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好!

很高兴来到宁波!鄙人这次到宁波来,受邀到这里来做讲座,今天跟各位切磋一下家训家风家教问题,感到非常荣幸。

刚才主持人讲到了中国有一个传统,那就是家文化的传统。西方人比较强调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强调个体的自立,非常重要、非常好,具有现代性。但中国人看重的是一个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中间环节——家庭。家是我们生存的港湾,是温暖我们心灵的地方,是我们第一和终生的学校。

我们每个人都有离开家的时候、颠沛流离的时候,我当过知青、又在外地当过工人。家书抵万金,这样一种感觉,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和妹妹,每来一封信,那都是要反反复复地看的。什么叫家书抵万金?我有体会。过去的礼仪规范,初一、十五要上香,家里有神龛,什么时候,如逢年过节或者祖上的生日、忌日要祭祀。怎么进行这些祭祀活动?历朝历代都要规范这些祭祀活动,不能淫祀,就是不能有太多太繁的祭祀,因此有家礼。相传有朱子的《家礼》,在当时整理、简化的冠昏丧祭等家族礼仪。

各位女士们、先生们,可以看一看,我们中国,家字开头的词语有多少?家庭、家族、家训、家书、家风、家教、家礼,都带有家字。今天跟各位切磋,向各位汇报,以《颜氏家训》和《曾国藩家书》为例,来看一看我们家文化的传统。今天跟各位切磋和汇报的有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家训家教的传统;二是《颜氏家训》,三是《曾国藩家书》,最后是重建家风的现代意义。

一、家训家教的传统

我们这样的文化传统,我刚刚讲到礼、家礼,是中国文化和其他文化不同的特色。你们看印度文化、西方文化、伊斯兰文化,与我们的文化都不一样。我们的文化发展,一以贯之,一直到今天。我们的人种、我们的文化吸收了外来的很多因素,最后融化成现在的种族与文化。文化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来靠什么?靠教育、教化。西方人靠宗教,西方的道德是通过宗教来安立人心的,中国的道德是通过人文的教化。教育中,家教是大教育中的一环、一个部分。我们的道德文明不是通过宗教,而是通过教育,特别是人文教育传承下来的。我们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我们的四维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都是靠家风家教及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慢慢传承下来的。

各位都是人之子女,也是人之父母。年轻的朋友是潜在的人之父母。你看中国人重视家文化、家教,它和学校文化、社会文化、社会教育、学校教育配置起来。其实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家庭比学校的影响更为重要。家庭教育的方式丰富多样,当然是家长的身教胜于言教。孩子们从大人的身上,从行为方式、语言方式学到。你老是用粗痞的语言,孩子就会学粗痞的语言,说粗话。你教给孩子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孩子也会这样做。所以在身教重与言教的这种家庭教育中,身教更重要。我们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

另一方面,言教系统,就有我刚才说到的家谱、家书、家信、家礼、家里的门联、对联等等起到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宗族家族社会,一家一家传承下来,主要是文化的传承。它不只是一个生物学的传承,基本上和更重要的是人文的传承。因战乱或灾荒,历史上有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中原的人迁徙到南方,有的又传到海外,客家人就是这样形成的,这样传承过来,一家一户传承过来,基本上把我们的道德文明传承了下来。

我们古人很重视蒙学读物,像“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宋代以后的蒙学,“端蒙养、养童蒙”,启发儿童开蒙、启蒙,要正蒙。所以端蒙养、重家教是我们的优秀传统。历朝历代家族兴旺发达的,大体上是运用家训来教育子弟。所谓“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以这个为目的。我们儒家经典有四书,四书就是《论语》、《孟子》,还有《大学》、《中庸》。《大学》其实只有1700多个字,也成为一书。它是《小戴礼记》的一篇文章,它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齐治平,它讲内圣外王。内在的道德修养,外在做事功。历朝历代的能臣,为社会做贡献的臣子,大体上都有一个好的家风的薰陶,使他健康成长。

如果要说家训的话,我们有两千多年甚至三年多年的历史,周公在辅佐他的侄儿成王,面临很严峻的形势,他要平叛、打仗、治理国政。周代初年他的封地就是后来的鲁国,后来把他的长子伯禽派去治理鲁国。周公《诫伯禽书》,告诚伯禽不要怠慢、轻视人才,要重视人才。周公是“一饭三吐哺”,一顿饭还没有吃下来,好多人来找他,到他这里来,他要接待。他要漱口后接待别人,一顿饭多次这样做,他重视招徕人才。“一饭三吐哺”,吃一次饭多次被打断,“一沐三握发”,洗一次头发多次被打断,说明他重视、尊重人才。这就是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伯禽继承周公谦虚谨慎的美德,治鲁十分成功。

太史公司马迁的爸爸叫司马谈。司马谈父子是家传的史官,继承史家的学问。司马谈临终前的《命子迁》,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并认为这是“大孝”,“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他讲的孝是什么呢?孝,我们看起来是孝亲、侍奉父母,其实也是为了国家,为了自己的安身立命。扬名于后世,使父母、家族得以光耀,这才是孝。中国人说的孝,不仅是为了家,还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发展。周公给他长子伯禽的信,司马谈给他儿子司马迁的信,这些都成为家训的源头。

大家更清楚的,像诸葛亮的《诫子书》、《诫外甥书》,我们的中学教材都收进来了。诸葛亮告诫他的儿子、外甥,教育子弟,几百字的一封家书流传千古。我们要做君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要太浮躁,静的对立面是动,我们要动静结合。静以修身,静心地反省自己。俭以养德,要以俭德来养育我们的生命。要淡泊,不要太多功利的考量,不要太多勾心斗角,不淡泊怎么能够坚定自己的志向呢?不宁静怎么能够走得更远呢?我们要学习,我们要静坐,反省自己,这样才能学好。学习可以增加才干,有志者可以坚持学习,要志存高远。诸葛亮是这样告诫子弟的。

北宋政治家、大文人欧阳修给他的二儿子欧阳奕写《诲学说》,他用的也是《礼记》里面所说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怎么打磨的呢?玉石打磨成玉器有一个切磋、琢磨的过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人也是这样。我们要温润如玉,培养君子,就像君子要配玉一样,我们也用玉来比喻君子的美德。所以我们要改过迁善,要变化气质,就像我们制玉一样切磋琢磨,要变成温润的玉。我们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欧阳修告诉自己的儿子,要这样打磨自己、修养自己,培养自己成才,首先是要成人。

