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到底怎麼了?

東北近年的情況不容樂觀,作為我國原來的重工業基地,過於依賴第一產業和國有企業,人文環境和投資環境惡劣,經濟轉型困難,造成本地優秀人才流失,而優秀人才外流更近一步加劇了這種局面。

民間的調侃「投資不過山海關」,「東北重工業燒烤,輕工業直播」更是從某種側面反映出東北本土經濟缺乏現代高技術行業的支撐,本土高學歷的人才外流的事實,從人大教授毛振華怒懟亞布力管委會,到雪鄉宰客不斷發酵,東北的問題再一次引發熱議。

東北的人口確實在減少

我國總人口從2005年13億到現在已經接近14億,全國各省的人口都在增長,只有東北三省人口基本沒有變化,遼寧從4221萬變為4378萬,吉林從2716萬變為2733萬,而黑龍江人口從3820萬變成了3799萬,甚至比10年前還少了。

我們再來看人口出生率這個重要指標,全國人口自然增長率平均水平是5.86%,而全國只有黑吉遼三省這個數字為負數,恐怕誰都想不到在中國還有人口自然增長率為負數的地方。

東北的經濟情況

按照東、中、西部及東北地區東區域劃分,東北地區大部分經濟指標佔全國比重都只有個位數,而其他三個地區都是平均在兩位數的水平,這些數據包括:一、二、三產業的總產值,地方預算收入和支出,居民可支配收入,零售額,貿易進出口,電力和原材料主要工業資源消耗,基礎設施建設,固定資產投資投資情況等。

分省份的數據會在文末貼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一對比。

按省份來看,除了新疆西藏內蒙廣西等邊遠貧困地區,東三省的各項指標都比較落後,其中遼寧省總體情況較好,吉林次之,而黑龍江的情況是最不樂觀的。

拿什麼拯救東北?

東北的問題在哪可能大家心裡都有數,那麼怎麼辦,是不是我們都去搞地域黑就能救東北,當然不行。

首先東北要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作出改變,而從國家層面已經有相關的政策支持,在製造業領域鼓勵以新松、哈工大機器廠、一汽等企業為代表的高新製造業企業發展,文娛產業上近期新聞聯播對東北的旅遊業也在大力宣傳,同時我們更希望派駐更多的江浙閩粵幹部到東北,把一些先進的理念帶過去,一定要有人帶,在我們其他兄弟省份,我們要做的不一定是去旅遊、去投資,但是至少要做到不再一棒打死的地域黑,畢竟東北是我們國家的,希望我們都能早點看到面貌一新的東北老鐵。

文/悠雲掩月

附各省經濟指標


東北經濟持續下行,除了人才流失,也有人認為是營商環境差,但是都沒說到根上,顯然這些都是東北經濟衰退的現象,深層次的原因是東北經濟體制固化、過度依賴重工業導致的。

1、依靠資源和工業優勢,曾經的東北耀眼奪人

要知道,在2011年之前,東北三省的GDP增速,幾乎年年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以2010年為例,遼寧省、吉林省和黑龍江省的GDP增速分別是14.2%、13.8%、12.7%,而當年全國GDP增速的平均水平才10.6%;經濟大省廣東和浙江的GDP增速,也才分別是12.4%和11.9%,均顯著低於東北三省。

毫無疑問,在2011年前的傳統經濟時期,豐富的資源能源和完善的工業體系撐起了東北的經濟,這也是東北雖負國企改革的重擔,但是經濟增長卻依然不垮的主要原因。隨著經濟結構轉型,東北經濟存在的問題日益凸顯,從而阻礙經濟可持續發展。

2、受經濟轉型影響,東北優勢不復存在

例如,受國際原油價格爆跌和能源過剩的影響,2016年與2012年相比,黑龍江的能源產值減少了1587億元;還有煤炭價格下跌得厲害,電力市場疲軟,都導致在黑龍江經濟中舉足輕重的能源板塊高速下滑。另外,制定了停止砍伐森林的政策,當地政府在木頭上的財政也沒了。

顯然,東北的經濟太依賴傳統的重工業、能源資源行業,除了會遇到轉型效率低、活力不足的問題,還會衍生出營商環境差、人才流失及企業違約問題等等。

3、經濟下行的同時,其他問題相伴而行

一方面,過度依賴傳統經濟,使得政府思維停滯不前,不但不去發展民營經濟,反而刁難、侵佔民營企業,這也讓「投資不過山海關」成為一句俗語。前段時間,知名企業家毛振華控訴當地政府嚴重侵佔權益再次印證了這一點。

