枝推搡,被刀割乳房被石頭擊打。要是沒有那些恐怖的都市傳說,我們甚至會覺得她是一個弱者,然而在小說半程之後,這個小綿羊逐漸露出了她的獠牙,她只用等待著,事情就自然會急轉直下,她的枷鎖定然會被某個人打開,活了三百餘年的女巫其實只在其中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

終究,一切都怪過於愚蠢簡單幼稚的人類,而這結局也是無可避免的,不是么?

「These violent delights have violent ends

And in their triumph die, like fire and powder, Which, as they kiss, consume. 」

這個來自羅密歐與朱麗葉里的話語,出現在了該書書背的封面上,也出現在了《西部世界》之中,我覺得這話很有趣(所以被很多人拿來用),它昭示了極樂的短暫,苦痛的恆久,現實中打敗巫婆後歡慶的《巫婆已死》後,也會有一天響起女巫歸來的音樂。

DingDong,the VVitch is back


自問自答 剛剛閱畢英文版的《HEX》(中譯《歡迎來到黑泉鎮》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8013205/),該如何評價這樣一部小說呢?

與其說是奇幻驚悚小說,倒不如說是政治寓言小說。

生活在現代的「女巫」

小說最吸引人之處,莫過於其設定:Kathrine是一個存在於2012年的女巫。這種將傳統奇幻形象融入現代都市的手法,非常的先聲奪人。不論是尼爾·蓋曼的《美國眾神》還是傑夫·范德米爾《湮滅》,都有類似的影子。我們可以看到,相比17世紀的黑泉鎮,現代的黑泉鎮有著遍布全鎮的攝像頭,有著隨時追蹤女巫定位的APP,有著專門負責處理女巫事務的特遣隊——然而這種對於現代科技力量的刻畫和女巫代表的神秘力量的懸殊對比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實際諷刺了人們對於現代科技力量的篤信——小說中就直言不諱的質疑,我們構建出一個現代科技網路,藉此獲得的安全感,有多少是虛構的安慰效應呢?更巧妙的是,作者在這種去魅化描寫(比如仔細描述女巫的外貌,詳細陳述女巫的理化性質等等)的同時,依舊維持了女巫力量的神秘性,從而極大的保留了故事的吸引力。

但和以奇幻形象,如古神作為主角的《美國眾神》不同,《HEX》中的女巫Kathrine並不是故事的主角,而是作為故事的背景——也就是說,女巫的形象,在小說中不過是一種異化的力量:這種力量將黑泉鎮的三千居民禁錮於此;這種力量不再是宗教中朦朦朧朧的神,而是觸手可及的實體;這種力量具有強大的毀滅性。刨去奇幻文學手法所施加的掩飾,女巫和她的詛咒可以輕鬆的替換為其他現實中的事物:一個無法脫離的強權政府;一種無法戒除的心理成癮;或者一段無法抹消的痛苦回憶。因此,整部小說都可視作一個宏大的比喻。

殺死兒子還是全鎮人

小說開頭Tyler向Steve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了救自己的孩子,是否願意做出選擇讓全鎮人死?而這個問題的答案,作為伏筆,直到全書後半部才進行回收。這個問題讓人聯想到經典的思想實驗有軌電車難題(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89%E8%BD%A8%E7%94%B5%E8%BD%A6%E9%9A%BE%E9%A2%98

)。讓人遺憾的是,小說中Steve面臨這個問題時並沒有進行更多的道德鬥爭和思考,而是在感情的驅使下近乎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挽救自己的孩子。這種劇情安排實際上破壞了小說的一部分深度。

另一方面,小說中不僅僅有「有軌電車難題」這樣一處重複,比如「小孩子們舉著箱子扮演下葬被大人們視為不祥之兆」「我不再相信女巫,所以我如此行事作為平衡(Later I stopped believing in witches, so I did it as a balancing exercise)」等多處重複。這種如同巴布洛夫條件反射實驗一般的重複手法,讓我聯想起斯蒂芬·金的《閃靈》中反覆出現的「Redrum」和《寵物公募》中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以及《海伯利安》中索爾故事裡反覆出現的獻祭的夢境。對於前者來說,重複手法可以讓整個文本顯得神神叨叨,也就是一種壞事情要發生了的不詳之感,是渲染氣氛的絕佳選擇;對於後者來說,則是反覆強化主旨,甚至通過主角面對同一情形(夢境-現實/他人-自己)中的不同反應,來直接宣示出主旨:索爾在夢境中犧牲了瑞秋,實際面對人工智慧的威脅拒絕獻祭;Steve最初聽到這些迷信的說法不以為然,後面經歷喪子之痛認為這些都是不詳之兆,並最終倒向女巫的力量。

