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的時候,學到《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老師說:作者岑參(Sen),不能錯。於是,俺讀了幾十年的參(Sen)。

後來開始學律詩時,偶然問了一下杜娘,她老人家說讀「岑參(Shen)」,一時間俺這心是拔涼拔涼的。

再後來,給我上律詩課的花開老師說用大量的詩歌文獻說服了我。從此以後,我就跟著老師讀岑參(can)。

我們知道,律詩是一種非常嚴謹的詩體,對於詩的格式,字數,行數,平仄,對偶,以及押韻等,都有嚴格的要求。

律詩要求偶數句(即二四六八句)必須押平聲韻,且必須使用同一個韻部的韻字,一韻到底。

那麼,下面我們就根據一些詩歌中的描述,來論證一下岑參的「參」到底該讀什麼。

例詩1:

子瞻子由各有寄題小庵詩卻用元韻和呈

宋·孔平仲七言律詩 押覃韻二公俊軌皆千里,兩首新詩寄一庵。大隱市朝希柱史,好奇兄弟有岑參。雪天凍坐癡於雀,雨夕春眠困若蠶。不是本來忘世味,便投閒寂亦難甘。

例詩2:

又和感舊四首

宋.劉克莊 七言律詩 押覃韻老馬虺隤不服驂,累然病起泛溪南。失侯我尚堪耘豆,出牧公方自種柑。畏壘屢豐愧桑楚,漢嘉雖小屈岑參。新年聞說茅柴賤,陌上逢人各半酣。

例詩3:

書懷

宋.廖行之 七言律詩 押覃韻萊衣喜氣著青衫,世路從渠裂兩驂。試問虛名空鬥北,何如榮養樂陔南。鄰牆飽聽新詩句,尊酒相從幾笑談。聞道秋郊足佳趣,好奇誰復似岑參。

以上三首都是押覃韻,證明岑參的參應該讀can,如果讀其他的音就不押韻了,屬於出韻,違反了律詩的押韻規則,這種小兒科的事,古人大哥是不會做的。

那麼又有人說了,天底下重名重姓的人多了去了,你怎麼就能證明這個岑參就是唐朝寫詩的那個文藝青年岑參呢?有詩為證。

例詩4:

蒙楊廷秀送西歸朝天二集贈以七言

宋.尤袤 七言律詩 押先韻西歸累歲卻朝天,添得囊中六百篇。垂棘連城三倍價,夜光明月十分圓。競誇鳳沼詩仙樣,當有雞林賈客傳。我似岑參與高適,姓名得入少陵編。

這高適又是什麼人呢?他怎麼和岑參又搞到一塊去了呢?可能大家心裡都清楚了。

沒錯,高適就是岑參的好基友,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並稱"高岑"。怎麼樣,牛叉吧。

你說岑參一個人可是重名重姓的,難道這個高適也是?天下不會有這麼巧的事吧!我們繼續往下看。

例詩5:

謝章泉再以前韻見寄三首

宋.劉宰

書賢從事我非劉,傑句君爭萬壑流。

擬學岑參酬杜甫,可能列子識壺丘。倦遊審已縣車矣,問字猶多載酒不。無限相思梅發處,手催殘雪嗅枝頭。

那杜甫又是誰?唐朝著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典型的官三代啊,成天不好好當差,就知道和李白、岑參之流一起寫詩。你給我寫一篇,我給你寫一篇,艾瑪,真受不了。

各位看官,詩聖杜甫總不可能也是重名重姓吧!現在你還懷疑上面例詩中的岑參不是那個文藝小青年麼?那我們再看一首。

例詩6:

渼陂行

唐.杜甫岑參兄弟皆好奇,攜我遠來遊渼陂。天地黯慘忽異色,波濤萬頃堆琉璃。琉璃汗漫泛舟入,事殊興極憂思集。鼉作鯨吞不復知,惡風白浪何嗟及。主人錦帆相為開,舟子喜甚無氛埃。鳧鷖散亂棹謳發,絲管啁啾空翠來。沈竿續縵深莫測,菱葉荷花凈如拭。宛在中流渤澥清,下歸無極終南黑。

半陂以南純浸山,動影裊窕沖融間。

船舷暝戛雲際寺,水面月出藍田關。此時驪龍亦吐珠,馮夷擊鼓羣龍趨。湘妃漢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無。咫尺但愁雷雨至,蒼茫不曉神靈意。少壯幾時奈老何,向來哀樂何其多!

