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覺得二月河的這兩部劇,嚴格意義上來說,實在算不上是正劇,理由很簡單,和真實的歷史差的實在太多了。

先說康熙王朝,作者為了表現出康熙皇帝千古一帝的形象,強行把歷史升華為了藝術。一個特別簡單的例子,納蘭明珠和索額圖真的活到了康熙晚年了麼?

明珠康熙二十七年就已經被罷官了,最終康熙四十七年病故。而索額圖呢,康熙四十二年就被處死了。

至於這二人在劇中千叟宴的時候還感恩戴德,歷史上根本不會出現。而且,為了藝術效果,康熙王朝中的人物,要麼穿越如蘇麻拉姑,要麼剪裁如李光地(把郭繡的事說成是李光地乾的),要麼就是虛構人物如藍齊兒。

如此這般,基本上康熙王朝這部劇,除了人物的名字是真的,故事情節與歷史的關係,笑一笑就好了。

至於人物之間的關係,那就更是驢脣對馬嘴了。明珠和大阿哥的關係,索額圖和二阿哥的關係,基本都是位移的。

再說雍正王朝,這兩部劇給我的最大困惑就是,魏東亭到底是個什麼身份?兩部電視劇根本就是差著了,具體信哪一個,可能還得查歷史。

書中把四爺在做皇帝之前寫的很優秀,實際上在康熙五十一年之前,這個兒子根本毫無存在感。

其他的事情基本上都是七拼八湊,比如送死鷹那件事,本來就是八阿哥送的,卻在電視劇裏變成了八爺嫁禍十四爺。

李衛也變成了家奴,隆科多成了佟國維的侄子(其實是兒子),這些都與歷史不符。

至於最精彩的逼宮那段,那基本也是沒有。至於弘時,也可以說是作者在意淫吧。

通過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只能提升歷史興趣,真的想了解歷史,建議看一看張黎導演的幾部電視劇,深度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包括監製的《大清鹽商》,絕對的上佳之作。真正好的歷史劇,歷史正劇,一定是在歷史基礎之上,讓觀眾看過之後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歌頌帝王將相的太平盛世。


所謂正劇就是正人心氣的電視劇,雍正王朝絕對算得上正劇,但他不是歷史正劇。確實與歷史有較多出入,歷史本身對於後世就是講故事,誰又能說他所知道的是歷史真實,民國才距我們不出百年,很多記載已經面目全非了。一部影視作品的價值應該在於她能否弘揚正氣,能否被公眾記住並樂此不疲的對她評頭論足。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都不錯。


我認為應該是正劇,而且如果翻拍已很難超越,可以說在製作上以及演員造型表演非常到位,堪為宏篇鉅製。這幾部電視劇都是正劇,《漢武大帝》,《武則天)(劉曉慶版),《唐明皇》,《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太平天國》,《走向共和》,《解放》,基本上還原了歷史,尊重事實,製作精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