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朝鮮半島爆發東學黨起義,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求救。此時,一心欲對外擴張的日本,覺得機會來了,立馬向朝鮮派兵挑釁。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打響,標誌着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爆發。這一年,按照中國干支紀年爲甲午年,此戰故稱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爆發後,戰鬥時斷時續。前半年,日軍仗着兵精械強,尤其是海軍強盛,攻勢猛烈,氣焰囂張。1895年1月26日是農曆春節,其後,日軍的攻勢達到了高潮。2月12日,北洋海軍司令丁汝昌,誓死不降,自殺殉國。2月17日,日本聯合艦隊進駐軍港和劉公島,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甲午戰爭,中國真的註定要失敗嗎?就連當時衆多高官也不這樣認爲

然而,事實求是地講,甲午戰爭開始後,清軍並非遇戰即潰,一塌糊塗,而是愈戰愈勇。從1895年1月17日至2月下旬的一個多月時間裏,清軍先後5次反攻遼寧海城,雖然最終沒能奪回海城,但沉重打擊了日軍。

2月的一天,中日在遼寧太平山晝夜激戰,炮戰尤烈,雙方傷亡都大,日軍指揮官乃木希典少將的戰馬都被清軍炮火擊斃了。這一戰,清軍英勇頑強,步兵、騎兵和炮協同作戰,配合默契,給予日軍很大殺傷。

同年3月,日軍在遼東半島重新發動攻勢,在山東半島則處於守勢。清軍在當年2月底至3月初接連收復了牟平、文登、榮成等地,威海日軍孤懸。

在甲午戰爭的前8個月,日軍雖然連連取勝,但卻近於強弩之末。日軍參戰的7個師團,傷亡減員達3萬多人,其中死亡和被打殘的就達1.7萬多人。還有,因爲在戰場上所受壓力過大,自殺的日軍也不在少數。

甲午戰爭,中國真的註定要失敗嗎?就連當時衆多高官也不這樣認爲

此時,日本國內的人力、物力、財力已消耗殆盡。因此,日本希望速戰速決,以便早日議和,威逼清政府割地賠款。

中日交戰9個月後,日軍佔領中國的地區如下:面積約爲遼寧省四分之一的南部地區,不到山東省面積十分之一的威海衛,面積約爲臺灣省二十分之一的澎湖列島。這些日軍所佔區域不像現在這麼發達,都是中國當時經濟落後的地區。

日軍的侵略對中國海外貿易的影響也極爲有限,在中國數十個通商口岸中,只佔領了遼寧營口一個。

日本若要在談判桌上敲詐中國,獲得更大利益,就需在軍事上佔領更多的中國領土。爲達到這一目的,日軍不得不把有限的兵力分散開來,灑向更多的中國戰場。比如,日軍爲了侵佔中國臺灣省,又派遣一個師團南下,進一步分散了兵力。

甲午戰爭,中國真的註定要失敗嗎?就連當時衆多高官也不這樣認爲

日軍在侵佔澎湖列島後,受到臺灣數路義軍的強烈抗擊,損兵折將。另外,這一時期,日軍自然損耗巨大,日本人自己也稱:日軍患瘟疫而亡者達980人,患肺結核者不計其數。死亡和患病人數高達侵佔澎湖列島日軍的20%。

遺憾的是,中日已經走向談判桌,開始了日本佔明顯優勢的和談。就當時的戰爭形勢而言,如果和談破裂,日本可能會進攻北京,清政府要被迫遷都。但當時日軍已經接近傾巢而出,本土治安全靠警察維持。攻打北京的日軍,只能從山東半島或遼東半島撤出,從山海關或大沽口登陸。這樣,在遼東和山東堅持抗敵的清軍勢必從側翼威脅日軍。

因此,1895年春季,即使日軍能傾其全力,攻打北京,實施其“直隸平原決戰計劃”,也會付出慘重代價。還有,當時北方清軍主力包括從南方調來的能徵善戰的湘軍,已雲集京津地區,大沽口的防禦設施相當完善。即使日軍打進了北京城,只要清廷高層堅持抵抗,日本只會越陷越深,其最後的結果慘敗無疑。

日軍侵入中國領土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就地強徵中國百姓作兵員。一開始還對日本人抱有幻想的中國百姓,很快認清了侵略者的嘴臉,奮起反抗,很多老百姓直接加入清軍。比如,遼東清軍在冰天雪地中奮勇作戰,後勤軍餉不濟,部隊死傷嚴重,後方也未調兵補充,但宋慶、聶士成、依克唐阿等部隊,竟然越打越多,甚至增加一倍以上。這明顯是百姓踊躍參軍的結果。

甲午戰爭,中國真的註定要失敗嗎?就連當時衆多高官也不這樣認爲

還有各地自發組織的抗日義軍,以遊擊等各種方式抗擊日軍,對日軍造成了威脅和損傷。

把持清末海關的英國人赫德,在中日開戰時就說:“如果戰爭拖長,中國的資源、人力和它禁得起磨難的本領,也必將勝過日本的勇猛和它的訓練、組織能力。”

英國的《泰晤士報》在1895年也認爲,日軍在中國已陷入困境,戰爭的轉折點即將到來。

因之,慈禧太后打算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出時,清軍將領幾乎一致反對停戰,認爲日軍疲態已顯,只要堅持持久戰,要不多長時間,日軍必敗。

統帥山海關外諸軍的劉坤義、奮戰在前線的老將軍宋慶、山東前線的最高軍政長官李秉衡等,均反對和日本人議和,願統軍與日軍血戰到底。

甲午戰爭,中國真的註定要失敗嗎?就連當時衆多高官也不這樣認爲

清朝當時的18省巡撫當中,有10省巡撫公開反對議和。

位高權重,老成持重的兩江總督張之洞,給慈禧太后上奏摺,直言不諱,甚至帶着警告的口氣指出:“坐視赤縣神州,自我而淪爲異域,皇上、皇太后將如後世史書何?”

可惜的是,以慈禧太后爲代表的清朝最高決策層,已患下了嚴重的軟骨病,害怕遷都丟人,害怕日軍打進北京城,完全喪失了繼續抵抗的意志。以爲用金錢可以擺平的事兒,出多少都行,“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只要保全她的地位和麪子就行。

豈不知,《馬關條約》的簽訂,不僅割讓了寶島臺灣,給了日本數億兩白銀,還大大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客觀上刺激了八國聯軍於1900年打進北京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