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豆包是壹周君是童年回憶中的美食,不過在家鄉那邊直接管它叫豆包。

小孩子愛喫甜食,所以豆包也成了小孩子當中備受追捧的食物,理所當然壹周君也是豆包的忠實粉絲,喫飯的時候只要有豆包絕不會多看饅頭一眼。小時候經常叫囂著要我媽給我包,所以每次蒸饅頭的時候也會順便為我做幾個豆包,有的時候來不及做也會去小區的主食廚房買一袋豆包給我。

我們家的豆包一般會有兩種餡兒,一種是自己煮紅豆熬製成的豆餡兒這種餡兒有濃鬱的豆香味,偶爾還有幾個明晰可見的豆粒,還有一種是去超市買現成的豆沙餡,但我總覺得超市裡現成的味道有點奇怪,沒有自己煮出來的豆子來的正宗。

紅豆要盡量煮的時間久一點,時間越久豆子越爛越方便之後的製作工序。熬製完成後把多餘的水分空幹,然後把豆子搗成泥狀。如果喜歡偏甜一點的味道這時候可以加幾勺白糖,我們家一般會少放幾勺,一是紅豆本身味道不是特別甜二是遮一遮豆腥味。加好之後充分攪拌和勻,這樣豆餡兒就製作完成了。

麵糰的製作發酵流程和蒸饅頭的時候是一模一樣的,而且是家常操作,壹周君就不過多贅述了。麵糰準備好以後先揉捏成長圓柱狀,然後切成一個一個均勻的小劑子,劑子的大小視情況而定,看各位是願意喫大豆包還是精緻小巧的。劑子切好以後揉捏至圓球狀然後壓扁,再用擀麵杖擀成中間稍薄外面略厚的皮。

豆包皮準備好之後拿勺子挖一勺豆餡輕輕放進皮裏,這個時候餡兒不宜過多,不然蒸的時候容易脹破錶皮。然後包緊收口向下,這個時候我媽還會雙手摟著豆包輕微團一團再放到蒸籠裏。

一切準備就緒,就等著熱氣騰騰的豆包出鍋了。掀開鍋蓋的那一刻濃濃的豆香撲鼻而來,輕輕咬一口外皮虛軟綿密,豆餡軟嫩香甜而不膩人,捧在手心幸福感超強。


麥兜君一直對軟糯黏軟的食物情有獨鍾,粘豆包便是味蕾中經典的味道。粘豆包好喫,而且成品的粘豆包還能有很多花樣喫法,或蘸著糖,品其軟甜,或擀成餅香煎,品其酥脆,也可以滾上熟香的黃豆麪,就成了美味的「驢打滾」。

粘豆包可以在家自製,食材易得,易於保存,目前在中國北方許多地區,非常的常見,是人們冬季餐桌不可或缺的主角。粘豆包可以說是粗糧細作的先河,和傳統的豆沙包不一樣,粘豆包是把大黃米淘洗乾淨,晾乾,磨成面後,在和玉米麪或者麵粉按一定比例(加麵粉和玉米麪是為了讓豆包更筋道有型)拌勻,加入冷水和麪,再像做饅頭那樣進行發酵,然後把紅豆或者大芸豆製成餡,包進黃米麪裏,最後上鍋蒸熟。

粘豆包不僅代表著美食,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不同的人,不同的手藝,做出的粘豆包味道也千差萬別,但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米,白麪等食材的豐富,這種傳統主食也在慢慢減少,傳統製作工藝也逐漸成為少數人會的一門手藝。

希望即使時代變遷,這道傳統的美食和製作工藝能傳承下去,美食文化也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大黃米麪 適量,玉米麪 少許,麵粉 少許,紅豆 適量,紅芸豆 適量,溫水 適量,蘇子葉或者酸菜(墊在粘豆包下面蒸)

1 麵粉:玉米麪:黃米麪=1:2:7,黃米麪淘洗乾淨,晾乾後打粉,加入玉米麪和麵粉,和勻,不要和的太軟,面的軟硬度和餃子皮差不多,要不蒸出的豆包不夠勁道。

2 放到溫暖處自然發酵二十小時左右至微酸。

3 紅芸豆:紅豆=3:1,洗凈,煮熟,高壓鍋壓四十分鐘,加點糖,乾的話加點水,不要太稀,做好的餡,團成丸子。

4 取一小團面,將豆沙餡包入,底部粘上蘇子葉。

5 大火蒸15到20分鐘,關火燜3分鐘。取的時候要注意,可以先放入冰箱凍硬再拿,或者鏟子上沾上水取下來,如果破皮了,在捏一捏就粘住了。

我喫過黏豆包,喫過一次,念念不忘。

黏豆包是滿族傳統小喫,一說與古代薩滿祭祀有關,如今已是人們冬季餐桌不可或缺的主角。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於是我去請教了東北同學的媽媽,找來了做黏豆包的方法。

