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優秀的軍事家都會在戰鬥結束後,第一時間進行復盤。復盤做的第一件事是讓相關人彙報戰鬥的傷亡數字、俘虜人數及繳獲物品,之後再坐下來談感受,最後作出決策。

林彪這一方面做得特別好,他是一個超冷靜的人。比如他對戰報的要求非常細緻:俘虜要把軍官和士兵分開,繳獲的槍支要精確統計出機槍、長槍、短槍,即便是擊毀的汽車,也要分出大小和類別。每份戰報以數據為主,雖然戰後大家已經疲憊不堪,但定下這個規矩的林彪和讀電報的參謀會用心留意。

1948年10月14日,東北野戰軍對錦州發起總攻,經過31個小時的激烈戰鬥,攻克了敵人原以為堅不可摧的陣地,並全殲守敵10萬餘人。之後,我軍又揮師北上,與從出來增援的國民黨精銳部隊廖耀湘集團20餘萬人在遼西相遇,一時間形成了混戰。戰局瞬息萬變,誰勝誰負實在難料。在大戰十分緊急的情況下,無論多忙,林彪都要堅持每晚必做的復盤。

一天深夜,值班參謀正讀著一份某師上報的戰鬥繳獲報告。這是該師的下屬部隊偶然碰上的一個規模較小的遭遇戰,他們殲滅了一部分敵人,繳獲了一些戰利品,敵人餘部逃走。

表面上聽起來,此戰報與其他報告並無明顯差別,但林彪聽著聽著,突然叫了一聲「停」。他眼中一下子閃出光芒,欣喜地問周圍的人:「剛才唸的在胡家窩棚那個戰鬥的繳獲,你們有什麼感受?」大家滿是睡意,臉上一片茫然,因為像這樣的戰鬥每天都有幾十起,只是枯燥的數字稍有不同罷了。

林彪掃視一週,見無人回答,便接連提出三個問題:「為什麼那兒繳獲的短槍與長槍的比例比其他的戰鬥略高?為什麼那兒繳獲和擊毀的小車與大車的比例比其他的戰場略高?為什麼那兒俘獲和擊斃的軍官與士兵的比例比一般殲敵略高?」

還沒有等他人來得及思索,胸有成竹的林彪已大步走向掛著軍用地圖的牆壁,用長桿的尖頭指著地圖上的一個點說:「我猜想……不,我斷定!敵人的野戰指揮所就在這兒!」隨後,林彪口授命令,先全力追擊從胡家窩棚逃走的那股敵人,一定要把它徹底打掉。之後,他再要求各部隊迅速分割包圍,把即將失去指揮中樞後的混亂的幾十萬敵軍切成小塊,逐一殲滅。東北野戰軍統帥部的命令隨著無線電波立即發向了各部隊……

後來抓住了國民黨第9兵團中將司令官廖耀汀。他剛剛還慶幸自己在意外的遭遇戰中倖免於難,正準備和自己的另一支部隊匯合。剛剛安全脫身的他正指令各部隊儘快集結,欲回師瀋陽大本營,或經過遼寧的營口港從海上突圍撤回關內,但沒想到,馬上就被追擊而來的解放軍指戰員很快就把他的指揮部團團圍住。廖耀湘眼看大勢已去,只好脫下將軍服,穿上滿是油漬的伙伕衣服,由親信保護,在混亂中擇機逃走。但他們鑽來鑽去跑了好幾天,都無法逃脫。因為滿山遍野都是解放軍戰士,不斷有人高聲喊道:「矮胖子,白凈臉,金絲眼鏡湖南腔,不要放走廖耀湘。」

培訓工作紮實,宣傳工作到位,一向是我軍的優良傳統。為了抓住敵軍指揮官,我軍常常根據指揮官的長相特徵編成一句「順口溜」,這一招具有無比巨大的威力,第一方便戰士認識,第二給對方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後來,喬裝打扮的廖耀湘看到沒有辦法逃脫,只好從俘虜羣中站出來說:「我就是廖耀湘。」

自己精心隱蔽的精悍野戰司令部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被發現、打掉,廖耀湘實在感到不可思議。後來,當他得知林彪是如何做出相關判斷之後,這位出身黃埔軍校又曾留學法國聖西爾軍校、身為國民黨「五大王牌軍」之首的指揮官說:「我服了,敗在他手下不丟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