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每天都會扔垃圾,但是隻要付出一點努力,他們就可以把可回收的垃圾變成真金白銀。

韓國有家創業公司Superbin,這家公司開發的Nephron垃圾回收系統可以回收塑料瓶和鋁罐,並給出分數,而分數可以兌換成現金。

不同於其他可以讀取條形碼的反向自動售貨機,Nephron採用人工智能(AI)和物聯網技術(IoT)來識別、分類、收集和處理垃圾。

Superbin的Nephron垃圾回收系統(圖片來自韓聯社網站)

雖然韓國實行以容量爲基礎的垃圾收費制和玻璃瓶押金計劃,但爲使用過的塑料瓶和鋁罐付款仍是一個相對陌生的概念。

因此,根據歐洲塑料和橡膠工業機械製造商協會(Euromap)的統計,2015年韓國人均塑料使用量達到132公斤,排名世界之首。

在中國擴大固體廢物進口禁令的背景下,韓國垃圾管理公司去年開始拒絕接收塑料垃圾,垃圾問題由此進入公衆的視線。上個月,菲律賓向韓國退回超過1000噸垃圾,這對政府來說也是一個尷尬的時刻,因爲後者不得不承擔這些垃圾產生的運費。

垃圾管理創業公司Superbin創始人兼CEO Kim Jeong-bin表示,爲解決困擾這個國家的垃圾危機,制定一個統一的全國塑料使用和回收方法是至關重要的。

韓國垃圾管理創業公司Superbin創始人兼CEO Kim Jeong-bin(圖片來自韓聯社網站)

“我想通過分享我們‘垃圾是金錢’的理念來改變人們對於垃圾的觀念和他們的回收習慣。回收可以發揮作用。”Kim Jeong-bin說,“爲了建立一套強有力的收集系統,僅僅有環境責任感是不夠的,需要通過財政激勵來改變人們的行爲。”

他的言論聽起來就像一位環保人士,但這位韓國本土鋼鐵公司KOSTEEL的前任CEO卻自稱爲“社會企業家”:探索通過解決社會問題來創造經濟效益的方法。

Kim Jeong-bin特別關注塑料垃圾。由於回收效率低、清洗過程長、成本負擔重,韓國的塑料垃圾回收率不足10%,遠遠低於紙製品和鐵製品垃圾。

他表示,消費者應當把塑料垃圾視爲一種寶貴的資源並讓從家庭和企業收集和聚合混合塑料變得更容易。

“塑料垃圾回收率低,在於大多數材料在製造過程中就按照用後扔掉的思路設計的,”Kim Jeong-bin說。

雖然很多人分別丟棄塑料瓶和鋁罐,但真實的回收率仍然很低,因爲並非塑料包裝中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回收。由於缺乏加工設備和成本壓力,一些混合塑料包裝被送到發展中國家進行“低成本”回收。

韓國慶尚北道義城郡一處垃圾山(圖片來自韓聯社網站)

Kim Jeong-bin表示,Superbin的AI系統在對“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分類時效率特別高,通過回收不僅可以產生收益,還能把部分收益返還給用戶。

“通過研究數據,這套人工智能系統已經成爲一臺擁有首爾國立大學化學工程科學碩士學歷的垃圾回收器,”現年46歲、擁有美國康奈爾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並在哈佛肯尼迪學院獲得學位的Kim Jeong-bin說,“如果這套人工智能回收系統以保守的立場(通過拒絕被污染的物品)回收可回收物品,它就能夠大幅減少分類過程的時間並縮短回收工廠的清洗時間。”

採用人工智能的妙處在於它取代了對人們來說困難或危險的流程,而不是竊取基本的工作。Kim Jeong-bin表示,低成本勞動力在快速移動的傳送帶上手動分揀可回收物,並在使用強力洗滌劑的清洗過程中接觸化學品。

“由於用機器人接收可回收物品,我們不需要支付管理成本、租金和額外的勞動密集型過程,”他說,“我們接收可兌現的物品並直接將這些物品送到回收工廠。這是獨一無二的物流系統,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

因人們缺乏垃圾問題意識,再加上有些時候政府的官僚作風,Superbin的AI回收系統還處於採用的初級階段,Nephron只能處理韓國全國塑料垃圾的一小部分,這讓Kim Jeong-bin感到沮喪。

目前,Superbin在全國安裝了35套Nephron回收系統,並且正在開展談判以擴大該系統的使用。根據該公司網站的介紹,至今Nephron系統已經回收了350萬個鋁罐和380萬個聚酯瓶。

雖然對消費者的財政激勵額度並不高,每個聚酯瓶只有10韓元(約合人民幣6分),但Kim Jeong-bin相信這套針對使用過的塑料瓶和鋁罐的獎勵制度在減少消費者產生的垃圾數量和促進回收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

上個月,這家成立四年的創業公司得到了韓國電子生產企業Humax(數碼士)的20億韓元(約合176萬美元)投資,後者押寶Superbin在智慧城市項目上的潛力。

雖然Superbin目前專注於反向售貨機,但其目標是開發全循環廢物管理系統並採用認證制度,給予環保產品更多的分數,以提高消費者的意識。

“我希望建立一套從垃圾分類、協作到回收的全循環垃圾管理系統,並在消費者層面推廣綠色產品,”這位CEO說,“我們需要實現從線性廢物管理系統向循環廢物管理系統的轉變。”

注:編譯自韓聯社網站

作者:Kim Eun-jung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