其做法是,先把黃米泡上半日,然後淘凈沙子,之後晾大半乾,磨成面(直接買黃米麪或把黃米放進食物料理機磨碎也可)。將玉米麪和黃米麪按一定比例混合,再用冷水和麪、發酵。待發出酸味,再把面和出勁道,只有這樣才能又黏又韌。

接下來是做餡兒。將紅小豆或大芸豆煮熟,不可煮破皮,搗成豆沙醬,放入細砂糖,攥成核頭大的餡團,備用。

然後用揉好的黃米麪將豆餡團包入裡面,團成豆包狀,放入鋪有桲欏葉、梨樹葉和蘇子葉(也可不放蘇子葉或梨樹葉,改墊其他東西,只要能把蒸熟的黏豆包撿起來即可)的屜中大火蒸20分鐘,即可出鍋。

出鍋後放在蓋簾上,在室外或陽臺上凍上一個夜晚,凍過的黏豆包不容易散,喫時在鍋裏熱透就可以了。(YYM)


東北粘豆包

子同媽媽

東北粘豆包」也叫「年豆包」,顧名思義,就是過年時包的年餑餑。尤其是農家,過去鄉下過年,包豆包可是一年一盼的大事,大人孩子齊上陣。蒸出鍋後放在蓋簾上在外面室溫正常凍上。蒸熟凍完後的粘豆包成型不散。現在農家生活水平提高了,喫的東西也多了,粘豆包在餐桌上也不稀罕了,倒是城裡人越來越偏愛這一口。粘豆包最早是供祖先用的祭品,也是滿族人出門打獵時的食物。後來,努爾哈赤帶兵打仗時.粘豆包就成了冬天裡的軍糧。可以說,大清國的半壁江山裡,有粘豆包的一份功勞。家裡已經有了婆婆拿來的粘豆包,也夠喫了。但是老爸老媽似乎覺得不包這豆包就沒有年的意思,早晨就問我有沒有酸菜,冰箱裏正好還剩半顆,說是要包粘豆包墊底,讓我給送去。喫過早飯趕緊過去,和老爸老媽在一起包著這有年味的粘豆包,歡聲笑語連拍照,和爸媽嘮著嗑,聽著他們說些年俗習慣,親戚鄰裏,覺得又回到了以前的時光。小時候每到過年老爸要糊燈籠,年前要包白麪和粘面豆包,醬牛肉、豬肝、豬心、豬肚,就是現在這些喫的習慣也一直保留著。還有小時候就盼著過年買些那小鞭炮,站在院子裏,寶貝似的拆開一小盒小鞭,拿幾個出去放一會,就覺得這是世上最幸福的事了,美好而有趣的童年那一幕幕彷彿又在眼前。

用料主料

  • 糯米粉3500克
  • 紅芸豆1500克

輔料

  • 白麪100克
  • 白糖適量

東北粘豆包的做法1.

紅芸豆提前一宿用水泡上,用壓力鍋壓好,再蓋上蓋子燜半小時後開蓋

2.

用鏟子壓碎

3.

加入白糖攪拌,繼續壓碎熟芸豆,使之更細膩

4.

然後用手揉成小團,這樣一會包的時候直接放到面裏就可以了,省得再分餡了

5.

蒸鍋添好水,鋪上酸菜葉子,一會豆包放在上面蒸,省得粘屜

6.

糯米粉和白麵粉頭天晚上用溫水和好面,發一晚上。盡量和的不要太軟,軟了豆包蒸完後易塌,影響美觀

7.

就一塊面,揉成長條

8.

揪一塊如餃子皮大小放在手裡,不要弄太薄

9.

然後把豆餡放在裡麪包好

10.

搓圓。然後稍微整理一下,搓稍高一點麵糰,放入鍋屜

11.

放到已經鋪好酸菜葉的鍋屜上,盡量挨著放,撞豆包就這麼來的吧

12.

全部包好了,豆包中間盡量不要有縫隙,蓋上蓋子,開鍋後蒸15分鐘

13.

