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美術史書上提到的:中世紀繪畫中的表現性——該怎麼定義這裡的「表現性」呢?我個人理解的表現性指和再現相對的,表達自我感覺和情緒的一種方式,請大神們幫我看看我理解是否有誤。謝謝各位!


你說的其實不太對

這裡首先得區分表現性和表現主義

首先是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表現主義是從前衛藝術中的一支,也是最開始的一批,他指的是:藝術家將自己的心理感受,以高度風格化,個性化的方式進行視覺呈現,這與以視覺來描述經驗世界的傳統藝術是不一樣的。

由這個理念發展出來的諸如:野獸派,德表(橋社,青騎士),抽表(紐約派)等等,都被歸類於表現主義的範疇之中。

這裡有一個概念比較重要,需要加以區別,就是表現主義的作品通常是高度風格化的,比如馬蒂斯,康定斯基等人的繪畫,均帶有鮮明的個人色彩:

在表現主義的手法里,他們主要靠一些抽象的形式,比如線條,色彩等等來表達心理和情感,但在古典藝術中,表現個人心理同樣是很重要的一點,無論是阿爾貝蒂還是達芬奇都反覆強調過,不同的是,古典主義強調人與情感主要是通過修辭和動作。

你說的這個「表現性」顯然是一個特定形容詞,也許是作者提出的,由於沒有看到上下文,所以我無法確定這個「表現性」所規定的範疇,聯繫到中世紀這個時間段,我認為這裡所謂的「表現性」指的就是中世紀時期的藝匠用來傳達聖經故事的一種藝術特徵,用貢布里希的話說,就是指一種稱之為「圖畫文字」的模式,舉兩個例子題主:

以「天使報喜」這個母題為例,在中世紀「圖畫文字」的模式中,這個情景一定會表現的比較簡單,加百列伸出雙手作出說話的姿勢,而聖母僅僅舉起手掌表示驚訝,這就是中世紀的用圖畫文字敘事的方法,也就是題主所說的「表現性」,不考慮有關於戲劇性和美感的東西,只是用圖畫充當文字,所使用的象徵系統比如手勢和動作,都有固定的模版,旨在傳達聖經的原意。

而在下圖中,作者卻好似在畫面上組織了一場生動的戲劇,母題的意思被消弱了,「得體」,這個在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理論概念變成了藝術家首要考慮的東西。

因此,題主所說的「表現性」指的是中世紀藝術中的圖像代替文字的傳統,主要目的是用來傳達聖經故事,並不是表現情感。

完。


你這不是說的挺對么,表現是和再現相對的。也可以說,再現是在表現真實的形式。

中世紀繪畫一直被認為是藝術的倒退,因為其再現能力很差。但中世紀繪畫其實是走上了一條表現的路子,但凡是成熟的藝術,他都是有其獨特的發展路線,只是不一定是寫實的路線。把寫實硬點為官配的藝術路線是有問題的。

但中世紀極具表現力的繪畫並沒有得到繼承,因為他表現的是宗教情感,不是世俗情感。比如中世紀的聖象畫,會把聖人的身體拉的很長,這也體現在雕塑和建築中。哥特式教堂狹長的彩窗,教堂門口長長的雕塑,建築中處處可見的直衝天頂的石柱等等。這都是為了表現一種宗教的永恆和崇高感。

這和文學中的「陌生化」有類似之處。聖人拉長的身體,讓他們顯得和我們不是一個世界的人,人的特性被解構,神性則被建立起來,這就是所謂中世紀繪畫的表現性。


樓上朋友說表現主義是「唯心主義」體現到極致的美術上的表現,是藝術家們對於社會危機和人類精神世界的苦悶的發泄,實在是太曲解德表了。橋社和青騎士在美術史上的貢獻可不是發泄個人苦悶,表現主義主要受存在主義哲學影響。康定斯基的《論藝術中的精神》現在依然是現代繪畫的啟示錄、抽象主義第一部經典著作。