南宋时期的大思想家朱熹也有他的家训,他的家训很简易,但有深意。他说:君之所贵者,仁也。如果当政者不爱民,那你怎么来治理天下呢?臣最重要的是忠,不是忠于一个人,而是忠于国家、民族、事业。父亲最重要的品质是慈爱,做人子最重要的品德是尊重父母、孝顺父母。新时代孝顺父母不只是给他饭吃。孔子就说了,我们给老人饭吃是不够的,养狗、养马不是也给它吃吗?我们养父母不能跟养狗、养马一样,那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在于我们有爱心、孝心,尊重老人,我们不是把几个钱给老人就够了。新时代的爱,注重情感交流。对父母的爱,还是要常回家看看,跟老人做心灵的沟通。老人不差你这几个钱,差的是心灵情感的沟通。所以君、臣、父、子,传统社会的美德以仁、忠、慈、孝作为基本的价值、重要的、内在的精神。兄友弟恭,兄长爱护弟妹,弟妹尊重兄姐。夫妇之间相互的配合、相互的尊重。先生在家里不尊重妻子,妻子在家里不尊重先生,别人看不到,你的子女是可以看到的。你的言语行为中表现出对另一方的不尊重,会直接影响的是你的孩子。所以夫义妇顺,在家庭可潜移默化为孩子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方式。

朱子讲了六德,然后就讲侍奉师长,要以礼德来侍奉师长。交朋友要讲究信用,交朋友以信德、诚信。我们见老者要尊重他,见幼者要慈爱他。有德的人,年龄比我们小,我也尊重他。那些不孝者,年龄虽然高于我,我也要敬而远之,远离他。我们不要谈别人的短处,别人的缺点让别人自己去揭示。我们不要在众人面前议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去夸耀自己的长处。我们有仇,要用义德去化解它,我们有怨,要以直德去回报,所谓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我们随遇而安。人家有小的缺点,我们原谅、宽容,人家有大的缺点,我们一定要指出,让他晓谕、明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我做小孩的时候,爸爸妈妈当年说得最多的话,就来自朱熹的《家训》。不要以为小事情,虽然是好事,也不去做,小善积累,积善成德。不要以为坏事太小了,我们就可以做,也不能做,勿以恶小而为之。人家有恶,不要当众人面指出,而需婉转地批评。人家有善,要当众当面去表扬、褒奖。我们在社会上以公道心做事,处世没有私仇,我们在家也没有私法,都是公正、公平的。

朱子在家训、家教中告诫: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不要偏私,你不要损人而利己,不要妒贤而嫉能,不要称忿而报横逆,不要非礼而害物命。动物、植物也不要任意去破坏,人家也有生命,动物有生命、植物有也有生命,不要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所以看起来家训里面的教育、家教里面的教育,好像是私密性、小领域、私领域的,其实我们的道德培养是从小到大、从内而外的。这些家训、家教都是为我们的子弟走上社会,提前进行养育、培养。长此以往,累计下来,遇不义之财我不取,遇合理之事我才去做,这就是社会公德养成的基础。所以我们家训、家教的传统,不是只重视私德。恰好,仁义礼智信、礼义廉耻这些私德,是可以转化为公德的。特别是像廉耻,我们做了臣,为社会服务,我们怎么样来廉洁奉公?这就变成了公德。朱子的家训讲“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作为一个人,内圣外王,立身行事,要做一个正正当当、堂堂正正的人。长期以来,家训家教的传统是这样来提撕子弟的。

我们刚刚讲到朱熹的家训里面大量的是讲公德,但是从家文化来培养我们的私德,由私德转化为公德。过去还有一个袁家的家训,也是南宋的,叫《袁氏世范》。这个家训也流传久远,有《睦亲》、《处己》、《治家》三部分,强调父子、兄弟家庭和睦。古代的家族很大,如何摆平这个家很不容易,也需要奉献、牺牲精神。特别是长子、长媳,在家里有很多的奉献和牺牲。我的父亲是长子、我的母亲是长媳,他们的作用很重要。我父亲一辈有兄弟姊妹八人,我们这一辈有兄弟姐妹七人,那时候条件很差,还是靠我的祖父与父母亲在家里做表率,起很好的作用。父母亲省吃减用,节衣缩食,一碗水端平,出以公心,既照顾好弟弟妹妹,又照顾好子女。这样,这个家里的主要人物修身处事、持家兴业,然后才能把他们的子弟培养起来。传统社会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这个家训,细心启诱、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反复地训诫,又称《俗训》,使老百姓的子弟慢慢来成长。

家训的文化、家书的文化强调教子要早要正,正是正派、正当。早是有胎教、幼教,主要讲的是父慈子孝。《袁氏世范》里面也是这样讲的,父母对子女要均其所爱,因为过去不是只有一个独生子女,过去子女很多,父母不要偏爱,偏爱容易引起子女之间的纠纷,影响子女对父母的情感,所以要平衡。它强调一个是父慈子孝,另一个是均其所爱,不偏私、不偏爱。另外袁采的家训里面,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注意子女的性格特征,父母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子女,要相互体谅、长幼贵和,相处贵宽,宽容、宽恕,各怀有公心,家庭也有其公共事务。对于小人要敬而远之,要厚于责己而薄于责人等等,这也是《袁氏世范》的一些精华的部分。

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也叫《朱子家训》)非常重要,流传很广。我的父母亲文化程度不高。为了家庭,我父亲很早出去做学徒,妈妈在家里养育孩子、持家,他们熟读的就是《朱子家训》等,跟我们说得最多的,口中念念有词的还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这个教育非常普遍。有一次我到山西去看王家大院、乔家大院,我发现他们对富二代的教育,也是用的朱柏庐的《朱子治家格言》。富家子弟家里雇了人,但早上打扫庭院,晚上关门锁户,一定要自己的子弟亲历亲为。为什么?锻链子弟的责任心。所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院子要整洁,自己的卫生也要做好。即昏便息,晚上关锁门户,要亲自检点,还是要他们的子弟亲历亲为。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现在的年轻人不在乎了,我们是饿过肚子的一代,我们长身体的时候没有饭吃,要读书的时候没有书读,我们是这样一代人。

有一次我们武汉一所大学的一个食堂发生了一件事。一个男大学生,刚买了一个大白面馒头,咬了一口就扔到垃圾筐里去了,一位老师看不惯,那位老师的年龄大概也跟我差不多。老师看了很生气,要这个孩子捡起来重新吃掉,后来两个人发生了冲突。当然,这位老师的方式方法不对,后来武汉的报纸还展开了讨论。因为今天的大学生不知道,以为这个馒头很容易得来,他不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半丝半缕都要爱惜呀。家训又说:未雨绸缪,不要临渴掘井,就是平常要有积累、准备,不要等到事到临头的时候再仓促应战。什么时候都要有防灾防突然事变的准备,人财物力和思想都要有所准备。又说:自奉要简约,要勤俭持家,宴客不要吃流水席。你看《朱子治家格言》是讲如何去勤俭持家,器具要干干净净,瓦缶器物也是很重要的,甚至胜过金玉。我们怎么样来勤俭朴素、治理田园?不要贪意外之财,不要饮过量的酒。对穷苦的邻居要尊重爱护,不要去跟人家扯皮、打架等等。这些都是家训家教,它主要还是道德教育。

