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有九個孩子,梅葆玖先生排行第九,是梅蘭芳先生最小的兒子,雖然排行最小,但在梅蘭芳先生的兒女之中,梅葆玖先生成就最高,他10歲跟著自己的父親梅蘭芳先生學藝,13歲就登臺表演,他的代表作《霸王別姬》、《穆桂英掛帥》、《貴妃醉酒》被譽為當代京劇作品中的經典。

李玉剛出生於吉林省公主嶺市的一個偏僻的小鄉村,因為從小家境貧寒,李玉剛很早就背井離鄉,到長春打工,做過餐廳服務員,在歌舞廳打過雜,開過服裝店,2000年因為經營不善,他的家政公司倒閉之後,李玉剛走上了藝術之路。2006年的《星光大道》讓李玉剛一夜成名,他的反串得到了全國觀眾的一致認可,就是在《星光大道》總決賽的舞臺上,李玉剛的親友團打出了「前有梅蘭芳,後有李玉剛」的橫幅為他加油打氣,正是因為這條標語,讓李玉剛和梅葆玖先生產生了誤會。

梅蘭芳先生被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人民所敬仰,不僅僅是他精湛的藝術造詣和對京劇這門國粹的推廣,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民族氣節。日本侵華戰爭期間,日本軍官多次要求想看梅蘭芳先生的表演,梅先生為了拒絕演出蓄起了鬍子,堅決不給日本人演出,這份愛國情懷最後連日本軍官都讚嘆不已。

在梅葆玖先生心裡,對自己的父親無比尊敬,而李玉剛的親友團將一代京劇大師跟一個選秀歌手相提並論,這是無法容忍的事情。後來李玉剛多次想找機會向梅葆玖先生解釋都沒有成功,直到梅先生去世,這成了李玉剛一生的遺憾。


李玉剛,你欠梅先生一句道歉!

會說講段繞口令,就覺得自己是相聲大師;會唱一首《新貴妃醉酒》,就覺得自己會唱京劇了,沒錯,這就是李玉剛和梅葆玖之所以會產生不愉快經歷的最本質原因!

當年李玉剛與梅葆玖之間所發生的一切,真實細節我們並不知曉,實際情況我們並不掌握,但是大概脈絡我們還是前有據可查基本清楚的。

作為梅蘭芳先生最小的兒子兼最得梅蘭芳衣缽真傳的後代,梅葆玖對梅蘭芳的感情對京劇的熱愛不是我們能夠想像的,但是是我們可以理解的。

但是,梅葆玖大師並不是古板守舊之人,只要能推廣京劇,任何形式他都是可以接受的。起初李玉剛憑《新貴妃醉酒》初嘗走紅滋味,梅葆玖對這種新形式也大加讚賞,並且認為李玉剛有潛質可以將梅派發揚光大,有意將李玉剛收入門下收其為徒。

如果李玉剛真心喜歡京劇,那麼聽到這個消息自然結局是不用說的!但是他不是,他只是一個選秀歌手,只是在流行歌曲中加了一點戲曲唱腔,他只是想紅,並不是喜愛京劇想要推廣京劇,所以他並未對此有任何反應。

梅先生也很理解,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像他那麼真心熱愛京劇!

但是,當梅先生看到李玉剛粉絲們打出的標語「前有梅蘭芳,後有李玉剛」時,梅先生是真的生氣了!

要知道梅蘭芳是真正的一代大師,不但戲唱的好,做人更是沒得說,當年為了拒絕給日本人唱戲,故意蓄鬍子,故意大冬天不蓋被子睡覺,最終發高燒!如此有氣節的大師,如今卻被拿來和一個選秀歌手相提並論做比較?

雖然李玉剛事先可能並不知情(這點我保持懷疑態度),但是後來他看見標語也並未阻止,這不就是默認了?梅先生有意收你為徒你沒反應,現在卻以這標語誤導觀眾認為你是梅派傳人,還將自己和大師梅蘭芳相提並論,梅先生怎麼可能不生氣!

事後李玉剛解釋一直想找機會向梅先生解釋,但是因為沒有人脈才沒有找到機會。笑話,你那麼紅,現在資訊那麼發達會找不到?就算真找不到,不是有那麼多媒體嗎?真心想道歉還怕找不到機會?

再後來好不容易有一次機會兩人共同出現在這一公眾場合,據李玉剛自己所言他想道歉,但是因為太緊張脫口而出「我代表博大精深的梅派藝術向觀眾……」,你們說李玉剛是誠心道歉嗎?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是不會信的!