題主說的表現性應該是Expressiveness,而不是Expressionism。這裡的表現性是指藝術語言。

中國山水畫的審美境界,每個朝代有不同的取向,唐人尚巧, 北宋尚法,南宋尚體,元人尚意。這其中的「巧,法,體,意」就是表現性。

西方美術史框架中,中世紀藝術為宗教服務,在當時,繪畫的功能是插圖轉譯,讓不識字的人也能懂宗教故事(與中國石窟中的經變故事最初功能同理),於是發展出符號化的繪畫語言,即耶穌,天使,聖母的標準畫法,別的野路子畫法在當時被認為是褻瀆神明(今天的唐卡畫師工作時也帶有類似的虔誠)。可想而知藝術語言走向僵化,教條,呆板,八股化。

這種藝術語言在文藝復興時期被以喬托為首的藝術家認為是落後的,隨即發展出一套以人本反對神本的藝術語言,也是題主講的「表現性」。


如果題主能提供更多上下文就更好啦

單看這句話「中世紀繪畫中的表現性」,我覺得可能可以有以下幾種解釋:

  1. 畫作本身傳達信息的能力。比如卡拉瓦喬的畫表現力就很強,因為能讓觀者產生置身其中之感。
  2. 畫作對於所處年代的反應。優秀的藝術作品可以反應其時代社會變遷,經濟面貌,政治政策等等。
  3. (容我再多想想,想到了再來補充)


我的理解是和「模仿」對應的「表現」。

繪畫和文學近似,大部分藝術早期都是在模仿論指導下進行創作的,即「真實表現自然」的一種「模仿」行為。

比如西班牙的那隻牛,就是人類早期出於希望復刻自然現象而畫出來的。

這種「自然」不僅是我們平時泛指的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切(植物陽光這種),也指人類社會普遍存在、合乎常理的東西(比如國王戴著王冠而貧民就不可能戴王冠這種現象)。換句話說,模仿論中也存在個人想像的成分,但這種想像是符合邏輯和常理的,是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

但是「表現」這種新的思潮出現了。「表現論」是「模仿論」發展和革新的產物,基於「模仿論」而高於「模仿論」,「自然」中出現了獨屬於「人」的更主觀的東西。

比如達利的鐘錶,這種軟化的鐘錶是不可能存在的,而由畫家通過自己的思維情感加工創造而成。這就和「模仿」不同了,屬於突出「表現」的創作。

換句話說,「表現」可以看作繪畫或者文學中「在生活中找不到對應的可以證明其真實性的出自個人想像的現象」吧。說是和唯心主義什麼的相關也沒錯啦。

然後中世紀的話,宗教繪畫方面我也不很懂。只能和你大概說一下我對「表現」的理解。

我猜測這句話可能指,中世紀繪畫大多生硬冷酷,畫家在繪畫中加入了更多個人感情因素,使本來千篇一律的宗教畫中流露出某些人文色彩的閃光點。

又或者,古希臘時期流傳下來的寫實風格不再盛行,繪畫為了突出其神性(和裝飾性),更強調誇張想像等方面。

當然我說的不一定對,畢竟我不是專業學藝術史論的。而且你給的資料有點少,我只是斷章取義地這麼理解。


查閱了不少資料,也沒有對「表現性」很明確的解釋。

個人理解正好和題主有點相悖,我認為「表現性」更多的是指某個作品的一種特性,這種特性即觀眾能通過該作品窺探到作者時代、內心的程度的體現。此外,表現性和表現說應該有所區分,表現說更多是指作者的一些特性,而表現性是指的作品

個人理解,歡迎指正。


美術史中存在「表現主義」這一美術流派,他們把畫布當做自己錯亂的精神世界的投射,在上面塗鴉,把雜亂無章的怪異的造型呈現給觀眾,是「唯心主義」體現到極致的美術上的表現——其實這是藝術家們對於社會危機和人類精神世界的苦悶的發泄。藝術不再是客觀世界的映射,而是主觀世界的狂野馳騁。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