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席」慢慢被高門大戶作為極高體面講究的府邸餐飲。

無綫現在於晚上播放《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電視劇。在劇集中,大量北宋民俗元素,包括投壺、馬球、捶丸、婚嫁等等,將當代古樸清新之風重現眼前,給大家耳目一新的歷史感受。最近劇情來到了顧家,男主角顧二叔顧廷燁的父親不幸離世,汴京的各戶名門均在府前設了「路祭」遙表悼念之情。一天,掌握了顧侯府大權的小秦氏,為感謝眾人,特於府內做「流水席」,以款待回謝四方各府親眷,也請了盛家的三位女兒。

《知否》劇集截圖。

《知否》劇集截圖。

由於顧家是知名的侯府,宴請賓客必要高端風雅,便用「流水席」招待貴客,這就是古代的「流水宴」或「流水席」。在劇情中,我們看到劇紅組嘗試重現「正宗流水席」:負責膳食的僕役,將做好的食物放入盤,盤底是一方木質託盤,木盤從「後廚」投入水中,沿著細淺而蜿蜒的水渠,流淌到前席的主桌上,如《蘭亭集序》裡「流觴曲水」般。

《知否》劇集截圖。

誰對哪盤食物有興趣,便等它漂到自己面前舉箸。喫時,主人是坐在頭部位置,左右兩邊各有奴婢,一個負責上菜,另一個負責加水,保證槽內水充足並流動,這樣菜便能順流往下漂,確保每個客人都喫到菜。尾端也有奴婢,負責收走漂到尾沒人喫的菜。

《知否》劇集截圖。

「流水席」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源遠流長,時至今日,仍有紅白辦事之時大辦流水席宴請老鄉親友習俗,不過現在的流水席並沒有「流水」。現在所說的「流水」,也解作喫完一道菜上一道菜,如行雲流水。內地有些地區,還有一種「流水席」,是指雞鴨魚肉一起上檯,當一班客人喫完了走人之後,又再換另外一班人坐下來,又等雞鴨魚肉上檯,再喫。

據史載,「流水席」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記載最早的是隋唐時期寺院中,僧尼為款待香客而精心製作的齋飯,隨後,被高門大戶作為一種極高體面講究,搬上了府邸的餐桌。

《知否》劇集截圖。

據指當時,山東有家鼎盛寺院「泰寧寺」,原名「靜覺寺」,為紀念五代時期宰相馮道修建,清乾隆才賜名「泰寧寺」,常在廟會把進香的客人留下,每人發一份帖子,贈一餐齋飯。最初,由於香客太多,同時在寺內喫飯難免會有嘈雜髒亂。不久,僧人改變了做法,既然人多便打破常規,在積翠屏下,順著自然的山形、憑著山泉的走向,築上了一條彎曲綿長的石砌水平渠,一直綿延到寺院外一處「飯場」,「飯場」又壘起許多石桌,後廚設置在水平渠的上頭。當後廚拾掇好飯菜,就放在木製條盤上,讓其在渠水隨著清水溪流慢慢漂流,到了水渠下頭的「飯場」,香客們便按順序,每人端上自己的一份,食之。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因為喫飯方式太出新,「流水席」的聲名很快轟動方圓數百里,前來寺院燒香的客人也越來越多。香客雖欣喜,卻不知這樣新鮮喫法,算是甚麼席。寺院住持被問及,於是「佛系」答道:「借流水上席,就叫流水席吧。」

《知否》背景為北宋仁宗年間,流水席已深入京城高門顯族,也就有了侯府設流水席款待京中要府女眷的場景。按著尊卑,小秦氏作為東道主單坐一邊,邕王妃與平寧郡主各坐兩側最尊貴的位置,而劇中的女主角,五品文官家的庶女盛明蘭,只有落座末席的資格。這時候的流水席,已發展到會配有奏樂或者戲曲,賓客可以一邊喫美食飲酒,一邊欣賞戲曲。曲水流觴,觥籌交錯,這些高端宴席,是大官貴族才能享受。但由於劇中的顧家處於喪期,辦的流水席就少了披紅掛彩,曲子及戲臺只唱思念的曲調。

盛明蘭只有落座末席的資格(《知否》劇集截圖)

《知否》劇集截圖。

流水席雖然最初確有流水,建造起來卻始終不大方便,漸漸地民間只保留「流水席」的名字,去了繁瑣水渠工程,將隨到隨喫、輪番用餐的席面,叫作「流水席」。現在,北方還有很多地方保留著流水席的傳統,其特點是,每道菜都有湯水,並且喫完一道、上一道,如行雲流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