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只是個代表,其實只要是方言中有至少兩個聲調是調型相同而只靠高低來區分的就行!

例如有個人叫張恭,他是當工程師的,因此大家又管他叫「張工」,一般說普通話時,「張恭」的調值是「55 55」,而「張工」則讀成「55 33」,「工」字弱讀,比「張」字低一些!但粵語或其他一些方言的母語者說普通話時也習慣這種區分嗎,還是堅持要把「張工」讀成跟「張恭」一樣的「55 55」?那你們有什麼其他辦法能把重讀和弱讀區分開嗎?

中古漢語通用語也無非只有三個調類,調類太多的方言,只能說是還處於不穩定的過渡階段吧~~


謝邀

顯然沒有這種習慣

先看這則笑話:知乎用戶:你經歷過哪些亂用或者沒用兒化音鬧出的笑話?其實這則笑話里兩個詞差異的重點並不是在兒化上,而是在後字的重音上(如果讓北方人去掉「大份兒」的兒化音,也不太至於和另一個詞相混hhh,因為「份」是弱讀的)

粵語非常偏向音節型節奏(為什麼粵語的節奏是「音節型節奏」?),且少有連讀變調。粵語母語者在說普通話的時候也把母語習慣帶進來了,且難以改變

天津話因為存在陰平+陰平的變調,所以弱讀和不弱讀的區別會更明顯。陰平的單字調是 21,陰平+陰平會變調成 24 21(如「飛機」、「專家」),但有些後字弱讀的詞不發生如此變調,而是讀成 21 11(如「天津」,以及「濱江道」、「鞍山道」中的前兩個字),還有些詞似乎是兩種讀法都可以(如「今天」)。人名「高歌」自然就是 24 21,而「高哥」就更傾向於後一種讀法

「調類太多的方言,只能說是還處於不穩定的過渡階段吧」疑似是題主私貨


最後要向其他幾位答主澄清,題主所說的現象不是輕聲是弱讀!弱讀是介於正常重音(或說「重讀」)和輕聲之間的一種強度,也可以叫「次輕」,是普通話中本來就存在的。特此嚴正聲明。


嗯……看了一下這個問題中你的描述和評論,感覺你區分「高舒/高叔」、「張恭/張工」靠的是本調讀法和輕聲讀法吧:舒恭讀陰平本調,叔工讀輕聲變調。

不管是廣州話還是其他子方言,粵語普遍都是不存在輕聲變調的,因此粵語母語者不經訓練的話是對普通話的輕聲變調沒什麼概念的,說普通話時也就不會對此作輕聲變調的區分。


粵語里55和33很明顯是兩個聲調(雖然我不知道的具體對應拼音1-6里的哪兩個,因為5533這種表示法我不是很看得懂),所以粵語使用者區分這兩個調值的意識很強,而普通話的工和恭明顯是同音字,都是gōng,那麼對粵語使用者而言,既然都是這個音,那當然應該統一發一個調值,粵語使用者會很不理解為什麼明明都是gōng卻一個讀33一個讀55。

而普通話母語者區分這兩個調值的意識不強,他們耳朵里只要是平的不管55還是33都是同一個聲調,但粵語母語者就會覺得這是兩個聲調,以上。


小白問一下5533是什麼意思?普通話不是只有四個調么?

按道理,語文老師怎麼教,我們就怎麼讀。

像「謝謝」,第二個謝字讀輕聲。


說實話,普通話陰平55讀成33感覺很土,尤其是很多北方官話使用者,就是那種不像普通話的感覺。但是作為一個能區分55和33調值的南方人表示普通話55音調太高上不去所以只能看心情讀高調的樣子。

瀉藥,作為粵語母語者並沒有感覺有必要區別,普通話也不會有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