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敗項羽後,劉邦再次分封天下:趙國封給張耳,燕國封給臧荼,韓國封給韓王信,魏國封給彭越,楚國封給韓信、英布和吳苪,齊國暫時由曹參管理。

在項羽分封天下的時候,很多明白人紛紛抨擊項羽逆歷史潮流,不懂得搞郡縣制。可當我告訴他們,劉邦稱帝以後也在搞分封的時候,這些明白人都不說話了。

其實哪有什麼順或逆呢?這一切都是靠實力說話的。項羽不想搞分封,但其他實力派的兵馬可不是喫素的,敢不分封就等着天下大亂吧。

劉邦搞分封的理由也是大同小異的:天下剛剛安定,不光是諸侯們,就連劉邦的屬下們也想着是不是能分一塊封地。這個時候,如果劉邦敢搞家天下,恐怕剛剛建立的漢朝就會在頃刻間土崩瓦解。

劉邦踏上血腥的削藩之路,第一個倒黴鬼出乎所有人預料


想要真正地一統天下,建立一箇中央集權的超級帝國,那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不經歷一番血和火的洗禮,是不可能實現的。

很多人都認爲:打敗項羽之後,秦末的這局遊戲就被劉邦打通關了。實際上,此時的遊戲進程最多才算完成了一多半。整個天下還有三分之二的地盤,是被各個諸侯所控制的。

劉邦稱帝之後的新使命,就是如何開啓新一輪的兼併戰,消滅這些諸侯。

但劉邦必須更加地小心謹慎。因爲此時的劉邦已經成爲了皇帝,他的一舉一動都會被有心人看在眼裏。如果劉邦提前暴露了自己希望“家天下”的野心,各諸侯肯定會團結一致對付劉邦。到那個時候,劉邦就算想要全身而退,恐怕都有些困難了。

項羽當初想要兼併各諸侯,失敗了。現在輪到劉邦來做,他能做好嗎?

劉邦踏上血腥的削藩之路,第一個倒黴鬼出乎所有人預料


至少從當時的力量對比來看,劉邦所擁有的勢力,比項羽曾經擁有的勢力強了不少。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劉邦控制着秦國故地;項羽控制着楚、魏的部分故地。雖然從土地的面積大小來說,劉邦比項羽大不了多少。但是,從地理的優勢而言,劉邦明顯勝項羽一籌。

項羽分封天下時,自己佔據着一塊四戰之地,如果項羽不能迅速打開局面,隨時都有可能陷入顧頭顧不尾的困境之中。

劉邦現在佔據着關中四塞之地,時機有利,他就殺出函谷關兼併諸侯。時機不利,他就退回函谷關,甚至只要退到滎陽和成皋一線就可以了。當初項羽在這條防線上撞得頭破血流,也沒能前進一步。

第二、六國故地的諸侯們,大都是劉邦扶植的。比如,趙王張耳、楚王韓信、樑王彭越和淮南王英布之所以能建國,都離不開劉邦的支持。而齊國的執政官曹參,更是劉邦的屬下。

項羽分封天下時,他封的那些諸侯王都是自成體系的實力派。這些實力派之所以能在各國所向披靡,是因爲他們實力超羣,而非項羽封王的結果。

這就意味着:項羽對自己地盤之外的地區,缺乏有效的滲透。而劉邦對自己地盤之外的普遍地區,都已做到了良好的滲透。

第三、因爲劉邦佔據着上面兩個優勢,所以,劉邦的嫡系稍加暗示,四方諸侯就得紛紛勸劉邦抓緊當皇帝。而劉邦也就當仁不讓的爬上了皇位。

而項羽卻沒有稱帝的機會和實力,也使得項羽在削藩過程中,遇到了更多地困難。

劉邦踏上血腥的削藩之路,第一個倒黴鬼出乎所有人預料


很多人都覺得項羽傻,因爲他在分封諸王時竟然不當皇帝,卻當了一個不倫不類的西楚霸王。持這種觀點的人,常常忘記了一件事:皇帝絕不是一個簡單的稱號。

早在秦始皇之前的秦昭襄王,他就想稱帝,只是最終沒能成功。皇帝絕不是一個自娛自樂的稱號,而是涉及多重利益因素的頭銜。

在諸侯林立的時代,一個人成爲皇帝,就意味着他擁有遠高於諸侯王的權力。最簡單而言,皇帝可以召見諸侯王,諸侯王如果拒絕接受召見,於情於理就處於被動了;最簡單而言,皇帝出巡到了某地,相關地區的諸侯就得主動前來拜見,如果諸侯不去主動拜見,於情於理也處於被動了。

這種權力,表面上看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它卻顯然可以讓皇帝擁有絕對的主動權。

你是諸侯王。皇帝想收拾你,明天就召見你。皇帝召見你,你去還是不去?如果你去,估計會凶多吉少。如果你不去,那就是公然抗命。

這也是魯仲連當初阻止尊秦爲帝的主要理由:如果尊秦爲帝,秦王變成了秦帝,明天召見魏王或趙王,魏王或趙王去還是不去呢?如果去,讓秦王扣留了怎麼辦?如果不去,於情於理就處於被動了。

