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7日,最后一头袋狼在霍巴特动物园死去。这头母袋狼,名为「班杰明」。当天,炙热的太阳仿佛要烤干了她身上最后一滴水。

因管理员忘了关兽舍大门,本杰明在笼中连一丝荫蔽都够不著。她只能吐著舌头任由太阳曝晒,受尽折磨地死去。

被关在动物园里的班杰明,摄于1933年。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班杰明的死去,标志著袋狼这个物种在地球上彻底消失。而在众多灭绝动物中,袋狼应该是最吸引人的一种了。

到现在,距离本杰明离世已整整82年。但是人们仍然相信,袋狼并没有灭绝。隔三差五,就会有人声称在野外目睹袋狼的魅影。

但很可惜,每一次都纯属误会。除了那些布满雪花的画面或空口无凭,人类连一根袋狼毛都没有得到。

1973年南澳大利亚拍摄到的「袋狼」,其实是一只狐狸,尾巴因为疥癣而掉毛才显得像袋狼

袋狼(thylacine),常常被称为「塔斯玛尼亚虎」,原产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和新几内亚。它们的食谱包括小型袋鼠、中小型爬行类和小型鸟类。

但是,「虎」这一名头,就是个严重的误导。人们之所以这么称呼它,纯粹是因为它是顶级捕食者,而且它身上还带著与老虎相似的条纹

事实上,袋狼看上去,完全就是一只带有条纹的狗或者狼。

不过,袋狼的外型也有一定程度的误导性。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它们与犬科家族不但不是近亲,血缘更是隔了十万八千里。

袋狼属于有袋类动物,其特征是没有发育完全的胎盘,早产儿会待在母亲的育儿袋里吸奶长大。

而雌性袋狼的育儿袋,就长在腹部并且开口向后。这样,早早出生的幼崽就能更容易地爬进育儿袋中,继续成长发育。当然雄性袋狼也具有袋状结构,就位于阴囊位置。据信这种「假育儿袋」具有保护雄性阴囊的作用。

现存的哺乳动物主要分为胎盘类(5500多种)、有袋类(270多种)这两大类(极少数为单孔目)。

混元兽形象

而哺乳动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混元兽。所以混元兽的属名,意为「元气为分,混沌为一,元气之始也」。它同时发育有真兽类和后兽类的混合特征,生活在白垩纪早期,距今1.26亿年。后来,混元兽进化出了真兽类和后兽类这两大类。现生胎盘类和它们的化石祖先,从属于真兽下纲。而有袋类和它们的化石祖先,则从属于后兽下纲。

现阶段认为,最早的有袋类动物很可能是生活在距今1.25亿年前的「中国袋兽」。这是迄今已知的,最古老的有袋动物的化石。

中国袋兽化石

到了距今4500万年到3800万年之间,由于地壳运动澳大利亚大陆与南极洲、南美洲脱离。

从此以后,澳大利亚就成了一个隔绝、独立的大陆。而上面的动、植物也都开始独立发展。

同时同根生的两大类,本来就一直存在著竞争关系,并且是胎盘类占了上风。但在澳大利亚这片陆地上,有袋类是大获全胜。

大陆漂移学说示意图

一个假设认为距今1500万年以前,由于气候变化,澳大利亚大片森林被干旱的草原取代。这也意味食物的急速减少,但这正有利于有新陈代谢慢的有袋类。

于是,有袋类便称霸了这片大陆。澳大利亚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有袋动物的天堂。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有袋类基本都分别在大洋洲(此外在美洲和东南亚也有少数)。而在别的大陆上,则刚好相反成了胎盘动物的地盘。

胎盘类与有袋类这两个阵营的动物,就好像生活在平行宇宙的两个地球一样。它们分别在不同的大陆进化出了狮子(袋狮)、剑齿虎(袋剑齿虎)、猴子(袋猴)等。而两类动物之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便是一个「没袋」全靠胎生,一个「有袋」还靠育儿袋养育后代。

