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Beyond 校友分享錄 -

在名校申請的激烈競爭中,“背景”永遠是個讓大家牽腸掛肚的話題:

big name實習,GPA,語言成績,牛推…到底哪個更重要?對於那些需要數理背景的項目,文科生可能拼得過理科生嗎?

Zhou當年申請時一度爲這些問題焦慮得不要不要的,今天,她把曾讓自己“刷新認知”的一手信息享給你,希望對同樣有背景顧慮,或者正在規劃實習的你有幫助!

分享人:Zhou,復旦法語系

2016 Fall HEC(巴黎高商)錄取

一開始做申請時,我有個萬年繞不過去的心結:我的專業背景。一直覺得:我一個學語言的人,怎麼可能在商科申請的激烈競爭中有獲勝的機會啊!

當時真的,信心低到了極點,甚至玻璃心到看到有商科申請人是理工科、經管背景,就心痛到無法呼吸。。。

後來有一次,我鼓起勇氣去聯繫了MIT Sloan(麻省理工學院斯隆商學院)的AO(Admission Officer,招生官),且去了他們在上海璞麗酒店的Breakfast 見面會,一口氣把自己最擔心的錄取問題都向招生官打聽了一遍,才發現,事情不是我想象的那樣——

我問了招生官他們的錄取標準是怎樣的。AO很坦率地說,有兩個評估模型,會綜合衡量申請者的competency(競爭力)

1、DS Model

Demonstrated Success, 就是我們所說的硬背景:Test scores,GPA,Internship等等。

MIT很看重申請者的Past Experience, 因爲他們會從申請者過去做的事判斷:他們未來能不能在MIT的項目中成功,他們能給MIT帶來什麼,他們和MIT是不是fit等等。

2、Personal Attributes

個人特質,就是我們說的軟實力,包括:Leadership,Teamwork Capacity,Innovative Spirit等等。

這些都會呈現在Essay中。

對於這兩個模型,AO明確說:MIT希望找到的是和自己相稱 (“Fit”) 的申請者,而不一定是背景最強的申請者。這兩個Model五五開,不是硬背景佔的比例更大。對於這兩個模型,我又問了一細節,弄清楚了這樣6個疑問:

我問招生官:像我這種Humanities背景(法語專業)的,是不是相比於學理工科的(比如Coding Genius什麼的)同學會有劣勢

招生官明確回答說:沒有。

對Quantitative background的要求目的在於,Program的課程需要一定的數理能力。所以,招生官出發點是:

考察申請者有沒有足夠的數理能力來學他們的課程,而不是要挑選計算機數學天才。

他們舉例說明:從錄取背景看,2016屆錄了Math and Science背景佔26%,其中CS背景的實際上只有2.5%。實際上文理科的比例甚至已經比較相當。

從畢業去向看,MIT的畢業生就業領域分佈很平均,各個行業的都有,如同申請者非常diverse的background。真正繼續從事Quantitative Analysis的只佔到4.9%

△ MIT MFin 2018屆學生背景。比起2016屆,其中math and science背景大幅提升到47%。http://mitsloan.mit.edu/mfin/apply/class-profile/

所以MFin(Master of Finance,金融)項目和MFE(Master of Financial Engineering,金融工程)還是有本質區別,MFin對數理背景要求沒那麼高,當然這不妨礙他們招收數理背景非常強的學生——這點實際上和MIT是理工科院校有一定關係,並不是說Mfin項目就要求學生是數理天才。

招生官Tips:

像我這種文科背景的,如果有上過數學啊編程什麼的課程,當然更加好,自學也可以,但是需要在Essay和Optional Essay裏Highlight一下你學過哪些數理課程,方便他們判斷你可不可以完成他們的課程。

招生官表示,錄取過程中,每一份申請材料都會被非常仔細地閱讀,並不是先看硬背景刷人,然後纔看Essay。

對於背景,申請者並不是一定有個perfect background,樣樣都好,但是你必須要有突出的地方來offset你的劣勢舉個例子,比如你GPA不高,但是你有很高的GMAT,那也是可以的。

