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好!

很高興來到寧波!鄙人這次到寧波來,受邀到這裏來做講座,今天跟各位切磋一下家訓家風家教問題,感到非常榮幸。

剛纔主持人講到了中國有一個傳統,那就是家文化的傳統。西方人比較強調個體和社會的關係,強調個體的自立,非常重要、非常好,具有現代性。但中國人看重的是一個個體和社會之間的中間環節——家庭。家是我們生存的港灣,是溫暖我們心靈的地方,是我們第一和終生的學校。

我們每個人都有離開家的時候、顛沛流離的時候,我當過知青、又在外地當過工人。家書抵萬金,這樣一種感覺,爸爸、媽媽、哥哥、姐姐和妹妹,每來一封信,那都是要反反覆覆地看的。什麼叫家書抵萬金?我有體會。過去的禮儀規範,初一、十五要上香,家裏有神龕,什麼時候,如逢年過節或者祖上的生日、忌日要祭祀。怎麼進行這些祭祀活動?歷朝歷代都要規範這些祭祀活動,不能淫祀,就是不能有太多太繁的祭祀,因此有家禮。相傳有朱子的《家禮》,在當時整理、簡化的冠昏喪祭等家族禮儀。

各位女士們、先生們,可以看一看,我們中國,家字開頭的詞語有多少?家庭、家族、家訓、家書、家風、家教、家禮,都帶有家字。今天跟各位切磋,向各位彙報,以《顏氏家訓》和《曾國藩家書》爲例,來看一看我們家文化的傳統。今天跟各位切磋和彙報的有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家訓家教的傳統;二是《顏氏家訓》,三是《曾國藩家書》,最後是重建家風的現代意義。

一、家訓家教的傳統

我們這樣的文化傳統,我剛剛講到禮、家禮,是中國文化和其他文化不同的特色。你們看印度文化、西方文化、伊斯蘭文化,與我們的文化都不一樣。我們的文化發展,一以貫之,一直到今天。我們的人種、我們的文化吸收了外來的很多因素,最後融化成現在的種族與文化。文化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來靠什麼?靠教育、教化。西方人靠宗教,西方的道德是通過宗教來安立人心的,中國的道德是通過人文的教化。教育中,家教是大教育中的一環、一個部分。我們的道德文明不是通過宗教,而是通過教育,特別是人文教育傳承下來的。我們的五常,仁義禮智信,我們的四維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都是靠家風家教及社會教育、學校教育慢慢傳承下來的。

各位都是人之子女,也是人之父母。年輕的朋友是潛在的人之父母。你看中國人重視家文化、家教,它和學校文化、社會文化、社會教育、學校教育配置起來。其實對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說,家庭比學校的影響更爲重要。家庭教育的方式豐富多樣,當然是家長的身教勝於言教。孩子們從大人的身上,從行爲方式、語言方式學到。你老是用粗痞的語言,孩子就會學粗痞的語言,說粗話。你教給孩子言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孩子也會這樣做。所以在身教重與言教的這種家庭教育中,身教更重要。我們的言行舉止無時無刻不影響着孩子。

另一方面,言教系統,就有我剛纔說到的家譜、家書、家信、家禮、家裏的門聯、對聯等等起到重要的作用。傳統的宗族家族社會,一家一家傳承下來,主要是文化的傳承。它不只是一個生物學的傳承,基本上和更重要的是人文的傳承。因戰亂或災荒,歷史上有多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中原的人遷徙到南方,有的又傳到海外,客家人就是這樣形成的,這樣傳承過來,一家一戶傳承過來,基本上把我們的道德文明傳承了下來。

我們古人很重視蒙學讀物,像“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宋代以後的蒙學,“端蒙養、養童蒙”,啓發兒童開蒙、啓蒙,要正蒙。所以端蒙養、重家教是我們的優秀傳統。歷朝歷代家族興旺發達的,大體上是運用家訓來教育子弟。所謂“整齊門內、提撕子孫”,以這個爲目的。我們儒家經典有四書,四書就是《論語》、《孟子》,還有《大學》、《中庸》。《大學》其實只有1700多個字,也成爲一書。它是《小戴禮記》的一篇文章,它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齊治平,它講內聖外王。內在的道德修養,外在做事功。歷朝歷代的能臣,爲社會做貢獻的臣子,大體上都有一個好的家風的薰陶,使他健康成長。

如果要說家訓的話,我們有兩千多年甚至三年多年的歷史,周公在輔佐他的侄兒成王,面臨很嚴峻的形勢,他要平叛、打仗、治理國政。周代初年他的封地就是後來的魯國,後來把他的長子伯禽派去治理魯國。周公《誡伯禽書》,告誠伯禽不要怠慢、輕視人才,要重視人才。周公是“一飯三吐哺”,一頓飯還沒有吃下來,好多人來找他,到他這裏來,他要接待。他要漱口後接待別人,一頓飯多次這樣做,他重視招徠人才。“一飯三吐哺”,吃一次飯多次被打斷,“一沐三握髮”,洗一次頭髮多次被打斷,說明他重視、尊重人才。這就是所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伯禽繼承周公謙虛謹慎的美德,治魯十分成功。

太史公司馬遷的爸爸叫司馬談。司馬談父子是家傳的史官,繼承史家的學問。司馬談臨終前的《命子遷》,希望自己死後,司馬遷能繼承他的事業,並認爲這是“大孝”,“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他講的孝是什麼呢?孝,我們看起來是孝親、侍奉父母,其實也是爲了國家,爲了自己的安身立命。揚名於後世,使父母、家族得以光耀,這纔是孝。中國人說的孝,不僅是爲了家,還是爲了國家民族的發展。周公給他長子伯禽的信,司馬談給他兒子司馬遷的信,這些都成爲家訓的源頭。

大家更清楚的,像諸葛亮的《誡子書》、《誡外甥書》,我們的中學教材都收進來了。諸葛亮告誡他的兒子、外甥,教育子弟,幾百字的一封家書流傳千古。我們要做君子,“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不要太浮躁,靜的對立面是動,我們要動靜結合。靜以修身,靜心地反省自己。儉以養德,要以儉德來養育我們的生命。要淡泊,不要太多功利的考量,不要太多勾心鬥角,不淡泊怎麼能夠堅定自己的志向呢?不寧靜怎麼能夠走得更遠呢?我們要學習,我們要靜坐,反省自己,這樣才能學好。學習可以增加才幹,有志者可以堅持學習,要志存高遠。諸葛亮是這樣告誡子弟的。

北宋政治家、大文人歐陽修給他的二兒子歐陽奕寫《誨學說》,他用的也是《禮記》裏面所說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玉怎麼打磨的呢?玉石打磨成玉器有一個切磋、琢磨的過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人也是這樣。我們要溫潤如玉,培養君子,就像君子要配玉一樣,我們也用玉來比喻君子的美德。所以我們要改過遷善,要變化氣質,就像我們制玉一樣切磋琢磨,要變成溫潤的玉。我們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歐陽修告訴自己的兒子,要這樣打磨自己、修養自己,培養自己成才,首先是要成人。

