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礦為例!

中國開採金礦歷史悠久,據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一書中「虞(舜的國號)夏(禹的國號)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的記載,可知約在公元前1800年以前,人們就已經知道利用金、銀和銅了。

古代的金礦有山金和沙金兩種說法,山金就是山中開採的金礦,學名叫做脈金礦,古人為山礦開採的黃金取了很多名字,大的叫做馬蹄金,中不溜的叫做橄欖金、帶胯金,最小的叫做瓜子金。

沙金是從水裡找到的金礦,學名叫做砂金礦,其實就是脈金礦露出地面後由於流水作用集聚在水中,古人也取了對應的名字,大的叫做狗頭金,小的叫做麩麥金或糠金。

有些文獻中還記錄了第三種:面沙金,主要來自礦井,大點的面沙金叫做豆粒金。

中國古代最早的金礦都來自沙金,易於發現也易於採集,但數量有限,山金開採的起源時間無法考證,但至少在唐代已經就已經存在,最初的山金礦脈都是基於沙金出現位置的倒推。

唐宋時期一種新的探礦技術被採用--伴金石,據李時珍《本草綱目》引唐代《本草拾遺》中記載:「常見人取金,掘土深丈餘,至紛子石,石皆一頭黑焦,石下有金……」這種黑色的石頭就是伴金石,經現代歷史與地質科學家分析,古人說的伴金石其實就是黑褐色石英脈或者黝銅礦、方鉛礦、閃鋅礦一類的黃金伴生礦。

至於開採方法,可謂多種多樣,沙金主要採用水淘選法,根據密度不同來分離金子和石頭,西南地區曾誕生過一種神奇的動物淘金法,利用鴨子鵝喫沙子助消化這一生理特點,把未揀選的礦砂餵給鴨鵝,過斷時間殺了從胃裡取出未消化的金沙!

山礦和礦井的開採較為複雜,主要採用人力開鑿的方式,明代出現用火藥開山的「火爆法」,這是古代開礦的一大進步。


我是歷史達人日慕鄉關,歡迎關注!


古人識別礦脈,基本上是靠經驗來判斷,對地表礦化標誌或礦脈露頭形態的辨別技能是長期勞動經驗的積累。

比如選金礦便把「伴金石」作為金礦的找礦標誌,找銀礦把岩石上的「黑路」作為標誌。

對於伴金石,古代典籍記載很多。

《本草綱目》引《本草拾遺》:「(陳)藏器曰:常見人取金,掘土深丈餘,至紛子石,石皆一頭黑焦,石下有金……」紛子石即為伴金石。

屈大均《廣東新語》引《始興紀》:「掘地丈餘,見有磊副紛子石,石褐色,一端黑焦,是為伴金之石,必有馬蹄塊金。蓋丹砂之旁有水晶牀,金之旁有紛子石。」

宋寇宗奭《本草衍義》:「顆塊金,即穴山或至百十尺,見伴金石,其石褐色,一頭如火燒黑之狀,此定見金也,其金色深赤黃。」

《天工開物》:「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餘丈,見伴金石,即可見金,其石褐色,一頭如火燒黑狀。」「然嶺南夷猿洞穴中,金初出如黑鐵落,深挖數丈得之黑焦石下。」

「取銀之法。每石壁上有黑路乃銀脈??」。

《天工開物》:「凡土內銀苗。或有黃色碎石,或土隙石縫有亂絲形狀,此即去礦不遠矣。」「凡成銀者日礁。至碎者如砂,其面分丫若枝形者曰鉚,其外包環石塊曰礦(圍巖)。礦石大者如鬥,小者如拳,為棄置無用物。其礁砂形如煤炭,底襯石而不甚黑,其高下有數等。」

另外,金礦礦脈所在地方還有一些指示性的植物,比如史籍中就記載了一種野薤子生長在金礦附近。

《酉陽雜俎》:「山上有薤,下有金。」

《庚辛玉冊》:「透山根似蔓菁而紫,含金氣。」

可見古人通過常年的找礦、探礦,對於礦脈的外在表現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要真正確定有礦脈,還必須要試採試煉纔能夠進一步驗證經驗是否準確,明代陸容《菽園雜記》記述:

