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政大学声制)

有些人生长在跨文化家庭之中,却不像是「混血儿」能被一眼认出其家庭背景,因为社会氛围、家人同侪态度,有人会选择隐瞒部分家庭生活,有人则能自在与人分享。他们是新住民子女,平时隐身在多国文化蓬勃的大学校园, 却未必能好好诉说自己跨文化的生长背景,关于那些隐而未明的故事,将由他们自己娓娓道来。

面对轮廓较深的「混血儿」,人们总能一眼认出他们的跨文化家庭背景,但有一群人,同样父母其中一方来自台湾以外的国家,他们自己则在台湾出生、长大。若他们不提及自身家庭组成,其他人并无从得知其跨文化背景,他们是「新住民子女」。

他们之中,有人曾排斥妈妈的母国文化,而后能坦然接受,并决定好好学习和认识;有人身分认同模糊,却对自己的第二故乡怀有特别情谊;有人与家人的生活习惯、政治立场大不同,彼此却仍和谐地生活在一起……每个不为人知的故事背后,承载了许多生命的重量,他们透过不断的成长和转变,形塑成现今的自己。

生长在跨文化家庭的新住民子女,平时却隐身在人群之中,他们可能因为社会风气、同侪影响、家人态度,而不愿提及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包含哀伤、温馨和挫折后重振信心的回忆,他们曾说过但未被仔细聆听或不曾说过的那些,将在后文一一谈起。

王韦钧|我不吃辣,但我有个四川妈妈

在韦钧家的餐桌上,布满了妈妈特制的「台式兼川味」家常菜,像是宫保鸡丁、土豆丝、回锅肉等,一般人只有在四川餐馆才能尝到的料理,韦钧自豪地说:「妈妈的料理别的地方都吃不到, 是只有她才做得出来的味道。」不过,最引人注目的是韦钧妈妈的碗筷旁,总摆著一锅又红又满的「特调辣椒」,那是专属于她的饮食调味料。

「四川就是一个什么东西都很辣的地方,但我是一个不吃辣的人。」韦钧完全没有遗传到妈妈喜爱吃辣的特点,过去妈妈曾尝试烹煮口味偏辣的食物让他尝尝看,但每当他一咽下肚,「整个人就会直接爆炸,然后开始疯狂流汗,流到整个背都湿掉。」他边回想边摇头。为了配合他的体质,妈妈改变四川菜的调味和烹煮方式,却也因此让她无法维持原先在家乡的饮食习惯,而感到有些不适应。面对不吃辣的家人,那一锅「特调辣椒」就是她所做出的调适。

韦钧妈妈是位个性直爽、呛辣的人,但却有著非常反差萌的一面。他回想起平常和妈妈的互动, 感觉彼此很像是朋友,尤其是每次出门在外,她就会一改往日在家中掌握主导权的形象,变成一个十分依赖儿子的小女孩,韦钧笑著抱怨道:「她是一个很不会认路的人,所以我都要先帮她查好,她每次都会说反正我跟著你走就对了!」

然而,相处融洽的两人,政治立场却产生分歧。韦钧表示,自己曾和妈妈讨论两岸议题,由于他在台湾生长,会比较倾向以台湾为主体的角度去看,不过妈妈的想法就不尽相同,虽然两人都有各自立场,却不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他坦然地说:「我们只是意见交流,不是去强迫对方一定要接受自己的想法。」也正因为母亲来自不同地方,让他能够聆听不同面向的声音,想法也变得更加多元开阔。

虽然韦钧和妈妈的饮食习惯、价值观和个性迥异,但他们仍然可以良好地磨合,妈妈从小便鼓励他:「放松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同时也要知道你在做自己时要承担的责任。」他们勇于向对方表达自身意见,也尊重彼此的喜好和想法,就像烫青菜和辣椒,一个清淡、一个呛辣,两道菜同时摆在韦钧家的餐桌上,就是他们的日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