南宋時期的大思想家朱熹也有他的家訓,他的家訓很簡易,但有深意。他說:君之所貴者,仁也。如果當政者不愛民,那你怎麼來治理天下呢?臣最重要的是忠,不是忠於一個人,而是忠於國家、民族、事業。父親最重要的品質是慈愛,做人子最重要的品德是尊重父母、孝順父母。新時代孝順父母不只是給他飯吃。孔子就說了,我們給老人飯吃是不夠的,養狗、養馬不是也給它吃嗎?我們養父母不能跟養狗、養馬一樣,那有什麼區別呢?區別就在於我們有愛心、孝心,尊重老人,我們不是把幾個錢給老人就夠了。新時代的愛,注重情感交流。對父母的愛,還是要常回家看看,跟老人做心靈的溝通。老人不差你這幾個錢,差的是心靈情感的溝通。所以君、臣、父、子,傳統社會的美德以仁、忠、慈、孝作爲基本的價值、重要的、內在的精神。兄友弟恭,兄長愛護弟妹,弟妹尊重兄姐。夫婦之間相互的配合、相互的尊重。先生在家裏不尊重妻子,妻子在家裏不尊重先生,別人看不到,你的子女是可以看到的。你的言語行爲中表現出對另一方的不尊重,會直接影響的是你的孩子。所以夫義婦順,在家庭可潛移默化爲孩子們的行爲方式和價值方式。

朱子講了六德,然後就講侍奉師長,要以禮德來侍奉師長。交朋友要講究信用,交朋友以信德、誠信。我們見老者要尊重他,見幼者要慈愛他。有德的人,年齡比我們小,我也尊重他。那些不孝者,年齡雖然高於我,我也要敬而遠之,遠離他。我們不要談別人的短處,別人的缺點讓別人自己去揭示。我們不要在衆人面前議論別人的短處,也不要去誇耀自己的長處。我們有仇,要用義德去化解它,我們有怨,要以直德去回報,所謂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我們隨遇而安。人家有小的缺點,我們原諒、寬容,人家有大的缺點,我們一定要指出,讓他曉諭、明白。“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這是我做小孩的時候,爸爸媽媽當年說得最多的話,就來自朱熹的《家訓》。不要以爲小事情,雖然是好事,也不去做,小善積累,積善成德。不要以爲壞事太小了,我們就可以做,也不能做,勿以惡小而爲之。人家有惡,不要當衆人面指出,而需婉轉地批評。人家有善,要當衆當面去表揚、褒獎。我們在社會上以公道心做事,處世沒有私仇,我們在家也沒有私法,都是公正、公平的。

朱子在家訓、家教中告誡:作爲一個社會的人,不要偏私,你不要損人而利己,不要妒賢而嫉能,不要稱忿而報橫逆,不要非禮而害物命。動物、植物也不要任意去破壞,人家也有生命,動物有生命、植物有也有生命,不要害物命。見不義之財勿取,遇合理之事則從。所以看起來家訓裏面的教育、家教裏面的教育,好像是私密性、小領域、私領域的,其實我們的道德培養是從小到大、從內而外的。這些家訓、家教都是爲我們的子弟走上社會,提前進行養育、培養。長此以往,累計下來,遇不義之財我不取,遇合理之事我纔去做,這就是社會公德養成的基礎。所以我們家訓、家教的傳統,不是隻重視私德。恰好,仁義禮智信、禮義廉恥這些私德,是可以轉化爲公德的。特別是像廉恥,我們做了臣,爲社會服務,我們怎麼樣來廉潔奉公?這就變成了公德。朱子的家訓講“詩書不可不讀,禮儀不可不知,子孫不可不教、童僕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難不可不扶”。作爲一個人,內聖外王,立身行事,要做一個正正當當、堂堂正正的人。長期以來,家訓家教的傳統是這樣來提撕子弟的。

我們剛剛講到朱熹的家訓裏面大量的是講公德,但是從家文化來培養我們的私德,由私德轉化爲公德。過去還有一個袁家的家訓,也是南宋的,叫《袁氏世範》。這個家訓也流傳久遠,有《睦親》、《處己》、《治家》三部分,強調父子、兄弟家庭和睦。古代的家族很大,如何擺平這個家很不容易,也需要奉獻、犧牲精神。特別是長子、長媳,在家裏有很多的奉獻和犧牲。我的父親是長子、我的母親是長媳,他們的作用很重要。我父親一輩有兄弟姊妹八人,我們這一輩有兄弟姐妹七人,那時候條件很差,還是靠我的祖父與父母親在家裏做表率,起很好的作用。父母親省吃減用,節衣縮食,一碗水端平,出以公心,既照顧好弟弟妹妹,又照顧好子女。這樣,這個家裏的主要人物修身處事、持家興業,然後才能把他們的子弟培養起來。傳統社會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這個家訓,細心啓誘、深入淺出、娓娓道來、如話家常,反覆地訓誡,又稱《俗訓》,使老百姓的子弟慢慢來成長。

家訓的文化、家書的文化強調教子要早要正,正是正派、正當。早是有胎教、幼教,主要講的是父慈子孝。《袁氏世範》裏面也是這樣講的,父母對子女要均其所愛,因爲過去不是隻有一個獨生子女,過去子女很多,父母不要偏愛,偏愛容易引起子女之間的糾紛,影響子女對父母的情感,所以要平衡。它強調一個是父慈子孝,另一個是均其所愛,不偏私、不偏愛。另外袁採的家訓裏面,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要注意子女的性格特徵,父母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子女,要相互體諒、長幼貴和,相處貴寬,寬容、寬恕,各懷有公心,家庭也有其公共事務。對於小人要敬而遠之,要厚於責己而薄於責人等等,這也是《袁氏世範》的一些精華的部分。

朱柏廬的《治家格言》(也叫《朱子家訓》)非常重要,流傳很廣。我的父母親文化程度不高。爲了家庭,我父親很早出去做學徒,媽媽在家裏養育孩子、持家,他們熟讀的就是《朱子家訓》等,跟我們說得最多的,口中唸唸有詞的還是:“黎明即起,灑掃庭除。”這個教育非常普遍。有一次我到山西去看王家大院、喬家大院,我發現他們對富二代的教育,也是用的朱柏廬的《朱子治家格言》。富家子弟家裏僱了人,但早上打掃庭院,晚上關門鎖戶,一定要自己的子弟親歷親爲。爲什麼?鍛鍊子弟的責任心。所以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院子要整潔,自己的衛生也要做好。即昏便息,晚上關鎖門戶,要親自檢點,還是要他們的子弟親歷親爲。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現在的年輕人不在乎了,我們是餓過肚子的一代,我們長身體的時候沒有飯吃,要讀書的時候沒有書讀,我們是這樣一代人。

有一次我們武漢一所大學的一個食堂發生了一件事。一個男大學生,剛買了一個大白麪饅頭,咬了一口就扔到垃圾筐裏去了,一位老師看不慣,那位老師的年齡大概也跟我差不多。老師看了很生氣,要這個孩子撿起來重新吃掉,後來兩個人發生了衝突。當然,這位老師的方式方法不對,後來武漢的報紙還展開了討論。因爲今天的大學生不知道,以爲這個饅頭很容易得來,他不知道一粥一飯來之不易,半絲半縷都要愛惜呀。家訓又說:未雨綢繆,不要臨渴掘井,就是平常要有積累、準備,不要等到事到臨頭的時候再倉促應戰。什麼時候都要有防災防突然事變的準備,人財物力和思想都要有所準備。又說:自奉要簡約,要勤儉持家,宴客不要吃流水席。你看《朱子治家格言》是講如何去勤儉持家,器具要乾乾淨淨,瓦缶器物也是很重要的,甚至勝過金玉。我們怎麼樣來勤儉樸素、治理田園?不要貪意外之財,不要飲過量的酒。對窮苦的鄰居要尊重愛護,不要去跟人家扯皮、打架等等。這些都是家訓家教,它主要還是道德教育。

