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乙卯,齊王冏帥眾入洛陽,頓軍通章署,甲士數十萬,威震京都。

——《資治通鑒?卷八十四?晉紀六》

西晉的八王之亂,前後持續近二十年,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以晉武帝留下的輔政班底被清洗,賈后登台執政為收場。此後,天下大約維持了七八年的和平。

第二個階段則起於賈后對太子的痛下殺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部分故事,看看亂世的「亂」究竟是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呈現,以及那些在亂世中趁機取利的人,最終結果又如何。 大混亂的降臨,都是從小人物開始的。最開始挑亂局面的,是一個叫賈謐的人。 賈謐是皇后賈南風的侄子。這種衙內的唯一特徵,就是囂張跋扈。而這個賈謐又要狂得更過分一點,居然就在太子面前無禮。 這一舉動遭到了太子的親叔叔、成都王司馬穎當場喝止,然而賈后專權,司馬穎雖然貴為當今皇帝的親弟弟,也很快遭到報復:不久就被趕出了朝廷,「出穎為平北將軍,鎮鄴,轉鎮北大將軍」。 這是非常典型的貶官,雖然鄴城也是繁華之地,但從首都洛陽被趕出來,明顯帶著外放的意味。只不過司馬穎畢竟是皇帝的親弟弟,即便是被趕出了京城,維持體面的職位也還是該有的,因此,朝廷才會給了一個看起來很重要的「都督鄴城軍事」。

在當時的語境下,你可以把它理解為「北部戰區司令」。在和平年代,這個頭銜不過是一層光鮮的外衣,聽起來好聽而已。 只有身在後世的我們知道,亂世將至。 陰差陽錯之間,賈謐的詆毀竟然給了司馬穎亂世爭雄的最大資本。
(圖片來源於網路)

而這只是賈謐給亂世帶來的一個小插曲。

真正讓亂世開啟的,是賈謐在賈后面前的一番讒言。這些話,讓賈后做出了廢除太子司馬遹的舉動。

於賈后而言,廢除並弄死太子不過是舉手之勞。但這卻讓賈后產生了一個很大的誤會:最大的威脅已被消除,以後可以高枕無憂了。 她忘了東宮還有一支上萬人的軍隊。 太子司馬遹當年由晉武帝司馬炎親自選定。這麼多年來,大晉朝的政治鬥爭雖然一再突破下限,但「太子是未來的天下之主」這一共識卻為各方所接受。朝廷出於對太子安危的擔心,一直在不斷加強東宮的安保力量。幾輪鬥爭下來後。太子一系不僅未受牽連,反而還成了洛陽城裡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守衛東宮的軍隊,已有上萬人之多。 這支軍隊的天職從來都是保護太子。如今太子既已被殺,那麼這支軍隊存在的唯一意義,就只能是為太子報仇了。

誰能為太子報仇,誰就有掌握這支軍隊的可能。

那誰會為太子報仇呢?是忠貞正直的朝中大臣嗎? 當然不是,是野心家。
(圖片來源於網路)

趙王司馬倫就很有野心。

他是司馬懿的兒子,於當今皇帝司馬衷而言,已經是祖父輩的人物。這位位高權重的主兒人老心不老,雖然一把年紀卻不甘寂寞,想要趁亂下水摸魚。

他的智商不是太夠,但這並不要緊,他身邊還有一位貼心的謀士——孫秀,正好可以彌補他在這方面的不足。 太子被廢以後,東宮的軍隊很快就找上了司馬倫,請求撥亂反正。在孫秀的授意下,司馬倫一方面答應,另一方面又按兵不動,等待時機:他們並不是真想解救太子,只是想利用這支軍隊——在這種目的下,死太子當然比活太子更有價值。 果然,賈后不久之後便殺了太子。這讓司馬倫有了充分的起兵理由,他自己此時掌握著洛陽北軍,再加上東宮的軍隊,兩支力量趁賈后不備攻入宮中,成功奪取了權力。 司馬倫一夜之間躍上權力的巔峰。

(圖片來源於網路)

直到此時,司馬倫的行為依然具備合法性,雖然專擅朝政,但也能被各方接受和認可。 可貪心不足,幾乎已經得到了人間所有一切的司馬倫依然不滿意,他還想更進一步:當皇帝。 有這種心思也難怪,守著晉惠帝司馬衷這麼一個弱智,任誰都沒有辦法產生尊敬之心。更何況這個弱智還有著全天下最為尊貴的身份,司馬倫難免會想, 為何我不能搶過來試試呢? 這種時候,當然會有人跳出來表示反對。比如,中護軍、淮南王司馬允——這個名字大家不需要記,只要記住他的身份是晉惠帝的親弟弟就可以了。

