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北征烏丸回到鄴城後,開始在鄴城挖了個玄武池練水軍,到曹操南下徵荊州劉表時,這批水軍只訓練了不到六個月,而且玄武池是個人工湖,與長江的條件完全不同,在玄武湖練水軍跟在溫室培養花朵是一樣的,是經不起風浪的。

曹操南下荊州時,劉表病死,劉表的兒子劉琮投降了曹操,曹操在佔據荊州城池後,接收了大量的劉表水軍。

曹操只準備了兩個月,就於208年12月從江陵城(今湖北荊州)順長江東下,去攻打劉備和孫權。

在出發前,曹操的謀士賈詡曾經勸諫曹操,待先安撫荊州民心,治理好荊州,再去攻打劉備和孫權,可是當時的曹操正在興頭上,不戰而降收荊州,只要再進一步,離統一天下就不遠了,曹操當時可是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沒有聽從賈詡的建議。

那麼曹操在東下打赤壁之戰時前兩個月在幹什麼?

曹操覺得自已在玄武池練的水軍不靠譜,這兩個月時間在安撫荊州水軍,因為是投降過來的,對於曹操沒有什麼感情,曹操必須要拉攏、依靠這支荊州降軍,還要準備物資補給,以便進行下一步的戰爭過程,以便能和東吳水軍分庭抗禮。

其實曹操乘劉備逃到夏口時,乘勝立馬追擊,不要等兩個月,那樣的話劉備可能還無法抵擋曹操大軍,或者曹操晚個幾個月,到第二年夏天再發兵攻打劉備和孫權的話,結果可能都不會像赤壁之戰那樣大敗。

曹操兵力一直佔優勢為什麼不一鼓作氣直取江東,卻給了周瑜做準備的時間?

個人覺得曹操此舉是故意而為之,曹操是故意要選在冬天的12月來進攻,顯然有他自已的理由。

一、冬天一般是枯水期,長江水流較小,不利於大的戰艦航行,而東吳的水軍一直都在長江上行動,戰船高大堅固,荊州水軍及曹操自已訓練的水軍戰船都比不上東吳的戰船高大堅固,因此曹操選在冬天的12月,這樣東吳的戰船不利於發揮作用。

二、冬天沒有東南風。12月的冬天,按照常理來說,一般刮的是北風或者西北風,曹操的地盤在長江以北,如果選擇進攻劉備和孫權,必須水陸並進,而且陸地上肯定是走長江北岸,冬天刮的一般是北風或者西北風,那麼就是從北岸往南岸刮,這樣的話,不利於東吳火攻,而有利曹操火攻,因為曹操在上風之處。

三、曹操軍隊有些士兵感染了瘟疫。曹操佔領荊州時,已經是10月了,而且軍中有不少士兵感染了瘟疫,而當時曹操志在必打,並且想速戰速決,而古代的戰爭準備不像現在,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進行各種準備,少則兩三個月,多則一年半載的,完全正常,但曹操不想拖延很長時間,只準備了兩個月時間,並且在這兩個時間裡,安撫了大量的荊州降軍中的水軍,在12月就開始進攻了。

曹操也沒有料到自已在兩個月的準備時間中,無疑也給了周瑜準備時間,江東的同瑜也已經做好了各項戰鬥準備,並且差不多同時和曹操一起從各自的駐地出發,曹操從江陵城出發,順長江東下,水陸並進,周瑜和劉備從夏口(今武漢)出發,沿長江逆江西進,雙方在赤壁打了一戰,曹軍失利,於是退到北岸烏林駐紮,而周瑜率軍退到長江南岸赤壁駐紮,接著不久,就發生震驚天下的赤壁之戰,曹操大敗而歸。


瀉藥~看來確實有不少人都會有類似的疑問,那我們就來研究一下。

從曹操戰前的準備而言,你不得不佩服曹操為何是能成為三國第一大勢力的人:

1.知道自己水軍不佔優勢,要攻取東吳不得不跨越長江,所以在鄴城修建玄武池,操練水軍。

2.攻取東吳之前,明明意圖很明顯了,卻還要寫書信忽悠人,想調動戰局獲取優勢。

這樣一個「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的奸雄曹操,在手頭兵力佔優勢的情況下竟然不一鼓作氣?那就一些資料淺作分析討論一下:

