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長不看版:

根據對厄爾尼諾事件的長期研究結果來看,當厄爾尼諾發生時,我國容易出現暖冬;南方容易出現暴雨洪澇、北方容易出現高溫乾旱;東北容易出現冷夏;颱風數量一般會減少。

一些研究指出,厄爾尼諾對於我國南方洪澇的影響,在其爆發後的第二年會更加明顯


詳細版:

讓我們先回憶一下1997-1998年的厄爾尼諾事件,是一個多世紀以來最強的一次厄爾尼諾事件,持續了13個月,赤道中東太平洋的海溫升高達到了2.8℃的極高值。這次強厄爾尼諾事件在全球造成了約2萬人死亡、34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由這次強厄爾尼諾事件引發的全球主要氣候災難如下圖:

1997年4月,厄爾尼諾爆發,當年夏季,華北、西北和東北出現幾十年未見的大範圍持續高溫天氣。

到1998年前期,南方持續陰雨天氣,部分地區出現罕見的「冬春汛」。

厄爾尼諾到第二年4月就基本結束,但其影響依然持續,甚至更為觸目驚心,在1998年夏,長江依然發生了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嫩江、松花江發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全國受災面積3億多畝,絕收7900多萬畝,直接經濟損失2500億人民幣……

根據對更多厄爾尼諾事件的長期研究結果來看,當厄爾尼諾發生時,我國容易出現暖冬;南方容易出現暴雨洪澇、北方容易出現高溫乾旱;東北容易出現冷夏颱風數量一般會減少。一些研究指出,厄爾尼諾對於我國南方洪澇的影響,在其爆發後的第二年會更加明顯

不過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以上僅是「發生幾率大大提高」,而非「必然一定」!

事實上這些影響都存在「例外」,比如說近50年來,有20%的厄爾尼諾年,我國並未出現暖冬;再比如1997年強厄爾尼諾,東北夏季氣溫反而升高了。

這是因為,厄爾尼諾雖然是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強信號,但卻不是唯一信號,它的作用是和其它因素一起綜合顯現的,可能被其它因素累積加強,也可能被其它因素抵消削弱。

尤其在我國,既有長線臨海、又深入大陸腹地,幅員遼闊、地形多樣,情況就更加複雜難測。能對我國氣候產生影響的因素實在太多:季風、青藏高原、海洋、冰雪覆 蓋、人類活動……不勝枚舉,厄爾尼諾只是其中一個而已。我國表現出的氣候形態,是所有這些錯綜交雜的因素,互相對抗和交融後的最終定局。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厄爾尼諾是何方神聖?

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El Nino」的音譯,意為「聖嬰」、「耶穌之子」,是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溫異常升高引起的一種異常氣候現象。當這種現象發生時,大範圍的海水溫度可比常年高出3~6℃,對全球的氣候、環境、生態、經濟等方面產生強烈的影響。

「聖嬰」厄爾尼諾在這個世界上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還有一個相伴而生的「妹妹」——拉尼娜,意為「聖女」,但脾氣與厄爾尼諾截然相反,科學上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兄妹倆都是「恩索」(ENSO)家族的成員。那麼什麼是恩索呢?

英國數學家、印度氣象局長吉爾伯特?沃克在1924年發現,東太平洋的高壓和西太平洋的低壓存在一種「蹺蹺板」的關係,即高壓區的氣壓下降,低壓區的氣壓則會上升,反之亦然。因此,他把這對高壓與低壓之間的蹺蹺板的變化關係稱作「南方濤動」。後經科學家研究發現,南方濤動與厄爾尼諾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係,於是就把他們合稱為ENSO,就是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的英文縮寫,中文音譯為「恩索」。拉尼娜現象常與厄爾尼諾現象交替出現,赤道中、東太平洋就是不斷地在冷暖之間循環往複地變化著。所以ENSO是一種循環,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則是ENSO循環過程中冷暖兩種不同位相的異常狀態,因此也把厄爾尼諾稱為ENSO暖事件,拉尼娜為ENSO冷事件。

也許會有人問,厄爾尼諾發生地離我國那麼遠,會影響到我們嗎?