這首詩說明什麼?說明岑參帶著杜甫去旅遊過啊。什麼?不一定?那我們就再看一首。

例詩7:

次韻姚美叔約尋春之什(宋·蘇過)

  七言律詩 押庚韻厭看塵土暗春晴,喜見池塘翠浪生。曲水會當追逸少,斜川終擬學淵明。歌呼且盡杯中物,寂寞何憂身後名。況有岑參好奇怪,為君試草渼陂行。

這首詩是不是剛好論證了上一首呢?答案是肯定的。

綜上所述,岑參的讀音應該是:岑參(can)。



先回答你的問題:岑參之「參」念[cān]。怎麼樣,是不是有點意外?下面說原因:

中國歷史上有著名的「三參」——曾參、曹參、岑參,他們都是單名一個「參」字。今天我們將從另一個角度-古詩詞韻腳,來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上初中時,學到《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語文老師教導我們該詩作者「岑參」的「參」字讀「[sēn]」不讀can。不過這麼多年過去了,時過境遷,現在當我們用輸入法輸入「cen sen」時會出現下圖這樣的提示:


很顯然,輸入法是在提示我們[shēn]纔是正確的讀音。不光是輸入法,百度百科也是這樣的讀音:


那麼,到底這個字讀什麼呢?為了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從唐詩宋詞韻腳上來一探究竟。

我們都知道,韻腳是韻文(詩、詞、歌、賦等)句末押韻的字。一篇(首)韻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後一個字,採用韻腹和韻尾相同的字,這就叫做押韻。因為押韻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後,故稱「韻腳」,引這些字的韻母要相似或相同。


首先看一下岑參:

「岑參」出現在韻腳時的情況:
  • 1、《書懷-宋·廖行之(全宋詩卷2524)

萊衣喜氣著青衫,世路從渠裂兩驂。

試問虛名空鬥北,何如榮養樂陔南。

鄰牆飽聽新詩句,尊酒相從幾笑談。

聞道秋郊足佳趣,好奇誰復似岑參

  • 2、《又和感舊四首其一》-宋·劉克莊(全宋詩卷3052)

老馬虺隤不服驂,累然病起泛溪南。

失侯我尚堪耘豆,出牧公方自種酣。

畏壘屢豐愧桑楚,漢喜雖小屈岑參

新年聞說茅柴賤,陌上逢人各半酣。

  • 3、《戲用邁韻呈吳傅朋兼簡梁宏父向巨原》-宋·洪皓(全宋詩卷1702 節選)

吳侯主詩盟,欲從靳如驂。

古風風格老,敘事若綺談。

宦情既淡薄,世故應飲諳。

置驛復鄭莊,好奇過岑參

  • 4、《子瞻子由各有寄題小菴詩卻用元韻和呈》-宋·孔平仲(全宋詩卷926)

二公俊軌皆千里,兩首新詩寄一菴。

大隠市朝希柱史,好奇兄弟有岑參

雪天凍坐癡於雀,雨夕春眠困若蠶。

不是本來忘世味,便投閒寂亦難甘。

可見,詩人作品中岑參之「參」應念 can,確定無疑。

科普小知識: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長於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現存詩三百六十首。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故其邊塞詩尤多佳作。風格與高適相近,後人多並稱「高岑」。

接下來看曹參:

「曹參」出現在韻腳時的情況:
  • 1、《再和二首》-宋·王安石(《全宋詩》卷81)

置酒未逢休沐,便同越北燕南。

且復歌呼相和,隔牆知是曹參

丹青已自前世,竹石時窺一斑。

五字當還靖節,數行誰似高閑。

  • 2、《送江寧彭給事赴闕》-宋·王安石(《全宋詩》卷562 節選)