1.情景:周瑜決定抗曹之後,大家曾迫不及待地有了「第一次」,結果曹操在兵力佔優勢的情況下,敗於周瑜的兵力劣勢的水軍。

分析:此戰使曹操意識到,東吳水軍厲害,兵力多未必勝算就絕對大,同時也使曹操意識到自己的水軍操練還不夠,還不到與東吳交戰的程度。

對策:既然水軍不如你,我就依託長江操練水軍,等我水軍練熟了之後,兵力優勢將直接轉化為勝算幾率。

2.情景:曹操一生徵戰,剛以弱勝強戰勝袁紹,又在荊州追得劉備四處跑,這樣的作戰高手深知高手過招,最忌心浮氣躁,要找到對方的破綻才能贏,袁紹的例子,首戰的失敗。

分析:曹操這樣的高手瞭解到了周瑜用兵的厲害,知道又到動腦筋的時候了。

對策:既然水戰暫時不能取勝,那我就先找找你有什麼破綻,如果有破綻那我也是會贏的。

3.情景:北方人不習慣南方,軍中多有瘟疫疾病,同時荊州剛收復,需要安頓民心,整理軍隊。

分析:鑒於軍中瘟疫疾病以及荊州軍的現狀,曹操意識到現在自己的軍隊還未到可以交戰的情況。

對策:既然暫時我還不能出擊,那不妨先整理一下,調整到可以交戰的情況再出戰,反正論實力我是佔優勢的。

4.情景:劉備在江夏,一時難以攻取。

分析:曹操也在考慮,萬一我攻取江東,戰事一起不能驟解,萬一江東沒拿下,反而給劉備偷襲後方怎麼辦?

對策:我要想個對策,一次性把劉備和孫權同時搞定,才能萬無一失(實際上,馬超韓遂的例子就可以看出曹操是有這樣的謀略的)。

5.其他我們不知道的因素。

綜上,其實當時最急的恰恰不是曹操,而是孫權和劉備這邊,戰爭是一個找方法、找機會戰勝對方的綜合性比賽,戰爭雙方都是要在自己佔優勢,對方變弱勢的情況下戰勝對方。

曹操水軍操練不熟,北方人剛到南方多疾病,人心不穩,這是弱勢。而孫劉水軍精銳,遏制曹操兩側地形,本地主場作戰,這是優勢。

曹操佔據大片土地,兵力資源多而廣,這是優勢。而孫劉土地不足,資源匱乏,這是弱勢。

所以,只有在曹操水軍還沒操練,軍中情況不穩,人心不定的時候,孫劉抓住時機找到機會出擊,才能以弱勝強。

所以我認為,這是曹操當時沒有一鼓作氣的原因,認識不周,歡迎討論指教,謝謝~


謝謝邀請!

眾所周知,三國時期赤壁之戰是著名以少勝多的戰役。曹操佔據絕對的兵力優勢,為什麼不一鼓作氣滅掉江東,卻給了周瑜準備的時間?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表面上看來,曹操是佔據了兵力優勢,可是他的兵力是北方兵馬,並不熟悉水戰。

當曹操的軍隊大軍壓境來到江邊時,發現根本過不去。大部分曹操將士恐怕是一輩子都沒游泳過,更別說打水戰了。所以曹操軍隊給人的感覺就是:張飛扔雞毛——有勁沒處使!

那該怎麼辦呢?

首先,曹操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督造戰船,招募能工巧匠,準備造船器械和材料,等把戰船做好再怎麼說也要3-5個月的時間吧。

其次,戰船做好以後需要訓練水軍,要訓練一個驍勇善戰的水上軍團並不容易,沒有個三五幾年根本無法完成。如果急於發起進攻,曹操這些北方兵士在東吳這邊看起來簡直就是待宰羔羊。

曹操不會那麼傻,他不可能打沒有把握的仗。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家底可不能這麼揮霍全落水淹死了。

於是曹操纔想到用鐵鎖鏈把所有的戰船連在一起,將士們甚至可以在戰船上跑馬衝刺練習,這樣就大大地減少了北方將士不習水戰的難題。

本來此時的曹操已經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他只要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就可以拿下東吳一統天下。

曹操萬萬沒想到,在這滔滔江水之上,周瑜竟然會想到苦肉計詐降和火攻的計謀。成千上萬的戰船瞬間被付之一炬,數十萬曹魏將士葬身火海和魚腹。

此役過後,曹操倉皇逃回許昌,從此厲兵秣馬修生養息,可是他再也無法實現一統天下的王霸之夢了。

總之,並不是曹操想給東吳足夠的準備時間,而是曹操在不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只能做出的無奈之舉。