晉武帝一共有二十多個兒子,除了弱智的晉惠帝司馬衷和一些早夭的孩子外,其他的或多或少都還是有能力的。就像這位司馬允,史書記載他「性沉毅,宿衛將士皆畏服之」,性格深沉堅毅,很得將士之心。

司馬允堅決反對司馬倫當皇帝。他認為天下畢竟是武帝的天下,你司馬倫輩分雖高,也只是個遠支宗室,皇帝的寶座再怎麼轉也轉不到你的屁股下面去。 兩人這種立場上的差別,最終演變成了軍事衝突。 當時司馬允任中護軍,掌管著宮廷武裝力量。司馬倫於是將司馬允升為太尉,想通過這種辦法剝奪司馬允的軍權。 但司馬允拿過詔書後,卻發現這所謂的「聖旨」居然是孫秀自己寫的。司馬允大怒,隨即發兵圍攻司馬倫的相府。

但在亂軍之中,司馬允落敗被殺。

一時間,司馬倫志得意滿。他磨刀霍霍,逼惠帝司馬衷退位為太上皇,自己登基做了皇帝。
(圖片來源於網路)

司馬倫此舉,給自己招來了更大的反對力量。

首先發難的,是齊王司馬冏。 司馬冏之所以會跳出來,其實也是司馬倫自己給自己挖的坑。當初誅殺賈后,司馬冏也參與了政變。但事成以後,司馬倫給自己的親信全都升了官,對司馬冏這個盟友卻頗為小氣,只給了他一個游擊將軍的虛職。

司馬冏當時就很不滿意,可孫秀卻絲毫不care,竟然把司馬冏趕到了許昌。親王出鎮地方,照例是要兼軍職的,身在許昌的司馬冏實際上就變成了晉朝的「中部戰區司令員」。 如今司馬倫篡位,司馬冏覺得自己報復的機會來了。他效仿一百多年前的袁紹,發檄文討伐司馬倫。 鄴城的成都王司馬穎最先響應。他本來就是晉惠帝的親弟弟,又因為得罪賈后黨羽被趕出了洛陽。如今惠帝被廢,就算是出於責任心,他也要加入齊王司馬冏的討伐隊伍。 河間王司馬顒有點反覆,他本來是押寶趙王倫的,後來發現反抗的隊伍不斷壯大,才又改主意加入了齊王冏和成都王潁的陣營——這裡要順便提一句,河間王顒此時鎮守長安,可以算是「西部戰區司令員」

這位司馬顒相當姦猾,他的軍隊出發後一直磨磨蹭蹭,還沒走出潼關,司馬倫和孫秀就已經被齊王冏殺了,自己平白撿了個大紅包。

齊王冏跟成都王潁於是一路招兵買馬,幾十萬人浩浩蕩蕩殺向洛陽,趙王倫和孫秀則手忙腳亂倉促應對,兩人又是占卜又是請神問道,巫師來了一波又一波,恨不得把天兵天將都給招來。 然而前線傳來的消息卻讓雙方都大跌眼鏡:齊王冏和成都王潁的烏合之眾完全沒有戰鬥力,根本擋不住趙王倫派出去的正規軍。 但亂世的滑稽和荒誕也就在這裡,趙王倫的正規軍贏得了戰鬥贏不了人心,前線有將領不想打仗,居然跑回洛陽跟朝廷說贏的是齊王。一時之間,洛陽惶恐。 齊王和成都王的聯軍由此站穩陣腳,開始反攻。趙王倫與孫秀在洛陽惶惶不可終日。不久以後,城內發生兵變,趙王倫與孫秀被殺。齊王冏率先進入洛陽。晉惠帝司馬衷複位。 至此,八王之亂的第二階段,以齊王冏為首的聯軍中場獲勝而告終。
(圖片來源於網路)

相比起三國時代的戰亂,八王之亂中的爭鬥似乎不忍卒視,權謀鬥爭水平拙劣不說,即便是戰場爭勝也毫無鬥爭美學可言。雙方的戰鬥,簡直就像是兩個黑社會團體在互砍,一頓亂刀下去,贏的不知道是怎麼贏的,輸的不知道為什麼輸了。 但真實的事實卻是,大部分的亂世就是這樣的。在亂世之中殺伐縱橫的,並不一定是都有水平和能力的。很多時候,都只是一些低水平的混亂,既沒有亂出風格,也沒有亂出水平。那麼,既然這是亂世中的常態,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結果?