中國儒家的傳統、禮的傳統是通過宗族、家族、家庭、社會、學校的教育,把這些道德的東西慢慢啓迪或者積澱在子女心中,慢慢浸潤一代一代子女。當然家教裏面可能也有一點點因果報應的思想,比如說見色起淫心,可能你的妻女會受到報應。你用暗箭去傷別人,可能禍延及子孫。這些我們過去蒙學、家訓的書,如《了凡四訓》,以及《醒世格言》、《增廣賢文》可能有這些。因果報應是文化小傳統、民間社會的一種規約的方式。又說,人家有喜慶的事情你不要嫉妒,人家有禍患的事情你不要幸災樂禍,要有一種體諒別人的心情。施惠勿念、受恩莫忘。你給別人恩惠,不要老計較,人家記得就記得,不記得就不記得,坦蕩一點。但是你受了別人的恩惠,要懂得感恩,我們要有感恩之心、惻隱之心、恭敬之心,我們得到別人的恩惠,我們一輩子感念別人。我們的師長提拔我們、教育我們,我們的朋友關心過我們、我們的鄰居幫助過我們,更不用說我們的父母,我們要始終受恩莫忘。基本上朱伯廬的《治家格言》還是以這樣的正面的內容爲主。

前面跟大家說了一下,大體上是從周公以來,我們的名臣、大家族和老百姓的子弟是怎麼樣接受家風家教的。而這個家風家教的主要內容,基本上是道德的內容,而且它不只是私德的內容,不只是個體的道德,同時有公德也隱含其中,私德也可以推到公共道德上來。大家知道,蔡元培先生當過國民政府的首任教育總長,也是北京大學的校長,是留德的洋博士,也是傳統社會的翰林,高級的知識分子。傳統學問和西洋學問都非常好的蔡先生,他在民國初年給中學生寫了修身教材。你看一個大學校長、教授、國民教育的總長,他給中學生寫修身教材,印行了十多版。他還給到法國去打工的工人寫了夜校的教材,都是說的修身爲本,孝道爲先。這跟我們前面講的家訓的內容是相當的,基本上還是傳統文化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以及四維八德的內容。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以這樣的內容來養育我們的子弟,以這個爲正道。這是我今天講的第一方面。

二、《顏氏家訓》

第二方面,我們講進《顏氏家訓》。顏家我們知道是中國有名的大家族。顏淵、顏回是孔門的第一人,他早於孔子去世,他死的時候孔子很傷心。顏家那時候很貧窮,孔夫子讚揚他簞食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只有顏回做到了,一瓢冷水、一筐冷飯,他就這樣來度日,但是他學習非常好。

顏家到了南北朝時代,出了顏之推這樣的人物了,他是文學家、教育家。顏之推很不幸,他在動亂的年代歷仕四朝,三爲亡國之人。他當過俘虜,後來偷渡黃河。他在北朝(北齊、北周)當過官。後來到隋代統一了,他又仕隋。他是生於亂世、長於戎馬,流離播越,聞見已多。後來在隋文帝、隋煬帝之間的年代,他就寫了這本《顏氏家訓》,訓誡子孫如何提撕自己。全書二十篇,以傳統的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講如何修身、治家、處事、爲學。顏家名人很多,像大學者顏師古是顏之推的孫子,書法家顏真卿與以身殉國的顏杲卿是顏之推的六代孫。這些都是非常重要、優秀的顏氏子孫。

《顏氏家訓》涉及到的家庭教育的目的、內容、態度、方法等等,是系統完整的家庭教育的教科書。顏之推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來培養人才,而且他非常務實,認爲所謂人才,治國要有方,營家要有道。一個家也要靠經營,不然就破敗了,富不過三代。所以治家也有一些辦法。

歷史上無論是朝廷、無論是地方、民間,對《顏氏家訓》都非常推崇,認爲古今家訓以此爲祖。這是最重要的一部家訓。它有二十篇,除了序言之外,有教子、兄弟、後娶、治家等等,一共有二十篇。

第一,關於修身。有這樣一些內容,如說:孔門弟子顏回、閔子騫德性第一,我們跟着他們學做道德的人行不行?做不做得好呢?也許顏回、閔之騫這樣的典範人物在我身邊比較少,但是我身邊有德才都比我更優秀的人,那就足以貴之,足以值得學習了。這是主張向身邊的優秀者學習。所以不要說身邊沒有顏回、閔之騫這樣一些最頂級的道德楷模,但是我周邊仍然有比我強的人,要虛心體察,德業各方面比我強的人,這就足以讓我學習了。四海之內皆兄弟,談何容易?但是我們志向比較相投的,道義上能夠相應的人總是有的吧?所以我們也可以和身邊的一些志同道合、道義比較相當的這些人成爲兄弟、朋友,互相激勵、互相磨礪,來做人。“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和好人生活在一起,就像我們到了芝蘭之室一樣,像進了花圃一樣,久而久之自己也有香味了。和壞人搞在一起,就像進入鮑魚之肆,久而久之自己也是滿身的臭味了。我們晚上修煉自己、反省自己,夜覺曉非,檢討自己白天的一些過失。今天要糾正昨天的一些過失。所以每個人每時每刻反省自己,吾日三省吾身,要端正自己。還有像自高自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這也是不可取的。我們要修身、求名等等,就像我們照鏡子一樣。他說:“宇宙可臻其極,情性不知其窮,唯在少欲知足,爲立崖限爾。”就是說宇宙廣大,也許我們自己還不能夠體察它的無窮、無限、廣大,所以我們的胸量也要廣大,我們不能知道一點點東西以後,就劃地自限。

《顏氏家訓》裏面修身方面的內容是主要的,大體上《顏氏家訓》對於教育的目的,還是強調做人,行道以利世。主要還是要做一個好人,有利於我們這個社會的健康發展。所以它的內容也還是怎麼樣處事、怎麼樣修身、怎麼樣來培養自己、怎麼樣虛心務實、博習廣見,怎麼樣去相互切磋?因此,如我們不修養自己,只要求一個好名聲傳於世間,那是做不到的。你自己不修養自己,要求好名聲傳於世間,那好像是面目很醜陋的人,姸影不在鏡子裏,卻怪鏡子一樣。“夫修善立名者,亦猶鑄室樹果,生則獲其利,死則遺其澤。”我們還是要自己修德,慢慢地去修德。我們有一分耕耘,纔有一分收穫。巧僞不如拙誠,有的人投機取巧,僞善好像騙得一時,但是我們還是要強調拙樸,還是要強調誠實,看起來巧僞者比誠實者、拙樸者更行於世,但長久下來,還是守拙、守誠者還是被社會認可,能夠爲社會做出一些貢獻。你是以利益求得的東西,名聲也好、利益也好,會因利而遭遇危險。“人生難得,無虛過也。”我們還是要抓緊時間學習,不要虛度了人生。