由此我理解到,申請MIT的學生背景普遍非常強,所以容易給人造成“MIT只要完美的學生”的那種印象。

但站在招生官的視角,他們只是用兩個Model尋找最 competitive的申請者,並不必然就prefer背景硬的,只是那些最competitive的最後被錄的同學,恰好硬背景也很厲害。

比如,以2016學年錄取者數據爲例:

GPA3.7+,GMAT 平均730左右;但是GMAT的Range很大,690-770,Quant 49-51,Verbal 34-43

GRE的Range也很大,Quant 163-170,Verbal 152-164(突然想到我Verbal是44,比最高分還高了一分也是醉了-然而高一分並沒有任何實在的用處)。

所以神校並不necessarily是高分控啦~感覺美國的學校還是很不唯分數論的。

△ MIT MFin 2018屆取者分數。可以看出range依然較寬~http://mitsloan.mit.edu/mfin/apply/class-profile/

招生官表示,就是通過對我們做過的事情的考察來推理申請人有沒有能力在future成功——尤其需要強調,你是如何一步步取得某個成果的——過程的重要性大於結果,從這個過程中可以interpret你的Personal Attributes(也就是第二個Model)

所以,我們必須深深挖掘自己的過往經歷,並且在文書中展示充分。

招生官特別強調,雖然Big name看上去可能會更吸引人,但是他們重點看的是在整個實習過程中,

你擔任的角色;你產生的影響力(impact),這個詞他們強調了好幾次),而不是title。

甚至你的 推薦信也完全不是說title響的推薦人就更有優勢,關鍵是藉助推薦人眼中,看到申請者體現出的個人素質。

另外我也問過:非金融背景的實習經歷有用麼?

招生官表示,如果internship橫跨不同行業職位,沒有關係,並不一定都要和Finance相關。他們看的是硬件條件和文書材料所呈現的整一個connected的story,而不是工作內容表面是否直接相關。

所以,申請中只要展現出這些經歷和你申請Mfin的motivation 以及Mfin能夠帶給你什麼,它們與你的職業選擇的關係等就可以。

從招生官回答來看,MIT MFin非常非常看中的申請者個人素質是合作能力(這點和其他一些著名商學院不謀而合,記得DUKE也是=。=)

招生官解釋說:因爲他們的課程好多都是Team based,比起“單打獨鬥”的experience,他們更prefer teamwork,非常希望申請者有足夠強的團隊合作能力。

所以,申請中如果能展現出團隊中的leadership quality當然更加分了。

我申請的那年,Mfin項目不需要英語成績,只需要GMAT。招生官說,申請者的英語能力會在面試中考察。

雖然其他學校應該還是需要TOFEL雅思之類的英語成績,但是我個人覺得這也反映了一種趨勢:分數只要reasonable就可以,達到基本要求後刷分完全沒有意義。

我感覺,對於那些對分數沒有明確規定的項目,沒有必要刷分。其實你 110+對招生官來說和100+並沒有什麼區別,在面試中能流暢溝通,已經說明你的英語能力了(不過英國貌似還是比較看重這個,因爲有明確的分數線規定。)

爲了刷高分考N次託福雅思什麼的,有這個時間不如花在提升整體競爭力上。

ps:話說後來,很多人來問我“我gmat XX分,gpaXX blabla,你覺得我能申到XX學校嘛”

這個時候我都會有本能的反感~“硬背景定論”的思維定式被潛移默化地慢慢改變,可以說是自己做申請的5個多月來最大的收穫了。

1999年成立於芝加哥,一定是你見過最有經驗的DIY留學申請輔導機構。最擅長幫你挖掘優勢、解決迷茫。8000+小夥伴的成長體驗分享,要看看嗎?

地址:

BeBeyond上海 徐彙區漕溪北路18號實業大廈8C(地鐵1號線徐家彙站,8號口。美羅城對面)

BeBeyond北京 海淀區五道口優勝大廈C座1510 (地鐵13號線五道口站B口)

如果你對我們感興趣:

可以添加小助手微信號 BBYer1314 或 BeBeyond1999

或撥打客服電話021-64228530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