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与天地准,是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知几,其神乎!——题记(出自《易传》)

「混沌(高层次秩序)是自然法则,秩序(线性规律)是人类的梦想。」——亚当斯

【本文提纲】混沌理论为人类开启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模糊性的视野,这对于思维方式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启发。混沌思维对于非因果线性的强调是与《易经》(如本书所论及)及佛学极为契合的,并涉及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领域。

让我们将自己置于发问状态之中。我们先从一个关键概念开始:因果律。

因果律(Principle or Law of Causality),指称原因(Cause)和结果(Effect)之间的必然关系,此种关系在于原因对于结果有一种决定或产生的行动,而结果对于原因则有顺承或被产生的被动。因果律最简单的陈述应为「一切现象皆有原因」。Spinoza在其伦理学【Ethica】一书中谓「从一既与的确定原因,必然会随著一个结果;而且,另言之,若无任何确定原因,则不可能有一结果随之。」。莱布尼兹(Leibniz)则把因果律视同充足理由律(Principle of  Sufficient Reason),而与矛盾律同为人类思想的两大基本原则。他在【辨神论】(Theodicea)中谓:「在吾人推理中有两大原则,一为矛盾律;一为充足理由律,即谓若非有一个原因,或一个决定的理由,亦即一个能先前地赋予理由之物,解释为何另一物存在而非不存在,是如此而非其它模样,否则没有任何现象得以发生。」。因果律的必然性在英哲休谟(D. Hume)的【论人类认识力】(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一书中,遭到最严重的批判。休谟认为因果关系可以分析为:一、时空中相近的前件和后件两种印象(Impressions),二、两者在时间上先后相随,三、此种相随关系其有必然性。但依经验主义原则,休谟认为只能肯定前两项,即前后两印象在时间上之相接续,至于其必然性则是来自吾人思想习惯中的联想作用。 Kant重新肯定因果律之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在于吾人思想的先天规律。因果律的必然性属于现象界,至于本体界则是自由的,不受因果律制约。「因果关系」是知性范畴之一,乃吾人思考经验材料的方式;「因果律」则是知性之重要原则。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称之为「经验的第二模拟」:「生产律:一切发生的或开始存在的现象,皆在其前有某物存在,而此现像是按照规律随此某物之后而发生。」,可见,康德认为因果律是吾人思想的先天规律,具有必然性,以使把知觉材料纳入逻辑系统,构成现象世界。再来看荣格的一段话:正如我们在《易经》里看到的,中国人的心灵似乎完全被事件的几率层面吸引住了,常人认为巧合的,却似乎成了这种特别的心灵的主要关怀。而西方哲学所推崇的因果律,却几乎完全爱到漠视。由这一段话可以想到:

易经预测最基本之原理在于:【分解和衍生】——世间万物,包括时间,方位,都可以分解为一些简单的元素及组合:卦象、天干地支再根据这些简单的元素衍生从而得到将来的预测。然而,如黑格尔所嘲讽的那样:周易基本没有逻辑的运用,整个体系建立在一种【思维平面】的基础上(这也是周易无法得到发展的原因)。事实可能恰好相反。【哥德尔】已经证明,一个具有公设的系统,必定是不完备的。也就是说,如果想找一个终极的真理,绝对不能依靠逻辑和数学,因为如果使用逻辑和数学,则必定会有一些结论是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的。让我们再度回味荣格的那段话荣格说:「而西方哲学所推崇的因果律,却几乎完全爱到漠视。」在这里,让我们思考一下【微观粒子】领域的科学研究: 【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告诉我们:想要准确的知道粒子行踪已经是不可能的了,这表明在表面有规律的世界里,其实本质上是根本无法捉摸的。因此,因果律已然被废黜,同一性退隐,后现代思潮开始了,末日的狂欢。有人或许还会质疑:《易经》文句古奥、繁复、佶屈聱牙,颇类似于谵语、痴语、或精神分裂的蛛丝马迹。 的确如此。从这里,就要开启一个新的话题。让我们从现代科学的两大基石——【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入手。

