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榷《誰給了朝鮮三千里江山?》一文的幾個問題

來自專欄走進朝鮮287 人贊了文章

發表於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的原文,看這裡。其實,也是藉機談談幾個關於朝鮮歷史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其實屬於老生常談。如果大家能接受外國人拿何新那套代表中國歷史學界的觀點,那麼大可以拿下圖這種韓國學界也瞧不起的玩意代表韓國歷史學界的觀點。

圖片中的「the Hwan Empire」,即「桓國」。筆者在《南北嶂千疊:檀君神話七百年(3)》一文中曾經談到過,70年代以後隨著韓國經濟的發展和民族主義的抬頭,借篡改歷史來證明本國的「歷史悠久」似乎成為了一門「顯學」。在此影響之下,韓國人所謂的「在野史學」蜂擁而起。他們對朝鮮半島上古史的大概史觀是這樣的:

所謂「桓國」是韓民族建立的最初古代國家,相傳7代桓因,共治3301年之久。

接著,「倍達時代」相傳18代桓雄天王,共治1565年,中國傳說時代的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蚩尤也屬其中。之後的(古)朝鮮時代共有47位檀君相繼即位,存在了2096年。繼古朝鮮,出現北夫餘、三韓等諸多小國,開始進入列國時代。

他們的主要證據《桓檀古記》,經過考證是一本誕生於1979年的偽書。(歲數比共和國還小,沒想到吧)

正如何新一樣,他們的理論同樣是漏洞百出但擁躉眾多。在和韓國學界就上古史各種問題打得如火如荼的時候,我們不能忘記的一點是,畢竟「以純粹歷史學的視角來看,韓國正統主流史學界與我們是站在同一陣營裏的」。再怎麼爭這屬於人民內部矛盾,但是對付上圖這種(友善度),不用客氣,直接「冬天般的冷酷」招呼。

第二個問題,關於唐與百濟之戰。

唐帝國在打擊高句麗的同時,順便從水路消滅了百濟,並在白龍江和新羅聯合大敗倭人。在這之後,大唐帝國在高句麗、百濟故地設立了安東、熊津兩個都護府。中原王朝在朝鮮半島的勢力達到巔峯。

此為公眾號原文。

以下指正:1.《舊唐書·百濟傳》:「於是仁師、仁願及新羅王金法敏帥陸軍進,劉仁軌及別帥杜爽、扶余隆(此前降服的百濟王子)率水軍及糧船」,可見水戰中並沒有新羅軍參與。

2.此戰中國史籍稱作「白江口之戰」,因為當時稱今天的錦江為「白江」;日方稱之為「白村江之戰」。白龍江是嘉陵江的支流。

3.「安東都護府」、「熊津都督府」,老生常談,不再提。

該圖的問題:1.「兩界」的名稱幾經變動,雖然史籍有「東西兩界」的說法(《高麗史節要》卷三,顯宗元年),但是《高麗史·地理志》對「西界」一名無載,僅載「北界」、「西北面」之名。似以「北界」為當。

2.東京(慶州)未注今地名。

第三個問題,「鐵嶺衛棄地」和「十部女真事件」。

為了獎勵李氏朝鮮的恭順,朱元璋放棄了控制朝鮮半島東北部的鐵嶺衛。在此之後,李氏朝鮮已經控制了朝鮮半島絕大部分領土。此時,整個半島,只剩下東北部一小塊被女真人控制。

關於鐵嶺衛問題,答主上輩子的文章《傳統邊界?以劍開疆?(2)》中曾有詳細分析。

朱元璋曾對朝鮮使臣說,「遼東舊以鴨綠江為界,今飾辭鐵嶺,詐偽昭然」,即高麗給明朝的上書被朱元璋理解成了是要索要遼東的鐵嶺(今鐵嶺市);而高麗想要解釋的,(即「飾辭鐵嶺」),則很可能是朝鮮半島的鐵嶺(1356年前的中朝國界)——朱元璋的目的。

但是在1393年設鐵嶺衛於銀州,談不上什麼「棄地」——明朝在這一帶的控制,只有一個羈縻千戶所(海洋千戶所,今鹹鏡北道吉州,1380年設);但是據《朝鮮王朝實錄》,「海洋猛安括兒牙火失帖木兒」同樣也受了朝鮮的招撫羈縻,加之這一帶女真人在劃界之前的兩屬情況極為普遍,也說不上什麼有效控制。未曾控制過的土地,拿什麼「棄」?