第二,關於處世。《顏氏家訓》教育自己的子弟,“士君子處世,貴能有益於物耳”,這個物是東西,他人他物。“不徒高談虛論,左琴右書,以費人君祿位也。”人君給你一個官位,你在那裏浪費了這個職務,沒有爲老百姓謀福利。所以士君子處世,還是要做有益於民間老百姓的一些事情,不要高談闊論、虛度光陰,枉費了這個職位。所以“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生命誠可貴,我們一定要珍惜生命,但是一旦要奉獻的時候,我們也不要吝惜。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對於名譽這樣的事情,越是高的人越是容易把它看得很淡。“腸不可冷,腹不可熱,當以仁義爲節文爾。”一定要有熱腸,要關心國事民瘼,也不要太過熱,一定要冷靜、理性地思考,一切都仁義爲歸,節制自己。仁德是孔夫子所強調的最大的道德。仁者愛人。義德有分辨,有道義,當怎麼樣就怎麼樣。所以他講節文,即有條理。“善惡之行、禍福所歸。”我們積善成德,同時我們的禍事也可能是積惡所造成的。善惡當然不直接跟禍福掛鉤,但是積善成德、積惡成禍,也是可以預見到的後果。所以“君子處事,貴能克己復禮,濟時益物。”剋制自己回覆到社會生活的規範之軌道上來,救濟別人一些歷史偶然性的患難,做有益於他人他物的事情。此外,強調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寬闊胸襟、對社會有益的人。家訓的內容,像這樣的一些處世格言都是非常好的,虛心務實的一種態度,我們怎麼樣爲社會、爲他人來做出奉獻。

第三,關於治學。另外家訓特別強調治學,如說,我們沒有讀遍天下的書,就不能妄下雌黃,不能口出狂言,很多書你都沒有讀,很多知識你都不懂。“光陰可惜,譬諸逝水。當博覽機要、以濟功業”要愛惜光陰,它如流水一下子就過去了。我們要博覽羣書,瞭解它裏面最重要的一些要義、精義,使我們的功業得以滋潤,成長出我們的事功。如果我們的道德和事功能夠兼得的話,那我們就沒有什麼遺憾了。“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學習的人就像種樹一樣,春華秋實,秋天得到果實,是因爲我們從春天開始,種樹、澆水、修枝、培養的結果。我們讀書討論也是這樣的,好像是春天的花一樣,而對於修身行事而言,好像就是秋天的果實一樣,慢慢才能結果。“夫所以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於行耳。”我們讀書學習還是開闊心胸,使我們看得更遠,有利於我們實踐、行事。所以,諺語說:“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他講務實,要有一技之長,要有謀生的手段。要教育我們的子弟博習親師、熱愛學習,有志曏者磨礪自己。“有志曏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無履立者,自茲墮慢,便爲凡人。”素業,指乾乾淨淨做人做事,也指繼承儒家事業。儒家中的人沒有那麼功利,我們還是要立志,做一個大人,我們一定要有志向、人格。“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小孩專注,長大以後,心思發散,所以要早教,機不可失。《顏氏家訓》裏面提倡早教、胎教、幼教,從小開始培養孩子的心智,培養他廣闊的胸懷,不只是學知識,知識裏面還有價值,不只是價值,還有安身立命之道,慢慢積累起來。《顏氏家訓》非常豐富、非常全面。

第四,關於持家。“無教而有愛,終爲敗德。”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不能盲目地只講愛,而且變成溺愛,那是不能成功的。我們既要身教又要言教,當然要講方式方法,要跟孩子講道理,要讓孩子學會講道理。孩子一哭一鬧就抱他、親熱他,他就老是這樣哭哭鬧鬧。要讓他講道理、懂道理,這樣慢慢去訓練他。“今有施則奢,儉則吝;如能施而不奢,儉而不吝,可矣。”今天有人施捨給別人,自己過得很奢華,有人勤儉持家,但很吝嗇,這都不好。希望做到施捨給別人,自己也不奢侈;勤儉持家,自己也很大方,不吝嗇。“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孩子是耳濡目染父母親的言行而長大的,父母不慈愛子女,子女也不會孝順父母。弟弟是看着哥哥的行爲而長大的,兄姐不友愛,弟妹就不會尊重兄姐。妻子與丈夫之間也是如此,互相關聯的。家訓還強調“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父母還是要有威嚴的,雖然不能去體罰孩子、打罵孩子,但是父母要有威儀。“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所以我們對待子女要有慈心,同時要有威嚴。當然你自己要立得住,這樣子女對父母不只是有愛,同時還有一種敬畏、謹慎,有孝心。一家兄弟姊妹幾個,父母愛自己孩子要均,一定不能夠偏。自古至今偏愛某一個子女,就會有很多弊病的,偏愛就會發生問題。婚姻不要貪戀好的、有權勢的家庭。

唐翼明先生講《顏氏家訓》講得非常好,我向大家推薦他的書《唐翼明解讀〈顏氏家訓〉》。他說,最嚴重的問題就是說你的孩子沒有家教。這個話中國人聽了是最刺痛心靈的話。沒有家教,孩子吃飯沒有吃飯的樣子,一出去吃飯,當衆就露餡了,人家就覺得這個家裏沒有家教。一出口都是惡言,不尊重人、不懂禮貌。教育不只是學校和社會的事情,一對好父母勝過100個好老師。對孩子的影響,父母大大超過老師,主要是言行舉止,身教比言教更重要。西方人對兒童的教育片面歸結爲愛的教育。唐翼明先生說,其實我們對子女不是一味地愛就行了,還有言教。剛纔《顏氏家訓》裏面強調了嚴格管教的一方面,另外早教勝過晚教,要早一點教育。

唐翼明先生說,慈愛是天性,但是孝跟愛是不一樣的。父母對於子女的慈愛沒有錯,但是方法要講究,不要太溺愛,也不要太嚴厲,要適度,合於中道。唐翼明先生甚至主張“父慈母嚴”:一般是母親比較慈愛,父親比較嚴厲,其實可以顛倒一下,母親嚴厲一點,孩子一般不會疏離母親。父親太嚴了,孩子容易疏離父親、甚至憎惡父親。“父兄不可常依,鄉國不可常保”;“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這是千古不易的道理,我們還是要自立,父兄不能管我們一輩子,鄉國也不能管我們一輩子。

我們還是要教孩子有一技之長,讓孩子有立身行事之本,纔有自立的基礎。這都是非常重要的道理。《顏氏家訓》裏面對於教育的目的,強調仁愛,修身,行道以利世,強調這樣一些方面。它的內容豐富,希望子弟會做雜役,參與文體活動,知道種莊稼的艱難,強調教育的態度是虛心務實、博習廣見、勤勉惜時、相互切磋。關於家教,提倡早教、言教,重視教育的氛圍。另外重視家庭教育中的語言教育,我們家長在家裏說什麼話非常重要。你說粗痞的話,孩子就會說出粗痞的話。你不經意地說出罵人的話,孩子馬上學去了,所以語言教育也非常重要。道德教育、爲人之道的教育更重要,也是通過語言、行爲,不經意地施教的。《顏氏家訓》裏關於家庭教育的目的、內容、態度、方法,都有全面的討論。