直至2016年梅葆玖先生仙逝,李玉剛也沒有道歉成功。很奇怪哦,作為紅星卻找不到人脈結識梅先生,有那麼多媒體可以讓你選擇道歉你卻視而不見……

雖然李玉剛現在很紅,已經貴為國家一級演員,但是我認為:

李玉剛,你欠梅先生一句道歉!


梅葆玖是京劇表演藝術家,梅派傳人。李玉則是流行歌手,以男人演女人,唱女聲的形式,引起了廣大羣眾的關注。本來,他們是不同的藝術領域,井水不犯河水的。可是,人活世上,兩山不碰頭,兩個人,都算是藝術界的人士吧,總會有所交接。李玉剛與梅葆玖的交集,與他們所從事的藝術形式有某些表面上的相似之處引起的。

男人演女人,是京劇界的傳統方式。梅派藝術是以男人演女人的。李玉剛也是以男人扮女人唱女聲為人所知的。他們看起來很像,但是卻屬於不同的藝術門類。我這裡說男人演女人,而不說「反串」就是因為在不同的藝術門類中,他們的定義是不一樣的。

通俗歌曲中,男人扮女人被稱為「反串」,是借鑒了戲曲的術語。但是,戲曲中「反串」的定義卻與之不同。以京劇為例,它分「生」「旦」「凈」「醜」是個大的行當。一個演員無論男女,如果學旦角(演女人)的,那麼旦角,就成為「本工」,如果一時興起,演一下其它行當的角色,稱之為反串。我們以梅葆玖為例,他學的是旦角,所以,他演女人不叫反串,而是本工。如果他偶爾唱一下諸葛亮,演老生,那才叫「反串」。同樣,王佩瑜是女人,但她學的是老生,他演諸葛亮是本工,如果她有一天演一下楊貴妃(旦角),也叫反串。

京劇有自己特殊的藝術規律和審美特點。它有一個龐大的科學的體系。沒有進入其中的,往往對其瞭解很浮淺。通俗歌曲,也是一個藝術門類,它也有自己的藝術規律。不同門類的藝術家,難免有隔行如隔山的感覺。

李玉剛與梅葆玖之間的不愉快,就是因為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的不理解產生的。其主要責任應該在李玉則的身上。

李玉則以男人扮女人的形式出名之後,便產生了一個錯覺,覺得自己和京劇很像,和梅蘭芳演的女人差不多。漸漸的大概也覺得自己似乎是京劇行裏的人了。所以,在演出的時候,粉絲,或是親友團纔打出了一個標語,「前有梅蘭芳,後有李玉剛」。這對李玉剛來說,以梅蘭芳做噱頭提高影響力,應該否認不掉的。但你說他的內心對梅派藝術,對京劇有什麼惡意,肯定不是。但是,這種做法,引起了梅葆玖先生的不滿。有人把這種不滿看成是梅先生的保守與門戶之見,顯然是小看梅先生了。我覺得,他的不滿主要因為對京劇發自內心的愛護。以及對傳統道德和藝術規律的尊重。

李玉剛的水平,在通俗音樂界當然屬於矯矯者。但他的演唱在梅葆玖看來,是和京劇不粘邊的,頂多算個戲歌。連京劇的門都沒看見呢?這一點,不用梅先生說,真正的戲迷,都能感覺到,所以,無論李玉剛在任何情況下,只要把自己和京劇相聯繫,在梅先生看來,都是對京劇名聲的敗壞。對於外行來說,李玉剛唱的固然不錯,對於行家來說,唱的這樣,就敢說是京劇嗎?當然是丟人的。

京劇的行業裏,特別是名家,對藝術的要求是很高的。孟小冬跟餘叔巖學了七八年,在沒有得到餘叔巖同意的時候,是不准她演出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對藝術名聲的愛護,如果唱的那怕有一點瑕疵,都認為是對觀眾的不尊重,對藝術的不尊重。孟小冬後來帶徒弟也是這個原則。如果你不拜我為師,愛咋唱咋唱,如果拜了我,必須我認可了才能唱。這種對藝術精益求精的態度,是京劇能夠成為國粹的原因之一。

梅葆玖做為京劇藝術梅派的傳承人,對京劇的感情,恐怕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就算是大部分觀眾並不在乎,他與不允許達不到藝術水準冒充京劇。這是梅葆玖生氣的主要原因。這個原因,與這兩天鬧的動靜很大的崔永元懟馮小剛有點相似之處。你想掙錢可以,但不能以損害我的名義為代價。