這裡其實牽涉到一個很基本的問題:當一個亂世突然來臨的時候,什麼樣的人會率先參與其中?

有兩種,第一種是正好處在風口浪尖上的,第二種是想要渾水摸魚的。 今天我們的文章提到了四位親王,他們就正好對應著這兩種人。趙王倫和河間王顒是希望渾水摸魚的,齊王冏和成都王潁則是處在風口浪尖上的。 一般來說,這兩種人會率先參與競爭。而這又意味著,率先入局的,並不見得就是真正有競爭實力的。或者,這麼表述更為準確:大部分時候,在競爭的初期,競爭者的水平都是相對低下的。 在低水平的競爭中, 位置 運氣 相對重要:只要能卡個好位置,就意味著你有了先發優勢;如果運氣再好一點,那麼可能一場勝利就能通吃全場。 不管是賈后早年的借刀殺人,奪取權力,還是如今趙王倫的廢除賈后,以及最終覆滅,都有很大的偶然成分在其中。這讓雙方的鬥爭看起來十分具有戲劇性,贏的人莫名其妙,輸的人不知所以。 但問題是,隨著競爭的時間越來越長,高水平的選手總會逐漸下場,他們會將整個競爭水平拉升到一個新高度。到了那時,如果你還想繼續在這個局裡待下去,運氣基本上就幫不了你了,你必須得有一定的能力。一個例子是歷代王朝末年的戰亂。第一波引發戰亂的,幾乎都很難走到最後,不管是陳勝、吳廣,還是黃巢、李自成。他們只是適逢其會,點燃了烽火,攪亂了局勢而已。然後,只能等待真正的高手下場收拾殘局。 一樣的原因,為什麼歷史中的權謀鬥爭都發生在帝王將相身上,而幾乎沒有小官小吏什麼戲份? 答案很明顯,就是因為小官吏的鬥爭水平太低級。真正會斗能斗的,其實都在朝堂之上,那些才是千錘百鍊的戰鬥精英。 這條道理,不僅適用於權謀詭計,也適用於任何競爭市場。這些年來的商戰,回想起來模式總相似:最早的視頻網站興起潮流、當初的千團大戰、前兩年的共享單車......都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競爭,各路高手和低手粉墨登場,然後好一番熱鬧,直到最後大多都死在了沙灘上。 還是那句話,如果你單靠運氣在一個賭局之中賺到了第一桶金,那麼請不要迷信你的運氣,更不要高估你的能力,及時抽身才是最好的選擇。 否則,等到高水平對手下場之時,你將死無葬身之地。
(圖片來源於網路)

番外 | 我們的說書時間

番外部分,我們來介紹另一個與正文情況類似的亂局:

民 國 。

民國的局面,幾乎符合我們在正文分析中提到的一切條件:突然出現的混亂、各種實力低下的人物粉墨登場、莫名其妙的勝敗......等等等等。 民國早期的鬥爭水平,相對都比較低劣。且不說如石友三、孫殿英之類的軍閥,即便是直、奉、皖,也無非就是三個比較大的軍閥而已。其中,吳佩孚曾經被認為是能夠結束中國混亂的救世主,但也幾乎是一戰而敗,再也無法翻身。而能如閻錫山一般不下賭桌,從辛亥革命堅持到建國前的,寥寥數人而已。 在早期的軍閥混戰中,各大軍閥爭相獲取外國力量的支持,這是他們成功的最關鍵因素。即便強悍如奉系,在失去了日本人的支持後,也在幾年之間迅速衰落,直至退出東北,而後消失在歷史中。 但隨著時間進入二十年代末,民國的競爭局面已經大不相同。在這十幾年間中,隨著混亂局面的持續和深入,參與方的鬥爭水平在持續不斷的提高,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 例證就是抗日戰爭。

這裡不討論抗日戰爭到底是誰打贏的,但國共兩黨確實都是從八年抗戰中堅持下來的。而日本人在軍事上的壓力,也遠比當年面對奉系的壓力要大得多。

差距對比,一望可知。 若是蔣介石有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的實力,穿越到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只怕是能橫掃天下的,神擋殺神,佛擋殺佛。

  • 更為強大的例證,還有朝鮮戰爭。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清廷敗於日本,丟掉東亞霸權。60年後,朝鮮戰場停火。 僅僅一個甲子,中國已經可以與世界第一強國在正面戰場上爭雄。
(圖片來源於網路)

- Review -

八王之亂:埋禍 | 肇起 | 失控

- More -

文字內容原創

謝絕未經授權轉載三國之前內容已歸檔入 微信公號「喻以流年」 不再搬運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有不妥請告知刪除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