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問題被收錄至活動「十萬個是什麼」中。

活動時間:2019/01/21 - 2019/02/20

活動規則:大於 300 字的客觀事實定義,且註明可信來源,創作時間在前的優先採納。

活動內容:進入活動頁面回答問題,優質內容將有機會被收錄在《十萬個是什麼》電子書中,同時還有機會獲得特別定製的榮譽獎盃。更多相關問題請進入活動頁面瞭解。

歡迎你把家鄉寫進百科全書,分享你的家鄉美好。


謝邀~

甘肅省博物館作為西部地區最好的博物館之一,可以說很值得一逛了。個人感覺不把西安算作西部城市的話,蘭州的甘肅省博物館就是當之無愧最值得一看的博物館了。

言歸正傳,我來簡單說一下裡面值得一看的展品。

首先,我想說說蘭州這個城市。

蘭州市是唯一被黃河穿過的城市,這座黃河大橋(中山橋)可以說是黃河第一橋,前身始建於明洪武5年(公元1372),史稱鎮遠橋。經曆數次遷址,於明洪武18年(公元1385)遷到現在的位置。1907年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一起造了這座鐵橋,三根橋柱是明代遺留的,剩下部分是新造的。2007年,德國人特意提醒中國,這座橋已經到了100年的使用年限,注意安全問題。此後加固後不再通車,作為蘭州市名片只能通過行人。

而甘肅省博物館,則是以和政古生物羣化石為特色的博物館。

半坡遺址的復原圖

可以看出,已經有了壕溝的出現,在陝西西安的半坡遺址博物館能看到壕溝的原貌遺址,最寬處有15米。

「城池」一詞,即城與護城河的意思。七千多年前的時候,人們沒有護城河,就是壕溝,還有防洪水的作用。

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的獨有墓葬形式之「折肢葬」,這種下葬形式是在人死了之後先埋葬10年,10年之後再挖開棺墓,把入葬的人的骨骼重新彎折,擺成胎兒在母體內的形狀,重新下葬。怎麼來這個世界上,也怎麼離開這個世界,是一種對很尊敬的人才會採取的下葬方式。

這個陶罐的紋路可以看出,馬廠類型的時候已經是從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了。

仰韶文化的人頭形器口彩陶罐(孤品),國寶級文物。

辛店文化的陶罐,上面的彩繪很有少數民族特色(蜥蜴紋路)。

葫蘆造型的彩陶。葫蘆,在道家和民間信仰裏常見。一為諧音「福祿」,二是代表兩個周天八卦,相生相剋。

7000年前的混凝土

這個陶罐彩繪的紋路上可以看出來,是在距今4000年前,人們對自我意識有了一個認識和覺醒。開始認為人和動物是有區別的,有一個自我的雛形。畫面上是他們在手拉手,慶祝,豐收。

而下面這個陶罐中,我們所看到的是手還是手拉手的形態。但是他腿變成了那種曲折的腿部,不像人腿,是現在,這個是源自青蛙。就是當時人們覺得自己已經這麼厲害了,但是我們生產力低下,懷孕什麼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而青蛙一下子排卵可以排這麼多。因為有很強的生育力,所以對它有一種圖騰崇拜,把它畫在陶罐上。

也許公元前2k年前開始,狼就被人訓化成了犬,成為人類的好朋友了。

西周時期青銅器用途對照表

這個完整的我是在四川省博物館看到的

常見的漢人的佛陀塑像中,自宋代開始菩薩才顯女相,之前的菩薩塑像多為男相。

甘肅除了以壁畫聞名遐邇的敦煌莫高窟和同為四大石窟之一(雖然排倒數第一)的天水麥積山石窟之外,還有很多值得一去的石窟。

下面這組文物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中的四件,有一件拿去北京國家博物館做特展了。

大雲寺五重舍利寶函

1964年12月,在甘肅省涇川縣城關鎮水泉寺發現的唐代大雲寺塔基地宮,出土了一套舍利容器。共5件,由石函、銅匣、銀槨、金棺和玻璃舍利瓶組成,大小套置在一起。最外層為石函。 隋仁壽元年(601年),隋文帝敕令將所得14粒佛骨舍利送入涇州大興國寺(今大雲寺)地宮供養。武則天時期,偽造載有女人當皇帝故事的佛典《大雲經》,並「敕兩京諸州各置大雲寺一處,藏《大雲經》,使僧人升高座講解」。在這一政治背景下,涇州在隋大興國寺遺址上建造涇州大雲寺,動工之際,發現了隋代供養的舍利。武則天認為是吉兆,遂請人精心打製金棺、銀槨、銅匣,以玻璃瓶盛裝14粒佛骨舍利,配以石函,藏入地宮,建塔立寺。

