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爲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淮南子·天文中國傳統節日介紹圖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

《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 清明節的起源 ·

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爲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爲一日,今年清明節爲4月5日。

清明三侯桐始華:白桐花開放。田鼠化爲鴽:喜陰的田鼠不見了。虹始見: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吳惟信(宋)《蘇堤清明即事》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程顥 (宋)《郊行即事》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氣候逐漸轉暖,但此時南北溫差大,氣溫常忽冷忽熱。此時萬物生長,機體也應順應天時。清明時節,凡耗損或阻礙陽氣的情況均應避免。心情應該保持舒暢,多到戶外踏青。

“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清明節氣正是人體內肝氣旺盛時候,而肝氣過旺就會對脾胃產生影響,妨礙正常消化吸收,造成情緒失調、氣血運行不暢而引發各種疾病。此節氣中不可對肝臟進補,以防肝氣太旺,使肝陽上亢。古人所謂“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腎,四季不食脾,如能不食此五臟,乃順天理”。

中醫認爲“春氣者,諸病在頭。”一到春季,許多人會出現頭痛、眩暈、失眠、健忘等不適症狀。在五行中,春屬木,與人體肝臟相對應。肝主疏泄,調節全身的氣血運行,春季是肝氣向外舒展的季節,如果肝氣鬱結無法向外舒發,人體氣血運行便會紊亂。

從養生來講,清明時期,人體肌膚腠理舒展,五臟六腑因內外清氣而潤濡,人們宜多到戶外運動,如晨練、登山、踏青、郊遊等,而且宜加大運動量。清明過後雨水增多,氣候潮溼,容易使人產生疲倦嗜睡的感覺。此時,各種慢性疾病(如關節炎、哮喘、精神病等)易復發,因此,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魚、海蝦、海蟹、鹹菜、竹筍、毛筍、羊肉、公雞等“發物”。

《黃帝內經》 :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要學會制怒,保持心態平和,使肝火熄滅,肝氣順暢。還應進行適量運動。春季萬物萌發,是體育鍛煉的黃金時期。可以多開展一些戶外活動,選擇動作輕柔的運動方式,像散步、太極拳等,也可以多去野外放風箏、踏青。這樣做不僅能使身體吐故納新、氣血順暢,還能消除抑鬱、舒暢心情。此外,風邪侵襲也會引發高血壓,所以平時要注意保暖,不要過早脫棉衣。

陽春三月,氣溫逐漸升高,桃花、野花爭相綻放,但在享受春光的同時,有些人卻出現鼻子奇癢、打噴嚏、流鼻涕等症狀。中醫認爲,多由於肺氣不足、肺內有寒所致。由於肺開竅於鼻,氣機不暢就會使鼻竅不通、鼻塞頭痛。

鼻炎調治在於補肺氣、祛寒邪。可按摩神闕穴(臍部),按摩時先將雙手搓熱,稍稍用力順時針按摩50次,再逆時針按摩50次。《醫學源始》說:“人之始生先於臍與命門,故爲十二經脈之始生,五臟六腑之成形故也。”神闕穴是任脈的要穴,無論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還是五官九竅、皮肉筋骨都與神闕穴相通聯。所以按摩神闕穴,不僅對於過敏性鼻炎,對關節炎、中風、水腫、蕁麻疹等病都有很好的療效。

另外,還可採用中藥——鵝不食草進行調養。中醫古籍中說:“鵝不食草,上達頭腦,而治頂痛目病,通鼻氣而落息肉。”它常被用來治療感冒、鼻塞不通、鼻息肉、百日咳、慢性支氣管炎、瘧疾等病症。

· 清明喫什麼? “兩多一少”很重要 ·

多喫“柔肝”的食物中醫學認爲“春與肝相應”,清明時節應多喫“柔肝”的食物,飲食宜溫,以清補爲主。如薺菜、山藥、菠菜、韭菜、銀耳、大棗等。

眼下正是喫野菜的好時機,薺菜美味可口可常食。中醫認爲薺菜味甘性涼,歸肝、脾、肺經,有涼肝明目、利溼通淋、降壓止血的功效。薺菜的喫法有多種,民間流行在農曆三月初三喫薺菜煮雞蛋。薺菜還可和芹菜一起煎湯,或切碎後直接泡茶,或涼拌、熬粥、炒菜、包餃子等。