中国儒家的传统、礼的传统是通过宗族、家族、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把这些道德的东西慢慢启迪或者积淀在子女心中,慢慢浸润一代一代子女。当然家教里面可能也有一点点因果报应的思想,比如说见色起淫心,可能你的妻女会受到报应。你用暗箭去伤别人,可能祸延及子孙。这些我们过去蒙学、家训的书,如《了凡四训》,以及《醒世格言》、《增广贤文》可能有这些。因果报应是文化小传统、民间社会的一种规约的方式。又说,人家有喜庆的事情你不要嫉妒,人家有祸患的事情你不要幸灾乐祸,要有一种体谅别人的心情。施惠勿念、受恩莫忘。你给别人恩惠,不要老计较,人家记得就记得,不记得就不记得,坦荡一点。但是你受了别人的恩惠,要懂得感恩,我们要有感恩之心、恻隐之心、恭敬之心,我们得到别人的恩惠,我们一辈子感念别人。我们的师长提拔我们、教育我们,我们的朋友关心过我们、我们的邻居帮助过我们,更不用说我们的父母,我们要始终受恩莫忘。基本上朱伯庐的《治家格言》还是以这样的正面的内容为主。

前面跟大家说了一下,大体上是从周公以来,我们的名臣、大家族和老百姓的子弟是怎么样接受家风家教的。而这个家风家教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道德的内容,而且它不只是私德的内容,不只是个体的道德,同时有公德也隐含其中,私德也可以推到公共道德上来。大家知道,蔡元培先生当过国民政府的首任教育总长,也是北京大学的校长,是留德的洋博士,也是传统社会的翰林,高级的知识分子。传统学问和西洋学问都非常好的蔡先生,他在民国初年给中学生写了修身教材。你看一个大学校长、教授、国民教育的总长,他给中学生写修身教材,印行了十多版。他还给到法国去打工的工人写了夜校的教材,都是说的修身为本,孝道为先。这跟我们前面讲的家训的内容是相当的,基本上还是传统文化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以及四维八德的内容。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以这样的内容来养育我们的子弟,以这个为正道。这是我今天讲的第一方面。

二、《颜氏家训》

第二方面,我们讲进《颜氏家训》。颜家我们知道是中国有名的大家族。颜渊、颜回是孔门的第一人,他早于孔子去世,他死的时候孔子很伤心。颜家那时候很贫穷,孔夫子赞扬他箪食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只有颜回做到了,一瓢冷水、一筐冷饭,他就这样来度日,但是他学习非常好。

颜家到了南北朝时代,出了颜之推这样的人物了,他是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很不幸,他在动乱的年代历仕四朝,三为亡国之人。他当过俘虏,后来偷渡黄河。他在北朝(北齐、北周)当过官。后来到隋代统一了,他又仕隋。他是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后来在隋文帝、隋炀帝之间的年代,他就写了这本《颜氏家训》,训诫子孙如何提撕自己。全书二十篇,以传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事、为学。颜家名人很多,像大学者颜师古是颜之推的孙子,书法家颜真卿与以身殉国的颜杲卿是颜之推的六代孙。这些都是非常重要、优秀的颜氏子孙。

《颜氏家训》涉及到的家庭教育的目的、内容、态度、方法等等,是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的教科书。颜之推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来培养人才,而且他非常务实,认为所谓人才,治国要有方,营家要有道。一个家也要靠经营,不然就破败了,富不过三代。所以治家也有一些办法。

历史上无论是朝廷、无论是地方、民间,对《颜氏家训》都非常推崇,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这是最重要的一部家训。它有二十篇,除了序言之外,有教子、兄弟、后娶、治家等等,一共有二十篇。

第一,关于修身。有这样一些内容,如说:孔门弟子颜回、闵子骞德性第一,我们跟着他们学做道德的人行不行?做不做得好呢?也许颜回、闵之骞这样的典范人物在我身边比较少,但是我身边有德才都比我更优秀的人,那就足以贵之,足以值得学习了。这是主张向身边的优秀者学习。所以不要说身边没有颜回、闵之骞这样一些最顶级的道德楷模,但是我周边仍然有比我强的人,要虚心体察,德业各方面比我强的人,这就足以让我学习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谈何容易?但是我们志向比较相投的,道义上能够相应的人总是有的吧?所以我们也可以和身边的一些志同道合、道义比较相当的这些人成为兄弟、朋友,互相激励、互相磨砺,来做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和好人生活在一起,就像我们到了芝兰之室一样,像进了花圃一样,久而久之自己也有香味了。和坏人搞在一起,就像进入鲍鱼之肆,久而久之自己也是满身的臭味了。我们晚上修炼自己、反省自己,夜觉晓非,检讨自己白天的一些过失。今天要纠正昨天的一些过失。所以每个人每时每刻反省自己,吾日三省吾身,要端正自己。还有像自高自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这也是不可取的。我们要修身、求名等等,就像我们照镜子一样。他说:“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在少欲知足,为立崖限尔。”就是说宇宙广大,也许我们自己还不能够体察它的无穷、无限、广大,所以我们的胸量也要广大,我们不能知道一点点东西以后,就划地自限。

《颜氏家训》里面修身方面的内容是主要的,大体上《颜氏家训》对于教育的目的,还是强调做人,行道以利世。主要还是要做一个好人,有利于我们这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所以它的内容也还是怎么样处事、怎么样修身、怎么样来培养自己、怎么样虚心务实、博习广见,怎么样去相互切磋?因此,如我们不修养自己,只要求一个好名声传于世间,那是做不到的。你自己不修养自己,要求好名声传于世间,那好像是面目很丑陋的人,姸影不在镜子里,却怪镜子一样。“夫修善立名者,亦犹铸室树果,生则获其利,死则遗其泽。”我们还是要自己修德,慢慢地去修德。我们有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巧伪不如拙诚,有的人投机取巧,伪善好像骗得一时,但是我们还是要强调拙朴,还是要强调诚实,看起来巧伪者比诚实者、拙朴者更行于世,但长久下来,还是守拙、守诚者还是被社会认可,能够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你是以利益求得的东西,名声也好、利益也好,会因利而遭遇危险。“人生难得,无虚过也。”我们还是要抓紧时间学习,不要虚度了人生。

