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领域中,切片切的好与不好,决定了列印的成果成功与品质好坏与否,目前坊间有许多免费的切片软体,最常使用的为CuraKisslicer,网路上教学相当多,不过针对付费软体Simplify3D的教学就相当少,不过从Simplify3D的软体中,可以把3D列印切片领域影响列印物件的所有变因一次搞清楚。

以下其实是我自己的笔记,一同分享吧!也参考了官方的说明文件。

 

开始前,欢迎来按个赞,追踪后续的专业与分享文章唷!

Extruder - 挤出机:有关喷头基础动作与设定页面。

左边区块,可以设定多喷头设定,但目前只有用过单喷,就预设单喷头为主要设定。

Extruder Toolhead Index – 针对多挤出机可以针对单一挤出机去设定。

Nozzle Diameter – 喷头口径

最主要的参数,一般为0.4或是0.6,依照机器喷嘴口径设定。但是一颗生产出来0.4口径的喷头,经过使用过后,很难刚刚好是0.4,可以借由这个参数去补正,以0.4喷头为例,Andy目前习惯设定0.37

Extrusion Multiplier -挤出量

预设1.0为100%挤出量。

Extrusion Width –挤出宽度

对于大多数情况,将此设置保持为自动(喷嘴直径的1.2倍)是最佳路径,但是对于某些极细喷嘴的情况,手动并进行降低挤出宽度设置会比较好。

 

--Ooze Control 溢料设定

---Retraction 回抽

3D列印过程中喷头移动或是换层都会溢料,会产生牵丝等状况,因此需要回抽,就是当前列印线条完成时,立刻将材料往回抽,以防止溢料堆积破坏表面,也减少喷头移动过程中的牵丝,这项参数取决于材料特性、列印温度速度、喷头好坏、风扇强度等变因,依照不同状况设定。

Retraction Distance – 回抽长度

回抽的距离,太长会造成列印品质下降,也造成机器稳定度降低,太短失去效果,目前以58mm为佳。

Extra Restart Distance – 额外推出距离

回抽动作为快速抽料再推料,推料之后可能造成喷头前段为空,因此借由此设定,增加推回,如果检测列印件换层处都有空隙,可以设定此参数,一般不超过0.5

Retraction Virtical Lift – 回抽提升高度

这个参数对应到Kiss切片,就是Z轴提升高度,但是在S3D跟回抽放在一起,移动喷头都会回抽,回抽的时候提高喷头一小段距离,可以防止碰撞到列印件,也可以减少回抽前造成的材料堆积。一般设定1mm即可。

Retraction Speed – 回抽速度

回抽速度快慢也决定回抽的成功与失败,也考验机器的刚性与稳定度,回抽速度慢,来不及将材料抽回去,会造成牵丝或是溢料残留在列印件上,如果太快,挤出机造成的惯性会造成机器稳定度下降,影响列印品质。以ping来说,我设定在每分钟4800mm

---Coasting Distance 滑行距离

这个参数Andy没有设定过,但依照官方说明文件,这是在拉线的过程中,尾端利用自然溢料去填充,以拉线1公分为例,如果设定0.5mm,那会在前95mm推料,后面5mm不推料,利用自然的状况去让残料堆积到物件上,一般设定都是0,但有需求可以设定。

---Wipe Distance 回抹

过去常常会觉得要回抹,把喷头残料擦干净,但后来越来越多人发现,回抹的过程会造成列印件表面不平整,因此一般建议关闭。

 

 

Layer – 层设定:有关喷头在每一层跟换层的主要基本参数区。

Primary Extruder -选择挤出机设定

Primary Layer Height -主要层高

列印精细度取决于层高,以0.4喷头而言,正常层高为0.2mm,精细为0.1mm,一般稳定层高为喷头口径的一半,最大层高为喷头的3/4

Top Solid Layers – 顶部实心层数

列印封顶决定模型的成败,实心数量太少会造成封顶失败,太多浪费时间浪费料。

Bottom Solid Layers – 底部实心层数

列印底部的实心层数,底部要堆积多厚取决在此。

Outline/Perimeter Shells – 环绕圈数

每一层堆积为外圈数决定壁厚,圈数越多越厚,厚度也会呈现喷嘴口径倍数(此设定圈数)

Outline Direction – 绕圈方向

Inside-Out -内而外

由外圈绕到内圈,由于绕圈的结尾会因为回抽等变数造成表面不平整,因此正常都是以需要美观的方向为优先,如果您希望内部较为美观,可以选择此项。

Outside-In -外而内

反之,如果希望外部美观,可以选择外到内,一般状况会建议选择此选项。

Print Islands Sequentially without optimization –关闭顺序优化

3d列印顺序来说,一般是单层列印的结尾,就是下一层的开始,以大型物件或是大表面来说,列印完成就已经冷却,因此没有这个问题,但是若是遇到列印件区域面积小,例如细长立柱,会跳脱单层最小时间的设定,就有可能在没有冷却时马上堆积下一层,若是打勾此设定,会打破这个原则,避免热堆积!

Single outline corkscrew printing mode (vase mode) -螺旋堆积花瓶模式

这个设定躺在这里好久了,Andy一直忽略它,这个设定主要针对花瓶模式,壁开了花瓶模式最让人诟病的拉链,也就是换层痕迹,如果开启这个模式,喷头就会以螺旋式的向上堆积,不以层高堆积列印,加快列印速度也省掉回抽,让花瓶表面更加平整!

这个设定打开,上述的外圈跟层高设定会被覆盖跟忽略。

 

First Layer Settings – 第一层设定

3D列印的成败取决于第一层打底的成功率,因此第一层的设定就相当重要了。

First Layer Height 首层层高

有的时候我们为了要让第一层能够牢牢抓住底板,会降低高度,但以一般0.2层高来说,其实可以不用特别去设定,但若是大喷嘴的0.3或是0.4层高设定,就需要降低,以求抓住底板。

First Layer Width -第一层线宽

第一层有时候会了要抓牢,会设定不同的线宽,让第一面完全填平,或是第一层太低的状况,线两侧会有溢料状况,可以借由此设定去调整。

First Layer Speed -第一层速度

通常我们列印第一层时会降低速度,让材料冷却并黏在底板上,也减少拉扯的风险。

Start Points – 开始点/拉链点

Use Random Start Points for all perimeters 对所有层随机更换开始点

选择这个会随机变更开始点,但开始点通常都不会好看,设定再完美还是有痕迹,所以选择这个,可能会让表面出现不规则的突起点状。

Optimize Start points for fastest printing speed: 最快速开始点

系统决定哪里为开始点最快,但也跟上一个随机差不多!

Choose start points closest to specific location 最接近座标点开始点

这个选项Andy比较推荐,可以设定座标位置,系统会依照模型最靠近那个点的地方作为换层点,这相当直觉可以简单的依照模型方向跟座标方向去设定开始点。

 

---待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