通过【周期性和模拟】的方法,我们会发现预测的可能性(时间的周期具有相对性)。此与相对论颇为契合——相对论的核心观点在于:时间空间、速度、能量、质量可以相互转换。在周易中,万物都可以转换,远远超出了相对论的范畴。这一点也由占卜运作的情况体现了出来。当然,运作的程序多少会随著提问题之方式的不同,而与之变化。比如说,假如某人身处在混乱的情境里,他也许会在占卜时现身为说话者的角色。或者,假如问题牵涉到他人,那个人也许会成为说话者。然而,说话者的认定并不全部依赖所提问题的态度而定,因为我们和我们伙伴的关系并不永远由后者决定。通常我们的关系几乎全仰赖我们自己的态度——虽然我们常忽略此项事实。因此,假如个人没有意识到他自己的[关系网]中所扮演的角色,他终将会感到惊讶:怎么会和预期的恰好相反。[无论是卦辞抑或爻辞,「时」「义」都是最受推重的。]

现在思考一下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霍金认为:宇宙的量子是处于一种【基态】,空间-时间可看成一【有限无界的四维面】。从一个事件散开在四维的空间-时间里形成一个三维的园锥,这个园锥称为未来光锥。以同样的方法可以划出另一个称之为过去光锥的圆锥,它表示所有可以用一光脉冲传播到该事件的集合。 然而,在广义相对论中,空间和时间变为【动力量】:当一个物体运动时,或一个力起作用时,它影响了空间和时间的曲线:反过来,空间-时间的结构影响了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的方式。空间和时间不仅去影响、而且被发生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情所影响。 霍金曾言:在【质点】 之前,所有的规律都失效了,所以我们什么也不知道。(《庄子》: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然而,光速为什么相对于每一个观测者都是一个恒定的数值呢?并且与观测者的运动状态无关?如果光也是一种物质,那么这与我们的常识是相悖的。 对于这一现象,爱因斯坦从没做过什么说明,其它的科学家或者折服于爱因斯坦理论的强大,或者曾经探讨但无果而终,总之光速恒定的假设从不再探究。 或许有人会说,光速恒定不是从麦克斯韦方程得到的结果吗?难道还需要说明吗?如果这样认为的话,并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麦克斯韦方程是为了描述电磁现象而得到的,所以对光速恒定的结果也只是对现象的一种数学化描述,并不是说明现象的原因。麦克斯韦方程无法说明白是电磁现象导致了光速恒定的结果还是光速恒定导致了电磁现象的产生,更或者二者根本就不是因果关系,只不过是同一种现象的不同表现。况且用数学来解释物理现象的本质,有点倒果为因的感觉。数学的本质是什么,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认识,直觉主义者、形式主义者和逻辑主义者各有各的解释,数学自身的出生的问题都没有解决,更不可能去说明物理现象的本质。  一个理论不管多么正确,如果是建立在一个无法说明白的假设之上,总是让人觉得不太完美,至少,这不是一个完备的理论。既然科学止步于这个假设,我们不妨看看佛家对此有没有更好的说明。

在佛家看来,世界并不是真实的存在,所以也就不存在独立于观察者之外的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每个人看到的世界就是自己的世界,虽然大家眼中的世界也许并没有什么差别,但从本质上来说,每个人只有一个参考系,那就是自我。我们本来都有无穷潜力,但由于自身的无明,产生了分别心,分别心形成幻象,我们又执著于这个幻象,所以认假为真,丢失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执著的程度不同,就会被不同的规律束缚,现在束缚我们人类的这个规律,就是目前科学家追求的大统一理论,或者叫【宇宙波函数】。然而,从根本上说,并不是规律束缚我们,而是我们自己束缚了自己,只要我们不再执著于幻象,我们都可以摆脱规律的束缚。   

