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本人允許後可公佈的改善案例

主人公: 小L 性別:女 年齡:30.3歲

2018年5月14日測試:身高164.0CM 體重51.8KG Cobb角(側彎):34°

2018年8月19日測試:身高165.5CM 體重50.8KG Cobb角(側彎):29°

2002年,14歲的小L在學校體檢後被通知患特發性脊柱側彎,但家長沒有重視,外觀也看不太出來有明顯的姿勢異常,沒有任何癥狀。

2003年,15歲的小L去醫院看醫生,說是先天性結構異常,不用管。

2004年,16歲的小L去另一家醫院,醫生說需要預約他的老師為她動手術,讓她等,結果不了了之

2007年,19歲的小L,出現了頭暈,昏倒,呼吸困難,開始擔心身體,然後自己去了北京某醫院、天津某醫院、上海某醫院以及廣州某醫院求醫,醫院檢查出脊柱側彎角度20°(X光片被小L媽扔掉,擔心輻射影響),除了上海某醫院的孫主任說不要手術外,其他醫生全是告知情況非常嚴重,只有手術能治,30歲後中風和癱瘓幾率很大,而且不能生小孩。

再次找到孫主任時,孫主任說不影響平衡就別手術了,感謝孫醫生。

2011年,小L大學畢業步入社會,開始了辦公室白領生活,拍片側彎角度發展到近30°,

2015年,小L開始意識到十幾年的痛經,和睡眠情況相當糟糕與脊柱側彎有一定關係,

2016年初開始在上海嘗試進行針灸 / 推拿,頻率是每週一次,持續了一年直到2017年初,

2017年10月開始每週一次正骨,第一次被要求佩戴支具(背背佳),直到2018年4月。

2018年4月12日下午15:20分,小L在看到工作室外寫著姿勢糾正,就想著過來看一看,當時OM3.0天賦課程正在進行培訓,我的老師Kenny看到一位帶著支具(背背佳)的女生從門口走過,給我使了個眼色,出去簡單聊了幾句,瞭解情況後交換了微信。

2018年5月8日下午12:30分,第一次來Ohmer姿勢與動作糾正訓練中心,體驗純姿勢動作訓練,收到對比圖後要了我們的微信公眾號(Ohmer歐媽)

整體姿勢動作訓練前後對比圖

2018年5月14日下午來帶了拍的X光片,排除了結構性異常(特發性脊柱側彎可以訓練改善,先天性脊柱側彎訓練只能維持不惡化),辦理了三個月的訓練計劃。

附上從4月12日第一次會面到5月14日來辦理課程手續的聊天記錄。

2018年6月7日,整理了一張對比圖作為階段性檢查,並作為鼓勵。

整體姿勢動作訓練前後對比圖

如果主流是手術、手法、拉伸、支架,那麼Ohmer歐媽絕對算得上是非主流中的一股清流了。

2018年8月16日,3個月訓練週期結束,小L去醫院拍片複查。

8月19日拿到兩次的X光片後一看,肉眼都能明顯看出改善的跡象,但為了更加直觀,讓小L自己操作了一把使用量角器在X光片上度量Cobb角:

訓練前(5月14日)的側彎度數為34°, 訓練三個月後(8月16日)的側彎度數為29° 。

訓練前後X光片對比圖

以上是小L的抗彎經歷

在下面的聊天記錄中讓大家瞭解她主訴的癥狀有哪些:

教練與小L聊天記錄

如果大家問,如何不通過支具、拉伸、整脊等方式來達到改善效果的,

我想說:

「身體會根據環境以及需求的不同,相應組織做出再適應變化。

「教練不是醫生、做教練該做的事,發現動作異常,用動作去改變它!」

當下個體在執行某個動作時表現出的異常,纔是下一秒我們設計訓練動作的有效依據

  • 個體會因疼痛而做出對應的補償並在動作中觀察到
  • 個體會因某個關節的活動度不足而出現相應的補償並在動作中觀察到
  • 個體會因日常習慣做出下意識的動作並被觀察到

對於脊柱側彎人羣想通過純姿勢動作訓練去改善的幾點建議:

  1. 拍X光片排除結構性(先天)脊柱側彎,要求是赤腳、站立拍攝;

2. 脊柱側彎改善最大的阻力不是椎體位置,而是肌肉長度(重點考慮),這也是為什麼手法通常無法做到讓效果保持,因為拉伸、手法都不能解決肌肉長度問題;

3. 訓練時應至少從以下幾個緯度考慮設計動作:

  • 呼吸 —— 基礎穩定控制
  • 神經發育 —— 肌肉、骨骼刺激
  • 四肢動作 —— 強化弱側穩定
  • 姿勢動作 —— 短變長、長變短
  • 動作表現 —— 刺激弱側功能
  • 運動 —— 同側模式

4. 整個訓練過程需要確保:

  • 是否能夠提高動作質量
  • 解決影響動作質量的疼痛

PS:

"向探究身體訓練奧祕的你致敬!"

我們是Ohmer——理想人體運動引導師。

在微信公號(ID:Ohmer2016)可找到我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