幕中俊乂閑刀筆,帳下驍雄冷劍鐔。

楚地怪須留汲黯,蕭規疑欲付曹參

從來貴勢公何慕,自是賢名上所貪。

未信逸身今以老,且當憂國每如惔。

  • 3、《壽建寧太守》-宋·劉克莊(《全宋詩》卷3081)

官府昇平戟衛嚴,退衙惟與客清談。

寬和卻笑閩溪急,苦硬翻嫌建茗甘。

南國只今歌召伯,漢庭早晚相曹參

情知金鼎催調燮,驛路梅開雪意酣。

  • 4、《贈永嘉張相士》-宋·劉過(《全宋詩》卷2703)

青城遊遍蜀中山,歸看公卿飽已諳。

傑驚稍能兒德祖,舉亡何闕百曹參

諸公富貴紙上語,滿座風雷終日淡。

我似北人君記取,偶然留滯在東南。

可見,詩人作品中曹參之「參」應念 can。

科普小知識:

曹參,字敬伯,漢族,沛人 ,西漢開國功臣,名將,是繼蕭何後的漢代第二位相國,史稱「曹相國」。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跟隨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身經百戰,屢建戰功。


那麼曾參又是怎樣呢?

「曾參」出現在韻腳時的情況:
  • 1、《次韻平甫喜唐公自契丹歸》-宋·王安石(《全宋詩》卷556)

留犁撓酒得戎心,綉袷通歡歲月深。

奉使由來須陸賈,離親何必強曾參

燕人候望空甌脫,胡馬追隨出蹛林。

萬裏春風歸正好,亦逢佳客想揮金。

  • 2、《次韻平甫喜唐公自契丹歸》-宋·王安石(《全宋詩》卷562)

東浮溪水渡長林,上坂回頭一拊心。

已覺省煩非仲叔,安能養志似曾參

憂傷遇事紛紛出,疾病乘虛亹亹侵。

未有半分求自贖,恐填溝壑更沾襟。

可見,王安石兩首詩中的曾參之「參」念 shen,確定無疑。

科普小知識: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參(shēn),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人(山東嘉祥縣)。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與其父曾點同師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著名華人學者葉嘉瑩教授在題為《杜甫詩在寫實中的象喻性》的講演中也說過:岑參的 「參」字,有不同的讀音。由於孔子的學生曾參的「參」讀作「深」,所以西方很多人在翻譯的時候都把岑參的「參」也拼成「深」的讀音。可是根據考證,這個字不應該讀作「深」而應該讀作「餐」。因為岑參曾寫文章說他的祖先有很多人都參與公卿之位,他們家裡希望他也能夠參與公卿之位,所以取名岑參。

所以經過以上分析,曾參之「參」念shen曹參、岑參之「參」念can,以後大家不要再念錯了噢~


關於這個問題,昔人已去,無法求證。但是以前我的老師告訴過我,這個字念shen(音同深),而不是cen或者ceng亦或者zeng。

或許說有人說這是一個多音字,所以他們富有懷疑精神,認為有多種讀音沒辦法說哪個正確的,其實我認為一個人的名字,既然已經約定成俗,那麼我們就完全可以認定他的名字正確讀法是什麼,除非再有更加嚴謹的依據這個結論。至少現在不管是各年級的語文老師,亦或者各種百科,目前為止,都認為讀作曾參shen。

有人曾經古人詩詞的韻腳上來推斷,應該讀作曾參can,因為古人在寫詩的時候會講究韻律,因此推斷,他們提到曾參的時候,肯定與上下文相結合了。我個人是不這樣認為的,他們提到偵探並不是因為韻腳需要、韻律需要,而是內容需要,不能因為韻腳需要而不考慮內容,而且名字本身就是固定的你沒有辦法幫別人改名字!而且古詩,未必每一首、每一句都押韻,像樂府詩,讀起來朗朗上口,但是卻不一定講求押韻,古詩中的律詩、絕句倒是有押韻,但是也有一個說法是,135不論246分明,就是說也不是每一句都押韻。因此從古詩中推斷這個字的讀音我認為是不完全可取的。


