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環意比環法還好?

去年的環西冠軍西蒙·耶茨,毫無疑問已經成爲世界上最有競爭力的大環賽車手。儘管他是一個潛在的環法總冠軍熱門,但當被問及環法——這一全世界最爲人所知的自行車賽事時,他卻回答:“我並不感興趣。”這句話說出了許許多多車手甚至是車迷

心聲:環意比環法更吸引人。

這是爲什麼呢?

環意更難。意大利的五月淋溼了威尼託和倫巴第起伏不斷的中等山地賽段,以及Mortirolo的恐怖陡坡。它們讓你想起落葉賽上爬坡的永不停息,除此之外,甚至還有着完全不輸於列日的密集短陡坡。

環意更美。多洛米蒂那些“痛苦糾結”的石灰岩角峯上新雪初融,沿着山谷匯入溪流,灌溉維羅納的小麥田,而與它遙相對望的意大利最南端,埃特納火山雪帽上升起的煙雲,在雷焦卡拉布裏亞的港口邊都能看到。

環意還有着更復雜多變的賽段,爲個人英雄主義式孤注一擲的進攻史詩搭建了完美的舞臺。

正因爲如此,那些沿途的小鎮,路旁瘋狂的車迷,還有主集團中的車手們,才更熱愛環意。

讓時間回到一年前,西蒙·耶茨在19賽段的崩盤前以所向披靡之勢豪取三個賽段;幾個月之後,他又贏下了自己的第一個大環賽冠軍。而今年,他也將繼續這樣的賽程安排,跳開了環法——這項最具知名度和商業價值的大賽。

“在比環法的時候,我實在無法擁有與比另外兩項比賽一樣的熱情。離環意開始還有好幾個星期,我就會開始緊張。當然環西也是。我迫不及待地想開始比賽並贏下它。比環法我就沒這感覺。”他這樣說到。

很有趣的是,我看環法的時候也有着和他一樣的感覺——太無聊了。(大部分車迷也是這麼想的)

作爲世界上最重要的自行車比賽,環法已經開始發漲——它太過於重要,以至於強大的車隊選擇控制比賽,比賽還沒開始,你就知道誰會贏。賽場上聚集了太多的媒體,太多的VIP,以及太多的人羣。

環法就像一場高雅的音樂會,而環意更像雅俗共賞、更具親密性的小演出。

爲什麼環意比環法還好?

圖片來源:環意賽官方

20年來,天空車隊和美國郵政/探索頻道車隊憑藉着巨大的預算,將其他車隊逼向環法舞臺的角落,贏下了整整十三次總冠軍。而環意,包括這兩支霸主車隊在內的所有車隊,都沒能贏下超過兩次總冠軍。

2016年環意的最後四個賽段,有三位車手穿上了粉衫。一年後,粉衫在最後四個賽段輾轉了兩次。2018年,弗魯姆在倒數第三個賽段逆轉西蒙·耶茨以及迪穆蘭,穿上粉衫。

上一次環法發生這種情況要追溯到什麼時候呢?(根據譯者考證,倒數四個賽段二易黃衫30年來只發生過一次,即2011年)

更陡的爬坡和更潮溼的氣候

環意和環法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地形和氣候了。

意大利的百分之八十的國土都被山地與丘陵覆蓋。攢簇的阿爾卑斯山脈橫亙在北部,隔着平坦富饒的波河平原,亞平寧山脈只給這個國家留下了小的可憐的沿海平原。

位於意大利境內的阿爾卑斯山脈東南麓有着與法國段完全不同的特徵。法國的爬坡往往更長,但卻更平緩,路面條件也更好。在意大利境內,陡峭狹窄的爬坡則數不勝數。讓我們舉幾個有代表性的爬坡爲例。環法中著名的加勒比耶山口(Col du Galibier)長度18.1公里,有着平均6.9%最大10.1%的坡度。而之前提到的莫爾蒂羅洛(Passo di Mortirolo),康塔多史詩過人的著名陡坡,平均坡度則是到了嚇人的10.5%,在這段長12.4公里的地獄之路上,你還不得不經歷18%的坡度摧殘。

意大利遍佈每個角落的山地和丘陵,尤其是那些短陡坡,引導了一次次的集團分裂。無氧能力差的GC車手在一個海拔圖並不嚇人的賽段掉隊,而那些充滿進攻慾望的勇敢者往往能贏得意想不到的時間優勢。這些充滿魔力的線路設計爲車隊的戰術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也讓比賽更具有戲劇性。

弗魯姆用一次80公里的長距離單飛逆轉了18個賽段累積的劣勢。我們咂舌的原因肯定不只是因爲天空車隊的副將們爲此付出的努力。我們更願意將一切都歸結於一種在主車羣中逐漸消殆的,個人英雄主義精神的復活。

而環法,當然,西歐最高大的兩座山脈——比利牛斯和阿爾卑斯都赫然屹立在每次的路線圖上。還有中央高原,以及普羅旺斯孤獨的巨人——風禿山。但法蘭西那近乎規則的六邊形邊境,決定了每次的路線要麼是順時針要麼是逆時針。你會發現這一切都幾乎成爲了ASO的公式和配方。這也讓一切都變得更加容易預測。

爲什麼環意比環法還好?