教子嚴,不溺愛。顏之推在《教子》篇中舉了一嚴一寵兩個例子。樑朝的名將王僧辯的媽媽對他很嚴,結果他成了一個主將,非常有名。樑朝的一個學士小時很聰明,父母很寵愛,驕傲得很,結果遭殃被殺了。《禮記.學記》裏面講:“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三字經》裏面爲韻律改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歐陽修也是改成不知道,道義的道、道理的道,儒家的道。《三字經》裏面講:“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也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些內容。嚴母之教很重要。我們古代、近代有很多名人是寡母養大的,胡適之、魯迅都是寡母養大的。胡適先生的父親早亡,母親對他嚴格要求,做了錯事要跪在牀頭,一跪幾個鐘頭。當然現在我們不主張體罰孩子,不提倡。但是我們知道嚴母之教也是我們的一個傳統。這是我們講的第二個方面《顏氏家訓》。

三、《曾國藩家書》

第三個方面我們講一講《曾國藩家書》。唐翼明先生的胞弟、大作家唐浩明先生是曾國藩研究專家,整理了《曾國藩家書》等曾氏的著作,也寫了有關曾氏的小說等,影響很大。我們看看曾國藩怎麼重視對子弟的教育。我們剛剛講了家書抵萬金,現在這個社會都是短信、微信,現在保留不了家書了。過去我們每看一封家書,都很溫暖。我們在外面飄零的時候,看到爸爸媽媽、哥哥姐姐的信來了,總是反覆地讀。我父母在武漢,在外地的子女每一封信來了,他們都要反反覆覆讀好多遍。有一次在北京工作的二哥讓一位學生捎帶東西來,附了一封信。他反反覆覆讀了幾遍,纔跟來人說話。過去,人們用家書聯絡家人的情感,砥礪家人的品節。

《曾國藩家書》在平淡中寄寓了真知良言,爲世人所推崇。曾氏自己中了進士,但他的幾個弟弟科考都不行,怨言、牢騷滿腹。其實他在北京也被冷凍了十多年,仕途也不順,但是堅持修養自己,常跟弟弟們寫信,教育弟弟們怎麼開闊自己的心胸。還教育自己的子弟、孩子,做學問要勤儉、自立、有恆心、修身,以及如何做官,都是講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曾國藩家書》的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活潑,隨時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揮灑自如。曾氏的學術造詣很深,道德修煉、生命體驗的智慧也很高,所以道德、文章冠冕一代,贏得了這樣的美稱。他非常重視家書,他的家書非常有意思。他寫給幾個弟弟的信,寫給他兒子曾紀澤、曾紀鴻的家書,如果我們把它再分類的話,有治家、修身、勸學、理財、濟急、郊遊、用人、行軍、旅行、雜務十大類。曾家也像前面講的顏家一樣,也是向來治家極嚴的家庭,非常有章法。大家知道,過去都有家譜,家譜裏面就有一些家訓,記錄歷朝歷代傳承者的姓名。

曾國藩受家風的薰陶,對子女要求很嚴格,諄諄加以教誨,他也是很講究章法。在家書裏面,跟他的子弟談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孟子爲什麼談“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這裏講財產和權力的分配和再分配的問題。爲什麼富不過三、五代?曾家家族代有英才,他的長公子曾紀澤是了不起的外交家。有一次到俄羅斯出使,硬是把土地爭過來了,很了不起。曾家子弟中還有曾廣均、曾約農,有一些自然科學家,像後來在我們武大任過教的,在高教部當過副部長的曾昭掄是院士,化學專家。曾家出了不少人才。毛主席說曾國藩是幹事(幹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的人。

我們從他的家書裏摘錄幾段文字,大家可以來看看,他怎麼樣來教育自己的子弟。他講勤字的工夫。一定要早起,早起讀書。第二個是要有恆心,長久如此,不是三分鐘的熱度。凡將相無種,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聖賢豪傑無種。聖賢豪傑也是我們老百姓的子弟,貴就貴在要勤、恆、立志。大家都可以做到。所以他說,讀書一定要立志向,讀書不是爲了科舉,讀書是要做人、做聖賢。第二是要有自己獨立的見識、見地。第三是有恆心。立志是不甘爲下流,要做一個人上人,不能自滿自足於一時一地。有恆就是有恆心,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志向、有恆心,有見識,三者不能缺一。

讀書,不講條件。苟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你要有心讀書,哪裏都可以讀書。在曠野之地、茶館、熱鬧場合都可以讀得進書。你沒有立志,清清靜靜的地方你也胡思亂想,你也讀不進書。你有志,揹着柴火、放牛,也可以讀書。你不能發奮立志,在家裏清靜之地、神仙之境也不能讀書。所以讀書不擇時、不擇地。現在有外國人詬病我們中國人不太愛讀書,你到日本去看,地鐵裏面大家坐着不說話,每個人拿着一本書在看,臺灣也是這樣。當然現在大家都看手機了,手機裏面也有書。當然別人詬病我們,我們有很多的理由可以反駁。但是我們要養成讀書的習慣,其實是不可以擇時、擇地,我們坐飛機、坐高鐵,人家喧鬧我們照樣可以讀書,心可以靜下來了。不要等大塊的時間才能讀書,一定要擠時間讀書。魯迅先生講讀書的時間是要靠擠的,如擠海綿中的水。

修身方面,曾氏講立與達,發揮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我們想要在社會上步步站得住,也要想到人家也要站得住,這就是由己立推到人立。我們要行得通,人家也想行得通,都想通達於世。今天我們處在順境的場合,我們要想到有可能人要遇到坎坷,有逆境的場合。今天我們盛氣凌人,人家明天就會以盛氣凌人來對待我,凌駕於我和我的子孫之上。所以我們還是要講求恕道,以此來警示自己,對自己對別人要留有餘地。順境想到逆境,逆境想到順境,不要盛氣凌人。你盛氣凌人,人家也會盛氣凌人於你或者你的子孫,所以我們要有寬恕之心,要留有餘地。要有一種準備,人生總是會遇到一些低谷、坎坷、荊棘,要接受一些考驗。

他的祖父給他們傳了八個字:“考、寶、早、掃、書、蔬、魚、豬”,強調在湘鄉的鄉下如何治家。他日記裏面有八本之說:“讀書以訓詁爲本,作詩文以聲調爲本,事親以得歡心爲本,養生以戒惱怒爲本,立身以不妄語爲本,居家以不晏起爲本,作官以不要錢爲本,行軍以不擾民爲本。”讀書以認字爲先,先把一個一個字認清楚,講求這個字怎麼讀、怎麼寫,有什麼意思?這就是讀書以訓詁爲本。做詩文以聲調爲本,講平仄。侍奉親人以歡心爲本,要有愛心,讓長輩高興。養生最重要的是不要徒增煩惱、要有寬容之心。立身以不妄語爲本,不要說謊,不要高談闊論、不切實際。居家以不晚起爲本,早起、勤勞。這是他的八本之說,還是立身行事的基本。他說,我的確把這八本做到了,他告誡他的弟弟、子侄要記住這八本,並讓他們要教育子孫。他說,無論社會是治是亂,無論我家裏將來是貧是富,我們守住祖宗的這八個字和我說的這八本,我們這個家總不會式微,總會在上等人家的狀況,不會降爲下等。

