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估值千億的「藍貓」動畫,說垮就垮!誰的錯?

379 人贊了文章

文/金錯刀頻道 祥燎

相比日本、美國,中國動畫片存在感真的很低。

在80後90後的童年裡,雖然日漫漸漸流行,但《葫蘆娃》、《西遊記》、《哪吒傳奇》等國產動畫照樣能大放光彩。

現在的孩子,還有多少是看國產動畫長大的?也就七八歲前的孩子興許會看兩眼。

為什麼技術、市場越來越成熟,反倒做不好動畫了?

我們從一部國產動畫的崛起和沒落,也許能看到答案。

1

曾經中國最火的動畫IP,不服不行

這部動畫片,叫做《藍貓淘氣三千問》(以下簡稱《藍貓》)。

它曾經的火爆,是當下國產動畫所不能想像的。

它一播就是十幾年,一拍4000多集,還曾拿下世界上最長動畫片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在鼎盛時期,除了央視,全國有1040家電視臺在播出《藍貓》,這其中還包括了一些港澳臺地區的電視臺。

最輝煌的時候,光是給藍貓生產相關商品的公司就達到了12家,藍貓專賣店在全國達到了2300多家。一二三四線城市,乃至縣鎮,都有它的身影。

2004年,在湖南省的兩會上,有人作出提案:要把「藍貓系列」打造成東方迪士尼,建議在湖南省內投資18億元,開土建造「藍貓樂園」。

打造樂園,不算瘋狂。因為那時,市場對於藍貓的品牌價值估算,是1000億美元!

在那個還沒有IP和周邊的概念的年代,《藍貓》野蠻生長成了一個龐然大物。

這一切離不開一個人——王宏。

左一為王宏

王宏被稱為「藍貓之父」,但他最早根本不是做影視的。

1953年出生的王宏,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編劇班。最開始,他能為人所知,主要是因為兩部小說,令他先後獲得湖南省文藝創作獎,以及第二屆青年文學創作競賽二等獎。

在1998年拍《藍貓》前,他已經有了一定的影視製作經驗。其中,在1993年,他曾接到上級命令:製作一期用於教學的科普動畫作品。隨後,他用了5年時間,製作出了長度為5萬分鐘、涵蓋科目為18個學科的動畫影像教材。

正是在這次經驗中,王宏發現了科普動畫的巨大市場。

於是1998年,王宏開啟了《藍貓》的時代。

當時的國產動畫青黃不接,能穩定出產動畫的影視製作公司幾乎不存在。各大地方電視臺播的,大都是從臺灣或者廣州買來的日本動畫片源(甚至大部分是盜版)。

《藍貓》能突圍,按現在的話說:都是友商襯託的好啊。

王宏曾在採訪中說,「《藍貓》的成功是因為當時在國內我們沒有對手,面對強大的歐美、日本動漫,我們選擇了打『遊擊戰』,我們只有走偏門——搞科普動漫,這是國外動漫界很少涉及的領域,而在中國又正適閤家長、老師們的口味。」

王宏製作《藍貓》,有個基本模式:簡短故事+知識科普。這種創作模式,使動畫製作簡化很多,也使得當時藍貓的動畫製作公司具備了量產動畫的能力。

此外,王宏還開發了個殺手鐧。

首先,他告訴電視臺,所有《藍貓》的片源都可以免費並長時間提供;接著,他要求電視臺,在每集動畫結束後,放映一段電話有獎競猜的視頻,並放出幾分鐘對於觀眾的來信予以回復。

這種插入互動的形式,提高粉絲參與感,給《藍貓》的火又加了一把油。

最後,藍貓公司充分利用廣告效應,積極開發兒童用品,開始販賣周邊,在全國開設專賣店。而最早投資的代理商,就是看藍貓動畫片的孩子的家長。

這幾步走完,《藍貓》火遍全國。

2

內外交困,兵敗如山倒

《藍貓》火得快,敗得更快。

2004年到2007年,短短三年時間,2300多家專賣店銷聲匿跡,藍貓公司也由盛轉衰。原因主要有三點。

1. 動畫質量太差

《藍貓》風靡全國時,國產動畫的質和量都有所欠缺,但那只是暫時的。所以,當沒有了這樣的背景,《藍貓》此前不那麼明顯的缺點,開始變得突出。

首先是粗製濫造。畫面太差,是因為高產。最誇張時,藍貓公司一天能製作成片30分鐘。這速度,遠超業內平均水平幾十倍,你能指望多高的製作水準?

