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是甘肅少有的山青水綠的地方,

一座中國四大石窟——麥積山石窟使天水成了旅遊勝地,

而天水這座「小江南」可不止有麥積山石窟哦!

下面微遊君為大家盤點一下國慶來天水

哪十大旅遊景點值得去。

麥積山石窟

攝影:沸冰

麥積山石窟位於天水東南部,中國四大石窟之一,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被譽為「東方雕塑館」。麥積山因該山狀如堆積的麥垛而得名,石窟始建於一千五百多年前,大多在二十至八十公尺高的懸崖峭壁上開鑿,層層相疊,密如蜂巢。各洞窟之間有棧道相連,攀援而上可達山頂。山峯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石窟就開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中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

伏羲廟

攝影:老貢(弓)

伏羲廟,又名太昊宮,在市區西關,其建築肅穆古樸,巍峨壯觀,是海內外華人尋祖追宗的聖地。由於伏羲是古史傳說中的第一代帝王,因此建築羣呈宮殿式建築模式,為全國規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築羣。院內遍佈古柏,為明代所植,挺拔蒼翠,濃蔭蔽日。

軒轅谷

軒轅谷俗稱三皇溝,位於清水縣城東七十里的山門鄉白河村。據省、市、縣誌記載及民間傳說,為軒轅黃帝的誕生地。皇帝時代在華夏文明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這個時代繼承了以伏羲文化為代表的原始文化,造就了酋邦文明,為奴隸制文明奠定了基礎。軒轅黃帝作為這一時期文化的代表,開創了華夏文明。而他的早年時期則是在清水度過的,清水因之而稱為「軒轅故里」。

南郭寺

攝影:中國文化攝影網/紅珊瑚

南郭寺,位於天水市城南2公里山坳,建寺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為歷代詩人墨客覽勝之地。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於公元759年流寓秦州(今天水)時,寫下一百餘首讚美詩,古往今來,更加引起人們對它的遊興和嚮往。南郭寺背負的山坡之上,有一片在古城天水範圍內唯一的天然白楊林,鬱鬱蔥蔥,為寺院增添了綠色和生機。

玉泉觀

攝影:MIUI/firrstone

玉泉觀位於天水市秦州區城北,建於元大德三年(1299年)現存建築為明清時重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山上有一碧水瑩瑩、清甜透腦的玉泉和元代秦州教諭梁公弼建寺時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觀內有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

仙人崖

仙人崖距麥積山石窟15公里,自然風景秀麗,人文景觀僅次於麥積山景區,這裡是釋、道、儒三家共存的風景勝地,由三崖、五峯、六寺所組成。自南北朝以來,歷代在這裡均有建築和雕塑造像,現存的寺宇是經唐、宋、明、清等朝代建築和重新修繕的,部分泥塑為北魏晚期作品。

水簾洞石窟羣

水簾洞石窟羣,坐落在天水市武山縣城東北約25公里處的鐘山峽谷中。建於十六國時的後秦,經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歷代屢有修建,主要有水簾洞、拉稍寺、千佛洞、顯聖池和三清洞五處石窟。水簾洞在形似斧劈的試斧山東側之峭壁上,是一個約50米長,30米高,20米深的拱形自然洞穴。每當雨季,洞頂、洞壁泉水、雨水一齊湧出,洞檐流水如注,恰似珠簾掩門,故得名水簾洞。水簾洞的崖面上保存著北魏、隋、唐、元各代的佛教巨幅壁畫。

胡氏古民居建築

胡氏民居屬明代民居古建築,位於天水市秦州區民主西路,西邊毗鄰文廟。天水市現存的明代民居建築的傑出代表之一,也是我國西北地區唯一現存的明代品官府第,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在全國範圍內其規模也是不多見的古民居。

卦台山

卦台山卦台山又名畫卦臺,相傳為伏羲氏仰觀天,俯察地,始畫八卦的地方,處於三陽川西北端,現轄於北道區渭南鄉,距天水市約15餘公里。卦台山如一巨龍從羣巒中探出頭來,翠擁廟閣,渭水環流,鍾靈毓秀,氣象不凡。登臨卦台山頂,俯瞰三陽川,人們不難發現,古老的渭河從東向西彎曲成一個「S」形,把橢圓形的三陽川盆地一分為二,畫成了一個天然的太極圖。

李廣墓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李廣墓中埋葬的正是這位浴血殺敵的飛將軍李廣。李廣墓位於天水市區南郊的文山山麓。墓冢高約2米,周長26米,祭庭為3間懸山頂,垣牆大門額題「飛將佳城」。墓碑上鐫有「漢將軍李廣之墓」七個大字。據考證,此墓是李廣的「衣冠冢」,葬寶劍衣物。墓前原有石獸石馬,造型生動,故得石馬坪之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