很多科學研究表明,如果熱帶海洋的海溫、洋流發生了異常變化,大氣環流就會把這種信息由近及遠傳播開去,不僅使其周圍的地區受到影響,而且還會波及到非常遙遠的地區。這就是「遙相關」。厄爾尼諾就是如此,它雖然發生在熱帶太平洋,但它的影響卻不局限在熱帶太平洋,而是會波及全球。所以對我國造成影響也在所難免。

厄爾尼諾出現時,首先是我國夏季易發生南澇北旱。在厄爾尼諾年,由於我國的夏季風偏弱,暖濕氣流北上勢力不強,導致主雨帶位置偏南,一般位於我國中部或長江以南地區。這就會造成黃河及華北一帶高溫少雨並形成乾旱,而南方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多雨以至發生洪澇。值得一提的是,近百年來發生在我國的嚴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發生在厄爾尼諾年的次年。其次是我國易出現暖冬。據統計,近50年來80%的厄爾尼諾年中國都出現了暖冬。第三就是影響我國的颱風數量減少。影響我國的颱風主要發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海域。厄爾尼諾年熱帶西北太平洋變冷,大氣穩定度增大,不利於積雲對流的發展,從而導致西太平洋上的颱風生成數量減少,同時登陸我國的颱風數量也比常年偏少。


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聖嬰」的音譯,是指秘魯以西的東太平洋赤道附近表層海水大範圍、長時間異常變暖的情況。這種情況一旦發生,往往造成全球性的氣候異常,這地方的海水變暖越嚴重,全球氣候越異常。既然是全球性氣候異常,中國自然也難脫影響,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2014年,一次強厄爾尼諾開始前赤道太平洋次表層水溫變化。

1、西北太平洋颱風偏東、偏少、偏強。厄爾尼諾既然首先是海水異常,那麼對暖海水最為敏感的颱風,自然首當其衝。厄爾尼諾發生時,熱帶東太平洋海水暖了,熱帶西太平洋海水一般就沒那麼暖,甚至有可能偏涼,因此暖水偏東,颱風源地也跟著偏東;颱風偏東,就有更多時間在海洋上發展,因此颱風就可能偏強。1998、2010年西北太平洋颱風總數不足20個,都是厄爾尼諾影響。

1997-1998年世紀厄爾尼諾時赤道太平洋附近海水溫度情況

2、我國南方容易出現大範圍洪澇災害。因為厄爾尼諾導致西北太平洋偏涼,易受高壓控制,那麼在沃克環流異常的蹺蹺板作用下,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容易偏南、偏大,印度季風偏強,南海季風偏南,大量水汽會和冷空氣在南方交匯,形成持續暴雨,從而造成洪澇。1998年長江流域洪水,就是極強的厄爾尼諾的直接結果。

3、 我國夏季容易出現階段性高溫,冬季容易出現暖冬。這一點和第二條是緊密呼應的。因為厄爾尼諾次年副熱帶高壓偏南,就給了大陸高壓機會,讓北方雨帶難以形成。大陸高壓和副高合併時,容易出現大範圍的階段性高溫。厄爾尼諾次年,因為我國東部容易被高壓脊控制,冷空氣總體南下困難,因此容易出現暖冬。

2015年冬季厄爾尼諾頂峰期東太平洋的海溫偏高情況

當然,厄爾尼諾還有一些其他的影響,如讓天氣更加極端、激烈,打破紀錄的天氣會頻繁發生,但限於現在的科學水平,還總結不出規律來。厄爾尼諾,特別是強厄爾尼諾對我國的影響,目前已知的可能性就上述三條:第一,讓颱風偏東、偏少、偏強;第二,夏季我國南方易持續暴雨和洪澇;第三,容易偏暖。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些厄爾尼諾是咋回事兒?

在熱帶太平洋上,分布著東北信風帶(北半球)和東南信風帶(南半球),總的來說,熱帶太平洋的低層是盛行東風的,在東風的風應力作用下,表層暖水會逐漸向西匯聚,從而在熱帶太平洋的西部形成一個暖池;而失去表層暖水的熱帶太平洋東部,下層冷水以及來自高緯度的冷水會在此匯聚補充缺失的暖水,從而形成冷池。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的海溫分布是西高東低的。

在太平洋西部暖池的作用下,低層大氣膨脹上升,形成上升氣流;在太平洋東部冷池的作用下,低層大氣收縮下沉,形成下沉氣流。海溫分布的差異,在熱帶太平洋上形成了一個閉合的大氣環流,稱之為「沃克環流」!