圖片來自RCS

相比之下,意大利的複雜地形和曲折的海岸線則不容易提供一條公式化的路線。與環法的遞進式逐抵高潮不同,環意的一切都只爲了一個目標——混亂。

有趣的是,除了西蒙·耶茨還有那些本來就熱愛祖國的意大利車手,就連皮諾這樣身材瘦長的法國之星,也由衷地熱愛在意大利綿延的峯巒中進攻(皮諾在環倫巴第收穫了一次冠軍和一次第三)。正如隊友莫拉比託所說:“Thibaut有一種氣質,讓他在比賽中更像意大利人,而不是法國人。”他憑直覺比賽,他接受自己的激情。

這是因爲環意在五月舉辦。副熱帶高氣壓帶尚未來臨,亞得裏亞海的海風在沿海只是讓威尼斯的貢多拉在波瀾中上下起伏,但當它沿着波河的河谷吹進阿爾卑斯的心臟之時,Stelvio山口東段尚未融化的積雪就會和雨水共存。如果你還記得2015的環意吉爾伯特衝破維琴察的雨簾,你就能明白環意五月的雨會對比賽產生多大的影響。

弗魯姆從肯尼亞的熱帶草原走來,以不懼炎熱聞名的他過去七年來唯一一次在環法退賽正是2014年的那次雨戰摔車。而尼巴利則在雨中獲得了巨大的優勢,無人能敵的他贏得了那次環法的勝利。

“環法除了瑞士境內的那個賽段以外,賽道幾乎都是又直又長。”尼巴利說,“但環意卻完全不一樣,從頭至尾的壞天氣,從頭至尾的難。去年環法好像一次雨都沒下過。”

爲什麼環意比環法還好?

圖片來自RCS

多山和多雨給環意帶來了太多驚人驚歎的畫面,無論是背景中的皚皚雪山,還是騎行在這些雪山之間。

似火的熱情

說到場面,法國人就是無法與意大利人競爭。五彩紙屑,粉色的一切,還有“無盡之杯”——環意就是這樣充滿衝擊力。

當然,這兩項賽事都有其自身的重要性,但ASO更願意強調比賽的歷史和傳統。環意的組織者並不羞於使用一些誇張的詞彙,比如在“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舉行的“這項最艱難的比賽”。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意大利車迷身上,他們被稱爲tifosi,對他們的自行車比賽充滿熱情。(在意大利語中,tifosi的意思是一羣表現得很狂熱的人。)

爲什麼環意比環法還好?

圖片©RCS

自行車在意大利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程度在法國是無法與之相比的。環法或許位於賽事金字塔的頂端,但意大利自行車文化的基礎要廣泛得多,從業餘到職業;意大利聲稱比其他任何國家都有更多的車手參加職業比賽。或者,你還可以想想圍繞着Campagnolo或Colnago等標誌性自行車品牌建立起來的神話。

激情很難量化,但它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在自行車比賽甚至文化中,發揮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環法中,由於觀衆太多了,記者在現實和精神上都難以接近車手,他們往往被人羣和媒體的關注淹沒。考慮到媒體和車隊新聞官對環法的報道,我經常說,沒有什麼比賽比環法更難以在地面上報道,也更容易遠程報道。而環意卻恰好相反。

來自ESPN的Bonnie Ford在2009年採訪了六名既參加過環法又參加過環意的車手。他們從比賽氛圍和舉辦方一直聊到食物和比賽的名氣。當被問及這兩項賽事在美食上的不同之處時,1988年環意冠軍Hampsten回答得很簡潔:“環意簡直是天堂,”他說,“比環法好多了,也更健康。大多數酒店都是家庭經營的小旅館,房間簡樸,餐廳絕對棒。”

Bobby Julich也贊同漢普斯滕的觀點。他說:“你永遠不必擔心在環意酒店喫不到最傳統美味的意大利麪。環法的舉辦方ASO是在努力提高酒店和食物的水平,但在比賽中有幾次你絕對會有幾次不適的經歷。”

Julich還指出了兩個比賽之間無形的,但卻最重要的差異。“環法給人帶來的壓力太大了,”他說,“因爲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比賽,贊助商,車迷,媒體都在看着你。”無論是車隊的贊助還是車手的合同都取決於環法的結果。事實上,這其中的利害關係是如此之大,以至於在比賽的最後一週,隨着GC前10逐漸穩固,每個車手都開始防守,比賽往往會向保守的形態發展,而這種情況在環意幾乎不可能見到。

不可預測的混亂

10年前,Larry Theobald在一篇文章中列出了他更喜歡Giro而不是Tour的原因。這些原因包括競技標準和個人體驗——更好的道路,更好的食物,更好的酒店,更親密,更漂亮,更刺激,或許還有更多。

10年後,當我們看到環意的參賽名單時,我們就會發現他是如此之有先見。除了西蒙·耶茨,還有2017年和2016年的環意冠軍迪穆蘭和尼巴利,去年豪取兩個大環賽領獎臺的“超人”洛佩茲,以及去年的環意第四,卡拉帕茲。然而倘若你看看移動之星的陣容,你就會知道連卡拉帕茲這種級別的車手都成不了車隊主將。前環意第三的蘭達和世界冠軍先生亞歷杭德羅巴爾韋德也赫然在列,大大增強了環意的明星氛圍。

僅僅西蒙·耶茨,巴爾韋德,尼巴利以及迪穆蘭這四個人就已經拿到了22個大環賽領獎臺,3個環意冠軍,1個環法冠軍和3個環西冠軍,而這些車壇大佬們也再一次將環意作爲賽季的重要目標。

爲什麼環意比環法還好?

圖片©wikipedia

暴躁荷蘭老哥迪穆蘭說:“我並沒有說環法和別的比賽都是垃圾(原句使用s**t)。我只是太愛環意了。”

除此以外,參賽名單上還有哥倫比亞天才貝爾納爾,狀態火爆的羅格利奇,以及薩卡林馬伊卡阿魯這些大環賽前領獎臺甚至總冠軍得主。

環法是榮耀,而環意則是世界上最好的大環賽。因爲每個人都說,這將會是又一場總成績戰線極其開放的環意。

上一次環法發生這種情況要追溯到什麼時候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