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文╱朱漢崙】

近一個月,金管會主委顧立雄為了推動「民民金金併」,已數度找金控、銀行董事長、總經理直接面對面,今日登場的會談則是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場,然而,金管會傾全力推動的「民民金金併」能否收效,仍有待考驗。

金金併最大的問題是缺乏綜效,因為這些金控業者旗下的據點都已達「飽和」狀態,其中以銀行最為顯著。

銀行家數太多,對金控業者而言等於「尾大不掉」,最起碼分行一定得裁,但分行整併問題,就連同一家銀行都很困難,更何況是併購整併?且不只是金管會,倘若勞動部等其他單位,不能跨部會配合支援金融整併的推動,只怕未來合併一方的金控會直接打起退堂鼓。

另一問題在於效益上的邏輯,舉例來說,由兩大私募基金主事的日盛金,金管會的確希望透過「民民金金併」來讓日盛金及私募基金順勢退場,但問題在上述的據點整合及經營效益等問題下,日盛金現在最值錢的,業界人士異口同聲的都會說是「金控牌照」,但現在金管會屬意由金控作為合併主體,一方面等同排除其他金融業者的併購機會,另一方面金控有多少意願,實在令人懷疑。

至於公股金控直接被排除在外,邏輯上也說不通,民民金金併的推動,壯大的是財團金控的實力,但公股金控卻不能加入這場整併賽局,充其量只能進行綜效有限的「公公併」,結果不要說被迫「原地踏步」,甚至還將導致公、私兩大體系的金融機構勢力此消彼長。

金管會要積極推動「民民金金併」之前,實在應該把上述問題考慮清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