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文下方留言,獲得置頂的讀者,贈送本文推薦的“大家小書”一本;轉發文章並截圖發送後臺的讀者,隨機贈送“大家小書”一本,趕快參與活動吧!

4月1日上午,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宣佈,今年5月1日新天皇即位後,改年號爲“令和”,這是日本自645年學習中國實行年號以來,1374年第248個年號。這條新聞引起了不少中國人的關注,“年號”也成爲這兩天的熱詞,被大家追蹭成“熱點”。

說到日本改年號,我突然好奇“年號”是何時出現的?

“年號”這個紀年法是漢武帝劉徹首次使用的,漢武帝即位後,於公元前140年定年號,爲“建元”,這一年就是“建元元年”這是中國歷史上使用年號的開端,並且他特別愛換年號,前前後後一共用了11個,分別是「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徵和、後元」中國封建社會一直使用年號,日本在7世紀上半葉全面攝取中國的政治文化制度, 也引入了年號制度。

爲什麼漢武帝會突然有此創舉?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令羣臣議稱號。他們答說:“古時有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最貴的是泰皇。我們敬請以‘泰皇’爲尊號。”始皇聽了他們的話的一半,把這三皇合於五帝,定尊號爲“皇帝”。這三皇是些什麼樣的人物,從哪裏來的,古書裏找不到記載,我們無法知道。

漢武帝即位,受了方士李少君們的誘引,很喜歡祀神求仙。其中有一個亳人謬忌,他請求祭祀泰一,大意是:“天神最貴的爲泰一,他以五帝爲輔佐。古來的天子都在東南郊建壇祭他,日子是春秋兩季,祭品是每天一具太牢,一連祭上七天。”武帝聽了他,就令太祝在長安城的東南郊立了一座泰一罈,照這說法去祭。此後又有人上書,說:“古來的天子每三年祭一回三一;這是三個最高的神:天一、地一、泰一。”武帝又照辦了,在泰一罈上一塊兒設祭。——看了這兩件事,就可以知道秦的三皇即是漢的三一,他們是天神,地位在五帝之上的。

這種天神,無疑地發生於陰陽說:天一是陽神,地一是陰神,泰一更在陰陽之前,爲陰陽所從出,所以謂之最 貴。《易傳》裏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泰一便是太極,天一和地一便是兩儀。至高無上之謂泰,絕對不二之謂一,本來是一個哲學裏的名詞,卻給宗教家取去作爲神靈的稱號了。從此以後,泰一就是上帝之名,上帝就是泰一之位,終漢一代再也分不開來。

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齊人少翁得了武帝的信用,在長安西北的甘泉山築造離宮,畫了天、地、泰一諸神,時時拜祭,要使武帝和神靈通話,不幸沒有成功。後二年,武帝大病。那時有一個上郡的巫在甘泉宮內祠着神君,他的通話的試驗成功了,於是他傳達神君的話與天子,說道:“病是就會好的,不必怕;等您身體健旺些時,就來會見我們罷!”人竟能親接神,這是何等的幸福!武帝心中一高興,病已好了一半;及到甘泉,居然恢復了健康。神君數目甚多,其中最貴的是泰一;時去時來,來時風聲颯然。神君在帷幕中說話,聲音和活人一樣;說話的時候多半在晚上。天子齋戒而入,聽得很有味,雖則他們所說的都是些平常的話語。這時,甘泉就成了一個宗教的中心了。

到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即在甘泉立起泰畤壇,樣式同謬忌的泰一罈差不多,共三層。五帝是泰一的輔佐,所以他們的壇環繞在下面,青、赤、白、黑四帝各按照了五行說中的東南西北的方向;只有居中的黃帝沒法辦,便把他的壇安置在西南角上。祭的時候,殺一白鹿,把豬和酒裝在它的肚裏;又殺一白犛牛,把白鹿裝在它的肚裏。掌祭泰一的祝宰穿的是紫色衣,掌祭五帝的分穿了青赤諸色衣。又祭日和月:祭日的穿赤衣,祭月的穿白衣。這年十一月初一是冬至,趁這好日子,天子就於黎明時行郊禮,對泰一下拜。早晨祭日,黃昏祭月,因爲它們的地位都不高於天子,天子都只長揖。明日,有黃氣上衝;羣臣鼓舞,以爲這是上天的祥應。後來武帝在汶上造了明堂,也把泰一和五帝祀在堂上。五帝分司五個天,泰一做他們的總管。戰國時破壞的天上秩序,到這時又建設起來了。

周代的祭禮有郊有社:郊以祭上帝,社以祭后土。所以春秋時人設誓,常稱“皇天后土實聞此言”,見得天帝和地神是最大的兩個神。漢得天下之後,沒有祭祀后土,確是一個缺典。因此司馬談等請求在澤中立后土壇。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武帝巡幸到汾陰,聽說汾水旁邊有光騰起,像一匹紅紗似的,他想起了司馬談的請求,就在那邊立了一座后土祠,祭禮和郊祀上帝時一樣。於是天地之祀有了固定的地方,祭天在國都西北的甘泉,祭地在國都東北的汾陰,都要走二三百里地。好在武帝喜歡旅行,爲了祭祀跑許多路,在他是不覺得累的。