全民公投

開篇說道該小說可被視為政治寓言,而第一部分則說女巫其實是隱喻著一種強權,那麼小說所描寫的,自然就變成了強權下異化的人性和政治——只不過這一切都是披著面對女巫,黑泉鎮居民如何應對的外衣。首先是正常時期下,居民儘管不能長時間離開小鎮,也需要保守秘密,但是一切的限制和信息管制看起來都是在一個可接受的範圍內——正是生活在稜鏡或者**下的我們的常態。但是,當新生代不滿於現狀,試圖進行變革的時候,他們立刻觸碰到了強權的天花板;小說中也立刻給我們展示了其他例子:瘋癲的Arthur Roth 的死被輕易的掩蓋為自然死亡,而全鎮的公投更是宣示出相比真相,居民更樂意見到的是自己利益的保全——甚至表面上的程序正義已經無力去維持結果正義。而當Jaydon向女巫投石,徹底威脅到居民利益的時候,居民更是完全轉化為和17世紀先祖無異的愚民,受恐懼和憤怒趨勢,放任自己的獸慾。而小說最終的結局,則是徹底宣告黑泉鎮政治體制的垮塌,民眾本身導致了自身的毀滅。

從這個角度來說,該小說十分悲觀。書中描述的正是各類人,被如此這般毀滅的過程:原本富有正義感的Steve和Pete,在經歷家人的死亡後不顧後果極端自利;原本遭受家暴的受害者Griselda太太淪為殺人兇手和女巫信徒;原本就權欲熏心的Colton Mather,煽動民眾後遭受女巫的荼毒。不論是通常意義上的好人還是壞人,大家無一例外難逃厄運。而就當讀者以為錯在強權的時候,作者冷笑一聲,告訴你:非也,錯在人心。最後一章乾脆白紙黑字的寫出:一個魔鬼產生出另一個更大的魔鬼,而最終一切都可以追溯回黑泉鎮本身。(「One evil spawned another, greater evil, and ultimately everything could be traced back to Black Spring」)。

換言之,製造出女巫的黑泉鎮和被女巫毀滅的黑泉鎮,沒有任何區別。他的居民,就和《IT》中德里的居民一樣不可救藥。

結語

如果說前文作為《HEX》一書激發出的思考,可視為該書的優點的話;該書最大的缺點可以說是緩慢的節奏:相似的故事結構,甚至是相似的立意,斯蒂芬·金的《寵物公墓》要比該書精彩得多。一方面是作者政治寓言的野心,極大的削弱了該書本身的故事性——直到全書結尾,女巫也依舊保持著符號化的狀態;另一方面是作者耽溺於瑣屑的小鎮生活細節,反而讓小說本身冗長無比。

總而言之,《HEX》可能是一部適合改編成流行劇集的作品,但作為小說只能算得上中庸之作。


這是一部以突出人性之惡的主題、有自己的特色,卻仍然是一部帶點新瓶裝舊酒嫌疑的小說。

其一,小說的主要內容是以史蒂夫·格蘭特一家為主角,通過他們家人的種種際遇,為讀者展現了在長期恐懼強壓之下,人性如何扭曲、變異的故事。老實說,這種故事已經不算稀奇了,從上世紀的反烏托邦小說到現在的各種類型的末日流小說,都在說這種故事。

其二,小說中還可以明顯地看到向經典小說致敬的場面,最明顯的就是向《猴爪》、《手機》和《寵物公墓》、《屍骨袋》致敬的鏡頭——死人復活、喪失人性、父親保護兒子、隱藏在面具下的病態日常生活等。還有就是我私人認為,作者還借鑒了漫畫《末日》里人群因為極度恐懼而徹底變異、瘋狂的場景。

其三,這部小說的主題雖然突出,但給人的感覺還是有些散亂分叉:復仇、人性、選擇、政治、歷史、超自然力量等都沾邊,但又沒有統一起來,所以結尾給人的感覺稍微有些怪怪的——不是認同女巫大仇得報的暢快,不是小鎮居民感受到的絕望,不是面對政府無能的憎惡,不是面對人性之惡的無力,也不是面對史蒂夫選擇時的煎熬。而是一種混雜的感覺,好似等邊多角星,每一種基本都有,但又不突出。

這部小說雖然有著新瓶裝舊酒的嫌疑,但也存在著自己獨有的特色:

一是語言比較幽默,裡面的種種黑色幽默式的對話,口語化的敘述,加上現代流行詞語的點綴,使人讀起來不那麼沉悶。諸如「小鎮趣事多,充滿喜和樂」「如果他的腸胃能夠消化大量甲醛」「哪支凱瑟琳為了感謝霍爾斯特大嬸,帶著孔雀滿街走」「傻×」「噁心無下限」「洪荒之力」等等。

二是在描寫人性在恐懼重壓之下如何崩潰、變異方面上,寫得還不錯。諸如女巫特遣隊設賭局賭新搬來住戶在哪裡遇見凱瑟琳,黑泉鎮居民為了掩蓋凱瑟琳的存在而採取得種種遮掩措施,恐懼重壓下的病態崇拜,失控的全民公投,家庭的崩潰、最後的全民大瘋狂等等。

總的來說,《歡迎來到黑泉鎮》是一部優秀的小說,但要成為經典作品還需要更加的努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