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的《鳥鳴澗》是一首頗多爭議的五言絕句,很值得大家共同討論,我們不妨先閱讀多一次:

首先,說說引起爭議的地方:

1、在格律上,首句和結句都可算是小拗句式,問題不大。但第二句,三平尾了,而三平尾是格律詩的大忌。

2、春、山兩字重字,在短短二十個字中,就有兩個重字,怎樣都說不過去。

3、八月桂花香,桂花是秋天的意象,但這首詩寫的是春山,意象不統一。

所以有人認為,之所以都說這首詩好,最主要是因為為摩詰所作,若是今人作品,一定會被批得體無完膚。

以下先說說我的意見,然後大家也討論一下。

這首詩是王維為題友人居所而作,是《皇甫嶽雲溪雜題五首》之一。因此,是帶有寫生性質的山水詩。

起句:人閑桂花落

在讀者的感知和詩人創作的共同體驗中,桂花都是一個秋天的意象。至於這句詩,批評家們有兩種解釋:

其中一種解釋,是說桂花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種,此處所寫的是春桂。

另一種解釋則認為,在文藝創作中,不一定要照搬生活,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出現的事物,在文藝創作中說出也是允許的。

個人較為贊同第一種解釋,但在創作習慣上只要桂花離開了秋天,就要加以說明,如寫成「春桂」。王維這樣處理,我認為非寫詩之正筆,不能以此為訓。

承句:夜靜春山空

這是備受推崇之句。《而庵說唐詩》雲:「夜靜春山空」,右丞精於禪理,其詩皆合聖教,有此五個字,可不必更讀十二部經矣。」

人閑、夜靜、山空。閑事、閑情、閑趣。營造出空曠靜謐氛圍,為轉句做足鋪墊。

這句子,格律上屬「三平尾」,有人認為,此乃格律詩之大忌。儘管在詩詞創作上,我是極其重律的聲律控,但對「專家」們的這忌那忌,從來都是不以為然。據統計,在唐人五絕作品中,出現的「三平尾」句子,約佔作品的百分之一。而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唯格律論,聲律也是一種創作方法,其一定是要為主題、為情感表述服務的,就正如此句子。

為什麼「三平尾」是律句之忌,因為這種句式缺乏起伏變化。但「夜靜春山空」表現的就是一種心如止水的靜謐,恰恰是不需要起伏。所以,我認為此句的「三平尾」,為摩詰有意為之。

我們要重律,但不能唯律。

轉句:月出驚山鳥

「驚」字煉得甚警。徐文弼說:「有此一「驚」字,愈覺寂然。」

起承句已為靜謐空曠做足鋪墊,轉句因月出而生變,用反襯的手法寫足了「空」、「靜」之意。

結句:時嗚春澗中

《詩境淺說續編》曰:昔人謂「鳥鳴山更幽」句,靜中之動,彌見其靜,此詩亦然」。

《詩法易簡錄》雲: 鳥鳴,動機也;澗,狹境也。而先著「夜靜春山空」五字於其前,然後點出鳥鳴澗來,便覺有一種空曠寂靜景象,因鳥鳴而愈顯者,流露於筆墨之外。一片化機,非復人力可到。

儘管因月出而使環境生變,但鳥並沒有飛起,只是在林木間偶而發出叫聲,使整個山澗顯得更加空寂。摩詰論禪理也。

全詩四句二十個字,句句都是以白描的手法寫景,但無一句不是詩人的感知。純是化工,功力稍淺者則不可為。

最後,儘管眾多編者及文章都將此詩歸入律絕,但個人覺得還是歸入古絕為宜,但也有人認為入古絕又過於近律了。想來王維作此詩時,根本就沒有想到,後人還有古絕、律絕之分。

還是那句話,聲律應該為主題服務,為情感表述服務。是古絕還是律絕,並不重要。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體物精細,狀寫傳神,在唐詩中有獨特的成就。

《鳥鳴澗》全詩: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首句「人閑"二字可不是隨口而出的,只有周圍沒有人事的煩擾,微小的桂花落在衣襟上才會被感覺得到。接下來第二.三句,春山中萬籟都陶醉在夜的寧靜裏,月亮出來的光輝竟使鳥驚覺起來。末句說鳥雖驚,其實是說月亮出來帶給它們的新鮮感。

