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清明節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而在西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哀悼傳統的方式,過去人們常常選擇用一種珠寶來表達對逝者的思念,它的名字就是「(Mourning Jewelry)哀悼珠寶」,也有人稱其為「喪禮珠寶」。

哀悼珠寶

16世紀的哀悼首飾Mourning Jewelry
16世紀的哀悼首飾Mourning Jewelry

Mourning Jewelry起源與發展

哀悼珠寶(Mourning Jewelry)顧名思義,是寄託生者對逝者的思念而做成的珠寶,由16世紀的「死亡象徵珠寶」演變而來,在19世紀的維多利亞女王時期走向巔峯,最出名的一種做法是將逝者的頭髮與珠寶結合起來。

這枚在英國發現的「memento mori」吊墜(產於約1540年),生動地描繪了死亡的畫面。 但是,銘文傳達了一種更具安慰性的信息:基督的復活救贖了罪惡。 友情提供: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哀悼珠寶的流行要從它的起源——死亡象徵珠寶說起,大約從15世紀開始,歐洲經歷了慘絕人寰的各種災難洗禮,從戰爭到瘟疫,大量的死亡與痛苦折磨,促使佩戴一種死亡象徵的珠寶成為流行,用此來警戒佩戴者生命的短暫,要時刻做好迎接死亡的準備。

17世紀的查理一世(Charles I)哀悼珠寶

到了17世紀,查理一世被執行死刑,當時支持他的保皇黨及擁護他的人,自發開始製作與佩戴多種樣式的哀悼品,如繪有查理一世頭像的戒指與胸針等等,樣式達到上百種,這促使哀悼珠寶的普及,並逐漸成為一種流行。

保皇黨人佩戴著紀念查理一世的肖像戒指,戒指陰面的頭骨象徵著他們擁躉的國王身首異處。

但真正讓哀悼珠寶走向巔峯的,維多利亞女王深愛著她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1861年親王逝世後她陷入了長期的抑鬱。 此後四十多年間,維多利亞女王大部分時間都穿著黑色的縐裙,佩戴著哀悼珠寶。 她命人繪製了阿爾伯特親王的肖像、紀念章和半身像並製作了其他紀念品,用以緬懷亡夫。

2017年上映的電影《維多利亞與阿卜杜勒》,講述維多利亞女王晚年和她的一位印度侍從的忘年友誼。從電影中就能看到女王的作風:她終身服喪,佩戴哀悼珠寶等等。
頭髮做成的胸針

維多利亞女王是其宮廷人員的效仿對象,也是一位備受尊敬的公眾人物。因此,佩戴哀悼珠寶成為一種時尚。其中最常見的做法是,將死去親人的頭髮,與胸針、戒指、項鏈等等珠寶結合在一起,方式有很多,比如它可以是一個拼貼裝飾的一部分,或者安裝在玻璃的下面與背面。值得一提的是,頭髮的來源並不侷限於逝者,在19世紀中葉,每年有50噸的頭髮被進口到英國, 轉為珠寶商所用。

這是維多利亞時期頭髮編製的手鏈,金屬部分為金黃,上面的不是照片而是逝去者的畫像。
A sixteenth- to seventeenth-century memento-mori gold ring。髮絲珠寶 – 嵌有摯愛之人髮絲的珠寶,在維多利亞時期非常流行。 維多利亞時期的人們相信髮絲具有一種神聖特性,因為它能留住人的靈魂。 正所謂寄情於物,物便有了生命,有了腔調。這是一種超越文化、穿越時空的永恆情感。

哀悼珠寶還有其他的表現形式,比如在18世紀的戒指等配飾上,會出現逝者的死亡日期、名字縮寫以及垂柳、甕或天使等形象,珍珠象徵著眼淚,黑色與白色的琺琅代表不同程度的悲傷。

