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認為,「濕邪」是「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之一,在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就會成為致病因素,並侵犯人體導致疾病。而濕邪通常有兩種,一是外濕,一是內濕。外濕多因氣候潮濕、涉水淋雨、居處潮濕所致;內濕則多由過度嗜酒或過食生冷,以致寒濕內侵脾陽失 運,濕自內生。

總之無論哪種濕邪,都會使人出現食欲不振、腹滿腹脹等消化功能減退的癥狀,同時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體發困、不想飲水等一系列「濕濁內盛」癥狀。遇上陰雨連綿的回南天,人們長期處於過度潮濕的環境中,稍不注意就容易造成濕邪入體而引發濕症。

1、體內濕氣遇寒則成為寒濕,遇熱則成為濕熱,遇風則成為風濕,濕氣在皮下,就形成肥胖;

2、濕氣在體內不除,人就容易長期便溏,大便不成形。舌頭黃中帶膩;

3、濕氣重的人整天打不起精神,影響腸胃功能,頭腦四肢腰身沉重不靈,老是覺得身上有種東西在包裹著,懶得動彈;

4、濕氣重的人容易身體發福,體態臃腫。

在感覺身體有濕氣的時候,可以選擇中藥湜情愺茶。

二、怎麼知道我們體內是否屬於濕氣過重

1、口中發黏舌苔膩:感受濕邪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口中發黏。

2、頭部沉重四肢乏:濕性重濁,其特點就是沉重,失眠,記憶力下降,易怒,煩燥。

3、胸腹脹滿小便不暢:濕為陰邪易滯留臟腑,阻礙氣血運行致脘腹脹滿,脾胃功能失常。濕邪停於下焦,則小便短少而不舒暢。

4、下肢浮腫便溏瀉:常表現為下肢浮腫,朝輕暮重,大便不成形,而且粘滯,便完後感覺不爽。

5、腳縫癢,起水泡甚至潰爛。

女人濕氣太重的危害

1、月經異常

濕氣太重的女性,在月經前後會出現痛經、身體疲憊、頭腦不清醒、疼痛、低熱難退等癥狀,還易導致經行不暢、月經量少、痛經、閉經等月經異常的癥狀,甚至導致不孕。

2、帶下病

濕氣重會影響任、帶二脈,導致帶脈失約、任脈不因而出現帶下病。帶下病常見癥狀包括帶下較平時明顯增多,色、質、味異常,陰道乾澀,陰道瘙癢等癥狀。

3、妊娠病

濕氣過重的女性妊娠期間易出現妊娠病。常見的包括妊娠惡阻、妊娠腹痛、異位妊娠、胎動不安、滑胎、胎水腫滿、妊娠腫脹、妊娠眩暈、妊娠小便淋痛等等,不僅影響孕婦的健康,還妨礙胎兒的正常發育,甚至造成墮胎、小產。

4、產後病

濕氣過重的女性產後易出現產後病。常見的包括產後出血、產後發熱、產褥感染、產後產後頭痛、產後關節痛、產後尿頻等,嚴重影響產婦的情緒與健康。

5、其他

濕氣過重讓女性容易浮腫肥胖、患陰道炎,「濕氣黏腸」導致大便次數增多,還會經常頭沉、無精打采。

1、體內濕氣大=油性大火氣不暢易長痘

人一般長痘痘的原因有二:一是體外因素;二是體內環境因素,體外因素一般對痘痘只是起到了秀髮的作用,而體內環境才是長痘痘的決定因素。

從中醫角度看,長痘痘是因為身體油性變大,油的粘性抑制了火氣的排泄,從而導致體內熱氣堆積,從而誘發痘痘。而油性大,則是我們所說的「濕氣重」。

2、肥胖+浮腫

濕氣入皮下,會影響皮膚細胞的新陳代謝,降低脂肪燃燒效率,從而導致肥胖。過多的濕氣滯留在體內,加重脾運化水濕的負擔,就像馬車超載一樣,有時甚至會影響腎的利尿功能,嚴重的可繼發全身浮腫。

3、傷害關節

濕氣進入關節,與「寒」相遇,會形成寒濕,是引發炎症,導致關節疼痛的重要原因。

4、影響排泄

濕氣過重,會造成「濕氣黏腸」,大便次數增多,且有拉不幹凈的感覺。中醫說,「濕氣如裹」,濕氣重會影響細胞間的通透性,就像一床濕棉被蓋在人的身上一樣,會讓你常常有頭沉、無精打採的感覺。

6大壞習慣加重濕氣

1、喝大酒

  這是加重「濕毒」的關鍵因素,從中醫上來講,酒助濕邪,因此酒精盡量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澆愁。

2、老坐著

  久坐會使人的腦供血不足,導致腦供氧和營養物質減少,加重乏力、失眠、記憶力下降等,還會引發全身肌肉酸痛、脖子僵硬和頭疼、頭暈。

3、睡不夠

  從中醫角度來說,睡不夠就是脾虛的癥狀,睡好覺也能讓我們的身體更輕盈。建議每天晚上11點前就睡覺,每天增加一些運動會讓你的睡眠質量更高。

4、愛吃涼

  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激凌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因此不易過量食用,烹調時最好加入蔥、姜來減弱蔬菜的寒涼性質。

5、口味重

  腸胃功能好壞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油膩、過咸、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炎症反應。

6、運動少

運動少的人常會出現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等濕氣大的表現。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身體還可能出現疾病。適當運動,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進身體器官協調運作,加速「排濕」。

  薑湯除濕

  蔥、姜、蒜不僅是家裡常用的調味料,還具有不可替代的藥用價值。例如我們可以嘗試在家裡煮一碗熱辣辣的薑湯,用薑湯的絕妙效用將體內的濕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過汗以後,病症就會有所緩解,這個辦法同樣適用於淋雨後預防感冒。

  薏米淮山祛濕

  祛除體內的濕氣,其實有很多我們常吃的食物可以起作用。比如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紅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止瀉、利水消腫的功效,將薏米和紅豆加水煮熟後食用,可以利尿、除濕,甚至還可以起到美容的效用。

  此外,還可以選擇紅豆、茯苓、淮山、党參等,放到煲湯材料中,或者煲成粥、煮水喝,都可以利尿、除濕,對水腫的人尤其有效。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方法都有利尿的作用,不適宜尿多的人食用。

艾灸祛濕

  古人最常用來治病的草藥就是艾草,用煙和艾草的熱度熏灸重要穴位驅趕體內的濕氣,艾灸有開郁、祛濕、補陽氣的作用,特別適合春季養生,經常艾灸可以讓您輕鬆避免春季常見疾病,度過睏乏的春天。

1、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2、豐隆穴: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這個是祛濕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條灸15分鐘即可有效健脾化濕。

3、解溪穴: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濕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每日艾灸15分鐘。

4、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5、命門穴:位於人體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住宿」的地方。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6、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寬度。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癥狀。

熏蒸祛濕

  選用適當中藥進行熏蒸,可驅逐人體內的寒濕氣,增強血液循環,促進身體深層次出汗。可活化全身細胞,全面修復臟腑功能。蒸妙中醫館專家介紹,蒸妙中藥熏蒸過程里不會出現蒸普通桑拿時的胸悶和頭部發熱的情況,這又很符合「頭寒腳熱「的養生原則。因此,使用蒸妙蒸灸儀做熱療養生,充分體現了中醫養生的科學、健康的理念。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