「五金之礦,生於山川重複高峯峻嶺之間。起發之處,唯於頑石中隱見礦脈,微如毫髮。有識礦者得之,鑿取烹試。」

所謂「鑿取烹試」就是通過實驗手段來驗證經驗。

至於採礦的方法,對於砂金之類則多是用淘採法,《天工開物·五金》中說「水金……皆於江抄水中,淘沃取金。」

除了淘採發之外,還用溜槽法,

宋朱彧《萍州可談》載:「兩川冶金,沿溪取砂,以木盤淘,得之甚微,且費力。登、萊金坑戶止用大木,鋸剖之,留刃痕。投沙其上,泛以水,沙去,金著鋸紋中,甚易得。」

掏金槽也稱「金溜子」、「金牀」,溜槽法至清代廣泛使用。

以上都是砂金的淘金方法,對於深埋地下的金礦則必須開礦才能開採。

宋寇宗奭《本草衍義》:「顆塊金,即穴山或至百十尺……」

《天工開物·五金》:「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餘丈……」

開採金銀礦都是鑿巖掘石,穴山破洞,進入到地下之中。現在一些古代礦坑遺址證明我國古代開礦方法已經非常成熟,在唐宋時期便已經採用房柱法,用木柱支撐礦坑。


提到礦,一般來說有兩種,一種是砂礦,一種是脈礦。

(一)砂礦

砂礦中的礦體積小,在古代來說,這十分具備優勢,因為極大地減少了工作量和成本。所採用的方式是「淘」和「選」。

這是利用礦物的比重不同,在水介質下,藉助外力的作用,使礦物按相應的比重分層。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質量不同,受到的力不同,運動不同,產生分層現象。

這就是淘選,也是在長期實踐中所累積總結出來的一套經驗。

當然,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操作,會有不同的叫法,但原理就是這樣。

(二)脈礦

對於脈礦的開採,也跟今天一樣,還是需要打洞。把脈礦開採出來後,會用工具將其打碎,讓他成碎礦,然後放在水中,磨成粉末,利用比重不同,如果是金礦,也是沉入水中,精華部分放棱槽的淘砂盆,粗糙部分放平底淘洗穿,然後邊淘邊洗,如此反覆。

可以看出,開採工藝水平較高。

至於怎麼探明,或根據相應的植被種類,或根據地表的土壤成分,或根據伴礦石……完全憑經驗找礦,運氣成分很大,但在一代接一代的努力下,找到的礦地也很多,相應的產量也很大。

綜上,可以看出,以當時的發展水平來看,也算水準高了。到現在,我們的開採方式跟那時還是在根本上原理相同,所不同的是那時是技術,現在是科學下的技術。


中國開採金礦歷史悠久,據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一書中「虞(舜的國號)夏(禹的國號)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的記載,可知約在公元前1800年以前,人們就已經知道利用金、銀和銅了。

古代的金礦有山金和沙金兩種說法,山金就是山中開採的金礦,學名叫做脈金礦,古人為山礦開採的黃金取了很多名字,大的叫做馬蹄金,中不溜的叫做橄欖金、帶胯金,最小的叫做瓜子金。

沙金是從水裡找到的金礦,學名叫做砂金礦,其實就是脈金礦露出地面後由於流水作用集聚在水中,古人也取了對應的名字,大的叫做狗頭金,小的叫做麩麥金或糠金。

有些文獻中還記錄了第三種:面沙金,主要來自礦井,大點的面沙金叫做豆粒金。

中國古代最早的金礦都來自沙金,易於發現也易於採集,但數量有限,山金開採的起源時間無法考證,但至少在唐代已經就已經存在,最初的山金礦脈都是基於沙金出現位置的倒推。

至於開採方法,可謂多種多樣,沙金主要採用水淘選法,根據密度不同來分離金子和石頭,西南地區曾誕生過一種神奇的動物淘金法,利用鴨子鵝喫沙子助消化這一生理特點,把未揀選的礦砂餵給鴨鵝,過斷時間殺了從胃裡取出未消化的金沙!

山礦和礦井的開採較為複雜,主要採用人力開鑿的方式,明代出現用火藥開山的「火爆法」,這是古代開礦的一大進步。


學過歷史的都知道,夏商時期青銅器就開始普及,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鐵器開始出現。金銀的使用大概和青銅器差不了太多。

也就是說,中國關於金銀銅鐵等金屬的使用歷史非常悠久。古時候沒有現代社會發達的科技,關於礦石的探測以經驗性居多。

《管子·地數篇》中記載:上有丹砂者,下有黃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鉛、錫、赤銅;上有赭者,下有鐵。

《地鏡圖》中記載:山上有蔥,下有銀;山上有薤,下有金;山上有姜,下有銅錫。

也就是說,古人可以根據地表的一些土壤成分和植被的種類去判斷是不是存在礦石。以現代人的角度來說,這些方法帶有經驗性質,並不一定準確,帶有很大的運氣成分。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的方法。比如說《菽園雜記》中記載:於頑石中隱見礦脈,微如毫髮。有識礦者得之,鑿取烹試。其礦色樣不同,精粗亦異。

這種方法就比較準確了,相當於現在取樣化驗。可以比較精確的區分礦石的類型,而且可以對其中各個類型的礦石進行分離。


至於古人是怎麼開採礦石的,依照個人的理解,在火藥沒有發明之前,應該完全是靠人工一點一點開鑿;火藥發明之後,是可以利用火藥去炸的,大大的提高了開採的效率。


人類獲取外界信息的來源,百分之九十是由眼睛來完成的。由於黃金天然的亮閃閃,自然銅和銅礦的美麗顏色與亮晶晶,很容易就引發人的注意,在人的好奇心驅動下,經過不斷的摸索,這些東西就被逐步探明和開採並冶煉製作了。