武帝一世裏,方士們的奇蹟與醜相都顯露得不少。他們的工作大概可以分成下面幾類。其一是召鬼神,如武帝所愛的李夫人死了,他思念甚苦,少翁能把她的魂靈攝來,讓他在幃中望見。其二是煉丹沙,如李少君說的祠寵之後,丹砂會得變爲黃金,把這黃金作爲飲食器可以益壽求仙。其三是候神,如公孫卿到名山尋訪仙人,有一天夜裏在東萊見有長數丈的大人,迎上去已不見,留下了很大的腳印。至於入海求蓬萊、指山說封禪的也是很多。但方士口中的封禪的意義和儒者是不同的。儒者爲的明受命,他們爲的求不死。

所以有一個申公說:“封禪之後就會白日飛昇。以前的七十二王,只有黃帝是得上泰山的。因爲他封得成,所以他鑄 好了鼎,就有垂着鬚髯的龍下來迎接他上天。當時黃帝跨了上去,許多臣子和宮女想昇天的也各各爬在龍的身上,擠到七十餘人再也擠不下了;剩下的人只得攀住了龍髯,可是龍髯不是鐵鏈,支持不起,髯脫了,人也跌下來了。”武帝聽得這故事,嘆息道:“唉,我要能和黃帝一樣,還有什麼人世的留戀呢!”過了些時,他巡狩朔方,經過橋山,瞧見黃帝的冢,不禁疑惑起來。旁邊的方士趕快解釋道:“黃帝上天了,羣臣在這裏葬了他的衣冠!”

武帝求仙求了五十年,用了許多方士,又殺了許多方士 , 甚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方士,然而不死之藥究竟得不到。無可奈何地自慰,他只有在建章宮北面的太液池內築了幾個島,喚做蓬萊、方丈、瀛洲,雕刻了許多石魚、石鱉排列在上面,算是真到了海上神山。

因爲他的求仙和封禪都和山有關係,所以天下名山又經過了一回整理。那位講黃帝故事的申公曾說:“天下有八個名山,三個在蠻夷,五個在中國。這中國的五個名山,是華山、 首山、太室山、泰山、東萊山,都是黃帝常遊的地方, 他就在這些山上和神靈相會。”用現在的地域說來,華山在陝西,首山在山西,太室在河南,泰山和東萊在山東,都在黃河流域,並不曾按照漢代的疆土平均分配。所以武帝另行規定,以河南的太室爲中嶽,山東的泰山爲東嶽,安徽的天柱山爲南嶽,陝西的華山爲西嶽,河北的恆山(在保定西)爲北嶽。這又是五行思想的具體表現。從此“五嶽”成爲一個典則而且習用的名詞。經學家爲要提高它的地位,就說爲堯、舜時已有的制度。但安徽並不很南,所以後來又改以湖南的衡山爲南嶽。山西渾源縣本有一個玄嶽,明代定嶽制,以玄嶽爲北嶽,於是恆山也從河北移到山西去了。到現在,我們所習慣稱道的“五嶽”就是這個武帝的五嶽的修正本。

還有一個重要的制度也是從武帝的封禪和求仙來的。大家知道,中國的皇帝有年號,這種風氣傳到鄰邦,使得朝鮮和日本等國也有了年號。這事的創始,由於武帝的獲麟。當他即位十九年(公元前122年),到雍縣祀五帝,乘便打獵,獲得一匹獸,它的毛是純白的,頭上卻只有一個角,大家不識得,猜想應是麒麟,於是作一篇《白麟之歌》來記這盛事,後來羣臣請定這一年爲“元狩”元年。倒推上去,把過去的十八年劃爲三段,定第一個六年的年號爲“建元”,第二個爲“元光”,第三個爲“元朔”。

又過了六年(公元前116年),汾陰縣掘得一個大鼎,武帝又認作祥瑞,迎至甘泉,改元爲“元鼎”。再過了六年( 公元前 110 年), 他到泰山封禪了, 改元爲“元封 ”。再過了六年(公元前 104 年),他改正朔、易服色了 ,又改元爲 “太初”, 這新定的歷法也 就稱爲《太初曆》。 從此以後,每個皇帝必有年號,逢到了什麼祥瑞也就改元。例如漢宜帝的“黃龍” “神爵”(爵即雀),吳大帝 的“嘉禾”“赤烏”,都是一時張揚的奇蹟。可是這個制度雖由迷信來,究竟年代有了標題,於實用上甚是便利。別的不用說,即如周代器物當刻“唯王……年”,後人既不知道這王是哪一王,就不知道這年爲哪一年;有了年號,一看便明白了。

正文/顧頡剛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新 書 推 薦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

作者:顧頡剛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