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明知道故事是一段人為編織的文字,還是會被其吸引呢?有進化心理學上的依據嗎?人類是怎麼發現故事的力量的?為何故事的感染力會有區別?


一,從人類學的角度:

人類是靠故事才得以生存的!

為什麼呢?因為動物的族羣一般不會超過150個個體(著名的鄧巴數字),超過這個規模的族羣就會因為無法互相交流協作而自然解體。只有人類可以動輒以幾萬幾百萬的規模形成民族、國家等統一的生活形態。

為什麼人類有這種能力呢?

因為人類的語言比較特殊。其實動物也有語言,也能用來協作和溝通。但是隻有人類可以用語言描繪並不存在於眼前的虛構的事物。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只有人類具備想像力,也只有人類的語言可以使用想像力。

人類的社會組織是靠統一的想像力進行規範的,這個規範其實就是一個一個故事。

不論是人類還是許多動物,都能大喊:「小心!有獅子!」但在認知革命之後,智人就能夠說出:「獅子是我們部落的守護神。」

「討論虛構的事物」正是智人語言最獨特的功能。然而,「虛構」這件事的重點不只在於讓人類能夠擁有想像,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像,編織出種種共同的虛構故事,不管是《聖經》的《創世記》、澳大利亞原住民的「夢世記」(Dreamtime),甚至連現代所謂的國家其實也是種想像。這樣的虛構故事賦予智人前所未有的能力,讓我們得以集結大批人力、靈活合作。

——《人類簡史》

比如,你說你是炎黃子孫,你是見過炎帝呢還是見過黃帝呢?你相信龍圖騰,你有真正享受過龍帶來的利益?你是漢族人,什麼是漢族呢?漢族這一概念本身就是一種虛構的自我認同。它並不真實存在。

有一本影響力很大民族學專著名字就叫《想像的共同體》,其核心概念就是說,民族其實是一種民族意識的結果,換句話說,民族的本質是一種想像的共同體,炎黃子孫,堯舜禹,儒釋道,我們一直使用同樣的故事體系來理解這個世界。

就算是大批互不相識的人,只要同樣相信某個故事,就能共同合作。

二,從認知神經科學的角度:人可以靠鏡像神經元產生共情。

人類具有一種特殊的神經元,名叫鏡像神經元,這種神經元可以像鏡子一樣映射你所看到的生物的感受。其實,故事激發的想像力,就像是在內心看到了一個人和物。

我們人這種在頭腦中形成表徵的能力,是非常特殊的,我們的情緒中心是無法區別腦中想像的事情與真實事情的區別的——假設你是男性,有個美女比如蒼老師躺在你的懷裡,你會勃起,會產生生理反應,但是,如果想像蒼老師躺在你的懷裡,僅僅是想像,你依然會產生生理反應,這些鐵一樣的明證:你的身體無法區分想像與現實。

三,按我個人理解的心理學來講:故事是一種彌補存在感的方式。

人們在枯燥的生活中,在無聊而平庸的世界裡,在循規蹈矩的約束中,需要英雄主義,需要傳奇和冒險,需要離經叛道來豐富自己。

《沉重的肉身》中說,「敘事改變了人的存在時間和空間的感覺。當人們感覺到自己的生命若有若無時,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的生活變得破碎不堪時,當我們的生活想像遭到挫傷時,敘事讓人重新找回自己的生命感覺,重返自己的生活想像的空間,甚至重新拾回被生活中無常抹去的自我。」

「故事激發著我們生命的激情,拓展著我們生命的可能。」

「故事裡不能不擁有情感,因為情感證明著自我真實的存在。」

那說白了,故事是對存在感的的追求,是現實生活存在感不足的主動彌補,

其實,故事就是我們絕大多數人類存在的本質方式,我們活在自己想像的故事之中。

主要參考資料:

《人類簡史》

《想像的共同體》

《沉重的肉身》


根據一些進化心理學家的看法,故事可是個相當有用的東西呢。

「地獄是故事裡的常客」。

你以為故事吸引我們是因為劇情存在許多功成名就衣錦還鄉嬌妻美妾花天酒地的享受嗎,但實際上你會發現,任何好故事需要的必要條件不是富貴榮華,而是主角的抗爭。故事中,主角充滿了麻煩,他要不斷解決這些麻煩,衝突與恐怖一個不少。故事談的是性與愛的佔有,是對死亡的恐懼,是對生活的挑戰,是對權力的追逐。

故事吸引我們也不是因為它反映了平淡的生活,實際上那種白開水小說只能吸引文學專業的學生(考試和吹牛時用),你可以試著讀一下《新格拉布街》。沒有危險、困境和待解決的問題,故事決計不會吸引人,記得以前看過一個教人寫小說的《你能寫出好故事》,書名大概沒記錯吧,主要就是講為主角設計困境的。

這就是故事的作用,它提供了「替代經驗」,使我們不必親身試險不斷試錯就可以知道常見的套路和危險。這正是斯蒂芬平克的看法,沒錯就是寫了《語言本能》《白板》《暴力為什麼會減少》的那位大拿。

故事提供了替代經驗,所以raymond mar的研究會發現,經常閱讀小說的人比起大量閱讀非小說(如科學專著)的人,在社交技能和同理心的方面都更為優秀。該研究控制了性別、年齡、智商、階級等因素。研究者認為這是因果關係不是相關關係。當然你可以反對。

何處不故事啊!遊戲是以故事劇情為主線搭起來的,電影電視劇也是。

故事的感染力為何那麼有用,或者說它對態度的影響力吧,我就不知道了。心理學家馬爾發現,故事在改變人態度上的作用可比什麼閱讀非小說文本有用多了;暴力遊戲和電視節目和兒童暴力行為被認為是有因果關係的。

當然,除了替代經驗的說法,還有人認為故事之於人如同鍛煉之於身體,是一種智力遊戲(博伊德);或者說是用來吸引異性的技巧。

歡迎加入科學心理學研討羣:524619308,限制閑聊多討論的QQ羣哦。


代入感。

套用一句詩「我們總是在別人的故事裡,流著自己的眼淚。」你以為你為主人公流淚,你是為你自己懷纔不遇難過,為自己受委屈,為自己不被理解而難過。

聯繫感

人絕對不會為毫不相關的人或者事情而動容。大凡動容,都是觸景生情。好故事打動人的地方,就是讓人共情。

尤其是那種跨越了種族文化的故事,比如羅密歐與朱麗葉所代表的愛情。

生理原因

從生理上來說,有一種觀點,人腦本身是分不清夢境以及現實的。換言之,腦子是混沌的,收到來自生理上感官(視覺、嗅覺、聽覺、觸覺)的刺激,來做出反應。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人看色情性愛影片的時候,會發生反應。因為生理收到觸動了……


理解故事的大腦區域和加工自己的事情的大腦區域有重合。並且理解他人把他人當成有生命的物體(心智化)的大腦區域和理解我們自己的大腦區域也重合。

所以我們能夠理解他人以及故事(以自己為參照系)。

故事被參照系加工的程度不同,感染力就有區別。

發現故事的力量和人類語言本能、語法以及敘事有關。比如原始人如果會說「不可以玩猛獁象」,並且他的孩子聽得懂,那麼小孩的存活率會更高一些。所以這種東西被自然選擇。


「鏡映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亞瑟·喬拉米卡利在《共情的力量》這本書中提出:所有生物都有產生共情的腦迴路,但是,只有人類可以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可以在傷心的時候向他人求助。因此,只有人類具有這種獨特的「鏡映能力」——鏡映能力可以讓我們感同身受,看見對方就如同看見我們自己,這是共情存在和發生作用的根本原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