正常年份,由於上升氣流旺盛,容易成雲致雨,因此太平洋西部雨水豐沛;而太平洋東部則相反,氣候較為乾旱。

當熱帶太平洋東風減弱甚至發生逆轉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了——熱帶太平洋西部的暖池會變得沒有那麼暖,而東部的冷池則會比平常偏暖不少。這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厄爾尼諾」現象,又稱為「聖嬰」現象。

對我國的影響

「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時候,太平洋西部的上升氣流會減弱甚至轉為下沉氣流,相應的熱帶雲團的活動也會減少,對於我國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颱風活動的減少,而夏季降雨量主要以颱風降雨為主的華南地區,可能就會因此出現乾旱的狀況。

「厄爾尼諾」現象對於熱帶太平洋地區的氣候影響是最直接的,至於其他對於我國的影響諸如長江中下游多雨、東北涼夏、華北乾旱、次年暖冬等等,實際上是受到多個因素的綜合影響導致的,「厄爾尼諾」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幫助!

如有不準確之處,望不吝賜教!

如果您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個贊吧!


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是指赤道帶東太平洋大範圍的海表溫度異常升高的現象,本身是一種海洋現象。作為氣候系統的兩個部分,海洋和大氣環流是緊密聯繫、相互作用和影響的。一般情況下,赤道太平洋海域海表溫度呈現西高東低分布,西太平洋空氣受熱上升,東太平洋因冷下沉,再有高低層空氣在水平方向流動相互補充,形成所謂的垂直環流。在厄爾尼諾發生時,東太平洋海水溫度異常變暖,信風變弱,太平洋垂直環流減弱,範圍縮小,甚至形成反向環流。氣象學界一般以赤道東太平洋海域平均海標溫度正距平0.5攝氏度作為厄爾尼諾事件發生的判據。

據歷史記載,1950年以來,世界上共發生過13次厄爾尼諾現象,其中以1997年發生的那次對地球氣候影響最為顯著,主要表現在:從北半球到南北求,從非洲到拉丁美洲,氣候變得古怪而不可思議,該涼爽的地方變成了火爐,溫暖如春的季節突然白雪皚皚,雨季時節變得異常乾旱……

而厄爾尼諾對中國氣候變化影響最明顯的地方就是沙塵天氣變多。近些年春季我國的華北地區和西北地區東部氣溫顯著升高,為近40年罕見,同時降水稀少,植被尚未形成,且每次季風到來之前均沒有可以抑制揚沙的明顯降水過程,致使解凍後大面積表層土壤乾燥輸送,成為強沙塵天氣的導火索。

尤其是前幾年經歷了最強的一次厄爾尼諾現象以後的反厄爾尼諾現象的高峰期,這一大範圍的海洋大氣過程,變化速度和強度都超過了以往,造成了中國北方近幾年強寒潮大風的頻繁出現,使得沙塵暴天氣愈發頻繁和嚴重。

不過全球氣候的惡化當中雖然有自然因素,人為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兩者相互疊加才會引發自然災害的發生。在這種情況下,比較有效的方法就是減少對綠色植物的過渡消耗,尤其要停止對熱帶雨林和天然林的砍伐,同時減少對地下水的過分開採,保持地球各個地區的水分平衡,盡一切可能恢復生態平衡是消減自然災害的唯一出路。


如果喜歡我的回答請關注我一下中國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的東南部,東臨太平洋,西接歐亞大陸腹地,地域遼闊,地形複雜,氣候多變。厄爾尼諾現象雖發生在距離我國比較遙遠的東太平洋,並不對我國的天氣氣候產生強烈的直接影響,但它仍然會通過大氣環流的變化來影響中國,所以不少氣象學家認為,厄爾尼諾的出現與否是影響中國天氣氣候異常的一個強信號。 不過,我國的天氣氣候變化還要受其因素的影響,不應簡單地把任何氣候異常都歸結為受厄爾尼諾的影響,也不能說厄爾尼諾發生後必然對中國氣候產生某種特定的影響。 以下是近年來有關厄爾尼諾對中國天氣氣候影響研究成果的簡要彙集。關鍵詞一、暖冬冬季,亞洲大陸受強大的西伯利亞冷高壓控制,而海洋上相對暖和得多,氣壓相對較低,空氣從高壓部分流到低壓部分,從大陸流向海洋,因而我國大部盛行來自高緯度的西北氣流,常有寒潮和冷空氣天氣過境,氣候寒冷而乾燥。冬季風的強弱是導致我國冬季冷暖的直接

