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以為沒人看的,寫寫寫寫就沒意思了,在進入正題前就停住了,先說一下結果,我最後在非常慎重的思考和無奈下做了切除,但是其中的經過也可以給願意保膽的人一些參考。會盡量在一周內把文章寫完,最多不超過兩周,謝謝願意評論和收藏這篇文章的你們。

寫這篇文章的初心是因為我第一次看的醫生讓我想保膽的話去知乎看看,於是我養成了疼痛的時候看知乎的習慣。但是知乎的很多文章不是太專業讓人不想往下看就是太流水有點抓不住重點,看了幾千個字最後忘了自己想看些什麼,所以我自己總結了一下我自己比較關心的問題,以及這段日子收集的一些材料和感想,以一個外行人的角度一種說人話的方式分享給可能有需要的你們。

  • 膽結石

    疼起來有多疼?
  • 膽結石能不能養好?
  • 看醫生到底有多可怕?
  • 找一個好醫院有多重要?
  • 有錢到底有多好?
  • 切膽手術到底有多可怕?
  • 這些日子我學到的膽知識!

其實我得膽結石的時間不算長,大概4-5年吧,工作第一年查出來膽囊結晶,沒有當一回事,後來慢慢開始有小結石,那個時候沒有常識,以為只要多喝水就能衝下去,慢慢也就沒放在心上,再後來懷孕生娃。懷孕的時候為了寶寶非常控制飲食,膽結石發過一次,以為是肚子疼,床上睡了一天就沒事了;生完下奶就開始了大補之旅,不僅把自己從120補到145,還把小結石補成了大結石,然後又過了一年,今年過完年,帶娃的勞累加上過年大吃大喝的不節制,我的膽結石開始作妖了。從過完年到手術前,整整疼了一個半月,人瘦了十多斤,睡不好吃不好。這種精神狀態非常神奇,不疼的時候覺得自己身體好的要上天了,跑步跳高活蹦亂跳;疼的時候覺得全世界都要塌了,自己馬上要死了,可憐的娃沒了媽怎麼辦。

膽結石疼起來有多疼?比生娃還要疼!

這種疼該怎麼描述,膽結石的疼痛一般發生部位在後背部位,呈放射狀,一般以右邊為主,我是整個上背部+胃部疼痛。疼痛分為兩種方式:可忍耐範圍內的和不可忍耐範圍內的(我本人是不打麻藥陣痛10個小時硬生的娃,所以我的疼痛忍耐度非常高);我平均一周疼2-3次,嚴重了以後是一天隔一天疼;不可忍耐的情況就發生了一次,去醫院打了止疼吊了鹽水,全過程大概3個小時緩解。其他基本上就是在家裡硬熬,靠滾燙的熱水袋墊住後背,墊住胃部緩解一部分疼痛,熬個4-6個小時基本上可以自己緩解。這種疼非常像生娃開3-6指之間的疼法,原理也很像,就是膽囊里結石互相擠壓,想通過膽囊口向外走。黑夜裡,所有人都在呼呼熟睡,自己一個人對抗疼痛的那些日子,回想起來都是黑暗的,再也不想經歷了,所以後來吃東西越來越小心。

膽結石能不能養好?不能!!!

第一次發作以後通過百度和知乎以及僅有的醫學常識和體檢報告,我大概判斷出自己就是膽結石引發的膽囊炎,不是很可怕的毛病,但是很折磨人的毛病。想想自己還年輕,對於網上動輒說切膽的說法嗤之以鼻,想以新一代中年人的態度開始我的保膽之旅,首先,照著網上的說法先吃了一周的清淡飲食,但是到了周末稍微多吃一口,晚上又疼到死去活來上醫院。之後就開始了我自己的摸索之路,我的摸索都是以當晚疼痛不疼痛作為驗證標準,慢慢嘗試。雞蛋,可以。巧克力,可以。炸雞,可以。牛排,可以。蝦,可以。日料,不行。芝士,不行。慢慢的我發現我的疼痛基礎不是以進食什麼作為參考,而是以吃了多少作為最終標準,比如中午不吃,晚上可以吃之前的一半量,中午吃了,晚上只能吃一小口。後來越吃越少,一頓飯幾乎只吃十口就結束。但是效果似乎越來越差,疼痛慢慢變為了一天隔一天,不疼的那天可以吃一些自己饞的東西,疼的那天幾乎不吃東西,晚上就會痛的少一些。疼到不行只能求助醫生。

這裡插一句:我個人是一點也不相信中藥調理的(但是沒義務也不反對大家去相信它),也不相信有什麼特效藥(那個什麼號稱可以溶石的熊去什麼膠囊對於一些比較新的小的結石可能有一點點作用,超過10mm的你就別想了),更不敢碎石(膽結石不像腎結石,小結石比大結石還要可怕,大結石至少還可以卡在膽囊裡面,小結石萬一一個不慎向下卡進膽總管,向上卡進肝總管,都是開腹的大手術)

看醫生到底有多可怕?其實不可怕。

第一次發作以後我自我判斷好就揣著體檢報告去找醫生啦。基本上膽結石膽囊炎的檢查過程就是驗血和B超。驗血一個是看白血球有沒有炎症(當然,有的時候膽囊炎不一定會引發白細胞升高,所以不能單純看血指標,這也是我後來知道的,我一直以為自己沒有膽囊炎症。)另一個就是驗肝功能,看是否受到了膽囊炎的影響。B超就是單純的檢查肝臟、胰腺、膽囊是否有石頭堵塞。膽囊大小、壁厚、石頭大小、位置之類的,比較詳盡。

第一次掛急診也是需要當場驗一個血,供醫生判斷是否影響肝臟和胰臟,有沒有炎症需要使用消炎的葯,我覺得其實應該也要做一個B超,但是當時醫生並沒有開單子,就直接掛了止疼葯。

後來又去了另一家醫院,醫生額外讓做了一個荷包蛋測試,就是空腹測量膽囊的大小,然後進食兩個荷包蛋,一個小時後,再看膽囊的大小,以驗證膽囊的收縮程度,看看膽囊的功能性大概還留存多少,正常人是60%以上,我後來手術的那家醫院標準線是40%。

以及手術前需要CT或者核磁共振準確定位結石的位置,供醫生手術參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