第二,关于处世。《颜氏家训》教育自己的子弟,“士君子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这个物是东西,他人他物。“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人君给你一个官位,你在那里浪费了这个职务,没有为老百姓谋福利。所以士君子处世,还是要做有益于民间老百姓的一些事情,不要高谈阔论、虚度光阴,枉费了这个职位。所以“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生命诚可贵,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但是一旦要奉献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吝惜。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对于名誉这样的事情,越是高的人越是容易把它看得很淡。“肠不可冷,腹不可热,当以仁义为节文尔。”一定要有热肠,要关心国事民瘼,也不要太过热,一定要冷静、理性地思考,一切都仁义为归,节制自己。仁德是孔夫子所强调的最大的道德。仁者爱人。义德有分辨,有道义,当怎么样就怎么样。所以他讲节文,即有条理。“善恶之行、祸福所归。”我们积善成德,同时我们的祸事也可能是积恶所造成的。善恶当然不直接跟祸福挂钩,但是积善成德、积恶成祸,也是可以预见到的后果。所以“君子处事,贵能克己复礼,济时益物。”克制自己回复到社会生活的规范之轨道上来,救济别人一些历史偶然性的患难,做有益于他人他物的事情。此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宽阔胸襟、对社会有益的人。家训的内容,像这样的一些处世格言都是非常好的,虚心务实的一种态度,我们怎么样为社会、为他人来做出奉献。

第三,关于治学。另外家训特别强调治学,如说,我们没有读遍天下的书,就不能妄下雌黄,不能口出狂言,很多书你都没有读,很多知识你都不懂。“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要爱惜光阴,它如流水一下子就过去了。我们要博览群书,了解它里面最重要的一些要义、精义,使我们的功业得以滋润,成长出我们的事功。如果我们的道德和事功能够兼得的话,那我们就没有什么遗憾了。“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学习的人就像种树一样,春华秋实,秋天得到果实,是因为我们从春天开始,种树、浇水、修枝、培养的结果。我们读书讨论也是这样的,好像是春天的花一样,而对于修身行事而言,好像就是秋天的果实一样,慢慢才能结果。“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我们读书学习还是开阔心胸,使我们看得更远,有利于我们实践、行事。所以,谚语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他讲务实,要有一技之长,要有谋生的手段。要教育我们的子弟博习亲师、热爱学习,有志向者磨砺自己。“有志向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素业,指干干净净做人做事,也指继承儒家事业。儒家中的人没有那么功利,我们还是要立志,做一个大人,我们一定要有志向、人格。“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小孩专注,长大以后,心思发散,所以要早教,机不可失。《颜氏家训》里面提倡早教、胎教、幼教,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心智,培养他广阔的胸怀,不只是学知识,知识里面还有价值,不只是价值,还有安身立命之道,慢慢积累起来。《颜氏家训》非常丰富、非常全面。

第四,关于持家。“无教而有爱,终为败德。”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不能盲目地只讲爱,而且变成溺爱,那是不能成功的。我们既要身教又要言教,当然要讲方式方法,要跟孩子讲道理,要让孩子学会讲道理。孩子一哭一闹就抱他、亲热他,他就老是这样哭哭闹闹。要让他讲道理、懂道理,这样慢慢去训练他。“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今天有人施舍给别人,自己过得很奢华,有人勤俭持家,但很吝啬,这都不好。希望做到施舍给别人,自己也不奢侈;勤俭持家,自己也很大方,不吝啬。“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孩子是耳濡目染父母亲的言行而长大的,父母不慈爱子女,子女也不会孝顺父母。弟弟是看着哥哥的行为而长大的,兄姐不友爱,弟妹就不会尊重兄姐。妻子与丈夫之间也是如此,互相关联的。家训还强调“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父母还是要有威严的,虽然不能去体罚孩子、打骂孩子,但是父母要有威仪。“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所以我们对待子女要有慈心,同时要有威严。当然你自己要立得住,这样子女对父母不只是有爱,同时还有一种敬畏、谨慎,有孝心。一家兄弟姊妹几个,父母爱自己孩子要均,一定不能够偏。自古至今偏爱某一个子女,就会有很多弊病的,偏爱就会发生问题。婚姻不要贪恋好的、有权势的家庭。

唐翼明先生讲《颜氏家训》讲得非常好,我向大家推荐他的书《唐翼明解读〈颜氏家训〉》。他说,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说你的孩子没有家教。这个话中国人听了是最刺痛心灵的话。没有家教,孩子吃饭没有吃饭的样子,一出去吃饭,当众就露馅了,人家就觉得这个家里没有家教。一出口都是恶言,不尊重人、不懂礼貌。教育不只是学校和社会的事情,一对好父母胜过100个好老师。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大大超过老师,主要是言行举止,身教比言教更重要。西方人对儿童的教育片面归结为爱的教育。唐翼明先生说,其实我们对子女不是一味地爱就行了,还有言教。刚才《颜氏家训》里面强调了严格管教的一方面,另外早教胜过晚教,要早一点教育。

唐翼明先生说,慈爱是天性,但是孝跟爱是不一样的。父母对于子女的慈爱没有错,但是方法要讲究,不要太溺爱,也不要太严厉,要适度,合于中道。唐翼明先生甚至主张“父慈母严”:一般是母亲比较慈爱,父亲比较严厉,其实可以颠倒一下,母亲严厉一点,孩子一般不会疏离母亲。父亲太严了,孩子容易疏离父亲、甚至憎恶父亲。“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这是千古不易的道理,我们还是要自立,父兄不能管我们一辈子,乡国也不能管我们一辈子。

我们还是要教孩子有一技之长,让孩子有立身行事之本,才有自立的基础。这都是非常重要的道理。《颜氏家训》里面对于教育的目的,强调仁爱,修身,行道以利世,强调这样一些方面。它的内容丰富,希望子弟会做杂役,参与文体活动,知道种庄稼的艰难,强调教育的态度是虚心务实、博习广见、勤勉惜时、相互切磋。关于家教,提倡早教、言教,重视教育的氛围。另外重视家庭教育中的语言教育,我们家长在家里说什么话非常重要。你说粗痞的话,孩子就会说出粗痞的话。你不经意地说出骂人的话,孩子马上学去了,所以语言教育也非常重要。道德教育、为人之道的教育更重要,也是通过语言、行为,不经意地施教的。《颜氏家训》里关于家庭教育的目的、内容、态度、方法,都有全面的讨论。