所以说,袋狼跟我们熟悉的犬科动物是真的一点都不熟。硬要攀关系,袋狼和袋鼠的关系,都比和狼或狗要亲。

袋狼与澳洲野犬

而袋狼外形之所以和狼相似,则是因为趋同进化

在相似的生态系统里,占据相同生态位的物种,能在自然选择之下进化出相似的机体结构或功能。

即便不算澳洲的有袋动物,这类毫无亲缘关系却又外形相似的动物例子还有很多。

大海雀(已灭绝物种),如果不说很多人以为看到了企鹅

例如生活在南半球高纬度的企鹅,和生活在北半球高纬度大海雀,就是典型的趋同进化。

这两者并无任何亲缘关系,但却几乎长得一样。它们同时放弃了飞行、演化出流线的体型、防水的羽毛等。

而袋狼与狼,就在两个相似的生态系统中占据了相同的生态位。所以,袋狼才这么像狼。它们都有细长的鼻子,锋利的犬齿和像剪刀状的臼齿,非常适合捕抓、杀死和肢解猎物。

袋狼与灰狼头骨对比 ,袋狼的牙齿数目一共为46颗,而灰狼是44颗,有时候考试题目会让你分辨两个物种头骨。图片来源:Fritz Geller-Grimm

在澳大利亚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袋狼已是有袋类中最顶级的捕食者了。

但不同的是,近年的研究表示袋狼的捕猎方式可能与猫科动物更像。它们的前肢关节更灵活,前肢和腕关节都可以扭转与猎物打斗。所以按理来说,袋狼应该也像猫科动物是个伏击猎手。而不是像犬科动物那样,靠长时间追赶猎物使其疲惫再捕杀。

这也意味著从捕猎方式看来,它们被称为「塔斯马尼亚虎」都比「袋狼」适合。

1906年,华盛顿特区动物园的两只袋狼,一公一母

但事实上,袋狼属于袋鼬目袋狼科袋狼属

科学家广泛地认为,按辈分来说,与袋狼最亲近的是袋鼬。而也有的科学研究认为,袋獾或者食蚁兽才是其现生近亲。所以说,这也难怪袋狼在人类心中的形象是如此的神秘。

袋鼬目下的成员

但这也没有办法的事,因为袋狼已经灭绝。科学家想要研究袋狼,只能从各种化石和尸体标本入手。人类对这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基本一无所知。

虽然也有一些来自猎人或农场主的口头描述,但这些资料的准确性有多高谁都说不准。因为袋狼的消失,就是源于当时人类对它们的错误认知和解读。这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

史前壁画上的袋狼

在晚更新世和早全新世,这类动物是遍布了澳洲大陆与塔斯马尼亚岛。甚至在新几内亚,都能发现它们的足迹。

但在两百多年前,西方移民大量涌入澳大利亚及周边地区时,袋狼已从大陆和新几内亚等地区消失。

当时,袋狼已全线退居于塔斯马尼亚岛了。在这片占地面积约为6.5万平方公里的岛屿上,袋狼很幸运地活到了现代。

塔斯马尼亚岛

而袋狼在澳大利亚本土消失,大约在3000年前,原因是众说纷纭。一个传统的观点认为,是澳洲土著带来的澳洲野狗(Canis lupus dingo),导致了袋狼的灭绝。因为袋狼与澳洲野犬属于竞争关系,最后袋狼才会被赶紧杀绝。

但是,澳洲野狗对袋狼的威胁有多大谁都说不准。有口述报告说,澳洲野狗怕袋狼,也有的说澳洲野狗经常结队,可以与袋狼抗衡...

反正,袋狼在澳洲大陆是怎么消失的我们还没找到答案。但在最后的阵地——塔斯曼尼亚岛,袋狼是怎么被赶紧杀绝的,原因就很清晰了。

如果说在澳洲大陆和新几内亚,是自然选择淘汰了袋狼。那么在塔斯马尼亚岛,则是欧洲人送它们上了西天。

1910年,生活在霍巴特动物的袋狼家族

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塔斯马尼亚土著虽然偶会捕杀袋狼。但是,这种捕捉并未影响到袋狼的生存。几千年来,土著与袋狼一直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

而悲惨的开端,则是始于1642年荷兰航海家发现了这座小岛。随后,英国和法国等欧洲人也接纷至沓来。

1770年,占领了塔斯马尼亚岛的英国人,就发布了一道残酷的命令。活抓一名土著成人,奖励5英镑,一个孩子则奖励2英镑。

随著屠杀令下达,当地土著迅速从1万人骤减至2000人。到1831年,当地原住民就只剩下不足200人了。之后,他们又被移置到弗林德斯岛定居。而最后一名纯正的土著是位女性,于1876年病逝。

