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明顯的感覺到,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有明顯的差別。

但是,回憶學校的教學內容,卻很難說這種差別是來自哪裡的。

不管是以高考為導向的唯分數的義務教育,還是一紙文憑的本科教育。很多教學內容都是脫離實際,為教而教的。我們所學到的很多東西,比如認知能力、邏輯思維、道德思辨等等,都是課外來的。

學校教育除了功能性的文憑以外,到底給一個人帶來了什麼?

知道了這個,才能解決我真正想問的問題:

要怎樣才能讓一個小學或者中學畢業的人,在國民教育體系之外來彌補這種差距呢?

難道一個人適齡的時候,沒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或完整義務教育。之後就沒辦法彌補了嗎?

我不是指學歷、校友資源等等附帶的東西。我說的是讓受教育的人和沒有受過教育的人內在的不同的那種東西


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基礎知識的積累,學過的東西,就算是忘了,很久不用了,但是真當遇到的時候還是能夠很快就上手了。

如果要補足這方面的知識,其實也很方便,現在很多線上教學、線下培訓機構很多,都可以報名去學習。

如果學以致用,可以去專門學,如果學而不用,自查自學即可。


我小學就看大學中文系教材了,相信你也可以。


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是訓練我們掌握先人總結下來的知識。

學校的存在就是要高效率的完成知識的傳授。

同時,家庭和社會也是我們知識獲取的重要途徑。

不同的是,學校以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為主,家庭和社會以傳授人文知識為主。

而這所有的知識基本上都是先人以「書」的形式流傳下來的。

所以,一個人缺失的義務教育或高等教育可以用「讀書」的方式來彌補。


我表弟在幾天前問了我同樣的問題。

其實問題的答案很好回答,無非是多問別人為什麼,怎麼做到的,並且不遺餘力地讀書。前者可以擴展自己解決問題的思維,後者可以真正內化優質思維方式。

多數人可以做到前者,但對於受限於學歷的人來說,真正的問題是:如何堅持讀書。

學歷的背後不僅僅是知識見識認知思維的進化,更是一個人的毅力與耐力的考量,優秀的人總能夠處理好妥協和堅持的關係。


我想實踐出真知,可以多走走多看看,多與不同階層的群體交流溝通,拓展自己的視野,彌補自己的知識不足,在理性思考中增長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能力。


狹義教育體系中的教育應該是指社會憑證認可的教育,只有符合相應的政策和制度才能獲得。

其中義務教育不僅是個人的需要,也是政府的需要。從這個角度說,義務教育的缺失是可以訴求於政府的。

高等教育在國內基本上等同於大學教育及研究生教育,同理只能根據相應的政策通過相應的考試才被認可。

廣義的教育體系包括民間的教育機構,我建議去了解一下中國歷史自春秋戰國以來的書院發展史,之後相信會有更清楚的認識。

關於教育體系的討論,更常見的是國民教育與精英教育之間的關係。


知識和技能這些東西,和武俠小說里的武功秘籍是一個路數的。

你在一個門派里,把自己門派的功夫練好才是正途,你想練成絕世功夫,要麼你有一個好身世,要麼有一個好機緣遇到一個武林大前輩(好老師)。而你現在一個門派里光練別的功夫,沒練好本門功夫,只會被門派所淘汰。出去沒有門派罩著你,憑你浮萍無根的,想單打獨鬥?要麼趕緊換門派,早點投入美國的山門去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