有人說,梅葆玖先生太保守了。還有的說,梅先生想守伏李玉剛,收伏不了,便打擊壓制。這簡直是相由心生。三十年前,胡文閣走得路子與今天的李玉剛是一樣的。梅葆玖在電視上看到胡文閣之後,非常喜歡,便收胡文閣為徒。胡文閣入梅門潛心學習了很多年之後,才獨立演出梅派名劇。從胡文閣的經歷中,就可以看出上面這些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的說法,是多麼的沒有道理。

李玉剛的演藝生涯中,還是得到過胡文閣幫助的。總之,李玉剛與梅葆玖之間的不愉快,既不是門戶之爭,也不是利益之爭。是出於梅葆玖對京劇藝術的愛。京劇和通俗歌曲之間,應該不是直接競爭與對抗的關係。而是互相補充與借鑒的關係。

希望京劇在新時代能夠有所發展。也希望李玉剛的演藝道路能走得越來越好。


如果你的父親是一位空前絕後的大師,你也算是很完好的繼承了父親的衣缽。幾十年後當你的徒子徒孫都滿天下了,這時候突然冒出個毛頭小子,跟你的徒弟都不知道差了多遠,居然還被人拿來跟你的父親相提並論,這時候你氣不氣?

一、李玉剛成名之際被粉絲冠以「前有梅蘭芳,後有李玉剛」之名

早些年李玉剛在參加星光大道的時候,那時候他已經積累了一些粉絲。由於他擅長反串,這跟戲曲中的男旦比較像。再加上他的音樂裏確實加了很多戲曲元素。於是不知道是粉絲太過熱情,還是節目組故意為之,為李玉剛打出了「前有梅蘭芳,後有李玉剛」的名號。

要知道那時候梅蘭芳的小兒子梅葆玖先生還在世呢,而且梅葆玖在京劇界的地位也頗高,之前他還收了反串高手胡文閣做徒弟,可以說他本來對於李玉剛並不反感。

因為李玉剛如果沒有這檔子事,基本上和梅葆玖是沒什麼關聯的,除非他中途想下海,像胡文閣一樣走戲曲的路子。但當年媒體大肆宣傳李玉剛等同於梅蘭芳的這個標語,甚至還稱李玉剛為梅蘭芳的傳人,讓梅葆玖十分不滿,對這個假冒偽劣的「梅派弟子」也沒有什麼好感了。

二、李玉剛急於解釋卻沒想到反而弄巧成拙

李玉剛甚至梅葆玖先生在京劇界的地位,於是想跟梅葆玖親自解釋清楚,但由於沒有門路,這事也就耽擱了下來。終於有一次在央視的晚會中,李玉剛得知梅葆玖也在臺下,於是急於解釋的他,當時在臺上就說出了這樣的話:「我代表博大精深的梅派藝術向全國觀眾表示……」

可是話剛說到這,梅葆玖就拂袖而去,留下李玉剛一個人尷尬的在臺上不知所措,這也讓梅葆玖跟李玉剛的誤解更深了。

可能是李玉剛的那句「代表梅派藝術」觸怒了梅葆玖吧,畢竟他連梅派的邊都沾不到,又怎麼能代表梅派藝術呢?之後梅葆玖也在媒體面前表示,李玉剛不是京劇演員。

三、梅葆玖先生離世,誤會始終沒解開終成遺憾

梅葆玖當年曾這樣評價過李玉剛:「那種打起梅蘭芳先生的旗號,我們表示強烈抗議。目前的選秀節目急需規範化,把民族戲曲庸俗化,這是不對的。男旦本來就是一種很純粹的藝術,節目中卻被庸俗化地成為取悅觀眾,博人一笑的小丑。不是穿上女裝、戴上胸罩就能稱之為藝術的。」

李玉剛想要想要澄清,但他又一次說了錯話:「雖然京劇圈裡有人不承認我的藝術,但是新世紀以來男旦演員又有幾個像我這樣的紅過?京劇如今不景氣,用新方式去吸引年輕人喜歡京劇,這也是對國粹的一種弘揚方式。」

原本的小誤會越結越深,似乎已經成為了大過節了,而且也越來越解釋不清。2016年4月25日,梅葆玖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82歲。李玉剛在微博上緬懷梅葆玖先生:流走了,一份眉梢上的韻致,零散在眼中的風月,淺笑脣邊的一抹線條。懷念梅葆玖先生!

