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你以爲你知道的就是你知道的嗎?

這句話放在學歷史這件事上,真的再合適不過了。最近,我看了一本我司的新書《無論如何都想告訴你的世界史》,看的過程中,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居然是這樣”!

瞭解那些所謂的歷史大事件,並不一定非要懷着沉重的心情。相反,歷史中的趣聞、偶然和巧合,輕鬆有趣得就像和朋友一起喝酒時的聊天。

今天,我就準備了4個歷史上的“反轉時刻”,它們既是冷知識,也是影響了大歷史的小事情,總之,你會從中get到一絲趣味。

現在,你準備好接受“反轉”了嗎?


  維京海盜:我們其實是商人 

我們提到維京人,第一反應就是維京海盜。的確,在8世紀到12世紀的歐洲海域,維京人來勢洶洶地四處掠奪。

開着又窄又長的維京長船的維京人,其實也是做生意的商人。根據記載,西歐、拜占庭帝國到伊斯蘭世界的商人,都和維京人進行過交易。

我們以爲的只在海上漂流的維京海盜,其實還十分“腳踏實地”。

△ 影視劇中的維京人形象丨《維京傳奇》

10世紀的維京人羅洛率軍征服了諾曼底,羅洛族人中的一支後來還成了諾曼底公爵;瑞典的維京人在俄羅斯建立過諾夫哥羅德公國;在加拿大紐芬蘭島的遺蹟中有維京人的紡車;甚至維京人達到西印度羣島比哥倫布還早了500年……

這麼看,維京人絕對有稱霸歐洲的潛質。然而他們更愛金錢,對統治地區根本沒有興趣,在每個地方都是賺足了就撤。

至於維京人的海盜形象,是因爲交易和掠奪有時候很難區分,當買家和賣家對價格意見不統一的時候,武力值更高的維京人經常強買強賣,自然就有了掠奪者的稱號。


  哈雷彗星:別看了,買保險嗎? 

我們現在最煩接到的騷擾電話,大概就是賣保險的。而在歷史航,真正給人壽保險定出了計算保險費的明確根據的,是英國天文學家埃德蒙 · 哈雷——對,就是哈雷彗星的那個哈雷。

17世紀下半葉,英國已經出現了人壽保險公司,但是他們並不清楚如何推算城市中人口的死亡情況。所以賣保險是一件沒什麼說服力的事兒,畢竟你追着人家說他可能會意外身亡,不捱揍都算萬幸。

△ 爲人壽保險事業做出貢獻的哈雷

title是天文學家的哈雷編制了一個“生命表”,有了這個表,保險公司可以根據某個羣體的人口、年齡、死亡人數等數據,推算出死亡率和平均剩餘壽命。

這份生命表,讓人們意識到,看似孤立且毫無規律的個人的死亡,放在羣體中其實有一定規律。有了某一個地區的人口、居民構成和人均死亡年齡等,就能讓保險公司推算出一個人大概能活多少年,以方便賣保險。


  歐洲人爲了喫糖,開始奴隸貿易 

還記得上週末,我們推送了一篇深讀,講了人類自古以來對糖的癡迷,14-17世紀忙於地理大發現的歐洲人也無法抗拒這種甜蜜。

甘蔗中提取出的砂糖,讓歐洲人的飲食發生了改變。17世紀,對當時還處於貧窮邊緣的歐洲人來說,砂糖成了熱量的主要來源,它讓歐洲人的體格更加強壯,體力增強,也活得更久。

所以當歐洲人發現了砂糖的重要性後,自然也意識到了種甘蔗是一件很有利可圖的事情,他們就開始尋找大量種甘蔗、榨甘蔗的土地和人。

在地理大發現中佔據先機的葡萄牙人,最早在殖民地大規模種植甘蔗,開始有大量的奴隸從西非被運往巴西(葡萄牙當時的殖民地)。在16-19世紀,葡萄牙向巴西運輸奴隸約585萬人。

這個因爲種甘蔗而產生的奴隸貿易,在一些日本歷史學家口中,被稱爲“砂糖革命”。後來這種奴隸貿易的生產模式,在英國、法國和荷蘭的殖民地西印度羣島上也被使用。


  耶穌會:想傳教,先賣槍 

如果去問今天的日本人,你的宗教信仰是什麼?很多日本人都回回答:我是無神論者。

而這樣的無神論源頭,來自被譽爲日本戰國三傑的織田信長。因爲一生致力於結束日本戰國亂世的織田信長,就是一個無神論者。

△ 織田信長

然而在歷史記載裏,他接待過基督教的耶穌會亞洲總管瓦里格納諾,還允許耶穌會在日本安土城設立神學院。

所以他是一個說謊的人嗎?當時,日本戰國時期的大名們(獨立於幕府體制之外的大封建主)都很想得到葡萄牙船隻運來的軍需品,而耶穌會就是那個賺差價的中間商。耶穌會把炮火、硝石和彈藥等賣給日本武將,從而得到傳教的許可。

在這個貿易中,耶穌會在織田信長等人的眼中,更像是一個供應歐洲武器的軍火商。

耶穌會賺差價的同時,也不忘本職,的確有來買軍火的日本人皈依了基督教。比如九州大名大友宗麟,不但接受了洗禮,還想在九州建立基督教王國。更有甚者,第一個皈依宗教的大名大村純忠,把自己的領地長崎獻給了耶穌會。

後來,隨着日本軍事實力的增強,耶穌會想靠軍火商“馬甲”繼續在日本傳教的套路,就行不通了。


今天講述的所有歷史故事和冷知識,都來自未讀 · 思想家新鮮出品的《無論如何都想告訴你的世界史》。

《無論如何都想告訴你的世界史》

[日] 玉木俊明 | 著

凌文樺  | 譯

2019年4月 未讀 · 思想家 出品

點擊書封可直接購買

作者玉木俊明是一名經濟學教授,他開始寫書的契機,是因爲編輯的這樣一句鼓勵:“你知道到嗎?所謂歷史呀,就是在居酒屋裏一邊喝酒一邊講給別人,讓別人聽了陷入沉思的故事。”

所以這本書裏,沒有抽象而龐雜的歷史,有的是那些“不爲人知”的世界史。從亞歷山大大帝到織田信長,從暈船的航海家到影響着亞歐市場的小小棉花……

更吸引人的一點,是這本書中有很多對慣有認知的反思,就比如前面講的這些歷史故事。大英帝國因爲借錢而興盛?“保持中立”等於“反對戰爭”嗎?印刷術影響了我們今天的商業規則?經濟學教授用他的視野和淺顯易懂的語言,讓我們有一次逃脫出“我以爲”經驗的歷史體驗。

3000年的世界史,匯聚在12次蝴蝶效應裏,再變成居酒屋裏喝酒時的談天,我想,這就是歷史的魅力吧。


 互動話題 

你知道什麼“有反轉”的歷史冷知識嗎?


📖

編輯 = Cellur

圖片來源 = GIPHY

商務合作  [email protected]

👇點這裏帶走“不爲人知”的世界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