另一方面,當經濟環境狀況惡化之時,企業違約就會相繼出現,並形成惡性循環;高學歷、有發展空間的人才在面對不佳的經濟情況,往往會選擇具有人才鼓勵政策的東部和南部地區。東北某理工大學負責人說,「一些高端人才的成果沒能在東北落地,到南方落地卻相對容易,人才也就跟著走。」

總體來看,種種因素的疊加確實阻礙了東北地區的經濟增速,這也是東北經濟在實現轉型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不過,不要忘記東北對國家經濟、糧食安全做出的重大貢獻,請給東北多一些時間和耐心,不要僅僅以GDP增速排座次、論英雄。


1:目前,整個東北三省的經濟,已經不能用上升乏力來形容了。據相關數據顯示,遼寧2016年全省GDP為22037億元,而2015年GDP為28743億元,增速為-2.5%,增速為負。同期,黑龍江省增速為6.1%,全國排第21位,吉林省經濟增速為6.9%。而此時,全國經濟增速為6.9%,只有吉林省達到了平均水平。

2:目前,2017年各省GDP增速數據尚未全部公布,但是東三省依然不樂觀。造成這樣的原因,多種多樣,正是由於經濟越來越差,才導致了人才流失,而非人才流失導致經濟上升乏力。東三省的經濟衰退問題,其實已經是老生常談,只不過最近幾年問題越來越嚴重而已,目前來看,想要扭轉十分困難。

3:原因是什麼?大家都知道,但是卻很難改變。「投資不過山海關」這句話並不是說說而已,越來越多的企業不願意到東北投資。官僚體制嚴重,市場經營環境差,導致的惡性循環愈演愈劣。原有的大型國企由於經營不善、產業改革等原因也失去了往日的榮光。無論軟體、還是硬體,整個東三省都失去了吸引人的土壤,投資的企業成為當地各種勢力宰割的肥羊,沒有人主動再去送上門。

4:因此,想讓東北經濟上升,已經不是簡單的幾個經濟措施能夠解決的問題。必須從根本上,從思路上做起,才有可能改觀。缺乏真正的市場,缺乏嚴格的監督管理,缺乏對投資企業真正的保護,投資就無從談起。而經濟的衰落,自然導致人才的大量流失。現在的東北與10年前的東北差別並不是很大。但反觀其他省份,10年前與現在則有巨大的變化,這些問題不能不引起人的深思。


人才流失微不足道,應該是省、市、縣大型企業、及鄉、鎮、農村基層產業的消失造成了現在的結果。而且,隨著建設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口號不斷響起,政策的優厚,城市開始大刀闊斧的「建樓」,一座座高樓撥地而起,高昂的樓價將平常百姓手裡的「子兒」掏倒精光,二十年之內靠還貸生活,而企業卻都帶死不拉活,不運作。特別是所屬縣、鎮、鄉、農村,不招商、難招商、沒企業、不建廠,造成了大量剩餘勞動力有勁兒無處使,錢無處掙,年輕人連媳婦都找不著。

還算「本份兒不惹事」農村人開始往本地縣城逃,「能得瑟」的直接南下逃出本省,大學生更都是全奔北、上、廣使勁。

縣城的往市裡逃,市裡的往省里逃,省里的往外省逃……到目前為止,農村鄉、鎮、年輕人基本「損失殆盡「,好在還有一些拿退休金的老頭老太太挺講究,強撐著為經濟繁榮、促進消費做著貢獻。最為可笑的是「城鎮戶口的工人戶」要地沒地,要工作沒單位,卻還大力倡導自主創業,大街上見不著人,也不知道是創業還是撞牆,不往外逃,除了喝西北風等死,誰能替你想招。

等等諸多原因吧!人才還是人?不是流失不流失。主觀?客觀?咱小老百姓,說不清楚,咱就懂一個道理沒活干、上班難、沒班上,種地不掙錢,管他是人才還是庸才,在家憋著就都是蠢才。