朝鮮世宗即位後,對女真人軟硬皆施,控制了鴨綠江-圖們江以南半島的所有土地。女真人和朝鮮人都跑去當時的首都南京告狀。明成祖考慮再三,認為「朝鮮之地,亦朕度內,朕何爭焉?」和他的父親一樣再次將領土饋贈給了朝鮮。

至於「十部女真事件」(即1404年女真人王可仁上書請招撫圖們江南十部女真引發的外交衝突,以朱棣將其部賜予朝鮮告終),沒能招撫成功固然是領土上的損失,但是明朝這個「鹹州以北,本系遼金之地」的藉口...未免也牽強了些。(另外,王可仁是上表而非赴南京;原文敘述也有顛倒順序之嫌——朝鮮真正完成對北境控制的標誌,一般認為是東北「六鎮」的完設與邊牆的修築,而不是「世宗繼位後」就發生的事)

第四個問題,穆克登勘界,真的「不清楚」麼?所謂「間島」真的該他背鍋?

比如兩國之間最重要的界河圖們江,當時大清的負責官員穆克登就沒有搞清楚究竟在哪裡,甚至只能發動朝鮮民夫用柵欄人工畫了界。這當然對朝鮮方面非常有利,又拿下了部分新領土。

在日後大清衰敗,逐漸喪失東亞話事權時,朝鮮一直用來挑釁的「間島」地區,也是這段時間勘定國界不清晰留下的隱患。

圖源:《穆克登碑問題研究》

中朝邊界以鴨綠江-圖們江為界,是一條習慣邊界,雙方並無勘界立碑之舉,明清兩代甚至對鴨綠江、圖們江的正源都一無所知。1712年穆克登查邊的主要目的在於查圖們江的正源。穆克登認為圖們江正源是從左上角的A1(1885年中朝勘界之時,在此發現了木柵等遺跡)處沒入地下,在右下角的A2處湧出,與B1-B2匯合,形成圖們江源。

但是即使是錯認,1712年的穆克登碑依舊立在A與B交匯的地方(今小紅丹水)作為圖們江源的見證,穆克登所認錯的只有A1一點,並沒有將A1向北流入中國的河道看作圖們江的意思,更沒有將其作為中朝國界——穆克登認為圖們江的正源從B2起。朝鮮在此次勘界中獲得的所謂「多得地方」指的是朝鮮勘察出的錯誤源頭和穆克登勘察的圖們江源之間的十幾裏土地;而朝鮮真正獲得利益的,是在後來,為了使立在B2的碑和從A2向北的木柵相符,向北移動穆克登碑的過程(1931年穆克登碑失蹤之前,該碑的位置已經「推進」到了長白山天池東南4公里左右)。

看不明白的可以看這個,參考上圖所繪

至於間島問題歸罪於穆克登勘界不清,更是無稽之談。1712年穆克登查邊,中朝雙方對於「土門江=圖們江=中朝國界」這一點毫無疑義,提出所謂「土門江非豆滿江」的是1882年的朝鮮鍾城府使李正東。他認為A1連接的是海蘭江(朝鮮起了個名叫「分界江」),這纔是真正的中朝國界「土門」;B2以下的河道是「圖們江」,是朝鮮內河;二者之間的土地叫「間島」,是朝鮮領土。然而A1點距離海蘭江正源有80公里之遠,根本不可能是一條河。

然而有理架不住朝鮮人死纏爛打,在中朝1885、1886兩次勘界之後,中方終於讓步,雙方同意以石乙水與紅土山水匯合處為國界,但是自此以上仍有爭議(朝方堅持要求以最北端的紅土山水為界)。1890年後,中方以石乙水為界向西南至小白山劃定了國界並豎「華夏金湯固、山河帶礪長」十字石碑(碑在1907年前後失蹤)。1909年,中韓簽訂《間島協約》,承認了這一界線。朝鮮所謂「間島」之說,就此沉寂了大半個世紀,直到上世紀末韓國民族主義抬頭,纔再次死灰復燃。

今天這一塊的中朝國界,是60年代確定的,以紅土山水至天池的連線為界。

最後,也是這篇文章的最大問題——朝鮮半島為什麼叫「三千里」,網上的兩種說法究竟哪一個正確,文章並沒有給出解釋......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