原因

。研究表明,厄爾尼諾發生年的冬季,東亞極鋒鋒區位置往往較常年偏北,冷空氣活動也偏北、偏弱,而

南方暖氣

團勢力相對較強。據統計,近50年80%的厄爾尼諾年中國出現了暖冬,1990年代厄爾尼諾頻繁發生,中國連續出現暖冬。因此,在厄爾尼諾發生時我國出現暖冬的機率較大。關鍵詞二、乾旱和洪澇長江中下游暴雨我國是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國家,降水主要集中在西南和東南季風盛行的夏季。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可以深入到內陸地區,產生豐沛的降水。我國東部的雨帶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向北推移的特點。一般情況下,5月,副高的位置偏南,我國雨帶維持在華南地區;6月中旬到7月,副高向北推移,跳到長江流域,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大範圍持續多雨天氣,這就是著名的江淮梅雨;7月中旬,副高再次北跳,雨帶移到黃河流域,長江中下游處於副高控制下,進入伏旱期;8月中旬,副高達到最北的位置,東北、華北、河套進入雨季。8月下旬副熱帶高壓開始向南撤退,東部地區的雨季相繼結束。由此可見,副熱帶高壓對我國氣候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副高在一個地方停留的時間過長或者過短,比常年偏強或者偏弱,都會造成我國東部地區旱澇異常。厄爾尼諾年的夏季,由於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升高、哈得來環流加強,導至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增強;但西太平洋海溫降低,大氣對流活動減弱,卻使副高位置偏南。研究表明,西太平洋副高對厄爾尼諾的響應要落後幾個月,因而往往厄爾尼諾發生第二年這種相關關係更加顯著一些。另外,受環流形勢的影響,冷空氣活動比較偏南,加之夏季風偏弱,暖濕氣流北上勢力不強,因此冷暖空氣交匯產生的季風雨帶也隨之偏南,從而使長江中下游地區多雨以至發生洪澇,黃河及華北一帶少雨並形成乾旱。據歷史

數據統計

,近50年來的大多數厄爾尼諾年中國夏季主要雨帶都出現在淮河以南地區。比如1969年長江中下游梅雨持續時間較長,6月下旬至7月中旬多次出現大雨或暴雨,發生嚴重洪澇。1983年夏季,長江流域梅雨強度與1969年相當,部分地區降水量比常年偏多5成到一倍半。強厄爾尼諾的1997年,夏季主要多雨帶出現了長江以南地區,而北方出現了持續高溫少雨天氣,為50年來最乾旱的年份之一。長期乾旱使得水資源嚴重減少,黃河下游發生了累計220多天的斷流事件。1998年受到厄爾尼諾的滯後影響,加之其他因素的綜合作用,使長江流域發生了本世紀以來僅次於1954年來的特大洪水。