教子严,不溺爱。颜之推在《教子》篇中举了一严一宠两个例子。梁朝的名将王僧辩的妈妈对他很严,结果他成了一个主将,非常有名。梁朝的一个学士小时很聪明,父母很宠爱,骄傲得很,结果遭殃被杀了。《礼记.学记》里面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三字经》里面为韵律改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欧阳修也是改成不知道,道义的道、道理的道,儒家的道。《三字经》里面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些内容。严母之教很重要。我们古代、近代有很多名人是寡母养大的,胡适之、鲁迅都是寡母养大的。胡适先生的父亲早亡,母亲对他严格要求,做了错事要跪在床头,一跪几个钟头。当然现在我们不主张体罚孩子,不提倡。但是我们知道严母之教也是我们的一个传统。这是我们讲的第二个方面《颜氏家训》。

三、《曾国藩家书》

第三个方面我们讲一讲《曾国藩家书》。唐翼明先生的胞弟、大作家唐浩明先生是曾国藩研究专家,整理了《曾国藩家书》等曾氏的著作,也写了有关曾氏的小说等,影响很大。我们看看曾国藩怎么重视对子弟的教育。我们刚刚讲了家书抵万金,现在这个社会都是短信、微信,现在保留不了家书了。过去我们每看一封家书,都很温暖。我们在外面飘零的时候,看到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的信来了,总是反复地读。我父母在武汉,在外地的子女每一封信来了,他们都要反反复复读好多遍。有一次在北京工作的二哥让一位学生捎带东西来,附了一封信。他反反复复读了几遍,才跟来人说话。过去,人们用家书联络家人的情感,砥砺家人的品节。

《曾国藩家书》在平淡中寄寓了真知良言,为世人所推崇。曾氏自己中了进士,但他的几个弟弟科考都不行,怨言、牢骚满腹。其实他在北京也被冷冻了十多年,仕途也不顺,但是坚持修养自己,常跟弟弟们写信,教育弟弟们怎么开阔自己的心胸。还教育自己的子弟、孩子,做学问要勤俭、自立、有恒心、修身,以及如何做官,都是讲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家书》的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活泼,随时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挥洒自如。曾氏的学术造诣很深,道德修炼、生命体验的智慧也很高,所以道德、文章冠冕一代,赢得了这样的美称。他非常重视家书,他的家书非常有意思。他写给几个弟弟的信,写给他儿子曾纪泽、曾纪鸿的家书,如果我们把它再分类的话,有治家、修身、劝学、理财、济急、郊游、用人、行军、旅行、杂务十大类。曾家也像前面讲的颜家一样,也是向来治家极严的家庭,非常有章法。大家知道,过去都有家谱,家谱里面就有一些家训,记录历朝历代传承者的姓名。

曾国藩受家风的薰陶,对子女要求很严格,谆谆加以教诲,他也是很讲究章法。在家书里面,跟他的子弟谈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孟子为什么谈“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里讲财产和权力的分配和再分配的问题。为什么富不过三、五代?曾家家族代有英才,他的长公子曾纪泽是了不起的外交家。有一次到俄罗斯出使,硬是把土地争过来了,很了不起。曾家子弟中还有曾广均、曾约农,有一些自然科学家,像后来在我们武大任过教的,在高教部当过副部长的曾昭抡是院士,化学专家。曾家出了不少人才。毛主席说曾国藩是干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的人。

我们从他的家书里摘录几段文字,大家可以来看看,他怎么样来教育自己的子弟。他讲勤字的工夫。一定要早起,早起读书。第二个是要有恒心,长久如此,不是三分钟的热度。凡将相无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圣贤豪杰无种。圣贤豪杰也是我们老百姓的子弟,贵就贵在要勤、恒、立志。大家都可以做到。所以他说,读书一定要立志向,读书不是为了科举,读书是要做人、做圣贤。第二是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识、见地。第三是有恒心。立志是不甘为下流,要做一个人上人,不能自满自足于一时一地。有恒就是有恒心,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志向、有恒心,有见识,三者不能缺一。

读书,不讲条件。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你要有心读书,哪里都可以读书。在旷野之地、茶馆、热闹场合都可以读得进书。你没有立志,清清静静的地方你也胡思乱想,你也读不进书。你有志,揹着柴火、放牛,也可以读书。你不能发奋立志,在家里清静之地、神仙之境也不能读书。所以读书不择时、不择地。现在有外国人诟病我们中国人不太爱读书,你到日本去看,地铁里面大家坐着不说话,每个人拿着一本书在看,台湾也是这样。当然现在大家都看手机了,手机里面也有书。当然别人诟病我们,我们有很多的理由可以反驳。但是我们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其实是不可以择时、择地,我们坐飞机、坐高铁,人家喧闹我们照样可以读书,心可以静下来了。不要等大块的时间才能读书,一定要挤时间读书。鲁迅先生讲读书的时间是要靠挤的,如挤海绵中的水。

修身方面,曾氏讲立与达,发挥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想要在社会上步步站得住,也要想到人家也要站得住,这就是由己立推到人立。我们要行得通,人家也想行得通,都想通达于世。今天我们处在顺境的场合,我们要想到有可能人要遇到坎坷,有逆境的场合。今天我们盛气凌人,人家明天就会以盛气凌人来对待我,凌驾于我和我的子孙之上。所以我们还是要讲求恕道,以此来警示自己,对自己对别人要留有余地。顺境想到逆境,逆境想到顺境,不要盛气凌人。你盛气凌人,人家也会盛气凌人于你或者你的子孙,所以我们要有宽恕之心,要留有余地。要有一种准备,人生总是会遇到一些低谷、坎坷、荆棘,要接受一些考验。

他的祖父给他们传了八个字:“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强调在湘乡的乡下如何治家。他日记里面有八本之说:“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读书以认字为先,先把一个一个字认清楚,讲求这个字怎么读、怎么写,有什么意思?这就是读书以训诂为本。做诗文以声调为本,讲平仄。侍奉亲人以欢心为本,要有爱心,让长辈高兴。养生最重要的是不要徒增烦恼、要有宽容之心。立身以不妄语为本,不要说谎,不要高谈阔论、不切实际。居家以不晚起为本,早起、勤劳。这是他的八本之说,还是立身行事的基本。他说,我的确把这八本做到了,他告诫他的弟弟、子侄要记住这八本,并让他们要教育子孙。他说,无论社会是治是乱,无论我家里将来是贫是富,我们守住祖宗的这八个字和我说的这八本,我们这个家总不会式微,总会在上等人家的状况,不会降为下等。