從此詩寫作手法看,桂花落的細微影響於人的感覺,正契合著詩人的心境,又相互作用於春山的環境。春山明月.落花.鳥鳴點綴出的迷人環境,映襯著盛唐和平安定的社會氣氛。這首詩可以說是為此而謳歌的。

王維喜歡營創靜謐的意境,此詩就是一例。乍看起來,詩中寫的都是花落.月出.鳥鳴的動景,這些動景既增加了詩的生機,同時通過動進一步突出了春澗的靜。寫動卻能創造出靜,這正是王維詩的獨特處。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宣揚的多是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要不,咋叫他「詩佛」呢?


王維的這首唐詩《鳥鳴澗》是他遊歷江南時所作的第一首詩,絕對是上乘之作,細膩、傳神,美輪美奐,有著鬼斧神工的力量。

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的五絕詩寫得首首驚艷,他筆下營造的意境,像是有著一種魅人的魔力,置身其中,欲罷不能。這或許也源於他是個非常厲害的畫家,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這兩句盡顯作者用筆的神韻,用字看似淡如清水,沒有雕飾,細讀幾遍就可以體會到作者的絕妙意境了。山中沒有人了,只有桂花在悄無聲息的飄落,寂靜的夜晚,整個山林空無一物。這裡的「空」字,與前一句的「落」相對應,更將靜謐無限的延伸。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在空寂的春山裡,月亮升起後,閃著清麗純凈的光輝,這光亮驚動了棲息的山鳥兒,「月出驚山鳥」還是作者營造的靜,而「時鳴春澗中」,瞬間讓萬籟俱寂有了一絲靈動,這是鳥兒在夜色的山澗裏歌唱。這兩句同前兩句一樣,用筆寥寥,卻意境深遠,令人遐想。

全詩從「動」到「靜」,再從「靜」到「動」,每一次「動」「靜」的轉折,都是看似作者無意,實則是細膩而精心的描繪與刻畫,這讓全詩充滿層次與變化,一個又一個唯美的畫面,目不暇接的映入讀者的眼簾,並陶醉其中。

王維有畫家特有的細膩與敏感,植入到清雅淡麗的文字中,讓他的山水詩充滿了獨有的特點與韻味,這首《鳥鳴澗》的出神入化,餘味不盡,便有了最好的解釋。


王維的詩《鳥鳴澗》通過對花落,月出,鳥驚,鳥鳴的描寫,採用以動襯靜的手法寫出了春季山澗的幽靜氛圍。

《鳥鳴澗》的全詩如下: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詩的大意是:

人悠閑,桂花搖落,寧靜的夜晚,春日的山裡空寂無聲。月亮升起,驚動了山中的鳥,春夜的山澗中時而發出清脆的鳥啼聲。

詩意賞析:

  • 「人閑桂花落」,「人」指詩人自己;「閑」:悠閑,閑適,沒有人事的打擾;「桂花」:桂樹上的花。春日裡詩人悠閑自在,不用為人事煩心勞神。悠閑之際,詩人覺察到了桂花的飄落。桂花小而輕,詩人是如何覺察到的呢?是看到桂花飄落,是聽到桂花落地的聲音,是桂花正好落在了詩人的衣服上,還是桂花在飄落的過程中所散發的清香被詩人嗅到?關於這些,詩人並沒有明確說明,只是簡單地寫到「桂花落」。

  • 「夜靜春山空」,春日的夜晚寧靜,春日的山空蕩一片,寂寥無聲,這一句直接寫山澗的靜。

  • 「月出驚山鳥」。「月出」:月亮升起,高照在天空。明月升空,所散發出的銀輝照射在山澗,山中的鳥被皎潔的月光驚動,從最後一句詩可知,鳥雖被月光驚動,但是並沒有飛出山澗,依然停留在山中。這一句中,以月出,鳥驚這些動的景物襯托出了春夜山澗的靜謐。
  • 「時鳴春澗中」,「時」:時而,偶爾。春夜的山澗中時而發出鳥鳴聲,最後一句詩和前一句詩一樣,同樣以動景襯靜景,這裡的動景是春澗中的鳥鳴。


不知道為什麼,不喜歡對古詩詞過細的解讀!


王維不僅是畫家,更懂禪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