我是醉愛談歷史,分享有趣有料的原創歷史知識和觀點,歡迎點評和關注。


感謝邀請,我是熱愛歷史的同學,榮幸作答。

操哥為嘛不立刻殺過去,原因如下:

其一,兵力優勢明顯,自信心十足。到了赤壁之戰時,操哥先後幹掉了呂布,袁術,袁紹,劉表,等一系列諸侯。此時,已經是滿肚子的成就感,看東吳小將們,一點不放在眼裡。而且操哥收了各方人馬,此時至少有二十多萬大軍來犯,東吳最多也就幾萬人馬可以拿出來抵禦。以前以少勝多的戰役都打了很多,何況這次還這麼明顯的優勢。

其二,北方軍士,需時日勤加鍛煉。操哥帶的嫡系部隊都是北方人,大多不會水,水上作戰經驗太少,還有暈船,各種水土不服的現象。雖然收了劉表的蔡中,蔡和,倆個水軍大將。但是,大部隊還是要練習水戰的,主動權還是要放他的嫡系部隊手裡,他才放心點。

其三,缺乏對敵方的瞭解。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曹操從未和東吳交手過。這次是名氣超級大的周瑜大都督統帥,他不敢掉以輕心,符合他的一貫作風。雙方前期都在試探對方主帥心思,派遣間諜打探敵情,都想要揣摩出敵方的作戰意圖,把握戰爭的主動權。

其四,曹操多疑的個性就是如此。操哥一直很多疑,打仗也是小心的很,面對很多不確定因素的時候,他斷然不願意貿然出兵。當時,天時地利都不在曹軍這邊,身邊眾多謀士也沒有穩妥信服的方案推薦,操哥自己就更不會上來就開幹了。

歡迎討論,感覺有理,麻煩點個贊,多謝!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有名以少勝多從而改變歷史進程的戰役,赤壁一戰留下了很多流傳千古的傳說,赤壁這個地方也一直讓古今很多人把酒憑弔,蘇軾《赤壁賦》有雲: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當時曹操剛統一北方攜大勝之勢,統大軍南下,意欲「百萬雄師過大江」以犁庭掃穴之勢滅掉南方割據勢力,從此一統天下。但是為什麼又給了吳蜀連橫的時間呢?主要有三點。

其一,糧草不足,眾所周知北方只能種一季糧食,而且多年的徵戰導致農業生產被破壞,而曹操的大軍更需要不少糧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曹操需要更多的時間去徵集糧草。

其二,水土不服,當時南方剛剛開發,人口不多,尚屬「煙瘴之地」,而且水網密佈,蚊蟲也很多,曹操的大軍多少北方人,不習水戰,且蚊蟲叮咬會傳播疾病,導致大軍戰鬥力嚴重降低,即便是收服了荊州水軍,但是新附之軍不可大用,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整肅大軍。

其三,後路不穩,經管曹操當時已經一統北方,但是地方割據勢力割據多年,總會有一些忠心的屬下和一些野心的人在挑事,所謂「攘外必先安內」,曹操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整肅地方,安定了後路才能從容前進。

所以我們只看到了曹孟德橫槊賦詩的慷慨激昂,其實他背後也有許多無奈,往事已矣,且已一壺清酒祭古今。


曹操徵江東,曹軍號稱80萬大軍,而孫劉兩家只有水陸兩軍3萬,從軍隊數量上,曹軍無疑佔有巨大的優勢。

曹操欲想取江東,必先過長江這道坎,曹操的軍隊人員組成主要是北方人為主,北方人不識水性。曹操不是不想一鼓作氣拿下東吳,但,要想取得對東吳之戰的成功,進攻前還有一些問題必須首先解決,曹操需要把他的軍隊,訓練成熟悉水戰的人員。在這個過程中,無疑也給了東吳準備時間。

赤壁之戰,由於曹操的幾次失誤,在己方兵力佔優的情況下,仍然失敗了。


感謝題主提問。東漢末年,在官渡之轉戰中擊敗了袁紹之後,曹操又用了幾年的時間平定了北方所有的諸侯,成為了天下,九州之中最有實力的人物。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目標已基本完成了,但是他並沒有以此滿足,在他眼前最大的障礙就是以長江天塹據守的孫氏政權,以及荊州的劉表勢力。