再者是內容。科普為主故事為輔的模式,雖然讓製作時間大大縮短,但觀賞性太差。每集都是命題作文,大多時候強行科普,完全不考慮觀眾是否感興趣,毫無用戶思維。

這樣的內容下,人物塑造極為困難,這就導致除了藍貓外,其他角色如淘氣、菲菲等等,都顯得毫無層次,極其臉譜化。觀眾對它們情感淡薄,說拋棄就拋棄。

這些問題,王宏不是沒有意識到,當時他說:「藍貓已經1500集了,人物形象和創作模式已經改不回來了。雖然遺憾,但也只能如此。」

2. 商業模式混亂

藍貓公司的全國擴張,得益於它大規模的周邊產品和專賣店,但當時中國並無先例,藍貓公司只能摸石頭過河,結果掉河裡了。

在專賣店的品牌授權上,藍貓公司幾乎是給錢就能開店,以至於在一條不足一千米的街上,你能看到多家藍貓專賣店。

至於產品。由於開始賣得好,藍貓產品幾乎都是義烏批量生產,簡單貼牌後就銷往全國,質量堪憂。根據調查,當時市面上近80%的產品出現了質量問題。

甚至,對於產品銷售,藍貓公司也缺乏基本的規劃。文具類商品有明顯的淡季旺季特徵,而藍貓專賣店常常是開學時供不應求,平日商品滯銷,毫無規劃。

從這些可以看出,藍貓公司只是想快速變現,根本沒有合理長遠的計劃,最終敗光人品。

3. 盜版猖獗

十多年前,中國的山寨問題,可比現在嚴重得多。

當時的人們,鮮有版權意識。盜版藍貓的產品,幾乎都與正品同時出現,假冒的光碟、圖書、童裝、文具隨處可見。

盜版產品的質量自然不敢恭維,不過人們無從分辨,因為正版也沒好到哪去。

打擊假冒偽劣,令藍貓公司疲於奔命,但收效甚微。

動畫質量差,沒能跟上時代,公司還分出巨大的精力去開店,以及打擊盜版。內外交困下,《藍貓》兵敗如山倒。

3

二次創業又失敗,為啥?

王宏後來還做了只「貓」,同樣風靡一時,叫做《虹貓藍兔七俠傳》。

2006年末和2007年初,《虹貓》打破了國產動畫片收視記錄,相關圖書銷售更是創下了四個月1.5億元的驚人業績。

隨後,他的宏夢卡通,首創了「迪士尼+Hello Kitty」的模式,一邊學習迪斯尼打造經典動漫形象,進行品牌授權,另一邊學習Hello Kitty開設終端零售店。

2009年初,一個迪士尼的代表這樣評價,「宏夢的價值在創意製作,做出好的作品。商業上不要走得太快,不要想把迪斯尼用80年,甚至一個世紀做的事,用短短五六年時間全部做完,這樣你們一定會摔跟頭。」

一語成讖。那個從架構上堪稱完美的模式,沒能讓宏夢走向成功,最終《虹貓》也漸漸式微。

所以中國動畫為什麼做不起來?

在著名的「黃金圈法則」中,有3個基本概念:做什麼?如何做?為什麼?

該法則的提出者西蒙·斯涅克說道,普通人或普通企業的思考模式,是由外到內,從做什麼到為什麼,而優秀的企業則相反,是從為什麼向做什麼的方向思考,例如蘋果。

簡而言之,一切從為什麼開始,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藍貓》敗就敗在,它眼中只有利益。忙著賺錢,卻不明白賺錢不是目的,它只是個結果。說到底,為什麼要做《藍貓》,也許沒人花心思去想清楚。

把「為什麼做」這問題想得有多清楚,為此付出的努力就會有多大,成功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大聖歸來》的田曉鵬,花了8年時間在這部電影上,前7年都在花自己的錢,借遍所以可借的錢。

田曉鵬的經歷只是個特例,實際上不管做什麼事,都少不了經濟基礎。區別在於,有的人能把錢花在刀刃上,有的人錢多了,卻亂花漸欲迷人眼,只顧矇眼狂奔。

這種區別,用一句攝影界名言來說,就是:關鍵不是鏡頭,而是相機後面的那個頭。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