直到梅葆玖先生去世,李玉剛跟他的「過節」都沒有解開,可能梅葆玖不在意這些東西,但李玉剛卻始終對於梅葆玖先生以及梅派藝術都有些愧疚,而這個沒有解開的「過節」,也成為了李玉剛終身的遺憾。


梅葆玖先生是京劇梅派宗師梅蘭芳大師之子,李玉剛是以反串爆紅的流行歌手。

一個宗的是傳統藝術,一個玩的是流行音樂,兩個分屬不同藝術門類的人,卻因為一次疑似冒充梅派弟子事件,鬧出了不愉快。

早年,李玉剛以反串歌手的身份參加《星光大道》,親友團為造勢打出了「前有梅蘭芳,後有李玉剛」的宣傳標語。

李玉剛的反串,嚴格意義上說不是京劇,而是具有一些戲曲元素的「戲歌」。

雖然他的爆紅,在一定程度上讓當時的青年人對戲曲產生了關注,但是無論扮相還是聲腔,他的呈現形式都與正宗的梅派藝術相去甚遠。

戲曲界最講究傳承和門派,沒有正式舉行過拜師儀式的學生,無論跟隨老師學戲多久,都不能以「弟子」身份自居。

未入梅門的李玉剛,在央視舞臺上與梅派宗師相提並論,自然引起了梅葆玖先生的極大不滿。

李玉剛不是梨園中人,他很有可能並不懂得戲曲界的規矩,這次「標語事件」應該只是一次無心之失。

得知梅先生對自己產生誤解後,李玉剛很希望能夠找機會解釋清楚。

後來,在央視的一次晚會中,李玉剛得知梅先生在臺下就坐,他特別希望抓住這次難得的機會澄清誤會。

可能是緊張,也可能是李玉剛確實不太會說話,他在臺上一張口,就把梅先生徹底激怒了。「我代表博大精深的梅派藝術向全國觀眾表示……」,李玉剛一句話沒說完,梅先生就憤然離席了,自此誤會更深。

不久後,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梅先生,聯合26位藝術家提交了「規範電視選秀」的提案,隱約表示的對「李玉剛現象」的質疑。

這一事件當年在網路上迅速引起熱議,網友們紛紛站隊。

站梅先生的,認為李玉剛假乳、假面的造型不倫不類,誤導了青年人對傳統藝術的認知,更玷污了典雅含蓄的梅派藝術。

站李玉剛的,認為藝術是為大眾服務的,只要觀眾喜歡就無可厚非,甚至指責梅先生不懂時尚、固步自封,不肯提攜年輕演員,氣量小、容不下梅家之外的男旦。

梅先生真的不懂時尚、固步自封嗎?顯然不是。他一手創排的史詩級交響京劇《大唐貴妃》,首開京劇與西洋音樂合作之先河。

梅先生不肯提攜年輕演員嗎?梅先生一生收徒49人,弟子李勝素、魏海敏早已成為海峽兩岸梅派領軍人物,為傳承京劇做出了卓越貢獻。

梅先生氣量小、容不下梅家之外其他男旦嗎?梅派藝術本來就是男旦藝術,建國後男旦藝術式微,最純正的梅派藝術究竟何去何從,成了梅先生心中最糾結的事。

他比任何人都盼望尋找到合適的男旦來傳承衣缽,可是越是期望重,他收徒的要求就越嚴格。49位弟子中,只有胡文閣一位男旦,這位男弟子,梅先生整整考察了8年,才讓他正式拜師。

看看胡文閣的貴妃醉酒,扮相雍容華貴,確實與李玉剛大不相同,這纔是正宗的梅派男旦。

這樣,大家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梅先生對從未經過正規戲曲訓練的李玉剛,自作主張「代表梅派」而心生不滿了吧。

2018年4月25日,是梅先生離開我們整整一年的日子,願梅先生在天國安好。

(壹條電影編輯部:娜娜)


