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八常是许多学龄期孩童的困扰,一般有些家长会发现孩童在行走时两脚往内撇,姿态上有点不太美观,甚至担心是否会影响脊椎或脚部发育,以致造成脊椎侧弯、长短脚、O型、X型腿等变化,另一方面有些孩童也因此问题,而在走路或跑步时常常摔倒受伤,使家长相当紧张;至于外八,就简单多,因为它只会造成步态上的不美观,不会使孩童跌倒,所以较不积极处理。


图片由台湾足鞋健康协会提供,未经同意请勿任意转载。

造成小孩走路内八通常有三个原因,我们把腿分成三段来看,即是前足内收、胫骨内旋、髋关节过度内倾,这三种原因有可能单一产生,也有可能合并发生,需经医疗专业人员仔细检查评估,来厘清分析与确定内八之原因,一般造成儿童内八其成因机转如下:

前足内收(MTA)

前脚掌内收,在一般新生儿及婴幼儿常见,其原因为胎儿前足在母体子宫内压迫产生,所谓姿势性压胎的表征,是于前掌出现内收和内旋而后足为正常之现象,若前掌出现内收和内旋而后足出现外翻,我们则称为旋转足(skewfoot),另一种为前掌出现内收而后足合并产生内旋,踝关节也跟著出现内翻,整个足部向下往内旋转,此现象我们称为马蹄形内翻足(club foot)亦有人称为螃蟹足。

单纯的前脚掌内收,会于出生6~12周后开始自行复原,不需治疗,但在出生2~3个月后,有大约15%的幼儿足部较僵硬,无法自发性改善且内收角度变得更大,此时须以牵拉运动治疗并观察3~4个月,若都无改善就需要积极处理。柔软性或轻微的前足内收,可藉外翻楦之矫正鞋搭配具有前足外侧契状垫之特制鞋垫来帮助,但严重或僵硬型,前足内收就需以连续性的石膏固定,最好每1~2周重新固定调整角度,须重复3~4次后再配合穿著外翻楦之矫正鞋3个月,另外也可选择普遍被使用低温成形之惠顿氏足部支架,这较打石膏方便、透气、舒适,并且可于洗澡时脱下清洁,每天穿戴约4~6周后,再改为夜晚穿戴约需3个月,前足内收就能被改善。

 

胫骨内旋(ITT)

胫骨内旋是指婴幼儿的胫骨轴心向内旋转,这也是造成儿童走路内八的原因之一,儿童出生后18~24个月间,幼儿正处于学习站立与行走,在此阶段的内八是因胫骨骨骼生理性发育正常之现象,也会自行复原,但孩童年龄若超过3岁后仍有胫骨内旋而产生内八,且经医疗专业人员检查测量胫骨小腿与足的角度(TF angle)超过-45度,即须处理治疗于夜间睡觉时,穿戴丹尼布朗式外展支架鞋约须6~12个月,穿戴此辅具,因双脚以穿鞋固定在支架上,所以孩童较觉不适,有点双脚被绑起来般,另外可使用低温成形之惠顿氏下肢式支架,来将膝关节固定在屈曲90度,避免胫骨内旋,其优点是可单脚使用,于夜晚睡觉时穿戴约须6~12个月。

 

髋关节过度内倾

髋关节股骨头在出生时为内旋前倾40度,经成长发育后会减少变成15度,约3~8岁时,其髋关节股骨头若还是过度往内倾旋转,就会造成膝关节与足部连带内转,进而产生内八步态的出现,一般儿童会造成髋关节过度内倾,除上述问题外,大多数都是后天性居多,又以错误的姿势性习惯造成为主,如儿童刚开始学坐或在地板上玩玩具、看电视,为要稳定坐姿平衡,常采用W型坐姿或跪坐,而产生髋关节股骨头过度往内倾旋转,也易造成大腿内收与内转肌群过紧,在家中,我们可让孩童采趴姿如青蛙状,双脚脚面紧贴,腿部弯曲朝上往屁股方向到底,看小朋友是否会怕因大腿内侧疼痛而自动性将屁股翘起,或两侧髋关节与床面是否产生缝隙空间,如此简单检测可得知孩童的大腿内收与内转肌群是否过紧,大部份孩童的髋关节股骨头过度往内倾旋转,可借由运动、改变习惯及适当的辅具,在8岁前得到很好的改善,若超过10岁还存在有内八之问题,就要再请教专业人员仔细评估,如果孩童本身有神经肌肉性受损之疾病(例:脑性痲痺),而产生大腿内收与内转肌群张力过强紧绷时,就要以内八矫正带缠绕腿部,最后固定于鞋子上,辅助训练其正确行走之步态。

 

给家长之建议

造成发育内外八字的危险性因子有:早产儿、母体内压胎、儿童体重过重、过早坐螃蟹椅或学步车、错误习惯之坐站姿,因此预防胜于治疗,我们的建议是家长、教育机构或医护人员应更加注重幼儿筛检骨骼关节部份,请不要让十个月以内的宝宝,利用螃蟹椅或学步车来学走路,六岁以内避免用跪姿或W型坐姿玩玩具、看书,避免站姿时习惯将两脚交叉站,并提供更宽阔的空间让孩童可尽情活动奔跑,随时注意孩童之姿势习惯,包含坐、站、走、躺等活动与变化,若发现您的孩童有任何腿形、步态上的问题,应立即请教足部方面之专业医疗人员。

 

资料由台湾足鞋健康协会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