唐代大詩人岑參的名字怎麼讀出來?這確實很有一些不同意見的。因為「參」這個字是一個多音字,而且有四個讀音,從何為當,恐怕也不是專家說了能算的。我們的答主浦林漁歌先生的回答,考據經典,旁徵博引,非常具體詳細,毫無牽強附會之嫌,可見做學問的較真兒。大詩人岑參的名字「參」讀作「【餐】can」,我認為確實沒有錯。

現在,專家以及電子字型檔的「標準」讀音是「【深】shen」,雖然出自權威,但是,就學問的層面來說,權威出錯有什麼稀奇古怪甚至大驚小怪的?

那麼我們看看,如果讀「深」,這個音的參字是什麼意思呢?

據《詩經-召南-星》「維參與昴」,參和昴都是「二十八宿」中西南方向的星。《淮南子-九野訓》解釋說,由於白虎星,有一組「參宿七星」,中間三顆,兩邊兩顆,非常明亮,與東方的「大火星」東西相對,永遠不能相挨,古人把它們看做是「不合」或者分別的象徵。

比如人際關係不好意見不一,或者兄弟久別,就叫「參商」。如果人的名字取一個含有「不合」意思的字,這不好吧?

你想想岑參他爸爸能希望岑參是一個好鬧意見,兄弟不合的人嗎?

岑參的好朋友杜甫有詩說「岑參好兄弟」,那麼,這位好兄弟居然是有「兄弟不合」這樣一個含義的「岑參(shen)」名字,是不是很好笑了?

如果是讀can(餐),那麼意思,就是「參與」,「合作」的意思,而屈原《橘頌》中「參天地兮」的參,是「合」「比」的意思,與「參與」很接近。那麼,這就與「深」這個讀音恰恰相反了。岑參二字怎麼讀,這不是明擺著的嗎?

同時,岑參總共兄弟五人,其中二哥叫岑況,況這個字也有「比」的含義。那麼岑參讀作「岑餐」也就更加值得可信了。

而樓主的引經據典已經很詳細了,我就不再重複了。

我只想補充一點,我一直把岑參讀作「岑餐」。我認為岑參的名字應該取自屈原《橘頌》「參天地兮」之句。所以,讀作「岑餐」比較合理。其他讀音與岑參的名字的寓意相去甚遠,這不符合唐代士大夫階層的文化。

我們不能想當然耳地對待古人名字的一個讀音,因為,古人名字有其文化淵源,我們應該瞭解這些淵源的合理性,名字,屬於姓名文化這個系統,所以,我們尋找姓名文化的合理關係就比較合理,而離開了這個系統,肯定會「詞不達意」的。

所以,唐代大詩人岑參的個「參」字,即不讀「shen」也讀「sen」而讀「can」更符合名字文化的系統性。岑參的那個「參」是參與參合而不是參商的「shen」啊,專家們能不能仔細推敲一下再說呢?


謝謝邀請。

記得讀初中的時候,老師經常說[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作者讀岑參(céncēn),千萬別讀錯了,考試也會經常考的。所以不是shen,也不是can,而是cēn 。

岑參之「參」念can;如果嚴守古人名字解詁的規矩,人名字的讀音應該念can。


詞語解釋

岑參cén shēn

(約715-770)唐代詩人。原籍南陽(今屬河南),後遷居江陵(今屬湖北)。天寶年間進士。曾兩次出塞,往來於安西、北庭。後入朝任右補闕。官至嘉州刺史。是唐代邊塞詩派代表,與高適齊名,並稱「高岑」。《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為其代表作。有《岑嘉州詩集》。


查一下你的字盤就知道。應該是Shen。因為Sen的字盤中沒有參字。生活中,南方人語音中基本沒有翹舌音,很多的聲母為zh.ch.sh的讀音都讀作z.c.s。北人多翹舌音以及兒化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