他还讲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慎独是什么意思呢?是在“人不知己独之”,即熟人不在的场合,我更加要自律。没有熟人在场,我一个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人要慎独,内心求得安宁。主敬,则身强。敬是严肃认真的态度。求仁、爱人,人家就会爱你。习劳,有勤劳的习惯,这样神灵都会倾慕你。慎独、主敬、求仁、习劳。他又说:“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我们读书,一句不通就不看下一句,一定要把每一句搞通。今日不通明天我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这就是要有耐心,耐得住寂寞。一字一句不搞通,不看下一句,天天把它温习,一定要有耐心。写字、写日记也是这样。他每天坚持用楷书写日记,每天读史十页,每天记茶余偶谈一则。还有戒烟,立誓戒此水烟。一次记到,我至今已经有两个月不吃烟了。人要有恒心。他自立课程甚多。大家可以去了解,曾氏怎么样写日记,怎么样读史等等。

他说:“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我们如何去克服人性的好逸恶劳,我们如何去勤奋读书?他强调,一家当中勤、敬两个字要守得住。还有“三乐:勤劳而且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还有“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还有“一生的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所以我们的交友也很重要。孔夫子很注意交友,我们跟什么人学什么人,我们看一个人,看他身边的朋友就知道这个人。他又说,我的祖父教我们,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不要懦弱,男儿当自强,要有倔强之气。他还讲了很多关于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话,他引用谚语说:“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他说:“诸弟在家教子侄,总须有勤、敬二字。”有这两字就不会败家。他说,我不希望代代富贵,但愿我们代代有读书人、有秀才。秀才是读书的种子、世家的招牌,礼义廉耻的旗帜。“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勿换彼书耳。”读书要掘井及泉,一定要有所得,有自己的心得,读书有益于做人。古之成大事者,要有远大于的规模、要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还有修身的十二款: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其所亡、月无亡所能、写字、夜不出门。夜晚就好好地读书,不要旷功疲神,切戒切戒。夜晚不要外出鬼混,不要到娱乐场所去。

曾国藩一生勤劳,勤于反省自己,每天写日记反省自己,强调人生只是敬德、修业两事。他说:“劳则善心生,逸则淫心生。”他用孟子的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勉励自己,不要过于安逸。然后就是勤于反省、勤于读书,变化人的气质,只有经过坚持读书,持之以恒,才能增长你的精气神、变化人的气质。真正能够改变你的性状、气质,能使人更高雅的生活的,还是要读书。曾国藩还勤于写家信,经常写家信教育弟弟和子女。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曾家人才辈出。读书强调读经典,读经典比读一般的书好,强调沉浸其中。读书不是死记硬背,他对他儿子说,读书虽然不是强记硬背,但是要从容地涵泳其中。我们今天读几篇、明天读几篇,久而久之自然会有益处。

曾纪泽不喜欢科举考试,不喜欢八股文,喜欢西方的语言学和社会学,曾国藩不懂,但为了教育这个儿子,自己也去学西方的语言学和社会学。为了儿子,自己去学习不懂的东西,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曾纪泽后来就写了《西方述略序说》和《几何原本.序言》等等。曾纪鸿爱数学,他鼓励这个儿子去学好数学。这个儿子的媳妇郭筠喜欢读古书,他又引导这个儿媳妇读《十三经注疏》和《资治通鉴》,这个儿媳妇也是一个才女。他是因材施教,对子女的教育,自己不懂的东西要去学,因为子女有这个爱好。

他帮助弟弟提升境界,讲“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他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我们只有进德、修业两件事。进德就是孝悌仁义,修业就是诗文作字。我们要积德,我们今天积一份德,就算积了一升谷子。明天修一份业,就算积了一文钱。所以我们只有这样,自己努力去做,我们尽人事、听天命。很多事情不是自我能够主宰的,我能够主宰的就是自己做好自己,进德修业。至于能不能当官,当多大的官,能不能赚钱,赚多少钱?这里有天意、机会、偶然性、客观环境等的因素。功名富贵是我们不能自主的,我们能够自主的是什么?就是修德进业,所以我们一定要尽自己的能力,努力地工作,努力地读书,努力地修养自己。至于客观形势怎么样,我会在这个社会上怎么样,那要看客观环境。今天受到一点挫折,你就有积怨,你的心智就受到一些损伤,你就废学,那你就是忘了大事。

他劝诸弟不要发牢骚,要培养和气。他弟弟跟他抱怨,我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每一次科考都不中。他说你不要怨天尤人,你不要不服气。虽然科考能不能中举,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你还要反省自己,你是不是尽了最大的努力?要猛然自省,心平气和,不要一肚子怨气、暴戾之气,要培养和气,和气才生生财,和气才能养育人。你看现在网络上一些年轻人戾气很重,我们培养国民和子弟还是要有宽容的心态、健康的心理,不要有戾气,不要一天到晚在网络上发泄,戾气越来越重,这个就不健康了。曾氏告诫他的弟弟,扬善于公庭,归过于私室。把别人的好在公共场合表扬,批评别人的缺点则在私下里去规劝。他知道弟弟国华的脾性,他说你评估别人、衡量别人,不要眼界过高。你手下有没有人带兵打仗,就看怎么样奖惩分明。但凡中等以上的人才靠鼓励、奖励可以成大器。你一味责备他、贬他,他慢慢就惰性出来了,慢慢就自暴自弃了。所以我们对部下要怎么样去提拔、鼓励他,扬善于公庭,归过于私室。国华后来就跟他说:大哥,你这两句话,我记住了。他教育他的弟弟如何带兵打仗,如何提拔下级,后来他提拔了很多将军。

曾国藩说,调理我们的心灵、身体,道理不要太多,知识也不可以太杂。今天大家又学儒家又学道家又学佛教,儒释道、又学诸子百家,其实真正对我们有所受用的并不多,不过就是一两句话。要守约,守住简约真正的道理。一个是敬畏的“敬”,有敬畏之心、有严肃认真做事的心。一个是恒心的“恒”。有人欠此二字,至今老而无成,悔恨的是这两个字没有贯彻始终。另外,骄、惰两个字是我们特别忌讳的,勤字治“惰”,慎字治“骄”。还有一个“诚”字很重要,以勤、慎、诚作为我们的立身之本,来克服骄气的骄、怠惰的惰。你看,就这么几个字,这就是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讲述的。

历朝历代的家书,包括曾国藩的家书都强调教和养的关系。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家长有责任,教和养的关系要统一起来,我们不仅要养,一定要教。另外一定要重视孝和仁的关系,孝顺之心的培养和这个人将来在社会上爱老百姓、爱人有一定的联系。另外,公德的正直和清廉也源于家庭教育、家风薰陶。你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经过了严格、严肃的家庭训练,当然你就会正直、清廉。反之,家庭教育没有到位,家长的一些陋习给孩子很重的影响,这个孩子成长以后就不正直、不清廉。诚实、守信、勤劳、俭朴、立志、向学、进取、勤勉、珍惜时间,这都是《曾国藩家书》和历朝历代家书里特别强调的方面,这是今天汇报的第三个方面。