可以通过前面的思想实验来理解这种情形,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所谓的四维世界,只有一个参照系,那就是观察者自己。脱离观察者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      分别心太过细微,而我们的意识太过粗放。我们的意识是由连续不断的念头组成,按照佛经的记载,一弹指含二十瞬,一瞬含二十念,一念含九十刹那,一刹那含九百生灭。相应的,佛法说,我们普通人都处在分别觉的层次上,也就是时针的层次,更细微的分别念和分别识我们感觉不到。那么普通人要怎样才能感知到最细微的生灭呢?佛经里说,要修炼到八地菩萨以上才可以。      分别识以极快的速度生灭。我们再来看光量子,光是一份一份发出的,两份光子之间有一个间隔,这难道不是一种生灭吗?一份光子是生,间隔表示灭---我们终于找到了佛学与科学的共同之处:所谓光传播的速度,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分别识生灭的速度。由于我们每个人分别识生灭的速度都一样,所以光速相对我们每个观测者来说都是恒定不变的。相对论的前提在佛学理论中得到证明。     同时,我们还知道了,普朗克时间,就是一个分别识从生到灭的最短时间,而普朗克空间,就是在这一个短暂的生灭中意识所产生的虚幻的最小空间单位。这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小于普朗克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对于科学家来说是个禁区,从佛学理论则很容易解释:虚拟的四维时空幻象本身就是建筑在一个个连续不断生灭的分别识之上,想要用虚拟时空中的要素去探索建筑该时空的基元之间的缝隙,这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光速恒定的结论虽然在佛学思想中得到证明,但是从佛学的观点看,所谓光的速度其实是一种假像,并没有一种叫做光的物质,单个的光子也许仅代表一次分别念的生灭。所以,并没有光,没有光的速度,有的仅是因分别识产生的光的幻觉,光的速度自然也就无从说起。这个结论,大家如果一时还不理解,可以暂时搁置,我们在下面讨论量子理论时还要用到这个结论,也许那时将更好的理解这种概念。

在相对论否定了牛顿对绝对空间与时间的假设,量子理论否定了牛顿对于测量过程式控制制的梦想后,科学家突破过去的局限,从事物发展的全体上来观察一切现象的变化,其结果是观测到现象具内在随机性的混沌理论断然粉碎了拉普拉斯对因果决定论可预测度所存的幻影。非线性系统的非因果性,是混沌理论的根本特性。当原因与结果间的关系并不确定时,便产生非线性现象。 其它基本概念还有:过程的有序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分形;自组织性;临界状态;奇异吸引子;缺口原理;反馈原理;对流原理等等,都是混沌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混沌思维有别于经典时期仅关心线性的、可解析表达的、平衡的、规则的、有序的、确定的、可逆的、可作严格逻辑分析的研究对象,乃至于将世界一切事物皆设定于此范畴中,由此而建立起一种明确决定论与还原论的「现实世界简单性」的信念;混沌理论则释放经典时期种种外加的假设,突破线性思维与简单明确性的藩篱,直接对于现象实际的非解析表达、非平衡态、不规则、无序、不确定、不可逆、不可作严格分析等特质进行研究分析,打破「现实世界简单性」的信念 。甚且,有别于过去科学研究重点聚焦于事物或现象间的统一性与可预测性,混沌科学则「把焦点放在潜藏的秩序、细微的差异、事物的『敏感性』,以及无法预测之事产生新事物的各种『规则』。换句话说,混沌学采取一种接受事相全部细节的方式,不排除或遗落任一复杂因子,使得其研究乃更接近于事物的原本相貌透过混沌观点解析的结果,却发现世界的混沌并非杂乱而无章,而是一种「有序的无序」,具偶然与必然相互渗透、复杂性孕育了简单性,而「无理性孕育出了有理性」等相对又统一特质的综合体。也就是说表面上仅管一切事物表相上是复杂、偶然且无序,然而透过混沌观念的解析,却又可从其中发掘其深层所内含的简化规律性、必然性与有序性。因此,混沌学不仅在观念上突破过去科学探索的思维逻辑,「从绝对走向相对;从单义性走向多义性;从精确走向模糊;从因果性走向偶然性;从确定走向不确定;从可逆性走向不可逆性;从分析方法走向系统方法;从定域论走向场论;从时空分离走向时空统一 」,更从此一与过去观念相对的起点──复杂性,进一步揭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图景──偶然性和必然性统一、简单性与复杂性一致、有序性与无序性相伴、稳定与不稳定共存的世界。可以说,一种更为贴近自然现实的新思维与新的世界图景,便是混沌学研究之重大意义。就如模糊理论的创立者札德(Lotfi A. Zadeh)所言:对逻辑、精确、定量的东西充满敬意,对非严格逻辑的、近似的、定性的东西则表示轻蔑,这种态度是妨碍科学发展的。甚而疾呼必须实现科学态度上的根本转变,放弃不现实的精确标准。 因为,混沌乃遍及一切,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无不受混沌理论所支配。混沌现象才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一种常规真相,反观经典科学所描绘的精确、线性的非混沌系,却是不常见的例外现象,乃至于只是一种理想世界罢了。