他還講四條:“一曰慎獨則心安;二曰主敬則身強;三曰求仁則人悅;四曰習勞則神欽。”慎獨是什麼意思呢?是在“人不知己獨之”,即熟人不在的場合,我更加要自律。沒有熟人在場,我一個人也不能胡作非爲。人要慎獨,內心求得安寧。主敬,則身強。敬是嚴肅認真的態度。求仁、愛人,人家就會愛你。習勞,有勤勞的習慣,這樣神靈都會傾慕你。慎獨、主敬、求仁、習勞。他又說:“讀經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此所謂耐也。困時切莫間斷,熬過此關,便可少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不特寫字,凡事都有極困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我們讀書,一句不通就不看下一句,一定要把每一句搞通。今日不通明天我再讀,今年不通,明年再讀。這就是要有耐心,耐得住寂寞。一字一句不搞通,不看下一句,天天把它溫習,一定要有耐心。寫字、寫日記也是這樣。他每天堅持用楷書寫日記,每天讀史十頁,每天記茶餘偶談一則。還有戒菸,立誓戒此水煙。一次記到,我至今已經有兩個月不吃煙了。人要有恆心。他自立課程甚多。大家可以去了解,曾氏怎麼樣寫日記,怎麼樣讀史等等。

他說:“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惡勞,無論貴賤智愚老少,皆貪於逸而憚於勞,古今之所同也。”我們如何去克服人性的好逸惡勞,我們如何去勤奮讀書?他強調,一家當中勤、敬兩個字要守得住。還有“三樂:勤勞而且憩息,一樂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樂也;讀書聲出金石,三樂也。”還有“八德:勤、儉、剛、明、忠、恕、謙、渾。”還有“一生的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所以我們的交友也很重要。孔夫子很注意交友,我們跟什麼人學什麼人,我們看一個人,看他身邊的朋友就知道這個人。他又說,我的祖父教我們,以懦弱無剛四字爲大恥,不要懦弱,男兒當自強,要有倔強之氣。他還講了很多關於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話,他引用諺語說:“好漢打脫牙,和血吞”。

他說:“諸弟在家教子侄,總須有勤、敬二字。”有這兩字就不會敗家。他說,我不希望代代富貴,但願我們代代有讀書人、有秀才。秀才是讀書的種子、世家的招牌,禮義廉恥的旗幟。“讀書總以背熟經書,常講史鑑爲要,每日有常,自有進境,萬不可厭常喜新,此書未完,勿換彼書耳。”讀書要掘井及泉,一定要有所得,有自己的心得,讀書有益於做人。古之成大事者,要有遠大於的規模、要有很好的學習習慣。還有修身的十二款: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其所亡、月無亡所能、寫字、夜不出門。夜晚就好好地讀書,不要曠功疲神,切戒切戒。夜晚不要外出鬼混,不要到娛樂場所去。

曾國藩一生勤勞,勤於反省自己,每天寫日記反省自己,強調人生只是敬德、修業兩事。他說:“勞則善心生,逸則淫心生。”他用孟子的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來勉勵自己,不要過於安逸。然後就是勤於反省、勤於讀書,變化人的氣質,只有經過堅持讀書,持之以恆,才能增長你的精氣神、變化人的氣質。真正能夠改變你的性狀、氣質,能使人更高雅的生活的,還是要讀書。曾國藩還勤於寫家信,經常寫家信教育弟弟和子女。在他的言傳身教之下,曾家人才輩出。讀書強調讀經典,讀經典比讀一般的書好,強調沉浸其中。讀書不是死記硬背,他對他兒子說,讀書雖然不是強記硬背,但是要從容地涵泳其中。我們今天讀幾篇、明天讀幾篇,久而久之自然會有益處。

曾紀澤不喜歡科舉考試,不喜歡八股文,喜歡西方的語言學和社會學,曾國藩不懂,但爲了教育這個兒子,自己也去學西方的語言學和社會學。爲了兒子,自己去學習不懂的東西,擴大了自己的知識面。曾紀澤後來就寫了《西方述略序說》和《幾何原本.序言》等等。曾紀鴻愛數學,他鼓勵這個兒子去學好數學。這個兒子的媳婦郭筠喜歡讀古書,他又引導這個兒媳婦讀《十三經注疏》和《資治通鑑》,這個兒媳婦也是一個才女。他是因材施教,對子女的教育,自己不懂的東西要去學,因爲子女有這個愛好。

他幫助弟弟提升境界,講“盡其在我,聽其在天”。他說:“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今日進一分德,便算積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業,又算餘了一文錢;德業並增,則傢俬日起。”我們只有進德、修業兩件事。進德就是孝悌仁義,修業就是詩文作字。我們要積德,我們今天積一份德,就算積了一升穀子。明天修一份業,就算積了一文錢。所以我們只有這樣,自己努力去做,我們盡人事、聽天命。很多事情不是自我能夠主宰的,我能夠主宰的就是自己做好自己,進德修業。至於能不能當官,當多大的官,能不能賺錢,賺多少錢?這裏有天意、機會、偶然性、客觀環境等的因素。功名富貴是我們不能自主的,我們能夠自主的是什麼?就是修德進業,所以我們一定要儘自己的能力,努力地工作,努力地讀書,努力地修養自己。至於客觀形勢怎麼樣,我會在這個社會上怎麼樣,那要看客觀環境。今天受到一點挫折,你就有積怨,你的心智就受到一些損傷,你就廢學,那你就是忘了大事。

他勸諸弟不要發牢騷,要培養和氣。他弟弟跟他抱怨,我讀了這麼多年的書,每一次科考都不中。他說你不要怨天尤人,你不要不服氣。雖然科考能不能中舉,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你還要反省自己,你是不是盡了最大的努力?要猛然自省,心平氣和,不要一肚子怨氣、暴戾之氣,要培養和氣,和氣才生生財,和氣才能養育人。你看現在網絡上一些年輕人戾氣很重,我們培養國民和子弟還是要有寬容的心態、健康的心理,不要有戾氣,不要一天到晚在網絡上發泄,戾氣越來越重,這個就不健康了。曾氏告誡他的弟弟,揚善於公庭,歸過於私室。把別人的好在公共場合表揚,批評別人的缺點則在私下裏去規勸。他知道弟弟國華的脾性,他說你評估別人、衡量別人,不要眼界過高。你手下有沒有人帶兵打仗,就看怎麼樣獎懲分明。但凡中等以上的人才靠鼓勵、獎勵可以成大器。你一味責備他、貶他,他慢慢就惰性出來了,慢慢就自暴自棄了。所以我們對部下要怎麼樣去提拔、鼓勵他,揚善於公庭,歸過於私室。國華後來就跟他說:大哥,你這兩句話,我記住了。他教育他的弟弟如何帶兵打仗,如何提拔下級,後來他提拔了很多將軍。

曾國藩說,調理我們的心靈、身體,道理不要太多,知識也不可以太雜。今天大家又學儒家又學道家又學佛教,儒釋道、又學諸子百家,其實真正對我們有所受用的並不多,不過就是一兩句話。要守約,守住簡約真正的道理。一個是敬畏的“敬”,有敬畏之心、有嚴肅認真做事的心。一個是恆心的“恆”。有人欠此二字,至今老而無成,悔恨的是這兩個字沒有貫徹始終。另外,驕、惰兩個字是我們特別忌諱的,勤字治“惰”,慎字治“驕”。還有一個“誠”字很重要,以勤、慎、誠作爲我們的立身之本,來克服驕氣的驕、怠惰的惰。你看,就這麼幾個字,這就是曾國藩在家書中反覆講述的。