「最后一位塔斯马尼亚土著」

而袋狼的命运,与当地土著人又是那么的相似。

随著岛上的欧洲移民逐渐取代土著,畜牧业也快速发展了起来。当时,大片的桉树丛林、灌木丛、草原等被开垦成牧场。

袋狼的栖息地对半地减少,同时也直接导致了袋狼的食物急速减少。此外,欧洲人还带来数量庞大的犬科动物,这也成了袋狼的竞争对手。

那时的袋狼,已经在夹缝中求生存。但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欧洲人的一道针对袋狼的捕杀令。

最开始,是牧场主们认为袋狼会偷袭羊群和家禽。在塔斯马尼亚生活的欧洲移民,开始口口相传袋狼会攻击家禽,是喝血吃肉的怪兽。所以,牧场员工开始捕杀那些比较接近农场和居民区的袋狼。

到1888年,为了大力发展畜牧业,政府更是发起了一个赏金计划

和当初猎杀塔斯马尼亚土著类似,猎人每杀死一头成年袋狼可获得1英镑,而幼崽则少些也有10先令。

1888年至1908年这20年间,政府就一共送出去2184磅的赏金。如果按照猎杀的都是成年袋狼来计算,至少有超过2184头袋狼被杀。

被猎杀的袋狼挂了一墙

但是,被杀死的袋狼可能远远超过获得悬赏的袋狼数量。

首先,大量受伤的成年袋狼可能在逃跑过程中死亡,并未落到猎人手里。此外,成年袋狼被捕杀后,也可能导致那些还未长大的幼崽死亡。

就在这一系列行动中,猎人们开始发现越来越少见到袋狼的踪迹了。到1909年,政府只发出去了两英镑的赏金。

1888年至1909年赏金情况

但袋狼真的有这么十恶不赦吗?当然,不排除曾经有袋狼捕杀过人类的牲畜。因为栖息地的减少,袋狼的食物也随之减少,溜到农场偷猎也不是不可能。然而到目前为止,都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袋狼是家畜被杀的罪魁祸首。

摆拍的袋狼吃鸡图

而唯一一张所谓袋狼袭击家禽的照片,不过也只是摆拍。照片中的袋狼早已死去并被制成标本,当时却被人类利用被污蔑成杀鸡贼。

现在普遍认为,澳洲野犬才是牧场主最大的敌人。那些不翼而飞的牲畜,相当部分是被澳洲野狗吃了或是被贼偷了。

更讽刺的是,随著袋狼的数量迅速减少,人们对这种珍稀动物的兴趣就越大。

除了皮毛贸易以外,袋狼还被大批运往动物园、马戏团,又或者制成标本存放在博物馆中。再加上当时在袋狼中,还流行著一种疥癣,常常导致袋狼感染死亡。

有纪录显示,最后一头野生袋狼是在1930年被射杀死亡。袋狼在劫难逃。

最后一头野生袋狼死亡

事实上,在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要对袋狼进行保护了。

然而,政府的反应实在是太慢了。直到1936年7月10日,当地政府才颁布了针对袋狼的保护法令。

但这一切已经太晚了。文章开头提到的「孤狼班杰明」,就在两个月后就因管理员疏忽,被太阳活活烤死。

1933年的班杰明

更搞笑的是,袋狼的保护区是在1966年才设立的。与过去悬赏相反,政府证明杀死一头袋狼要进行罚款。

但仔细看时间节点,那时距离最后一只袋狼死亡已经整整27年,哪还来的袋狼保护。

而因无人证实袋狼存在,袋狼终于在1986年被列为已灭绝物种。

为了纪念袋狼塔斯马尼亚岛州政府将其加入到官方徽章中

但直至今日,人类还不相信袋狼已永远离去。许多人认为,袋狼只是匿藏起来,难被人类所见。几乎每年,都有类似的目击野生袋狼的新闻报道。光是1960年至1980年这20年间,就有超过320次目击事件。然而,每一次都是空欢喜一场。或者,总要到失去才懂得珍惜。

*参考资料

The Thylacine Museum

Thylacine .Wikipedia

Marc Tollis.Case Studies of Convergent Evolution: of Wolves and Thylacines.2014

Figueirido,Janis.The predatory behaviour of the thylacine: Tasmanian tiger or marsupial wolf? Biology Letters.2011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