此外,研究表明,在厄爾尼諾的秋冬季,我國東部容易出現北少南多的降水分布型。即北方大部地區降水比常年偏少,南方大部地區降水比常年偏多。

關鍵詞三、東北冷夏水稻秧苗受低溫冷害影響厄爾尼諾與我國東北夏季溫度也有一定的關係。統計表明,在厄爾尼諾年的夏季,我國東北地區冷空氣活動勢力往往加強,導至我國東北夏季氣溫異常偏低,形成低溫冷害,造成糧食減產。1951年以來,東北地區曾多次出現夏季低溫冷害,特別是1954、1957、1969、1972、1976等均為範圍較大的嚴重低溫冷害年,除了1954年為拉尼娜事件外,其餘都是厄爾尼諾年。不過,厄爾尼諾和東北冷夏並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比如厄爾尼諾極強的1997年,東北夏季反而異常偏高,說明厄爾尼諾可能並不是東北冷夏的唯一影響因素。關鍵詞四、熱帶風暴偏少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是全球熱帶水域上生成熱帶氣旋最多、發展最強的地區,我國也是受熱帶氣旋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熱帶風暴伴隨著狂風暴雨常常給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造成嚴重災害,給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但是在我國南方伏旱季節,它又是南方降水的重要來源。西北太平洋大部分熱帶氣旋都是熱帶輻合帶的低雲或者雲團發展起來的,而在厄爾尼諾年赤道東太平洋變暖時,熱帶西北太平洋則變冷,大氣穩定度增加,不利於積雲對流在熱帶太平洋地區的發展,熱帶風暴和颱風的數量也就相應的會減少,登陸我國的數量也會比常年偏少。從近50多年的統計情況來看,西北太平洋平均每年有29個熱帶氣旋發展成熱帶風暴或者颱風,其中平均有7個左右在我國沿海登陸。而在大多數厄爾尼諾年,熱帶風暴和颱風有20~26個,登陸數僅為3-5個,比多年平均明顯偏少。看來,厄爾尼諾與熱帶風暴的活動可能確有一定關係。


首先是颱風減少,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西北太平洋熱帶風暴(颱風)的產生個數及在我國沿海登陸個數均較正常年份少.

其次是我國北方夏季易發生高溫、乾旱,通常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當年,我國的夏季風較弱,季風雨帶偏南,位於我國中部或長江以南地區,我國北方地區夏季往往容易出現乾旱、高溫.1997年強厄爾尼諾發生後,我國北方的乾旱和高溫十分明顯.

第三是我國南方易發生低溫、洪澇,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的次年,在我國南方,包括長江流域和江南地區,容易出現洪澇,近百年來發生在我國的嚴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發生在厄爾尼諾年的次年.我國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洪水,厄爾尼諾便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


厄爾尼諾現象,科學家的解釋,本身正常年份,北美太平洋暖濕氣流,向印尼方向流動,帶給太平洋表面帶來的濕暖,2一7年就有一次逆流,太平洋暖溫氣流向北美方向逆流,同時也帶走大量濕熱氣流。這叫厄爾尼諾現象。這樣當然會給東亞及中國帶來氣象不穩定,局部因少雨而干早。這就和北方農村出現的倒春寒一樣,都是一種氣候現象。有些現象,人類無法改變,只能適應。關於厄爾尼諾對中國的影響,那是國家專職部門的事。我們老百姓更學會,通過自然現象。認識身邊社會現象,任何極端的自然現象,都是對自然以及人類活動的疊加因素形成。用這種科學的方法論,對探究人類社會身邊的現象,以及背後的原因,如紅包現象,補課現象,社會公權力濫用現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彰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力量。


不要說所謂的厄爾尼諾什麼什麼又什麼的,說白了,溫室效應,工廠。汽車,煤炭,石油,灰機~等等等等,哪個不排二氧化碳?今年夏天這麼熱。我估摸著,俄羅斯那一畝三分地上的永久凍土帶也該化了。下面的甲烷是比二氧化碳強二十倍的制暖氣體,這一放出來。未來氣溫更高。厄爾尼諾會更加持久強大,比十顆偉哥還給力!君不見,南極洲上海辣么大一塊冰山都分裂開來了,我們老百姓的明天會怎樣?至少肯定不再讓你燒秸稈了!你燒一點,磚家就會說。你們製造了二氧化碳,是造成地球變暖,氣候異常的主要推手,冤不冤!去年說厄爾尼諾已經過去了。開始拉尼娜了。可拉尼娜不是變冷的么。今年咋又這麼熱?扯犢子!反正過一天是一天吧,地球人類真的毀滅了,反倒是最大的公平了!


厄爾尼諾現象從今春開始以來,對我國造成二個極端:南方暴雨連連多月陰雨,洪澇災害接連發生損失無法無天。北方乾旱荒,寸草不長,小麥收成一半不到,天天盼雨就走不過長江黃河!近日海平升高,引起我國多地高溫天氣連續,發生冰雹災害持續發生。威海昨日近海地震,說不清道不完的厄爾尼諾現象,象脫韁的野馬勢不可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