劉表去世後,曹操很快就揮師南下20萬大軍號稱80萬,之所以這麼做了,他是想憑藉軍力優勢讓對方很快的投降,放棄抵抗。何會他的戰略目標就達到了一部分大,就是荊州方面選擇了投降。這讓一向自負的曹操是大笑不止,所以他料想江東方面也會投降。

但是這次他失算了,劉備和孫權聯合抵抗曹操,並沒有被他的80萬大軍嚇的屁滾尿流。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劉備和孫權真的有很強的實力去抗拒曹操的80萬大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劉備和孫權也是當世梟雄,他們深深地知道,如果投降曹操那麼它們就只能將自己的向上人頭交給曹操。就算是破釜沉舟,他們也會拼盡全力。更何況他們還有諸葛亮,周瑜,魯肅這樣的不可多得的人才。

那麼按照常理來說呢,就跟題主說的一樣,曹操大可以平切軍力優勢,一舉消滅掉劉備和東吳,他為什麼不選擇這麼做呢?因為曹操是非常明智的。善於用兵的,他深深的知道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真正在作戰的時候,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好看不?雖然兵多將廣,但都是北方的兵將,水土不服,水戰不行,如果貿然前進,只能是引火燒身,如果不能取勝,那麼要退回北方,是萬萬不能的。所以他才選擇陳兵江上,鐵索連舟。

當然,最後他還是錯了,當時的局勢,他不應該直接出兵,而是應該先穩固後方發展經濟訓練水兵,先消滅劉備之後再滅東吳。一旦出兵,就註定會失敗。


謝邀。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問題裡麪包含了很多問題,不管是曹操的心理,還是當時的社會環境都有內容。

首先,赤壁之戰的發生,是曹操208年南征,一路下來先是不費吹灰之力收復了荊州,而後從荊州出發,以從北方帶來的軍隊加上荊州的幾萬軍隊共計大約20萬大軍進攻東吳。但是其實這20萬大軍裡面,實實在在的水軍卻只有7萬左右,其餘的都是旱鴨子出生。並且,有十多萬人都是跟隨曹操很多年的北方軍隊,這些人一到了南方潮濕環境,立刻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

別小看水土不服,小的長瘡起泡,大的腹瀉嘔吐。而且南方多蚊蟲,這可不是北方人受得了的,所以曹操的軍隊其實受了很大的地理困擾。到後期甚至發生了大面積的瘟疫。

同時,因為大部分是陸軍,所以戰船改造成了連體船,這也是要花時間的。

而我認為,最後曹操發動攻擊都已經是強弩之末了,走到這一步,實在是不得不打。


錯!這是歷史瑕疵的地方,赤壁之戰時,曹操在赤壁前線的兵力並沒有比孫權跟劉備來得多。當時曹軍屯兵烏林,總兵力五萬人,分別是水軍兩萬,陸軍三萬,這是從劉表一方投降過來的;而孫劉聯軍五萬,分別是孫權三萬,劉琦(劉備)兩萬,都是水軍。所以,單單從水軍角度來看,曹軍是劣勢的一方,曹軍直接被壓著打,所以也就不奇怪曹操為啥想要造連環戰船了,這是北方連環戰馬的一種戰術之一。

曹操真正的優勢之處是在江陵城的15萬馬步騎兵。這是他從北方帶來的真正的精銳部隊。但是這支部隊一到達江陵的時候就因為水土不服病倒了,得的是痢疾,全軍拉得不要不要的。曹操本來的打算是讓烏林的水軍軍隊拖住赤壁的孫劉守軍。然後讓江陵城的15萬部隊從公安登陸武陵山地,攻長沙佔領南荊州再向江西進軍,這纔是曹操的全戰略,這樣能夠發揮曹軍的陸軍優勢。所以曹操一直等,但是曹軍卻一直沒法病癒,直到被周瑜火燒赤壁。在赤壁大戰中,曹軍損失了所有的戰船,這使得曹軍失去了登陸南岸的能力,曹操只能下令北撤。


原因有三點。

1曹操的兵馬都是從兼併袁紹,兼併荊州而來,需要做短時間的調整,人心不穩不能打仗。

2曹操舊部跟袁紹部隊都是北方人,打不了水戰,並且正處在冬天,北方人不適應南方氣候,多有生病現象,而荊州兵馬曹操多疑,不敢隨便派出。

3劉備在江夏,曹操的目的是先取劉備而非一舉拿下江南,所以在外交上需要先做文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