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缘起与妈祖因缘

清代淡水河与沿岸市街发展关系相当密切,因此台北盆地的发展,也从河口城镇的淡水八里坌,往内陆城镇的新庄、艋舺、松山(古称锡口)、大稻埕、士林、南港而发展。更由于移民者于渡海来台时对于环境不安以及生活不易的恐惧,因此随身携带神像或香火以保平安,来台后更因感念神祇庇护而将其供奉起来,随著信众的增加,便兴筑寺庙来供奉,因此码头边通常都会成为闹市或庙口,亦即寺庙通常筑在河边,庙口对准河对岸的山头,一方面与风水有关,另一方面也保佑行船者安危。

  根据相关史志记载,庙宇的创建年代确实与该地的开发顺序有关。清康熙年间淡水干豆门首先出现天妃庙 ;雍正年间新庄也出现天后庙 ;乾隆年间在艋舺(亦即本宫前身艋舺「新兴宫」)、锡口 、八里坌 也都分别兴建了天后宫;嘉庆、同治年间也都陆续在芝兰街 与大稻埕 建有天后宫;光绪年间官府更有感于妈祖的灵验,于本宫建置相隔142年后于台北府治后街建有台北府天后宫 。日前台北市政府更于台北市建城一百二十周年举办「迎妈祖回台北城」的活动,可见信仰文化的力量至今亦是不容忽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