歷朝歷代的家書,包括曾國藩的家書都強調教和養的關係。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家長有責任,教和養的關係要統一起來,我們不僅要養,一定要教。另外一定要重視孝和仁的關係,孝順之心的培養和這個人將來在社會上愛老百姓、愛人有一定的聯繫。另外,公德的正直和清廉也源於家庭教育、家風薰陶。你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經過了嚴格、嚴肅的家庭訓練,當然你就會正直、清廉。反之,家庭教育沒有到位,家長的一些陋習給孩子很重的影響,這個孩子成長以後就不正直、不清廉。誠實、守信、勤勞、儉樸、立志、向學、進取、勤勉、珍惜時間,這都是《曾國藩家書》和歷朝歷代家書裏特別強調的方面,這是今天彙報的第三個方面。

四、重建家風的現代意義

第四個方面,講重建家風的現代意義。梁啓超先生大家都很熟悉了,他是新會人。我們到新會去看他的故居,還可以看到樑家怎麼培養他以及樑家的後代的。他是一個有名的政治家、也是一個有名的學者,他在官學兩界都很有地位。他在北洋政府做過財政總監,他是了不起的維新政治家。他流亡日本的時候,用很快的筆觸、敏銳的思想,把西方思想通過日本傳到中國。他辦了《新民叢報》等等。他是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他一生對曾國藩推崇備至。他還從《曾國藩文集》裏面編了一本《曾文正公嘉言鈔》,記錄了曾國藩200多句有名的話。

他自己有兩房夫人,生了五男四女九個孩子,夭亡的兩個兒子不算。他很重視家書家教,對他的長女思順非常愛,他曾經跟她寫了幾百封信,後來出版了。他長女是才女,很愛好中國古典詩詞,也寫了很多詩詞。他的長子樑思成先生大家都很熟悉了,林徽因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他是近代著名的建築學家,可以說保護中國的古代建築,樑思成先生是最大的功臣。抗戰的時候,流落到四川,他也做了很多整理中國古代建築的工作。他是1948年首屆院士,後來1955年也是我們學部委員,也是院士。

梁任公只活了50多歲,他培養了九個子女,個個成才。他還寫了1400萬字的文字,寫了很多書,很勤勉。他的次子樑思永也是著名的考古學家,是我國近代考古學的開創者,也是首屆院士。他的孩子有搞建築學的、有搞考古學的、有搞古代詩詞的。樑思莊是圖書館學的專家,樑思禮是火箭系統專家,是導彈控制系統的創始人,也是1987年國際宇航科學院的院士。所以人們說他們樑家“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即使他們家沒有這麼多院士,沒有這麼多文化人,他也是培養了很好的子女,但是他們家九個孩子都很爭氣,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樑家也是一個世家,他的祖父就很重視對梁啓超的培養。梁啓超是個神童,十幾歲就是秀才,後來中舉人也很早。新式教育、舊式教育的基礎都很好,他的子女培養得非常好,他也很下氣力去培養子女。雖然有時候公事很忙,有時候流落在異邦,但是他很重視用家書來教育子女。

還有一個院士叫吳徵鎰,2008年得到2007度國家最高科技技術獎,是一個植物學家。他是江蘇揚州那一帶的人。他的祖父有一個藏書樓,也是藏書家。他的外祖父劉家,堂號叫“五之堂”,五之就是來自《中庸》裏面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媽媽就把“五之”的格言傳給了後代。他們就傳給了他們的學生。孫中山先生給中山大學題的校訓就是五之。

寶應的劉氏是他的母家,江淮的名門望族,是蘇州遷過來的,到12世孫的時候就建立了五之堂。他們最輝煌的時候是光緒十二年,寶應一榜中了三個進士,都是五之堂的子孫。吳徵鎰的外祖父劉啓彤與詹天佑一樣,是晚清被派到美國去留學的幼童。劉啓彤中進士以後任兵部尚書,又是我國第一代的外交家。吳徵鎰兄弟四人都學有成就,老大吳徵鑄是著名的劇作家、教育家和文學家。老二吳徵鑑是我國著名的寄生蟲病的學者、專家、醫學昆蟲學的專家,當過醫學科學院的副院長。老五吳徵鎧是著名的物理、化學家,中科院院士。吳徵鎰先生是老六,他是植物學家,中科院院士。

我們前面講到母親的教育,我們爲什麼要重視女性、尊重母親?我們常常說過去是男尊女卑的社會,其實也不對。過去的傳統社會,男主外,女主內。你們看《紅樓夢》,賈府裏面,賈政他們在外面做官,回到家裏,賈母還是權威,一個老祖母就是這個家裏的主心骨。中國古代社會是講內外之分,男主外,女主內,家屬不幹政,不去侵擾外面的社會事務。男子回到家裏聽命於母親,主持家政的是女性、母親。中國人其實很重視女性的培養,儒家文化是靠一代一代的母親傳承下來的,因爲母親對子女的教育至關重要。偉大的母親養育了中國人的子弟,一代一代的培養。母親的教誨,言傳身教非常重要。培養女兒很重要、培養孫女、外孫女也很重要。培養一個兒子很好,大體是他個人能夠爲社會服務。培養好一個女孩,就可能有一個穩定的家庭、和諧的家庭、溫馨的家庭。所以在一定意義上,培養女孩子比培養男孩子更爲重要。

美籍華裔神探李昌鈺,大家知道吧?在美國是神探。他兄弟姊妹13人,8女5男。他媽媽是南通如皋人,40歲守寡。他爸爸因爲太平輪事件去世。他們家已經遷到臺灣去了,他爸爸做魚苗生意,到舟山買魚苗,太平輪沉了。媽媽培養他們兄弟姊妹13人。剛到臺灣去,很苦很窮,結果13個子女都得到博士學位,都成才了,都在美國成長。其中3人獲得美國十大傑出青年獎,克林頓總統、布什總統都曾在美國的母親節,表揚李昌鈺的母親王淑貞是偉大的母親。王淑貞教育他的子女,話很平凡,話也不多,那就是:“待人要好、做事要專心、少說話、多做事。”一位平凡而偉大的母親話不多,身教勝於言教,這15個字很平淡,但也是我們重建家教、家風的根本。我們知道這裏面的精粹、精華,不在於它的語言,而在於真正能夠打動我們的心靈,成爲子女一輩子立身行事的根本。

我媽媽一輩子對我們說得最多的話就是將心比心,總是要我們將心比心。我們有兄弟姐妹七個,都記得老母親的話就是將心比心。艱難的歲月,家裏的經濟情況很不好,油燈之下一覺醒來,總是看到媽媽在縫縫補補。我們衣服都是媽媽改的,縫縫補補,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所以偉大的母親的培養,她在一個家庭裏面起的凝聚作用,特別是家教家風的核心樞紐的作用,非常重要。李昌鈺的母親說的話非常平實,不是名門之後,是千千萬萬普通而偉大的母親。今天,我們做母親的人,需要在孩子身上多花點時間、精神,言傳身教。我們所受到的家教,爸爸媽媽、兄長的教育很重要。我家裏有五男二女,我們兄弟姐妹七個,也是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之下成長的。我是最小的弟弟,我還有一個弟弟夭折了,媽媽生了九個,活了七個,我們都非常團結,家裏非常的和諧。哥哥們很早就出來,我三哥17歲就工作了,他是讀的中師,17歲就教書了。我幾個哥哥出來就接濟家庭,經常給我們寫家信。