雖然只是複製品,但是這種制式的古箜篌也是很值得一看了。原件們藏於日本大阪博物館。

這件文物的珍貴之處在於,它是古希臘羅馬文化傳入中國的象徵。原件也拿出去展覽了,只有圖片展板。盤子中央十二個小頭可能是奧林匹斯十二眾神,也可能是狄奧尼索斯的十二信眾。狄奧尼索斯是希臘神話中的葡萄酒之神,常見的藝術形象是一個有點兒奔放的美少年。

下面這件文物,是最出名的文物了。也是64件不允許離開大陸去展出的文物之一,這件甚至不能離開原館。

銅奔馬,我們中學美術課本可能還把它稱為「馬踏飛燕」,也是我國旅遊城市的標誌,旅遊城市都能見到它踩著地球的雕塑。但是近年來專家們發現,踩著的「鳥兒」不是燕子,因為燕子不能回頭的,這個驚恐表情的「燕子」,應該是隼科的鳥類。

而且,其實它是空心的。

這棵青銅樹,很像三星堆那邊出土的神樹。

玉琮,是很常見的陪葬品。在墓地裏是放在居室主人兩隻手掌中握住的。因為古代的天文思想天圓地方,所以玉琮的造型外方內圓。而中空的圓,則是通路,能將神的意志通過這個通路傳達給墓主人。這件展品的特殊之處在於,有十三道橫紋。十三在西方文化是不吉利的含義,但是在古代中國其實是吉祥的含義。因為閏年纔有十三個月,風調雨順豐收之意。

天下第一漢簡,九篇完整的《禮儀》,也是鎮館之寶之一。

這件獨角獸木雕,其實起名不太好。因為獨角獸是西方的叫法,漢文化裏對應的是獬豸。在公堂之上,角對著邪惡的一方,幫助人斷善惡的,現在的法官衣服上也會有獬豸圖案的出現。

這件唐三彩的武吏人俑頭上的鳥應該是「鶡」,hé,古書中一種好鬥的鳥。

西夏文的古籍,西夏的李氏家族根據漢字為基礎創立的西夏文,所以都是乍一看感覺認識很熟悉的漢子風格,仔細一看一個也不認識。

西夏民族已經滅絕了,就是党項人建立的王朝。被蒙古人完全打敗,其中一小支西遷到西藏,和當地藏族融合,成了現在的未確認民族之一「木雅人」。木雅人認為自己是藏民,自稱「博巴」,但藏族人不承認他們是藏族人 ?♂?。

他們博物館佛教造像藝術展廳弄得也很有意思。一個漢傳佛教塑像包圍著藏傳,另一個反過來。

有吉祥白塔;

也有轉經筒。轉經筒上面雕刻的是吉祥八寶。吉祥八寶即八吉祥,又稱八瑞吉祥,八寶吉祥,藏語稱「扎西達傑」,是藏族繪畫裏最常見而又賦予深刻內涵的一種組合式繪畫精品。大多數以壁畫的形式出現,也有雕刻和塑造的立體形。而中間的立柱是信徒們的還原造像石柱。

甘肅的古生代,最出名的其實是哺乳動物(大象、老虎)而不是那些恐龍。

「黃河古象」,我國目前發現最大的一具古象化石。

第三紀下分幾個世,即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通常把前三個世紀稱為古近紀(原稱老第三紀),後兩個世稱為新近紀(原稱新第三紀)。甘肅發現的老第三紀化石比較零星,大量出土化石的時期是在晚漸新世。新第三紀達到頂峯,不僅數量多而且種類龐雜,其中臨夏盆地出土化石最多,主要有距今1500萬——1200萬年的中中新世鏟齒象動物羣,和距今1000萬——700萬年的晚中新世三趾馬動物羣的資料和種類最為豐富。

甘肅第四紀埋藏了大量哺乳動物化石,還經常與古人類文化伴生。其中最出名的和政生物羣化石來了~

還有古麟(麒麟)

古長頸鹿:它是從古鹿中分化出來的一種原始長頸鹿的代表。長頸鹿是現代非洲的特產動物,但它的老家卻在亞洲和中國。可以看到,它的身形與現在的長頸鹿差不多,就是脖子短了很多,這就是由於,長頸鹿在進化過程中長期喫食頂端樹葉才造成它的脖子越長越長。古麟就是這個~

古生物展廳逛完,甘肅省博物館也就逛完了。

以上,就是我為大家帶來的甘肅省博物館值得一看的文物介紹(///▽///)~


前兩天剛去了趟甘肅博物館,趁著熱度來寫篇回答。

我個人認為博物館是快速瞭解當地文化的敲門磚。也很能凸顯一地的民風。所以每次去一個新的省份都會想著考慮去當地的博物館,再者大部分博物館都是公開的免費的,所以也比較划算。博物館是一個地區的文化精髓,千年魂魄所在。而甘肅博物館就是西北最大的博物館之一,所以自然是很吸引人眼球的一個景點。

好啦,不廢話,上圖!