劉邦踏上血腥的削藩之路,第一個倒黴鬼出乎所有人預料


如果劉邦不是皇帝,劉邦就無法擁有這種主動權。諸侯們在見劉邦時,就可以事先做出有效的軍事佈置,甚至做好有效的外交工作(與其它諸侯做好某種約定),再去見劉邦。如果劉邦想趁機扣留這位諸侯王,恐怕就得想好後果。

劉邦成爲皇帝之後,諸侯王再見劉邦時,就不能這樣做了。因爲,諸侯王見皇帝前,居然敢事先做出大規模的軍事調動,甚至與其它諸侯串聯達成某種約定,這於情於理就都說不過去。不要說光明正大地這樣去做,就是偷偷摸摸地去做也不行。如果讓皇帝知道了,皇帝就可以明正言順地收拾你,因爲這是造反!

在這種背景下,劉邦一旦想收拾哪個諸侯,這個諸侯恐怕只能自投羅網了。

劉邦召見燕王臧荼,臧荼不敢去見劉邦,於是劉邦明正言順地率軍攻打臧荼;劉邦召見楚王韓信,韓信敢去見劉邦,於是劉邦派兩個武士當場逮捕了韓信。

劉邦成爲皇帝,諸侯之間就喪失了彼此串聯的權力;也喪失了大規模調動軍隊的權力。

因爲劉邦擁有絕對的實力,所以諸侯們絕不敢輕易去戴造反的帽子。劉邦用這種方法捆住了諸侯們的手腳,又在諸侯之間設置了看不見的鐵網,諸侯們只能等着被劉邦挨個收拾。

話說得輕鬆,可實際操作起來卻並非如此。全天下有三分之二的地盤在各個諸侯的掌控之中,如果劉邦犯下了明顯的錯誤,局勢隨時可能會失控。這些諸侯王都是一時梟雄,只要他們能在這個時間點達成共識,劉邦隨時都會翻車。

但是,劉邦始終巧妙地遮掩了自己削藩的意圖,所以諸侯們一直無法達成共識。因爲劉邦的巧妙做法使得他們相信:劉邦是不會改變分封天下的政策。實際上,劉邦的確也沒有改變分封天下的戰略意圖。他只是計劃消滅所有異姓諸侯王,換上同姓諸侯王。

劉邦踏上血腥的削藩之路,第一個倒黴鬼出乎所有人預料


劉邦之所以把燕國當作第一個削藩對象,是因爲燕王臧荼一直是異己力量,他從未與劉邦真正合作過。

臧荼敢造反嗎?答案是否定的。劉邦和項羽打得你死我活的時候,臧荼都沒敢造反。現在天下大定,臧荼卻想造反?這於情於理都說不通。

對此我只能大膽揣測,因爲劉邦打算收拾臧荼,臧荼不想坐以待斃,所以只能硬着頭皮反了。對於劉邦而言,他甚至不用有什麼具體的行爲,只要做出一些心理暗示,就足以讓臧荼因爲恐懼而做出叛亂的行爲。

不要說劉邦會暗示自己懷疑臧荼,就算是劉邦賭咒發誓說,他相信臧荼,對臧荼沒有惡意,臧荼的內心也會驚疑不定的。因爲臧荼一直是異己力量,他從未與劉邦真正合作過。全天下的諸侯王都是劉邦一系,只有臧荼顯得分外扎眼。

劉邦把削藩的對象鎖定在臧荼身上,大家相對都會感覺放心。因爲張耳、韓信、彭越、英布和韓王信都是劉邦的合作伙伴,劉邦清理燕王臧荼,並不意味着會清理他們。

劉邦踏上血腥的削藩之路,第一個倒黴鬼出乎所有人預料


以劉邦現在的實力,想單獨收拾誰都是沒有問題的。劉邦最大的顧忌是這些諸侯王突然實現某種聯合,那可壞事了。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劉邦在攻打燕國時,韓信、彭越、英布和張耳突然宣佈獨立或集體稱帝,甚至聯合發兵堵住劉邦迴歸關中的道路,劉邦估計是沒有活路的。

但只要諸侯王沒有感受到威脅,他們就不會聯合。只要他們不聯合,劉邦就可以從容地佈局。只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劉邦就把臧荼打敗了。

劉邦的削藩工作是反覆進行的。

消滅了燕王臧荼之後,劉邦封盧綰爲燕王,然後再找機會消滅盧綰。等盧綰被消滅之後,再封自己的兒子劉建爲燕王。

燕國每換一次國王,其獨立性就會削弱一層。劉邦這樣做很麻煩,卻可以很好地隱蔽自己的戰略意圖。至少在當時,沒人認爲劉邦想削藩,都以爲劉邦只是希望諸侯們臣服於中央政府。

清理完臧荼後,劉邦把第二個削藩對象,鎖定在了楚王韓信身上。明天,我會爲大家講述劉邦“僞遊雲夢”的故事。

劉邦踏上血腥的削藩之路,第一個倒黴鬼出乎所有人預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