四、重建家风的现代意义

第四个方面,讲重建家风的现代意义。梁启超先生大家都很熟悉了,他是新会人。我们到新会去看他的故居,还可以看到梁家怎么培养他以及梁家的后代的。他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有名的学者,他在官学两界都很有地位。他在北洋政府做过财政总监,他是了不起的维新政治家。他流亡日本的时候,用很快的笔触、敏锐的思想,把西方思想通过日本传到中国。他办了《新民丛报》等等。他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一生对曾国藩推崇备至。他还从《曾国藩文集》里面编了一本《曾文正公嘉言钞》,记录了曾国藩200多句有名的话。

他自己有两房夫人,生了五男四女九个孩子,夭亡的两个儿子不算。他很重视家书家教,对他的长女思顺非常爱,他曾经跟她写了几百封信,后来出版了。他长女是才女,很爱好中国古典诗词,也写了很多诗词。他的长子梁思成先生大家都很熟悉了,林徽因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他是近代著名的建筑学家,可以说保护中国的古代建筑,梁思成先生是最大的功臣。抗战的时候,流落到四川,他也做了很多整理中国古代建筑的工作。他是1948年首届院士,后来1955年也是我们学部委员,也是院士。

梁任公只活了50多岁,他培养了九个子女,个个成才。他还写了1400万字的文字,写了很多书,很勤勉。他的次子梁思永也是著名的考古学家,是我国近代考古学的开创者,也是首届院士。他的孩子有搞建筑学的、有搞考古学的、有搞古代诗词的。梁思庄是图书馆学的专家,梁思礼是火箭系统专家,是导弹控制系统的创始人,也是1987年国际宇航科学院的院士。所以人们说他们梁家“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即使他们家没有这么多院士,没有这么多文化人,他也是培养了很好的子女,但是他们家九个孩子都很争气,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梁家也是一个世家,他的祖父就很重视对梁启超的培养。梁启超是个神童,十几岁就是秀才,后来中举人也很早。新式教育、旧式教育的基础都很好,他的子女培养得非常好,他也很下气力去培养子女。虽然有时候公事很忙,有时候流落在异邦,但是他很重视用家书来教育子女。

还有一个院士叫吴征镒,2008年得到2007度国家最高科技技术奖,是一个植物学家。他是江苏扬州那一带的人。他的祖父有一个藏书楼,也是藏书家。他的外祖父刘家,堂号叫“五之堂”,五之就是来自《中庸》里面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妈妈就把“五之”的格言传给了后代。他们就传给了他们的学生。孙中山先生给中山大学题的校训就是五之。

宝应的刘氏是他的母家,江淮的名门望族,是苏州迁过来的,到12世孙的时候就建立了五之堂。他们最辉煌的时候是光绪十二年,宝应一榜中了三个进士,都是五之堂的子孙。吴征镒的外祖父刘启彤与詹天佑一样,是晚清被派到美国去留学的幼童。刘启彤中进士以后任兵部尚书,又是我国第一代的外交家。吴征镒兄弟四人都学有成就,老大吴征铸是著名的剧作家、教育家和文学家。老二吴征鉴是我国著名的寄生虫病的学者、专家、医学昆虫学的专家,当过医学科学院的副院长。老五吴征铠是著名的物理、化学家,中科院院士。吴征镒先生是老六,他是植物学家,中科院院士。

我们前面讲到母亲的教育,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女性、尊重母亲?我们常常说过去是男尊女卑的社会,其实也不对。过去的传统社会,男主外,女主内。你们看《红楼梦》,贾府里面,贾政他们在外面做官,回到家里,贾母还是权威,一个老祖母就是这个家里的主心骨。中国古代社会是讲内外之分,男主外,女主内,家属不干政,不去侵扰外面的社会事务。男子回到家里听命于母亲,主持家政的是女性、母亲。中国人其实很重视女性的培养,儒家文化是靠一代一代的母亲传承下来的,因为母亲对子女的教育至关重要。伟大的母亲养育了中国人的子弟,一代一代的培养。母亲的教诲,言传身教非常重要。培养女儿很重要、培养孙女、外孙女也很重要。培养一个儿子很好,大体是他个人能够为社会服务。培养好一个女孩,就可能有一个稳定的家庭、和谐的家庭、温馨的家庭。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培养女孩子比培养男孩子更为重要。

美籍华裔神探李昌钰,大家知道吧?在美国是神探。他兄弟姊妹13人,8女5男。他妈妈是南通如皋人,40岁守寡。他爸爸因为太平轮事件去世。他们家已经迁到台湾去了,他爸爸做鱼苗生意,到舟山买鱼苗,太平轮沉了。妈妈培养他们兄弟姊妹13人。刚到台湾去,很苦很穷,结果13个子女都得到博士学位,都成才了,都在美国成长。其中3人获得美国十大杰出青年奖,克林顿总统、布什总统都曾在美国的母亲节,表扬李昌钰的母亲王淑贞是伟大的母亲。王淑贞教育他的子女,话很平凡,话也不多,那就是:“待人要好、做事要专心、少说话、多做事。”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话不多,身教胜于言教,这15个字很平淡,但也是我们重建家教、家风的根本。我们知道这里面的精粹、精华,不在于它的语言,而在于真正能够打动我们的心灵,成为子女一辈子立身行事的根本。

我妈妈一辈子对我们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将心比心,总是要我们将心比心。我们有兄弟姐妹七个,都记得老母亲的话就是将心比心。艰难的岁月,家里的经济情况很不好,油灯之下一觉醒来,总是看到妈妈在缝缝补补。我们衣服都是妈妈改的,缝缝补补,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所以伟大的母亲的培养,她在一个家庭里面起的凝聚作用,特别是家教家风的核心枢纽的作用,非常重要。李昌钰的母亲说的话非常平实,不是名门之后,是千千万万普通而伟大的母亲。今天,我们做母亲的人,需要在孩子身上多花点时间、精神,言传身教。我们所受到的家教,爸爸妈妈、兄长的教育很重要。我家里有五男二女,我们兄弟姐妹七个,也是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之下成长的。我是最小的弟弟,我还有一个弟弟夭折了,妈妈生了九个,活了七个,我们都非常团结,家里非常的和谐。哥哥们很早就出来,我三哥17岁就工作了,他是读的中师,17岁就教书了。我几个哥哥出来就接济家庭,经常给我们写家信。

