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位共同的特點是都寫歷史小說。二月河有落霞三部曲,康熙、乾隆和雍正;唐浩明寫有《曾國藩》《張之洞》《楊度》;而高陽寫有歷史小說90多部,涉及到清朝歷史的各個層面。

如果從創作深度和影響面上說的話,我覺得是高陽影響最大。世人用「有井水處有金庸,有村鎮處有高陽」來形容高陽作品的受歡迎程度。

高陽(1926-1992年),本名許晏駢,字雁冰,浙江人。出身於錢塘望族。1962年,他發表第一部歷史小說《李娃》,一鳴驚人。他一生創作頗豐,著作約90餘部,105冊,其中代表性作品有《胡雪巖全傳》三部曲、《慈禧全傳》、「紅樓夢斷」系列等,使他成為當代知名度最高的歷史小說家之一,讀者遍及全球華人世界,奠定了他當代首席歷史小說家的地位。

高陽十分敬業,他創作歷史小說時,常常用尺量地圖,在草稿紙上演算書中人物的行程,以及事情發展所需的時間,努力使自己的小說永遠經得起讀者的多方位的檢驗,而從不主觀臆造。高陽的前妻郝天俠說:「高陽先生撰寫歷史小說的技巧,以及他在寫作之前、寫作期間,對於史料鑽研的努力與創見,確有異於他人之處。他在構思新著時,未必像許多人寫文章那般,先擬好工整架構,而往往是身上一張薄紙,記下大綱,然後就像釀酒,假以時日,當這張紙變皺,又寫滿了旁人難以辨識的草字之際,即表示文思成熟,可以動筆了。高陽對於自己擁有的『考據眼』頗為自豪,不過這也是他用工治學的結果。」

高陽先生清史論述力作《柏臺故事》、《同光大老》、《翁同龢傳》和晚年著作《清朝的皇帝》,在關於清史疑問處的考證和發前人之覆上都做出了新的突破和貢獻。其中尤以《清朝的皇帝》論述和發覆最為精到和引人入勝。文中從太祖到德宗每個皇帝統治中的歷史事件的評價和皇帝的特性、優點、缺失都做了很客觀的評價,大多是用史料作為根據來論述。

高陽先生從對清人筆記的整理和詩集中能發現前人所不能發現的觀點,而這需要一定的考據功底和詩歌鑒賞能力。而清朝大多的史料正需要如此去發現才能得到真相。這一點也是高陽先生在論述清史時所做到的最為後輩學者值得學習的地方。

高陽的《胡雪巖全傳》《慈禧全傳》《夢斷紅樓》等已成為經典作品。1992年,他走完人生最後歷程。友人輓聯雲:「文章憎命達,詩酒風流李太白;才學著書多,古今殷鑒羅貫中。」


高陽是中國當代最富盛名的歷史小說家,沒有之一。高陽原名許晏屏,杭州人,是晚清同治年間軍機大臣許庚申的後代,也是胡雪巖的同鄉。杭州許家世代書香,名人輩出。

高陽著作等身,一生寫作90多部小說,歷史小說外還有現代小說若干。他最有名的歷史小說是四大系列,分別是清史系列、胡雪巖系列、曹雪芹系列、明史系列。其中寫的最好的是《慈禧全傳》和《胡雪巖》。90年代,前者是中國官場指南,後者是中國商場指南。高陽喫透了中國的人情世故,又有著深厚的文人士大夫情懷。上至廟堂下至市井,可以說高陽寫了古時候的全體中國人。

高陽的作品之所以被奉為經典,是因為高陽本人深厚的文學和史學修養。學過歷史的人都能看出,高陽寫的人物、事件均有所本,參照了大量的史籍和筆記,絕不似時下流行的戲說。

高陽寫小說,洋洋灑灑,娓娓道來。讀高陽感覺就是上善若水。他不會像其它的歷史小說那樣預先設定好一個情節,然後讓一個一個的人物入彀。而是像涓涓溪流,沿著情節的發展,走哪算哪,最後變成滾滾洪流,流到大江大海中。

讀高陽,最受益的有兩方面。其一,讓你懂得人生中最重要的是格局和境界。比如《慈禧全傳》裏的人物,什麼是大臣風範,什麼是士大夫精神,高陽會入木三分展現給你看。清朝一個進士出身的貪官和今天有博士學位的貪官一比,高下立現。其二,教你怎麼做一個中國人。做中國人不是說你會用筷子就可以了,那些關節和竅門,一步三嘆,真正是六月裏凍殺一隻老綿羊,說來話長(高陽最喜歡用的歇後語)。高陽筆下,哪怕是最底層的轎夫和妓女,也是高貴和雅緻的,因為他的人物幾乎每一個都是有底線的,所謂盜亦有道。跟著高陽學做有底線的中國人,祛除時代帶給我們的浮躁和喧囂,真的很有必要。


高陽的小說入情入理,描寫心思細膩,尤其是胡雪巖,其心理活動的描寫細膩的像銷售的教科書,非常棒的作家。但是如果論對於饃片佈局謀篇佈局,格局大的還是二月河,畢竟題材佔優。但是二月河小說中的一些小故事描寫就有些low了,其他的文筆不錯。關於唐浩明,我覺得其兼收並蓄,是二者中的優點在唐浩明的作品中有所體現。詩文的功底還是唐浩明好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