另外多說句閑話:大學生在東北找工作不是花線、找人、「上炮兒」的問題,是除了公務員(教師、公檢法、政府部門)、醫生、鐵路「滿員超編」、還有什麼地方能夠容身。

誰願意背井離鄉,好不好家鄉水,親不親家鄉人。沒方法,既然東北這熊齣兒,不走,更待何時。還有一個特點,可能都傷心了,很少有衣錦還鄉的……

不過,遼寧行,黑龍江也不錯……


人才流失是很重要的一環,但更要看到是什麼造成了人才流失。

過去常說投資不過山海關,關於這個說法有東北的網友直接回答:「東北的企業,造假非常嚴重。比如前段時間崩盤的輝山企業,大股東質押股權拿錢去買房,這是東北二十年前的伎倆,玩到了現在。大股東持股7成,根本沒人撼動股價,渾水沽空都沒成行。

比如更早的大慶乳業也是,大股東持股過高成為庄股老千股,你的投資不是投資,而只是給股東揮霍的資本而已。

東北的企業,資本之間互相拆台,質地較差,老國企居多,難以振興東北經濟增長乏力。」

由於東北這樣的社會、經濟環境,進一步導致了人才的外流,於是陷入了人才流失,經濟不振的惡性循環。這也是東北現狀的主要原因。

同時筆者認為東北之所以經濟不振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從地理環境看長期以來東北沒有出海口,海參崴現在是俄羅斯的領土,使的東北的國際化交流更多局限於與俄羅斯之間。如果有了出海口,東北到日本,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無疑會近很多,同時也能發展近海產業。

東北目前要振興只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通過減少冗官冗員,減化審批流程,加強內外投資,才可能吸引人才迴流,否則即使單純加大人才引入優惠也很難真正留住人才。


東北經濟乏力的主要原因不全是人才流失,而是國家現在經濟發展重點不在東北。我們國家發展經濟向來是集中力量辦大事。

在八十年代以前,東北在全國的地位舉足輕重,那時國家的發展根本離不開東北的石油糧食礦產木材,那時東北重工業也很發達。在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後,國家經濟發展重點是南方,所以國家當時把為數不多的資金都給了南方,把優惠政策也都給了南方,這樣一來,在全國範圍內,人才資金必然是孔雀東南飛,東北犧牲最大,國企在九十年代成片倒閉,現在都沒緩過來勁。年輕人大多跑進關打工做生意去了。

進入二十一世紀,大慶油田要開光了,大小興安嶺的木材也砍的差不多了,同時國家也改變了糧食戰略,開始大量進口糧食,所以東北的地位每況愈下,東三省的經濟缺少增長靚點,全國排位到了後面。現在中國發展的很好,可東北好像拖了後退,這其實不能怪東北,東北為什麼現在不如關內發展快,國家很清楚原因。國家這幾年喊出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口號,但是國家也喊出了開發西部的口號,現在看來國家把主要精力還是放在了開發西部上,所以東北又一次被犧牲,因為國家沒那麼多精力同時振興東北和開發西部,這二十年來犧牲東北主要措施是故意壓低東北工資,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東北的勞動力走出來,上東北看看廠礦的工資標準,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等國家把西部經濟扶持起來,國家就會把振興東北真正落實,到時候人才就會大量流回東北,因為哪是國家發展的重點,人才就會流到哪,因為機會多嗎。比如八十年代的深圳,九十年代的浦東,現在的雄安,可以說機會多多。

國家的經濟發展可以說是一盤棋,肯定有主有次,世界上只有中國能做到,大東北真正的振興應該是不遠了。


核心問題是商業環境問題,這是根本。

東北在解放前甚至到60年代,整個經濟發展都是領先全國甚至亞洲地區,但隨著東北工業的內地遷移,整個工業體系逐步沒落,而且隨著人才的不斷外流,導致技術傳承斷檔,導致後續競爭力不夠。

所以我們要客觀的歷史地看待東北經濟的發展過程而不是片面的認識。

到了90年代深圳為代表的特區經濟開始發力,市場經濟的活力四射,不僅僅是東北的人才,還有內地的追求夢想的人都在湧入南方,導致沿海經濟快速騰飛,內地經濟持續穩定。

所以說政策機制非常重要,一個東北,一個河南,國家定位於農業大省,保證全國人民的基本口糧,做出了一定程度的經濟發展犧牲,所以極個別人對這兩個地區的評價非常的不公平,都不種糧食,都去發展工業貿易,難道就不吃飯了嗎?所以要相互理解包容。

另一方面,東北亞環境開啟改善,發展生態農業,旅遊經濟,是東北不錯的發展模式之一,青山綠水才是金山銀山,相信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東北經濟的振興值得期待。

