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理想而神奇的樂土


旅行的過程中,和陌生人相遇是一件挺詩意的事情,天南海北的人聚到一起指不定碰撞出怎樣的緣分。在西雙版納,總會有恰到好處的不期而遇,不止發生在旅途中,也發生在往常的日子裏。在這裏總能遇見理想的人,遇見理想的生活。

文 | 蒲亮


西雙版納|理想而神奇的樂土

城外人想進來,城裏人不想出去

在景洪,告莊的一天是從傍晚六七點鐘開始的。當夜幕降臨,藏在棕櫚樹下的道路和客棧開始躁動起來,路邊的小攤陸續擺滿各種商品,隨着人流漂游到大金塔下,一切歸於沉寂。當你繞至大金塔的另外一面,一切又豁然開朗。在塔邊有一個下沉廣場,上千個攤檔從廣場延伸至江邊,站在塔上眺望,就像看見漫天繁星璀璨,所以這裏也被叫做“星光夜市”。

西雙版納|理想而神奇的樂土

阿英的攤子就在大金塔的階梯邊,是夜市最好的位置。兩個月前,在溫州同鄉的慫恿下,阿英隻身來了這裏。在同鄉口中這裏“人多錢多”,她來了之後才發現“上當”。“遊客是不少,但是賣家也多,競爭太大,不好做。”儘管這樣,阿英拿下中心地段,憑藉自己的穿搭品味和親和力,生意還是比其他同伴高出一截。

告莊的夜市,有上千個攤檔,大部分是外地人來開的,有東北的,有江浙的,也有少部分當地人。玉香是土生土長的傣族姑娘,她在麗江打過幾個月的工,最後還是決定回家鄉西雙版納,在一家外地老闆開的手鼓店上班。她說,本地年輕人很少出去,即便出去了最後還是會回來,因爲過慣了本地的慢生活,適應不了外面的節奏。

西雙版納|理想而神奇的樂土

這裏就像一個另類的“圍城”,城裏的人不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除了中國人,夜市還吸引了來自泰國、老撾、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的攤販,甚至連歐美國家的年輕人也慕名而來。

在告莊的夜市,有一對來自葡萄牙的夫婦保羅和薩拉。他們一路環遊世界,然後來到中國。第一站在大理,但是他們只待了一個月就來到了西雙版納。我問爲什麼來這裏,他們指了指小攤上的手工飾品說,因爲這裏有夜市。薩拉的手工寶石首飾很受歡迎,這些寶石是她和保羅在南美洲、非洲旅行時沿路收集的,他們對東方文化非常癡迷,希望通過西雙版納瞭解更多的中國。

西雙版納|理想而神奇的樂土

對於拉斐爾和加比這對來自委內瑞拉的學生情侶來說,來西雙版納的理由更加簡單,這裏的氣候非常暖和。他們在大理學了一年的普通話,但是清冷的大理冬天讓這兩個南美人逃之夭夭。

這些外國青年除了一些簡單的數字外,基本不會講中文。我問他們怎麼和客人交流時,他們拿手機擺了擺,給我看了看裏面的翻譯APP。

西雙版納|理想而神奇的樂土

在告莊夜市裏,上千個攤檔也許有上千個不同的願望,這些願望促使世界各地的人在此聚集。這裏就像一個小小的聯合國,來自天南地北的人,不管是看中這裏的市場潛力、自然環境,還是溫暖氣候,都在這裏找到了自己的理想生活。

晚上10時,來自大金塔的誦經聲響徹整個廣場。像約定俗成一般,夜市進入了尾聲。世俗的喧鬧和信仰的平寧千百年來保持着一種微妙的平衡,或者說是智慧的默契。

西雙版納|理想而神奇的樂土

一個法國人的第一故鄉

有的人選擇離開,有的人會留下來。留下來的人裏面,法國人格雷算是最本土化的。他時常以景洪人自居,在去成都辦簽證的飛機上能成功遊說身邊的同機乘客到西雙版納旅遊,到他的湄公咖啡坐坐。他介紹版納,如同在介紹自己的家鄉。他不僅把自己當成本地人,還“嫁了”一個傣族姑娘,按照傣族的傳統,男女結婚講的是男嫁女,女娶男。

50多歲的格雷,孃胎時在越南,出生在非洲塞內加爾,成長在喀麥隆,工作在東南亞各地,曾在菲律賓開過餐廳,在柬埔寨做過大廚……這位一度四海爲家的資深旅行者,在15年前因爲一次“路過”和西雙版納結緣。

西雙版納|理想而神奇的樂土

2004年,格雷從昆明前往老撾時路過西雙版納,他被這裏豐富的民俗和多樣的文化吸引,無法自拔。格雷擅長人文攝影,在浮華世界遊走慣了之後,版納依然保持原生態的村寨、民俗令他癡迷難捨。這次路過最終變成了定居,他在西雙版納一待就是數年,期間深入版納各地拍攝了大量傣族、布朗族、哈尼族的民俗照片。

2007年初,傣族姑娘段麗娟因爲一箇中德合作項目回到了家鄉,兩人在現在的“湄公咖啡”相遇。段麗娟喜歡戶外運動,格雷喜歡攝影,相似的愛好讓兩個人慢慢走到一起。後來,他們騎摩托車去泰國旅行,去了一個月,然後就結婚、生子、開店。關於愛情,麗娟滿臉幸福地笑道,她和格雷談不上是一見鍾情,只是合適的時間遇到了合適的人。