科学的从经典简单性研究走向混沌的复杂性研究,跳脱过去科学一直受限的局部范畴,一旦加入了对非简单性因素的考虑,却也开拓了科学的视界,从此亦涉入了具非线性属性的社会科学领域。如此的发展趋势,从某种层面来说,更可预示其与佛学对话空间上的延展与内容上的深化。

混沌的革命特质之一,乃纳入了一切过去所不予考虑的非确定、非线性、无法具体解析表达等因素。而佛学强调「心」对于一切的关联性,对于世界探究乃以「心」为思维主轴,乃至一切物质世界,包含外在空间环境与生命个体的种种现象,皆以「心」为因,更因心念之变化而有不同乃至不可臆测之演化。然而,吾人心念不仅无法以定量或定性方法描述,其生灭变化之快速,所谓「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 」,更难以分析测度。于是,心这样一个不可形象、不可解析表达或以科学仪器测量的不确定因素,便一直被排拒于传统科学研究之外。由此,不仅科学昌盛的结果将人类社会引导走向一种偏颇的追求倾向与世界观,更造成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心物间的巨大鸿沟而引起种种文化危机。而今,科学的开始重新审视那些一向被忽视的非确定与不可具体掌握的复杂因子,无疑地也向精神层面所可能引起的影响投注关照。尽管科学加入「心」的因素考虑,主因是来自于科学家们自己发现研究成果的不符现实性,例如从早期模糊数学将人们的偏好程度或决策的心理取向加入预测模式中,或如混沌科学全面地考虑所有不确定因素来预测实际的社会问题,其动机皆不在于解决心物间之鸿沟或是对于人类社会引导的一种修正,更不是以心理或精神为其主要探讨。然而,科学这一路的发展路线,却不经意地在分析乃至解决问题的思维上,走向与佛学以心主导世界的发展路线交会。混沌理论在现代所揭示的自然现象界的种种特征,包括内在随机性(intrinsic stochasticity)、蝴蝶效应,以及简繁、偶必与有序无序的统一等,其实在佛学所主张的心所勾画的世界中早有所表。首先,佛学谓「心生万法」,其过程即具内在随机性。众生心不断地生灭变异,根尘相接而有识生,尘境与诸根相合方有种种的意识分别,而其中除色声香味触等五种尘境明显来自于外界,意根所缘之法尘若据有部所言则含无表色、心所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等,如此一来心之变化便非完全来自于外界。那些内在的尘境牵动心念起伏,心念变化又感召外境改变或化诸行动去改变外境,内在尘境的隐匿性使得外相可见的改变无迹可考且瞬息骤变,整个外在环境看来就像处在一种随机变动之中。简单的例子如一人无由来的觉得想变化所处环境,于是将房中家具摆设大搬动一番,不仅在事先此一举动的起念无可预知,亦无征象可寻,其将如何变动更是不可测知。即使心念由外界尘境所引起,然而,由所缘尘境亦是无法完全预知其可能产生的心境,例如对同一物不同人则有不同之喜恶感觉,乃至同一人对同一物在不同时亦可能有不同之感受,完全无法测知,而其不可知仍是来自于内在特有之不确定属性,非关外在。因此,混沌科学所揭示的内在随机性此一现象特质,科学家或说此一种无规的非周期性行为,乃系统本身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并非来自于外在环境因素的刺激,完全是系统自身的属性;若依佛学来说,则此内在随机性其实源自于心之起灭,心之起灭非外在显而能见故言内在,且其起灭不定故说随机。佛学中,吾人心念被视为整个法界系统之初始值,一念善成光明境界,一念恶成黑暗境界,如法藏比丘多劫前,一念发愿于是有今日之西方极乐境土。心能生万法, 由心之变化幽隐难测而又有无限的可能,故而说是隐藏的自由度。