現代考古成果表明, 人類發現和使用黃金迄今已有七千年的歷史。在中國,黃金的開採和使用亦至少有四千年的歷史。 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六千年前。蘇美爾文明時期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在中國,古文獻上記載四五千年前人們已開始冶鑄青銅器。

唐代李白,對採銅客有精彩描述:提攜採銅客,結荷水邊沐。半夜四天開,星河粲人目。明晨大樓去,崗隴多起伏。當與持斧翁,前溪伐雲木。

唐代劉禹錫,對淘金客有過寫照:日照澄州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隈,美人首飾侯王印,儘是沙中浪底來。


感謝邀請,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的確在古代可沒有我們現代這麼發達的開採工具。關於探明金礦銅礦這個就是靠運氣和推測了。比如在附近發現金礦或者銅礦的樣品,因為沒有現代的探測儀,只能靠運氣和經驗。

而開採這一塊現代的工具大多是大型的機械來開採。那麼在古代是怎麼開採銅礦、金礦的呢?

1用火藥去炸

這個當然是在火藥發現之後,雖然古代的火藥沒有現代的這麼高級。但是也有一定的威力。所以對於大型的礦就需要用火藥開採。

這種方式對於開採的難度是很大的,對於火藥的量很難掌握,對整個礦體的影響也很大。

2 人工開採

這個就是最笨但是也最實在的方法了,面對金銀銅礦,用人工鎚子一塊塊的開採下來,然後送到特定的冶煉的地方。

這種方式雖然十分的辛苦,但是在古代大多是採用這樣的方式。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大多是讓老百姓來服勞役的。這種速度十分緩慢,通常一個小型的礦場也能開採幾年,所以產量不高。

3用火燒

用火燒看起來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是是十分有效的。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其實這個原理最早是用在開採石料上面的。後來慢慢的用到了這方面。

用火燒礦物之後由於熱脹冷縮,大多數礦物都會開裂,但是並不影響他們的提煉。而開裂之後則容易用人工開採了。這樣的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效率。


以開採金礦、銀礦為例

礦洞支架結構繪圖-付大偉

德興市資深文保工作者張以剛在《江西德興礦遺址初探》中描述了一處採礦遺存:「只能容一個人上下進出,可見古代採礦作業環境非常艱苦 。礦石的輸送和積水的排除都靠人力用藤簍、竹箕、木俑等工具。」

我們可以想像,在幽深狹窄的礦洞中,一羣大汗淋漓的漢子,腳蹬草鞋,赤裸上身,正在如火如荼地忙碌,有的在安裝榫卯結構的木架,有的在用槌子和鑿子「叮叮噹噹」地撞擊巖壁,有的在用小木推車處理廢渣垃圾……篝火上躥下跳的火苗,映著他們打著補丁的衣服、粗糙黝黑的肌膚。不期而遇的山崩地裂,隨時都在威脅著他們的生命。

這畫面,堪稱唐宋版的「盲井」。

礦洞作業圖 繪圖-劉震宇/大地理館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本文上面的「關注」,轉發

中國開採金礦歷史悠久,據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一書中「虞(舜的國號)夏(禹的國號)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的記載,可知約在公元前1800年以前,人們就已經知道利用金、銀和銅了。

古代的金礦有山金和沙金兩種說法,山金就是山中開採的金礦,學名叫做脈金礦,古人為山礦開採的黃金取了很多名字,大的叫做馬蹄金,中不溜的叫做橄欖金、帶胯金,最小的叫做瓜子金。

沙金是從水裡找到的金礦,學名叫做砂金礦,其實就是脈金礦露出地面後由於流水作用集聚在水中,古人也取了對應的名字,大的叫做狗頭金,小的叫做麩麥金或糠金。

有些文獻中還記錄了第三種:面沙金,主要來自礦井,大點的面沙金叫做豆粒金。

中國古代最早的金礦都來自沙金,易於發現也易於採集,但數量有限,山金開採的起源時間無法考證,但至少在唐代已經就已經存在,最初的山金礦脈都是基於沙金出現位置的倒推。

至於開採方法,可謂多種多樣,沙金主要採用水淘選法,根據密度不同來分離金子和石頭,西南地區曾誕生過一種神奇的動物淘金法,利用鴨子鵝喫沙子助消化這一生理特點,把未揀選的礦砂餵給鴨鵝,過斷時間殺了從胃裡取出未消化的金沙!

山礦和礦井的開採較為複雜,主要採用人力開鑿的方式,明代出現用火藥開山的「火爆法」,這是古代開礦的一大進步。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麻衣相術,結緣算命


謝邀!古代開採金屬礦,按生產力發展水平而異,不斷進步。《天工開物》類書只記述當時辦法。之前之後各有不同。最早上能開採地表,然後由表及裡,進而深掘打洞等逐漸進步。只有青銅、鐵器應用後,坑洞採挖繁榮開來。煉礦亦如此,熔點低的金屬先行利用。此為題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