我當知青、工人的時候都離開了家,父母親、哥哥們就寫信來教育我們,所以我們感受到的家風、家教,使我們成爲一個正當的人,有益於社會的人。我們不以這個家庭出了多少院士來評價這個家庭。當然我們家裏有兩個中學校長,有兩個大學的教授、博導,有一個正廳級幹部,一個正處級幹部,也算不錯了。但是我們不是以這樣一些東西來評價一個家庭的,我們看重的是這個家庭的家風家教一代一代傳承,培養我們的子弟堂堂正正做人,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

中國人很重視家,家是我們的港灣,家是社會和個人之間的連接器,家非常重要。它個人走向社會的預備學校。家庭是我們終身的學校,母親是我們第一個老師。我們終身學習的老師是父親、母親,我們的第一個學校、終身永遠的學校是我們的家庭。所以家庭、家教不僅對個人道德的建樹有最重要的關係,而且它也是社會公德的基礎。

我剛剛講到蔡元培先生給中學生寫修身教材,給到法國打工的華工寫夜校的講義,都是從禮義廉恥、仁義禮智信、五常、四維八德、孝悌、孝心講起,我們一個人對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他能愛社會上的他人、陌生人嗎?當然我們今天講的孝,有所改變了。新加坡社會對一個樓盤買兩套房子的人,政府給予更多的補貼,社會學家叫“一碗湯距離”。做子女的和父母住得很近,做子女的端一碗湯過去,湯還是熱的,此即日本社會學家講的“一碗湯距離”。這樣兩代人既有分又有合。現代人都講獨立性,幾代人住在一起,容易產生一些矛盾,有代溝。社會學家研究,表明“一碗湯距離”的家庭,既有利於贍養父母,給父母一些安慰、精神的聯繫、生活的照顧,另外也有利於子女家庭的獨立性,畢竟現在是以核心家庭爲主了。

因此,家文化在今天的現代社會也要發生變化,我們不是一味盲從於父母,父母也不是一味強制的教育,而是怎麼樣彼此尊重?對孩子、孫子、孫女也要尊重,所以今天教育的問題來自哪裏?今天中國教育出現的一些問題,問題還在於家教的缺失。別人罵人最狠的一句話是“有娘養沒娘教”。中小學基礎教育的缺失,應試教育戰勝了一切,考試第一。這樣考、那樣考,做這個卷子、那個卷子。我們小時候沒有做那麼多卷子,也不是靠考卷子考出來的。基礎教育中的德性教育不足,知識教育偏盛,還有社會教養的缺失。我們要講教養。另外,現在性情教育做得不好。人的教育、儒家的教育、詩書禮樂的教育、家教、家訓的教育,重要的是性情教育。曾國藩對子弟培養和氣,和氣就是容納性、寬容性,不要有極端性、鬥爭性、怨氣、抱怨、戾氣、排他性,而要有寬容之心。要少一些暴戾之氣,多一些教養。因此過去的家教、社會教育強調養成的教育。民國的一些教育大師都是這樣的。師生進校門就整齊自己的衣冠,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就是從禮的點點滴滴開始的。我們要培養溫良恭儉讓的國民,懂規矩的國民,但又是要有創造性的國民。所以我們的經典教育、國學教育不是把你變成唯唯諾諾、沒有創造性的人,不是這樣的人,恰好是要有創造性、社會公德心的人。

今天的教育除了教養教育,強調公民教育。什麼叫教養教育?儒家教育是廣博的文化修養教育、詩書禮樂培養我們的審美情趣,又是德性教育,追求人生的意義,培養崇高的道德情操的教育。性情的教育是管總的。公民的教育,我們如何培養奉公守法的公民,同時要體驗美好事物,知善惡、有正義感、文雅、負責任。好社會要有好人,更要有好公民。我們要有公民道德、公民意識,維護公共財產,懂得尊重他人,不侵犯、侵害他人,這是現代公民意識的教育,非常重要。我們要把公民教育和教養教育結合起來。特別是家教,我剛纔講到《顏氏家訓》、朱熹的《家訓》、朱柏廬的《治家格言》、《曾國藩家書》裏面都有很多看似只是培養私德,同時也可以轉化爲公德的品行教育,而且是言傳身教的。

家長、老師一定要以身作則,兼顧言傳與身教,培養孩子提高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在性情教育上多和孩子交流,關心孩子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今天我們在大學裏面,我在大學裏面教書30多年,越到晚年越來越困惑,現在的孩子怎麼了?我剛開始從教的時候,沒有那麼多孩子有心理疾病,但是現在的孩子心理疾病的狀況較多了。我們很痛心,一個家庭出現一個有問題的孩子,這個家庭就有很大的負累、很重的擔子。一個班有一個這樣的孩子,學校、院系也有很大的責任。所以關注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從小開始培養他們的情趣、情感,培養他們和人交流的本領,培養他們待人接物,培養他們尊重、關愛別人,做正確的引導,這個是家教裏面重要的環節。

今天講到歷代的家訓、家風、家教,講到了教和養的關係,講到了公德和私德的關係。一個正直清廉的好官,可能就來自儉樸、勤勞、多勵志教育的家庭。今天還要強調親子互動的重要性,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一起遊玩,一起修玩具,一起聽孩子們講故事,一起吃飯。不要把孩子都丟給老一代,隔代培養不好。當然我們做父母親、做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的有責任,但是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最重要。孩子成長期最重要的是3歲、9歲、13歲,這是幾個關鍵點。自己孩子的習慣怎麼樣?養成怎麼樣的學習習慣,不依賴於別人,家長不包辦代替。過去說三十而立,現在有人說是三歲而立。

另外,夫妻關係影響孩子的性格,今天心理疾病的增多和家庭內夫妻不和諧有很大的關係。影響孩子的不僅僅是學校,最重要的還是家庭,家庭出了問題,孩子就很苦,而且這個孩子可能成爲問題孩子。我們要有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家長不光要有知識,光有知識不夠,我們學習一點國學經典,要有智慧、有文化、懂得生活、有童心,有情趣,懂得善待他人、做人厚道,不嘲笑弱者、不貪圖小便宜。這些都會潛移默化到我們的子女身上,甚至孫子女的身上。我們要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同時我們自己要有獨立的生活,我們不要越俎代庖,不要孩子一哭鬧就溺愛。家教最重要的是培養我們子女的獨立的人格、精神,所以培養做人、讀書的種子。在孩子階段、幼兒園開始,就讓他(她)學會和小夥伴愉快地交流,和小夥伴和睦相處。所以我們要跟孩子講道理,講道理的知識很重要,姿態很重要。教育孩子要怎麼樣教育?當然要嚴,但又不能以殺雞給猴看的心態來對待孩子。

總之,今天的教育學、兒童心理學非常發達,今天西方的教育有非常成熟的經驗,我們中國的教育也有成熟的經驗。我今天講的只是家訓、家教中可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益於今天孩子教育的內容。當然家訓、家教中不可避免有時代的沉澱,有侷限性、有負面的東西,這可以揚棄、淘汰。但是家訓家教的主流還是要培養一個健康的孩子、健全的孩子。爲了我們民族和祖國的未來,爲了我們全世界人類的共業,我們要好好地維護家庭,做好家裏的傳統教育,家風家教的建樹。

謝謝各位!

(郭齊勇教授應邀於2017年3月11日在寧波圖書館天一講壇所作講座,此據錄音整理。本文收入作者新著《中國思想的創造性轉化》一書,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