第一步當然是領票啦!大家一開始到肯定會很迷茫,所以我提前告訴大家,進門左拐的那個小窗戶可以憑身份證領票,大家一定要帶好身份證呀!領票旁邊還有一個小房間可以寄存行李,免費的哦,如果臨時去旅遊的話可以考慮在那裡存放行李。

甘博展覽大樓

一樓的話就是各種臨時展出,可能大家去的時間段不同,博物館展出的作品也不同吧,我這次去碰上展出的都是一些書畫作品

然後是二樓,該展廳以地球生命演化史為主線,陳列展出了大量甘肅境內發現的古生物化石標本,包括地球廳、海洋動物廳、恐龍廳,黃河古象廳四個分展廳。

話說這個恐龍化石真的好壯觀!

還有一些樂器忘了是在哪個展廳了,就不詳細介紹了。

古琴

琵琶

手鼓

笛子

豎箜篌

這是東宮小說裡面將軍裴照給小楓吹的樂器——篳篥,小說好虐,想哭

這是絲綢之路文明展,我忘了是在二樓還是三樓的了嘻嘻嘻

重點來了!!!銅奔馬!國家一級保護王國現存一直在我們國家旅遊的標誌,如果大家不記得這個正式名字的話,那大家一定知道它的俗稱——馬踏飛燕

悄悄拍了一張沙雕馬的正面,哈哈哈,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銅奔馬的儀仗隊。

三樓是甘肅彩陶展廳,展廳展示有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及青銅時代諸文化彩陶,其中寬頻紋三足彩陶缽、人頭形器口彩陶瓶和大地灣地畫等引人關注。

特別注意!大家都看到後來幾張圖片裡面有一個志願者在講述,我覺得我真的超級幸運,因為去三樓的時候碰到志願者,剛開始講,我覺得那是我聽的最認真瞭解了最深刻的一些展覽文物了。說實話除了那些文物專家或者教授之類的級別去看這些可以看的懂,一般人來說都是去打醬油的,此時有一個志願者在旁邊講述就顯得尤其重要,但是這樣的機會也不是時時刻刻都有的,如果你需要的話,你可以去每層樓都有一個咖啡廳去那裡面尋求幫助,一般你要求了他就會專門派工作人員出來幫你講述,你也不要覺得他給你一個人講不好意思,因為剛開始雖然是給你一個人,但是其他在看展覽的人陌生人也會騎過來,後來講到兩三分鐘之後就會有一大羣人了。真的有個志願者講述真的超級有意義。

總得來說,不負此行吧。

希望去甘博參觀的小夥伴們都能有一個好的收穫哦!


可以看到復原的微型遺址,還有恐龍化石,那個恐龍真的超級大,感覺很奇妙,還有好多出圖的文物,很出名就是那個馬踏飛燕,從側面看纔好看,正面看起來有點怪怪的,一樓是不定的展覽,上次我去的時候,看到畢加索的畫展,看到有解說,能看懂一些,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那個結束語。

曾經有人問畢加索:

「你的畫我們都看不懂」

畢加索就問他

「你聽過鳥叫嗎?」

「聽過」

「聽得懂嗎?」

「聽不懂」

「喜歡嗎?」

「喜歡」

你當然不懂鳥語

其實就是喜歡

那麼你可能不喜歡畢加索的畫

也可能不喜歡達利的畫

而是喜歡安格爾的畫

你可以選擇你的生活

做最好的自己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像畢加索一樣

這樣就足矣了

這也許是該展覽的意義所在

……

甘肅省博還是值得去看看,如果是放假就要早點去,不然人就特別多,記得帶身份證那些證件,是免費不免票

我上次是國慶節的時候去的,我們去的時候比較早,人還比較少,等到快中午的時候就感覺有點像限流了


馬踏飛燕是真好看,細節特別飽滿。就沖這件,都值得去。


別去。

作為去了一趟的人絲毫沒有去第二次的慾望。

我大甘肅從周朝秦朝到現在的幾千年歷史就剩下幾頭恐龍和幾件陶器了?

當然不是我對文物有意見,是對規劃有意見

博物館說穿了是個教育性很強的場所,但是甘肅省博忽略了這一點。裡面滿是古生物化石,從三葉蟲到恐龍基本上齊了,之後就是什麼大地灣遺址的陶器石器之類。前者真是太多了,除了古生物學家誰看都會膩味,後者本來是很好的突破點,然而犯了一樣的錯誤。進去之後感覺上像進了雜貨鋪……

這兩樣佔了博物館絕大多數。之後的一段歷史完全空白了!就成了佛教發展史和近代中國了。

去過湖北省博的人應該有很好的參照。勾踐劍和夫差矛放在一起,青銅器鐵器諸如戰國編鐘同樣是大規模出土卻沒有一點重複累贅的感覺。為了避免來甘肅博物館給遊客造成不好的印象,這個地方我個人不建議去。

綜上所述,甘肅省博物館的適合對象是專業學者和對古生物古人類特別感興趣的人,一般遊客希望瞭解甘肅歷史的請繞道百度


是一個四點就關門的博物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