還在冒著熱氣的粘豆包,年味出來了,年近了。晾一會,用刀蘸著涼水一個個把豆包放到簾子上,放到室外冷凍上,然後用袋子裝好,喫的時候拿出一熱就可以了,老媽的面弄得太粘了,糯米粉比例多了,樣子不好看,但是喫起來跟年糕一樣美味呀

烹飪技巧

1、蒸豆包時下面要放上酸菜或白菜葉子,好往出起豆包;2、有的家是用黃米麪或者糯米麪對玉米麪發麵。但是我們家就是糯米麪兌點白麪,願意喫特別粘的,我也不喜歡黃色的豆包,也不愛喫加發酵粉的那種,我們家的面沒加發酵粉;3、豆餡和麪都不要弄得太軟,那樣蒸出來會塌陷,影響美觀;4、碼放豆包的時候必要有空隙,一個挨著一個的放,也是為了不讓豆包蒸好後塌陷。

美食傑官方 查看官方網站 美食傑,讓喫飯變簡單。


第一個問題,粘豆包是北方特色食品,好喫。

第二個問題,傳統的粘豆包用大黃米(現在黃大米的種植量小,一般都用糯米了)製作,需要經過淘米、磨面、發酵、烀豆餡、蒸制等一系列程序,在家自製有點難度。

今天分享一款改良版豆包的做法,適合在家自製,口感與傳統豆包略有差異,但也是非常美味的。具體如下:

準備材料:

A款:水磨糯米粉300克,麵粉或大米粉50克。

B款:糯米粉300克,細玉米麪或小米粉50克。

A款和麪:300克糯米粉放入盆中,加入260~280克熱水(約80度)和麪,邊倒水邊用筷子攪拌成絮狀,然後加入麵粉揉成麵糰。

B款和麪:玉米麪或小米麵用等量開水燙一下,攪拌成絮狀,糯米麪加一半量的溫水,攪拌均勻,混合和成麵糰。

無論A款還是B款,和成麵糰後,加蓋靜置10分即可使用,但是放置時間長一點更好,略有發酸(發酵)也可以使用。

注意麵團要軟硬合適,和軟了蒸完了會塌,和硬了不好包。

自製或購買紅豆餡、豆沙均可,團成大小均勻的球(約15克),待用。(我這個是自己煮的紅小豆餡,提前浸泡4~12小時,1份紅豆加3份量水,小火煮約1個多小時,熟爛狀態時加糖搗碎,顆粒狀口感,適合做豆包)

取一小塊兒麵糰(約35~40克),捏成圓餅,包入餡料,捏好口,整型成橢圓形豆包坯。

蒸簾鋪上蒸籠紙、玉米葉、糉葉、蘇子葉等均可,刷上一層色拉油,把豆包坯放上。開鍋上屜蒸約15分鐘,停火後燜3分鐘即可。

囉嗦:

加麵粉或玉米粉的目的是豆包易成型,蒸後不塌,添加量15~30%的範圍均可。

糯米粉的濕度有差異,所以加水量供參考,實際操作中注意調節。


可以做就是工序繁瑣

第一步「淘米」:粘豆包的做法是先把大黃米泡上半日,然後淘凈沙子,叫「淘米」,之後晾大半乾,磨成面,將玉米麪和黃米按一定比例混合,再用冷水和麪,像做白麪饅頭那樣進行「發酵」。待發出酸味,開始用手揉麪。這一步關係著整個粘豆包製作的成功與否,也關係到口味和色澤,所以對發麵人的要求較高。一般傳統發麵的人應該是家裡相貌較好,性格溫和,善良的人,據說這樣發出來的面就如其人一般,入口細滑,帶有絲絲甜意,色澤金黃。[圖片]第二步是制餡。將紅小豆或大芸豆煮熟(不可煮破皮),搗成豆沙醬,放入細沙糖,攥成核頭大的餡團,備用。這一步掌握煮豆的水分和火候至關重要,如果幹了或者稀了,都意味著餡料的失敗。需要費時調好。糖量最好少一些,防止口味不同。第三步是用揉好的黃米麪將豆餡團包入裡面,團成豆包狀,放入鋪有波羅葉或梨樹葉(蘇子葉)的屜中大火蒸二十分鐘,即可出鍋。


黏豆包在過去是過年才能喫到的美食,裡邊又紅又甜的豆餡包上黏黏的外皮,非常好喫。北方氣候寒冷,喫點黏的東西,不會經常一冷就想去廁所。有尿頻尿急的病人平常可以做粥時放江米,試一試,養腎的作用。可以在家做,買點黏米麪,摻點玉米麪,或者糜子米麪,或者小米麵都可以,和好放暖合的地方發酵,面發開了可以包,過去發麵都是放坑頭上,上面蓋個被子。黃米麪也愛發。


好喫,可以


好喫 可以自己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