格雷曾在菲律賓、泰國、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待過,但還是最喜歡西雙版納。他覺得中國文化和法國文化很像,中國之於亞洲就像法國之於歐洲。中國人和法國人都熱愛美食、美酒,都非常好客。他把這裏比作他的故鄉,“我想我更願意把西雙版納稱作爲我的‘第一故鄉’,這兒就是我的家。”

西雙版納|理想而神奇的樂土

格雷癡迷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經常自己開車或徒步走村訪寨。“拍攝少數民族地區人物肖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首先必須成爲那些村民的朋友。一般我都是帶遊客過去買他們的茶,次數多了就漸漸熟悉起來。每次過去我都和他們喝喝茶,聊聊天,逐漸就成爲他們的朋友。村民們辦婚禮也邀請我過去,並且說要是不去,以後就不理我了。”

段麗娟說,如果要從跑過的地方多少來看,格雷可能比很多西雙版納本地人更本地,他已經用雙腳行遍了西雙版納。幾年時間,他的鏡頭幾乎掃遍西雙版納各地,其中包括大量交通不便的山區村寨。淳樸的布朗山民,傳統的拉祜少女,最具民族特色的幹欄式建築,以及難得一見的山村節慶場景等等,都被囊括入鏡頭之內。格雷的作品通常信手拈來,構圖簡單直接,卻帶有法國人骨子裏具有的文藝範兒。部分作品就掛在他的酒吧,每面牆上都有他解讀的西雙版納。

西雙版納|理想而神奇的樂土

種一朵香蓮,從此岸渡彼岸

離開景洪向西南出發,一路上是河流縱橫的開闊平壩。過了勐海縣城,不時可以看到傣族婦女集體耕作的場景,各色筒裙點綴在稻田間,這是西雙版納最大的壩子勐遮。從勐遮繼續向南就是中緬邊境打洛口岸。打洛江由東向西穿過打洛壩,西側是緬甸,東側就是有“中緬第一寨”之稱的勐景來。當地人戲稱,“出國比出縣容易”,水位低的時候走幾步就可以出國了。

“勐”在傣語中一般是用來稱呼比寨子更大的地方,比如縣一級的勐海、勐臘,鄉鎮級的勐罕、勐侖,通常村寨只能稱“曼”,但這裏以“勐”命名可見其地位。當地人介紹,這可能跟一個傳說有關。

西雙版納|理想而神奇的樂土

傳說古代傣族首領打獵時追逐一頭金鹿來到這裏,發現一條龍的影子,於是就命人在這裏守候真龍的出現,可是守了很久都不見蹤跡,於是乾脆在這裏建起了村寨住了下來,取名“景來”,意思是“龍的影子”。

在傣族的傳說中,總有一頭金鹿的影子。如今一位江浙女子也踏着這條追逐金鹿的路徑開始了自己的生命旅程。傣族人喜歡逐水而居,依蓮而居,作爲佛教的重要聖物,蓮花在全民信佛的傣族人心中也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在勐景來寨子邊上有1700畝的香水蓮花稻田莊園,不過這些蓮花的長成過程並不容易。

西雙版納|理想而神奇的樂土


西雙版納|理想而神奇的樂土


2009年,在輾轉重慶、海南、福建等地,經過幾次失敗的試種之後,張文麗終於在勐景來爲她鍾愛的蓮花找到了歸屬地。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雨熱同期,聽起來像天堂纔有的氣候條件成爲蓮花生長的最優環境。

但當張文麗帶着蓮花種子來到勐景來時,卻發現由於長時間種植香蕉和橡膠,這片土地沙化和漏水嚴重。要種植蓮花,土地需要進行輪種恢復肥力,這個過程十分漫長。有一年,張文麗種了油菜花,有遊客過來遊玩時說,你們這地方真有意思,人是瘦瘦的,種出來的花也是“瘦瘦”的。

西雙版納|理想而神奇的樂土

張文麗愛蓮花,甚至爲了它放棄了在地產和金融行業搏殺多年換來的成就。在商場混戰多年,見了太多爾虞我詐和資本的血腥,她覺得蓮花就像一艘船,將她從腥風血雨的此岸渡到安定祥和的彼岸。

張文麗曾想過移民美國,事實上也有行動,但就在去了美國的第三年,陽光將她帶回了西雙版納,“這裏的陽光,這裏的一切讓我的心能定下來”,這就是張文麗的彼岸。

經過幾年時間的反覆輪種後,一池池的香蓮終於開出了色彩斑斕的花朵。張文麗仿照寨子中傣族的傳統民居,設計建造了一座“香蓮主屋”,住在裏面,推窗見蓮,風攜稻香,蛙聲鳥鳴,伴人入夢,彷彿一瞬間回到兒時的田園時光。

“高潮、低谷,人的一生必須經歷很多事情,但最後都應該回歸田園,迴歸沒有污染的地方,這是我們一輩子夢寐以求的一種生活方式。”張文麗說,這是她從傣族人的生活中領悟到的對待生命的應有態度。

西雙版納|理想而神奇的樂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