Eye miniature with tear - Edwardian Circa early 1900s

Victorian Mourning Brooch, 19th century

1760-1820年代的卵形哀悼珠寶戒指,環繞著垂柳、骨灰甕的字句為 " Not Lost But Gone Before."。

中世紀的骷髏頭和交叉骨構成的「memento mori」珠寶逐漸淡出人們視線。 取而代之的是帶翅膀的小天使、雲朵、墳墓前哭泣的哀悼者、骨灰甕和垂柳。

喬治王朝時期的哀悼珠寶戒指,看到男性出現在這類珠寶中是很不尋常的,畫中瑪麗悲痛的丈夫站在垂柳下倚著墓碑的基座,成排的小粒珍珠象徵著哀悼者的眼淚。
新古典主義的哀悼細密畫項墜,悲痛欲絕的少女倚著墓碑,上面詞句為"Rest in Peace (請安息吧)",背景上出現的帆船暗示著逝者是海上失蹤的水手,骨灰甕上面的天使預示著死者抵達天堂。

正倚在骨灰翁基座上的少婦凝視著抱著畫卷的小天使,在她的背後搖曳著悲哀的垂柳,遠處的成行的柏樹(哀悼的標誌)指向天堂的方向。

哀悼珠寶或許聽起來有點聳人聽聞,但其實追根溯源,這來自的是從生死的看破到對親人、愛人扯不斷的懷念與情愫,是愛的另一種延伸。

骨灰鑽石,新世紀的哀悼珠寶

骨灰鑽石,指的是將被故去親人或密友的頭髮或骨灰轉變成「晶瑩的鑽石」,最早由俄羅斯和美國發明,從而實現了讓最親愛的人「真正永垂不朽」之目的,骨灰鑽石是一種高科技人工合成鑽石,它是用逝者身體中的碳(通常以骨灰為樣本)所培養的實驗室合成鑽石。把死者的骨灰變成鑽石,做成首飾讓親人戴在身上,既是一種美麗的裝飾,又是家人對死者最好的紀念,可謂是新世紀裏的「新型」哀悼珠寶!

發明這項技術的,是美國芝加哥的「Life Gem」 (譯為「生命珍寶」)紀念品公司。創始人希羅花了整整3年時間研究如何把骨灰變成鑽石。原理是骨灰中的碳元素。首先把骨灰放進5400℃高溫的真空感應爐裏提純,將碳從骨灰中提取出來;然後再將其加熱到3000℃變成石墨;最後,把這些石墨放入一個壓力器中放兩個星期,就能在巨大的高溫壓力作用下變成一顆人造鑽石了。整個過程大約需要16個星期。

臺灣影星許瑋倫07年車禍去世後,悲痛不已的家人就曾將她的部分骨灰製成4隻約0.5到0.6克拉不等、加工製成金黃色鑽戒,每隻造價市值近50萬元。 許瑋倫的父母希望透過鑽石不斷閃耀的光束,用另一種方式懷念女兒,彼此相互陪伴,留住女兒的夢想,讓永恆不滅的愛,依然留在身邊。
英女子花5000英鎊將丈夫骨灰做成0.75克拉淡黃色鑽石

臺灣寵物類人氣第一部落客「洛基小聿媽」的博主吳女士與兩隻寵物狗金毛洛基和歐弟之間的感人部落格廣為流傳。吳女士在十年前領養了金毛歐弟與洛基。兩隻狗狗不求回報地陪伴她度過了最為低落和疲憊的日子,讓吳女士擁有了很多美好的回憶與感動,然而幾年前一隻寵物狗歐弟的離世讓她傷心不已。
為歐弟製作的金黃色生命鑽石。吳女士在參加2015年臺灣高雄的寵物博覽展中,偶然間看到Heart In Diamond生命鑽石的展位,並通過其工作人員瞭解到可以將寵物骨灰、毛髮製作成鑽石這一人性化服務。在深感遺憾未留下歐弟骨灰和毛髮的她,用尚在世間的洛基和自己的毛髮製作了一枚生命鑽石。

死亡是冰冷的,但是就像電影《入殮師》中所說的那樣:死,也許是一扇門;但死,並不意味著結束,穿過那裡,走向下一站,就像一扇門……我們還會相見的。

葬禮珠寶裡麪包含有死者的迷你素描像或照片,通常伴有墓碑或雲的圖案,預示著死者靈魂昇天之意。

· 掃一掃,穿越絲絨舊時光 ·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