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女性要用一個罵人話作自己的節日?婦女節變成了「女王節」、「女神節」,大家就能化解「婦女節」帶來的尷尬了嗎?(文末有彩蛋)

作者:子衿

編輯:林深

美編:太子豹

打從很小的時候,我就有件事情想不通:為什麼女性要用一個罵人話作自己的節日?又或許正是因為女人的節日定在了三月八日,有的人才用「死三八」來罵人?這像是一個謎團。

但作為一個小孩兒並不會受此困擾,況且這個讓人犯尷尬症的節日,一年只有一次而已。

不過,我優秀的母親,還是以她精幹的業務能力,擴大了這種尷尬。每到這個節日,她都會獲得一個獎狀——「三八紅旗手」。這個稱號應該是我們生長在事業單位裏的小孩們的一代的記憶——往往在這個時候,一家人用於吹噓的辭藻似乎都忽然詞窮了,我和父親都只會把關注點放在單位發的洗髮水、護髮素、牙膏、牙刷、毛巾是什麼牌子以及有什麼功效......時至今日,我也沒能說出一句「婦女節快樂」這樣的話,感覺一說出口我媽就老了,她永遠是少女才對啊!

那時候,港片流行,我常常會看到電影裏有人用「死三八」罵人。我心裡常暗懟一句「這些人懂不懂世界上還有三八紅旗手啊!」我一邊感覺他們格外粗俗,一邊也深刻地懷疑,中國天南海北的文化之間確實埋著很多誤會吧。

直到上了大學,我聽說了一樣新東西,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節慶——三七女生節——令人感到眼前一亮,這真是既時尚,又化解了多年尷尬。終於,在三月份,一個像樣的節日橫空出世,讓年輕人們感到既新奇又興奮。

不久後我便發現,對這個節日感到興奮不已的,還有商家。外出上學的幾年裡,正是電子商務蓬勃井噴的幾年,某寶硬生生在節日荒漠的十一月創造出了一個「光棍節」,唆使人們購物狂歡,而女生節以及後來的女神節在商人的吆喝聲中似乎也變成了女性買買買的最好藉口。

但這麼多年過去了,沒變的是,擁有逾百年歷史的婦女節始終被嫌棄,我媽的三八紅旗手也是不溫不火地拿了一年又一年。只不過單位的福利越來越不如從前了,有時候連半天假都被不聲不響地侵吞了。

是不是人們寧願被商家的促銷帶節奏,也沒有對三八節產生絲毫的眷戀呢?

三月八號眼看又要臨近,「女神節」、「女王節」的字樣比往年更加變本加厲地鑽入城市景觀、虛擬空間的每個角落,那句想說卻沒說出口的「婦女節快樂」似乎也被世人徹底地遺忘了。看起來,「女神」、「女王」這種把女人捧上天的稱謂彷彿正在化解「婦女」、「三八」這類叫法帶來的尷尬,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廣州婦女紀念三八節」

為了搞清楚人們對於三八節稱謂的看法,我跟土逗小編請近百的男男女女聊了聊他們的想法,並有一些有趣的發現。

當提到婦女,人們還是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被嚴重污名化的女村女性、大齡女性、低素質女性,但走街串巷耍手機皆可見的「女神」、「女王」卻也並不總是好詞。

男女青年多數還是會擁有自己心目中的女神——以那些漂亮、氣質好的女性為主要擔當者。不過,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這近百位青年中的女性(大約六成)中竟然沒有一個人願意被稱為女神,也有許多人認為自己和這兩個詞沒有任何關係。

有些朋友認為女神/女王的稱為是對身份的一種侷限

「你特麼是眼瞎了嗎?我是娘T」

「我不是SM愛好者,誰要被叫女王!?」

「在我身處管理角色的時候,有人稱我為『女王』。這令我感到不適,為什麼一個普通的男人可以自然而然地管理,但只有『女王』才能稱為管理人員?」

有些則認為自己無法與這兩個詞所代表的主流標準接軌

「矮矬窮的我沒資格和上述兩個詞發生聯繫」

「跟我沒有關係,因為我平胸又矮,臉也不符合主流審美,氣場和個子一樣小。」

「因為長得比較醜,所以在男性眼中充當所謂『女漢子』的角色(當然這個詞也很噁心)。」

還有更多的人感覺這個稱謂「不懷好意」

「男生打趣時才稱自己為女神」

「買東西的時候被叫女神......」

「商業互吹,和社交辭令和包裝術語差不多」

被叫女神/女王不少朋友的直接反應是:

「怎麼?你有什麼事情求我嗎?直說吧。」

「不覺得使用這些諂媚的稱呼在生活中可以討好別人」

的確,女神早在上古神話和原始宗教中就存在了,無論中國的女媧、嫦娥還是古希臘的雅典娜、阿芙羅狄忒都是法力無邊飽受尊崇的對象。而在這個已經去魅的時代,人們卻從這個用濫的稱呼中感到被捧殺的威脅。

也許說到此處,馬上就會有人出來解釋,「叫女神絕不是有所求,反而是男同胞們要為女同學們全心全意服務啊。」但稱呼者,卻常常難以擺脫諂媚的嫌疑,令人生厭。比如三八節前後成了宅宿舍的男生們釋放力比多和油膩文筆的好時機:

「你帶印刷機沒?不然你是怎麼把你印在我心上的?」——致印刷與包裝系的公主們

「我的格子衫給你穿,我的代碼分你一半」——計算機學院

「惟願你的一生,是我畫不完的圖」

(動力與機械學院)

圖片來源:武大微博

這個時刻,高校中的男生們不再打遊戲,而是罕見地早起,走出宿舍的大門,為女同學們送早餐、送零食、送木瓜......

從90年代起,女生節就已經在高校興起。關於其起源,網上有不同的版本:一種說法是女生節源於1986年三八婦女節前一天山東大學舉行的一次校園文化活動,被媒體報道之後,逐漸在高校風行;另一種說法是1991年誕生於當時的廣東工學院,在男多女少的環境下,男生以「關愛女生」為宗旨,提高學生們的思想精神狀態。

彼時,商業氣氛還並不濃厚,女生節的興起確實展現出了年輕女性追求個性以及自由解放的活力,男生也藉此表達出對女性的關懷與尊重。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能頂半邊天」的勞動婦女的形象在青年一代心中漸漸失色,大概從那會兒開始,人們開始給「婦女」貼上老土、年老色衰的標籤。

到了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本來不溫不火的女生節,卻借著電商火遍了線上線下。女生節被包裝之後,原本的自由和個性粗暴地簡化為了「自由地買和個性的妝」。今年,女生節索性被稱為「女神節/女王節」,在這一稱謂背後,凸顯出商業對於完美女性的單調想像力。難怪我們的訪談對象都認為自己不適合被稱為女神。我們可以懷疑,商業的營銷正是要製造這種焦慮感、販賣這種焦慮感,以促使女性們通過購買相應的商品和服務,按照廣告和熒幕上千篇一律的ideal type,鍛造自己的外表。

商家在這一天的營銷手段同樣令人哭笑不得。線上不僅有大面積的美妝打出優惠券和折扣宣傳,甚至有避孕套跟風飆出文案:「0距離專寵女王,第二件半價」。

圖片來源:網站截圖

線下也熱鬧非凡,除了價格上的折扣,還有「帥哥導購」、「釋放野性」等等不一而足。

香港媒體批女神節商家宣傳 圖片來源:網路

曾經,高校裏那些年輕的女大學生不願意被冠以「婦女」和「三八」的稱號,又不願意放棄特有的節日,於是選擇婦女節的前一天作為「女生節」,慶祝節日的同時也表達了對於個性的嚮往。

時至今日,三月八日「升級」成了女神節、女王節,卻牢牢地被商業綁架。商家將廣大女性奉為女神、女王,實際上只是盯準了女性的錢包,試圖製造一場庸俗的貨幣交易而已。他們看似鼓勵解放個性、倡導多元,實際上卻在製造一種更難察覺的性別刻板——所謂的個性、自由,無非是購買什麼樣的美妝和衣帽鞋包的自由。

當自由僅僅指涉消費的自由,那恐怕只會是外界加諸女性的牢籠。如此,女神節/女王節已經構成了對自身的「反諷」,早已不再是女性友好性的節日。

反過來說,「婦女節」的尬,也並不是緣於詞意,而是消費主義敘事早已悄然代替了勞動神聖的話語。所以,迴避婦女節,投入女神節並不是化解這一尷尬的辦法。恰恰相反,當我們嘗試去了解國際勞動婦女節的起源,以及她所承載意義——女性對勞動權益的爭取和為了婦女解放鬥爭而作的團結——我們纔可能真正擁抱這個屬於女性的節日,並正視自由和解放的真意。

土逗抖音上線啦!歡迎關注抖音號703416559

本文及封面圖首發於兩顆土逗,轉載請聯繫土逗獲得內容授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