祝福你們……

點此查看圖片摺疊原因


人才流失是果不是因,真正應該思考的是,是什麼原因導致東北人才流失,曾經輝煌的大東北為什麼留不下她的子民為她重塑輝煌。

肯定有客觀原因。孔雀東南飛,這是全中國範圍內人才流動的重要現象。不僅東北,西北,西南乃至於中部地區人才都曾一度大規模向東南地區遷移。這是因為東南沿海地區得風氣之先,為人才聚集提供了較好的物質條件和軟環境。

但肯定也有東北的主觀原因。

時至今日,雖然人才向發達地區流動的現象仍然存在,但也開始向中西部地區逆向流動。「偏居一隅」的成都,也正逐漸成為人才窪地,曾經幾乎墊底的貴州正在雄起,中部地區吸引人才也在加速,而東北仍處於凈流失的境地。

為什麼投資不過山海關?

不可能是任何單一的因素造成如此局面。投資環境,包括了硬軟兩個方面。如果大東北有良好的硬環境,那就只能是軟環境出了問題 : 營商環境,思想觀念,人文環境,政府管理……而這些,恰恰也是最難改變的。開發一個工業區簡單,有錢就辦得到。但要管理好一個工業區,很難。所以從中央到地方,曾經開出了許多「藥方」,效果都不是很明顯。

該怎麼做,這不是吃瓜群有能力指點的。但大東北不能墜入到惡性循環當中去 : 環境~人才~環境。

願大東北早日重塑輝煌。


2015年上半年GDP增長速度倒數前六名:遼寧2.6%、山西2.7%、黑龍江5.1%、吉林6.1%、河北6.6%、內蒙古6.9%。

大慶石油城,黑龍江GDP第二,工業產出佔據黑龍江規模以上工業比重50%,石油正在枯竭,原油綜合含水量已經高達90%以上。10桶油,9桶都是水。

2014年統計公報:全年固投下降33%,工業投資下降29%,房地產投資下降43%。鐵嶺,本山大叔的故鄉,全國八大煤炭基地之一。2014年統計公報:全年煤炭產量下降8.7%,固定資產投資下降38.1%。其中,工業投資下降42%,房地產投資下降46%。丹東,中國最美的邊境城市,十大養老勝地之一。2014年統計公報:全年固定投資下降9%,其中工業投資下降12%,房地產投資下降44.9%。主要工業產品中,粗鋼產量下降73.3%,化學纖維下降32.7%,水泥下降14.3%,汽車產量下降15.8%。

東北的問題有很多因素。任何地方都有局部和整體的關係,東北地區的部分區域還是發展不錯的,如大連,哈爾濱等區域。但東北的整體經濟發展不好。

整體經濟不好和東北的競爭力缺失有關。

首先,東北的區域地理決定了東北的競爭弱勢。東北每年9,10月份就進入冬季,次年4月份才冰雪融化。6個月左右的時間是冰凍期,人口外出活動減緩。

其次,東北的交通不方便。東北幅員遼闊,森林覆蓋率高,黑土面積是世界上較大的區域,但機場,高鐵等沒有覆蓋太多區域,樞紐型的交通缺失,旅遊也帶不上去。

再次,人口流出嚴重,東北人口流失,源於缺少工作機會,更多的人為了生計,在城市裡尋找發展機會。

但東北擁有很好的農業資源。

東北工業落後,經濟落後,但保持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東北需要重新進行區域定位和規劃,將生態放在第一位,重在發展綠色安全的食品,和北上廣農業研究科技,將深加工技術引入東北,將生物質能源引入東北。

其次,東北需要大力發展旅遊,通過旅遊發展提升區域競爭力。東北雖然冬季較長,但這也正好可以開展冬季運動項目。

隨後,東北需要研究地緣經濟,如何通過俄羅斯的邊境線和我國內陸城市間的貿易關係。

通過貿易功能帶動區域間的流動性。


東北各領域人才的確多。。。北京經濟不誇張的說是東北人搞上去的。東北教育人才輩出也是清華北大院長校長教授 例東北人佔了很大比例。。向全國疏散人才太多了。。一說東北工資待遇不好 二是沒發展空間。東北文藝也非常出眾 美術 樂器 聲樂人才輩出魯美 沈音 等 ,體育也沒的說奧運獎牌那的最多的遼寧省。軍事力量 軍工生產 科技人才也是輩出 尤其航天和核潛艇。東北文化底蘊還是有的 單看經濟沒任何意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