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學是一所直屬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的綜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坐落於白雲黃鶴的故鄉——武漢南湖之濱。學校前身為中南民族學院,創建於1951年,2002年3月更名為中南民族大學。建校以來,學校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民族政策,始終堅持黨的民族工作規律與高等教育規律相結合,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與普通高等教育的普遍性相結合,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規律,尊重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努力探索辦好民族院校的新路子,學校的各項事業獲得了快速發展。

學校佔地1550餘畝,校舍面積100萬餘平米,館藏圖書697餘萬冊,擁有全國高校第一家民族學博物館。校園內綠樹成蔭、花香四季,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現代建築鱗次櫛比,湖光山色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構成了教學、科研和生活的優美環境。

學校現有56個民族的全日制博士、碩士、本科、預科等各類學生26890餘人,面向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招生,在湖北、河南、內蒙、新疆、廣西、西藏、雲南、寧夏、山西、湖南、江西、海南等20個省(區)進入第一批招生,新生第一志願錄取率超過96%,少數民族學生比例近60%。現有教職工1915人,其中專任教師1371人。教師中,有高級職稱專業技術人員750餘人,博士、碩士生導師490餘人,有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和「973計劃」首席科學家1人、國家級和省部級人才工程人選46人、享受國務院和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7人、國家級和省部級突出貢獻專家25人、楚天學者24人、二級教授21人,擁有博士學位教師比例達到49.23%,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優化、素質較高、發展良好的師資隊伍正逐步形成。

學校始終堅持「面向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面向地方,面向全國,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服務,為黨和國家的民族工作服務,為國家戰略需求服務」的辦學宗旨,開設了10大學科門類的79個本科專業;擁有民族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4個湖北省立項建設博士點,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擁有19個學術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9個專業型碩士學位授權點,授權學科覆蓋了除軍事學之外的其他全部12個學科,包括哲學、法學、文學、歷史學、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工學、理學、醫學、農學、藝術等。學校現有省部級一級重點學科9個,一級重點建設學科2個,二級重點學科4個,有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7個省級品牌專業,40門國家級、省級各類精品課程,13個國家級、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9個省部級科研機構(實驗室、基地、中心),實驗教學儀器設備總值3億多元。

2008年學校成為「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十二五」期間,學校承擔國家級項目316項,其中國家自科基金169項,國家社科基金129項;承擔橫向課題379項,與企業簽訂技術合同244項。出版學術專著309部,獲授權專利122項。發表各類論文5613篇,其中CSSCI論文1143篇(其中權威期刊論文90篇),SCI論文1041篇,EI論文1,112篇;獲省部級以上獎勵144項;2項研究成果獲黨和國家領導人批示,26項調研報告被政府採納,7項議案獲得省政府參政諮詢獎。學校高度重視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以「篤信好學,自然寬和」的校訓激勵各族學生奮發圖強、全面發展。60餘年來,學校已累計培養了12萬餘名各民族幹部和專業技術人才。他們遍布祖國的四面八方,為維護民族團結與穩定,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隨著教育改革與開放的不斷深入,學校加快了對外交流、開放辦學的步伐。目前,學校已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俄羅斯、德國、日本、韓國、法國、巴基斯坦等數十個國家(地區)的50餘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與合作關係。2008年學校與美國威斯康星州立大學聯合創辦了「孔子學院」。學校定期選派優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國外訪問、交流、學習,選派教師出國講學、進修和從事科學研究,也聘請外國專家來校執教和開展合作,擴大了學校在國際上的學術影響。

近年來,學校事業發展提質增速。2001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隨機性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2002年更名為中南民族大學;2003年9月,成為國家民委與武漢市人民政府共建院校;2005年5月學校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榮譽稱號;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再度榮獲優秀;2008年,學校獲「國家民委文明單位」稱號;2009年獲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稱號;2010年獲教育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三等獎;2015年,成為國家民委、教育部、湖北省共建院校;2015年,化學學科進入全球ESI排名前1%;2001年至今連續14年7次被評為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學校以黨的十八大及其歷次全會,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和全國民族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個發展理念」為引領,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要求、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需求和學生全面發展需要為導向,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大學章程為龍頭,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大力實施「質量立校、學科興校、人才強校、特色榮校」戰略,全面推進依法治校,抓好「十三五」規劃落實,紮實推動學校由教學型向教學研究型轉變,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民族大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