于是,当佛学中极力言明万法唯心造,心净国土净,其所强调的便是这种微细心念所可能产生的蝴蝶效应,成凡成圣,净土秽土全皆由此一理而来。 《易经》对待自然的态度,似乎很不以我们因果的程序为然。【在古代中国人的眼中,实际观察时的情境,是几率的撞击,而非因果键会集所所产生的明确效果;他们的兴趣似乎集中在观察时几率事件所形成的缘会,而非巧合时所需的假设之理由。】——罗素所言「规则之例外」。 因此,当人投掷三枚硬币,或者拨算49要蓍草时,这些几率的微细部分都进入了观察的情境之图像中。《易经》的作者相信卦爻在某情境运作时,它与情境不仅在时间上,而且在性质上都是契合的。对他来说,【卦爻是成卦时情境的代表】 【偶然的一致之意义——同时性】。同时性原理却认为事件在时空中的契合,并不只是几率而已,它蕴含更多的意义,一言以蔽之,也就是客观的诸事件彼此之间,以及它们与观察者主观的心理状态间,有一特殊的互相依存的关系。古代中国人心灵沉思宇宙的态度,在某点上可以和现代的物理学家比美,他不能否认他的世界模型确确实实是就像《易经》里实在需要包含主观的、也就是心灵的条件在整体的情境当中。正如因果性描述了事件的前后系列,对中国人来说,同时性则处理了事件的契合。《易经》六十四卦是种象征性的工具,它们决定了六十四种不同而各有代表性的情境,这种诠释与因果的解释可以互相比埒。因果的联结可经由统计决定,而且可经由实验控制,但情境却是独一无二,不能重复的(注意:情境是独一无二的,不能重复,我们有些人往往不能理解这一点,所以有客户,一而再,再而三的问同一个问题,渎则不告),所以在正常状况下,要用同时性来实验,似乎不可能。《易经》认为要使同时性原理有效的惟一法门,乃在于观察者要认定卦爻辞确实可以呈显他心娄的状态,因此,当他投掷硬币或者区分蓍草时,要想定它一定会存在于某一现成的情境当中。而且,发生在此情境里的任何事情,都统属于此情境,成为图像中不可分割的图式。但如此明显的真理如真要透露它的涵义,只有读出图式以及证实了它的诠释以后,才有可能。这一方面要依赖观察者对主观与客观情境具有足够的知识,一方面要依赖后续事件的性质而定。这种程序显然不是习于实验证明或确实证据的批判性心灵所熟悉的,但对于想从和古代中国人相似的角度来观察世界的人士来说,《易经》也许会有些吸引人之处。 结语:易经的易字有三种意义:【变易、不易、简易】。 一言以蔽之:如果能从变易不停的世界中找到不变的规律,这个世界其实就是很简单的。这就是一种【整体认识】。 经由【神灵诡秘方式】的作用之后,蓍草才能提出有意义的答案。这些力量凝聚一起,成为此书活生生的灵魂。由于此书是种充满灵的存有,传统上认为人们可向《易经》请问,而且可预期获得合理的答复。 潜意识的因素或力量(神灵),这些因素或力量往往向外投射为诸神——换言之,其目的也就是要正视这些力量应有的分量,以便引导它们,使它们进入个体的生命当中,发挥作用。无疑地,这就是宗教一解(religio)最初的涵义——小心凝视,注意神奇存有(numinous)。在1954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AlbertEinstein:TheHumanSide》中,记录了这样一段爱因斯坦的话:「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它将是一种超越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教符合这种特征。」 知变化之道者,知神之所为乎!(本文来源于豆瓣:《混沌七鉴》的书评,作者: platitude)

weixin.qq.com/r/ACkHH77 (二维码自动识别)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