我当知青、工人的时候都离开了家,父母亲、哥哥们就写信来教育我们,所以我们感受到的家风、家教,使我们成为一个正当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我们不以这个家庭出了多少院士来评价这个家庭。当然我们家里有两个中学校长,有两个大学的教授、博导,有一个正厅级干部,一个正处级干部,也算不错了。但是我们不是以这样一些东西来评价一个家庭的,我们看重的是这个家庭的家风家教一代一代传承,培养我们的子弟堂堂正正做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中国人很重视家,家是我们的港湾,家是社会和个人之间的连接器,家非常重要。它个人走向社会的预备学校。家庭是我们终身的学校,母亲是我们第一个老师。我们终身学习的老师是父亲、母亲,我们的第一个学校、终身永远的学校是我们的家庭。所以家庭、家教不仅对个人道德的建树有最重要的关系,而且它也是社会公德的基础。

我刚刚讲到蔡元培先生给中学生写修身教材,给到法国打工的华工写夜校的讲义,都是从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信、五常、四维八德、孝悌、孝心讲起,我们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他能爱社会上的他人、陌生人吗?当然我们今天讲的孝,有所改变了。新加坡社会对一个楼盘买两套房子的人,政府给予更多的补贴,社会学家叫“一碗汤距离”。做子女的和父母住得很近,做子女的端一碗汤过去,汤还是热的,此即日本社会学家讲的“一碗汤距离”。这样两代人既有分又有合。现代人都讲独立性,几代人住在一起,容易产生一些矛盾,有代沟。社会学家研究,表明“一碗汤距离”的家庭,既有利于赡养父母,给父母一些安慰、精神的联系、生活的照顾,另外也有利于子女家庭的独立性,毕竟现在是以核心家庭为主了。

因此,家文化在今天的现代社会也要发生变化,我们不是一味盲从于父母,父母也不是一味强制的教育,而是怎么样彼此尊重?对孩子、孙子、孙女也要尊重,所以今天教育的问题来自哪里?今天中国教育出现的一些问题,问题还在于家教的缺失。别人骂人最狠的一句话是“有娘养没娘教”。中小学基础教育的缺失,应试教育战胜了一切,考试第一。这样考、那样考,做这个卷子、那个卷子。我们小时候没有做那么多卷子,也不是靠考卷子考出来的。基础教育中的德性教育不足,知识教育偏盛,还有社会教养的缺失。我们要讲教养。另外,现在性情教育做得不好。人的教育、儒家的教育、诗书礼乐的教育、家教、家训的教育,重要的是性情教育。曾国藩对子弟培养和气,和气就是容纳性、宽容性,不要有极端性、斗争性、怨气、抱怨、戾气、排他性,而要有宽容之心。要少一些暴戾之气,多一些教养。因此过去的家教、社会教育强调养成的教育。民国的一些教育大师都是这样的。师生进校门就整齐自己的衣冠,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就是从礼的点点滴滴开始的。我们要培养温良恭俭让的国民,懂规矩的国民,但又是要有创造性的国民。所以我们的经典教育、国学教育不是把你变成唯唯诺诺、没有创造性的人,不是这样的人,恰好是要有创造性、社会公德心的人。

今天的教育除了教养教育,强调公民教育。什么叫教养教育?儒家教育是广博的文化修养教育、诗书礼乐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又是德性教育,追求人生的意义,培养崇高的道德情操的教育。性情的教育是管总的。公民的教育,我们如何培养奉公守法的公民,同时要体验美好事物,知善恶、有正义感、文雅、负责任。好社会要有好人,更要有好公民。我们要有公民道德、公民意识,维护公共财产,懂得尊重他人,不侵犯、侵害他人,这是现代公民意识的教育,非常重要。我们要把公民教育和教养教育结合起来。特别是家教,我刚才讲到《颜氏家训》、朱熹的《家训》、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里面都有很多看似只是培养私德,同时也可以转化为公德的品行教育,而且是言传身教的。

家长、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兼顾言传与身教,培养孩子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在性情教育上多和孩子交流,关心孩子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今天我们在大学里面,我在大学里面教书30多年,越到晚年越来越困惑,现在的孩子怎么了?我刚开始从教的时候,没有那么多孩子有心理疾病,但是现在的孩子心理疾病的状况较多了。我们很痛心,一个家庭出现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这个家庭就有很大的负累、很重的担子。一个班有一个这样的孩子,学校、院系也有很大的责任。所以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从小开始培养他们的情趣、情感,培养他们和人交流的本领,培养他们待人接物,培养他们尊重、关爱别人,做正确的引导,这个是家教里面重要的环节。

今天讲到历代的家训、家风、家教,讲到了教和养的关系,讲到了公德和私德的关系。一个正直清廉的好官,可能就来自俭朴、勤劳、多励志教育的家庭。今天还要强调亲子互动的重要性,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游玩,一起修玩具,一起听孩子们讲故事,一起吃饭。不要把孩子都丢给老一代,隔代培养不好。当然我们做父母亲、做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的有责任,但是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最重要。孩子成长期最重要的是3岁、9岁、13岁,这是几个关键点。自己孩子的习惯怎么样?养成怎么样的学习习惯,不依赖于别人,家长不包办代替。过去说三十而立,现在有人说是三岁而立。

另外,夫妻关系影响孩子的性格,今天心理疾病的增多和家庭内夫妻不和谐有很大的关系。影响孩子的不仅仅是学校,最重要的还是家庭,家庭出了问题,孩子就很苦,而且这个孩子可能成为问题孩子。我们要有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家长不光要有知识,光有知识不够,我们学习一点国学经典,要有智慧、有文化、懂得生活、有童心,有情趣,懂得善待他人、做人厚道,不嘲笑弱者、不贪图小便宜。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到我们的子女身上,甚至孙子女的身上。我们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同时我们自己要有独立的生活,我们不要越俎代庖,不要孩子一哭闹就溺爱。家教最重要的是培养我们子女的独立的人格、精神,所以培养做人、读书的种子。在孩子阶段、幼儿园开始,就让他(她)学会和小伙伴愉快地交流,和小伙伴和睦相处。所以我们要跟孩子讲道理,讲道理的知识很重要,姿态很重要。教育孩子要怎么样教育?当然要严,但又不能以杀鸡给猴看的心态来对待孩子。

总之,今天的教育学、儿童心理学非常发达,今天西方的教育有非常成熟的经验,我们中国的教育也有成熟的经验。我今天讲的只是家训、家教中可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益于今天孩子教育的内容。当然家训、家教中不可避免有时代的沉淀,有局限性、有负面的东西,这可以扬弃、淘汰。但是家训家教的主流还是要培养一个健康的孩子、健全的孩子。为了我们民族和祖国的未来,为了我们全世界人类的共业,我们要好好地维护家庭,做好家里的传统教育,家风家教的建树。

谢谢各位!

(郭齐勇教授应邀于2017年3月11日在宁波图书馆天一讲坛所作讲座,此据录音整理。本文收入作者新著《中国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一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