青團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其做法是先將嫩艾、小棘姆草等(做青團用的野菜一般有三種:泥胡菜、艾蒿、鼠麴草)泥胡菜氽後色做碧綠,以前常用,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糰子。喫青團主要是流行於江浙一帶的清明節節日食品。

打青團,是清明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製作活動之一。

多喫“祛溼”的食物由於清明雨多溼氣較重,在飲食上要注意選擇一些溫胃祛溼的食物,如白菜、蘿蔔、芋頭等。

慎喫“生髮”的食物中醫認爲,清明正值肝陽上升時節,故不宜進食竹筍、鹹菜、雞、海魚等“發物”。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

-清明飲食忌發物-

·由於清明時腎氣漸弱,心氣漸起,木氣正旺(肝屬木,木氣正旺是指肝氣旺盛的時候),因此飲食方面宜減甘增辛、補精益氣,少喫“發”物,如芋頭、鵝等,可以多食枸杞葉、山藥、西紅柿、土豆、莧菜等食物,同時,也可以結合食療藥膳進行調理。在此給大家介紹幾個簡單的藥膳食療方。

太子參大棗陳皮茶太子參15克,大棗5枚,陳皮3克。將太子參、大棗洗淨,連同陳皮共同放入沙鍋內,加適量水,煎湯,去渣取汁。代茶頻頻飲用,可連續沖泡3~5次。有理氣和胃的功效。

菊花枸杞粥鮮枸杞子100克(幹品20克),菊花10克,粳米200克,豬肉末50克,豆豉汁、精鹽、味精、麻油各適量。將枸杞子揀洗乾淨備用。把粳米淘洗,放入沙鍋中,加適量清水,用小火煮至米粒開花,加入豬肉末、豆豉汁、枸杞子、菊花、精鹽、味精、麻油,稍煮後便可食用。食時可調入紅糖。有益腎養肝目的功效。

扁豆粟米飯粟米100克,扁豆50克,綿白糖適量。小米、扁豆淘洗幹後放入鍋中,加適量水,大火煮沸,小火煮至米熟即可。食時可調入綿白糖。有養脾胃、益腎補虛的功效。

從養生來講此外,清明過後雨水增多,氣候潮溼,容易使人產生疲倦嗜睡的感覺。此時,各種慢性疾病(如關節炎、哮喘、精神病等)易復發,因此,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魚、海蝦、海蟹、鹹菜、竹筍、毛筍、羊肉、公雞等“發物”。

調暢肝氣可降壓中醫認爲“春氣者,諸病在頭。”一到春季,許多人會出現頭痛、眩暈、失眠、健忘等不適症狀。這是爲什麼呢?這是因爲血壓升高而引起的。在五行中,春屬木,與人體肝臟相對應。肝主疏泄,調節全身的氣血運行,春季是肝氣向外舒展的季節,如果肝氣鬱結無法向外舒發,人體氣血運行便會紊亂,進而誘發高血壓等。如果血壓反覆升高,還有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

按摩腳底湧泉穴是降低血壓的好方法。湧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起點,位於足心。中醫認爲,肝木只有在腎水的滋養下才能正常生髮,如果腎陰不足,就會引起肝陰不足,腎臟精氣不足,肝臟也會受損。湧泉穴位於腎經上,經常按摩能治療腎病和經脈循行部位的病症,以及與腎相關的肝、脾、肺、心等臟腑病症。

按摩湧泉穴的方法很多,可用指腹在穴位上輕推,也可直接在穴位上輕揉,還可用整個手掌在穴位上擦。按摩時用力要輕,每次四五分鐘,早晚各一次,持之以恆能收良效。除了湧泉穴,按摩內關穴(位於內腕橫紋上2寸,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三陰交穴(位於內踝尖直上3寸凹陷處)、風池穴(位於項後枕骨下兩側凹陷處)、足三裏穴(位於外膝眼下3寸處)等穴位也是降壓的好方法。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心情舒暢。《黃帝內經》上記載,“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所以,要學會制怒,保持心態平和,使肝火熄滅,肝氣順暢。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