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女性要用一个骂人话作自己的节日?妇女节变成了「女王节」、「女神节」,大家就能化解「妇女节」带来的尴尬了吗?(文末有彩蛋)

作者:子衿

编辑:林深

美编:太子豹

打从很小的时候,我就有件事情想不通:为什么女性要用一个骂人话作自己的节日?又或许正是因为女人的节日定在了三月八日,有的人才用「死三八」来骂人?这像是一个谜团。

但作为一个小孩儿并不会受此困扰,况且这个让人犯尴尬症的节日,一年只有一次而已。

不过,我优秀的母亲,还是以她精干的业务能力,扩大了这种尴尬。每到这个节日,她都会获得一个奖状——「三八红旗手」。这个称号应该是我们生长在事业单位里的小孩们的一代的记忆——往往在这个时候,一家人用于吹嘘的辞藻似乎都忽然词穷了,我和父亲都只会把关注点放在单位发的洗发水、护发素、牙膏、牙刷、毛巾是什么牌子以及有什么功效......时至今日,我也没能说出一句「妇女节快乐」这样的话,感觉一说出口我妈就老了,她永远是少女才对啊!

那时候,港片流行,我常常会看到电影里有人用「死三八」骂人。我心里常暗怼一句「这些人懂不懂世界上还有三八红旗手啊!」我一边感觉他们格外粗俗,一边也深刻地怀疑,中国天南海北的文化之间确实埋著很多误会吧。

直到上了大学,我听说了一样新东西,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节庆——三七女生节——令人感到眼前一亮,这真是既时尚,又化解了多年尴尬。终于,在三月份,一个像样的节日横空出世,让年轻人们感到既新奇又兴奋。

不久后我便发现,对这个节日感到兴奋不已的,还有商家。外出上学的几年里,正是电子商务蓬勃井喷的几年,某宝硬生生在节日荒漠的十一月创造出了一个「光棍节」,唆使人们购物狂欢,而女生节以及后来的女神节在商人的吆喝声中似乎也变成了女性买买买的最好借口。

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没变的是,拥有逾百年历史的妇女节始终被嫌弃,我妈的三八红旗手也是不温不火地拿了一年又一年。只不过单位的福利越来越不如从前了,有时候连半天假都被不声不响地侵吞了。

是不是人们宁愿被商家的促销带节奏,也没有对三八节产生丝毫的眷恋呢?

三月八号眼看又要临近,「女神节」、「女王节」的字样比往年更加变本加厉地钻入城市景观、虚拟空间的每个角落,那句想说却没说出口的「妇女节快乐」似乎也被世人彻底地遗忘了。看起来,「女神」、「女王」这种把女人捧上天的称谓仿佛正在化解「妇女」、「三八」这类叫法带来的尴尬,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广州妇女纪念三八节」

为了搞清楚人们对于三八节称谓的看法,我跟土逗小编请近百的男男女女聊了聊他们的想法,并有一些有趣的发现。

当提到妇女,人们还是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被严重污名化的女村女性、大龄女性、低素质女性,但走街串巷耍手机皆可见的「女神」、「女王」却也并不总是好词。

男女青年多数还是会拥有自己心目中的女神——以那些漂亮、气质好的女性为主要担当者。不过,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近百位青年中的女性(大约六成)中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被称为女神,也有许多人认为自己和这两个词没有任何关系。

有些朋友认为女神/女王的称为是对身份的一种局限

「你特么是眼瞎了吗?我是娘T」

「我不是SM爱好者,谁要被叫女王!?」

「在我身处管理角色的时候,有人称我为『女王』。这令我感到不适,为什么一个普通的男人可以自然而然地管理,但只有『女王』才能称为管理人员?」

有些则认为自己无法与这两个词所代表的主流标准接轨

「矮矬穷的我没资格和上述两个词发生联系」

「跟我没有关系,因为我平胸又矮,脸也不符合主流审美,气场和个子一样小。」

「因为长得比较丑,所以在男性眼中充当所谓『女汉子』的角色(当然这个词也很恶心)。」

还有更多的人感觉这个称谓「不怀好意」

「男生打趣时才称自己为女神」

「买东西的时候被叫女神......」

「商业互吹,和社交辞令和包装术语差不多」

被叫女神/女王不少朋友的直接反应是:

「怎么?你有什么事情求我吗?直说吧。」

「不觉得使用这些谄媚的称呼在生活中可以讨好别人」

的确,女神早在上古神话和原始宗教中就存在了,无论中国的女娲、嫦娥还是古希腊的雅典娜、阿芙罗狄忒都是法力无边饱受尊崇的对象。而在这个已经去魅的时代,人们却从这个用滥的称呼中感到被捧杀的威胁。

也许说到此处,马上就会有人出来解释,「叫女神绝不是有所求,反而是男同胞们要为女同学们全心全意服务啊。」但称呼者,却常常难以摆脱谄媚的嫌疑,令人生厌。比如三八节前后成了宅宿舍的男生们释放力比多和油腻文笔的好时机:

「你带印刷机没?不然你是怎么把你印在我心上的?」——致印刷与包装系的公主们

「我的格子衫给你穿,我的代码分你一半」——计算机学院

「惟愿你的一生,是我画不完的图」

(动力与机械学院)

图片来源:武大微博

这个时刻,高校中的男生们不再打游戏,而是罕见地早起,走出宿舍的大门,为女同学们送早餐、送零食、送木瓜......

从90年代起,女生节就已经在高校兴起。关于其起源,网上有不同的版本:一种说法是女生节源于1986年三八妇女节前一天山东大学举行的一次校园文化活动,被媒体报道之后,逐渐在高校风行;另一种说法是1991年诞生于当时的广东工学院,在男多女少的环境下,男生以「关爱女生」为宗旨,提高学生们的思想精神状态。

彼时,商业气氛还并不浓厚,女生节的兴起确实展现出了年轻女性追求个性以及自由解放的活力,男生也借此表达出对女性的关怀与尊重。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能顶半边天」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在青年一代心中渐渐失色,大概从那会儿开始,人们开始给「妇女」贴上老土、年老色衰的标签。

到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本来不温不火的女生节,却借著电商火遍了线上线下。女生节被包装之后,原本的自由和个性粗暴地简化为了「自由地买和个性的妆」。今年,女生节索性被称为「女神节/女王节」,在这一称谓背后,凸显出商业对于完美女性的单调想像力。难怪我们的访谈对象都认为自己不适合被称为女神。我们可以怀疑,商业的营销正是要制造这种焦虑感、贩卖这种焦虑感,以促使女性们通过购买相应的商品和服务,按照广告和荧幕上千篇一律的ideal type,锻造自己的外表。

商家在这一天的营销手段同样令人哭笑不得。线上不仅有大面积的美妆打出优惠券和折扣宣传,甚至有避孕套跟风飙出文案:「0距离专宠女王,第二件半价」。

图片来源:网站截图

线下也热闹非凡,除了价格上的折扣,还有「帅哥导购」、「释放野性」等等不一而足。

香港媒体批女神节商家宣传 图片来源:网路

曾经,高校里那些年轻的女大学生不愿意被冠以「妇女」和「三八」的称号,又不愿意放弃特有的节日,于是选择妇女节的前一天作为「女生节」,庆祝节日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个性的向往。

时至今日,三月八日「升级」成了女神节、女王节,却牢牢地被商业绑架。商家将广大女性奉为女神、女王,实际上只是盯准了女性的钱包,试图制造一场庸俗的货币交易而已。他们看似鼓励解放个性、倡导多元,实际上却在制造一种更难察觉的性别刻板——所谓的个性、自由,无非是购买什么样的美妆和衣帽鞋包的自由。

当自由仅仅指涉消费的自由,那恐怕只会是外界加诸女性的牢笼。如此,女神节/女王节已经构成了对自身的「反讽」,早已不再是女性友好性的节日。

反过来说,「妇女节」的尬,也并不是缘于词意,而是消费主义叙事早已悄然代替了劳动神圣的话语。所以,回避妇女节,投入女神节并不是化解这一尴尬的办法。恰恰相反,当我们尝试去了解国际劳动妇女节的起源,以及她所承载意义——女性对劳动权益的争取和为了妇女解放斗争而作的团结——我们才可能真正拥抱这个属于女性的节日,并正视自由和解放的真意。

土逗抖音上线啦!欢迎关注抖音号703416559

本文及封面图首发于两颗土逗,转载请联系土逗获得内容授权。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