說起看似不搭界的李玉剛和梅葆玖的恩怨糾葛,相信人們各有評論。

有書君覺得,兩人之矛盾並非藝術派別之爭,應是個人行事思維方式不同引起的。且聽有書君聊聊事情的來龍去脈吧。

一,梅李二人因雷人條幅初起爭端。

此事還要從2006年,李玉剛參加《星光大道》說起。

李玉剛憑其男扮女相,真假難辨的《貴妃醉酒》,在《星光大道》一炮而紅。其婀娜多姿的扮相也確實驚艷了時光,被人譽為「新男旦」。

李玉剛一路殺進《星光大道》總決賽。親友團為其助威,打出了「前有梅蘭芳,後有李玉剛」的條幅。

如果沒人多想,此條幅雖說雷人也就無所謂了。可是此事經過媒體渲染,傳到了梅葆玖耳中,就惹惱了這位梅派藝術傳人。

其實要說梅葆玖,對李玉剛的表演形式,並不反對,而且對其出身草根的創新精神讚許有加。真正令其反感的是,李玉剛與梅蘭芳相提並論,有些託大了。

我們細細思量,梅蘭芳自幼學藝,10歲就登臺演出。他浸淫京劇藝術數十年功力,糅合京劇中青旦、花旦、以及刀馬旦等多種藝術表現特色,纔有了今日梅派男旦藝術。

同時,梅蘭芳棋琴書畫樣樣精通,其文化修為不是常人能比。從而,其博採眾長的梅派藝術,更被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他的表演不只是追求男旦扮相的形似,而是真正將自己融入角色,是用心在表演。

因而其表演藝術轟動紐約,並被多所美國大學授予博士學位是當之無愧的。他的藝術成就令人望塵莫及。

我們反觀李玉剛,畢竟其文化水平有限,他的表演雖然驚艷,可更多的流於形似,沒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支撐。

他將京劇藝術用流行歌舞方式表現,確實是一種創新,但其應該介於雅和俗之間,只追求柔魅,而沒有梅蘭芳先生柔中帶剛的大氣雅緻。

李玉剛想成為真正的藝術家,確實其功底尚不足支撐,還需進一步淬鍊。粉絲將其與梅蘭芳相比確實有些欠妥,難怪梅葆玖對其不滿了。

有書君覺得,我們還應從李玉剛的成名經歷分析。李玉剛出身於吉林普通農家,因家境貧寒放棄了吉林藝術學院錄取通知書,轉身投入打工生涯。

他偶爾發現自己男唱女聲的天賦,激發了他創新思維。他四處拜師學藝,將中國傳統京劇藝術與流行歌曲,糅合在一起,再加上惟妙惟肖的女子扮相,獨創出了只屬於自己的表演形式。

李玉剛歷盡艱辛,終於有了守得雲開見月明的機會。粉絲想出助陣口號,他只想提升知名度,亦未多想。

不過那時的他應該被美譽迷失了自己,亦有自傲心理,行事有失淡定低調。

只是李玉剛託大的行事風格,應該是其自身的文化層次決定的,他的人生經歷沒有賦予他太多的文化內涵,並非是他不尊敬梅蘭芳先生。

一個的文化修養,決定了一個人的視野格局吧。梅李兩人矛盾應歸於思維格局不同吧。

二,梅李二人因口誤再次交惡。

話說李玉剛亦非像別的明星那樣,走紅後就耍大牌。其對自己行事失誤還是深感愧疚,也覺得是對梅先生的褻瀆,一直想和梅葆玖化解過節。

有一次在央視演出時,他終於遇到了機會。他得知梅葆玖在臺下觀看演出,他就想藉此表達對梅派敬仰之心。

誰成想他一緊張,心靈口拙話一出口,就成了「我在此代表博大精深的梅派藝術…」。

梅葆玖一聽,當時就拂袖而去。在其眼中,李玉剛的表演形式根本就與京劇不搭界,只是其中含有京劇成分,根本不是男旦。

其只是頂著中華傳統藝術大帽子,在臺上拙劣表演,又怎能自稱代表梅派藝術?

李玉剛本想化干戈為玉帛,沒想到一句口誤,又是代表梅派口氣,再次惹惱梅葆玖,致使兩人的誤解進一步加深。

直到梅葆玖去世,都未能解開,這也許是李玉剛最大的遺憾吧。

三,兩人缺乏換位思考,致使恩怨難解。

若論兩人孰是孰非,只能說兩人缺乏換位思考,沒有真正的是非對錯。

梅葆玖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平易近人可以對很多事一笑置之,可是他對梅派藝術的追求是執拗,不容褻瀆的。

他追求的是純藝術,他更看重京劇藝術的師道傳承,沒有拜師梅派,就不能登臺代表梅派。也許這就是梅葆玖的執唸吧。

如果他能理解李玉剛底層奮鬥經歷,理解李玉剛並非行事張揚霸道,只是其視野格局,決定了其行事風格有些浮躁,他就不會對李玉剛過於苛責了。

我們再反觀李玉剛,如果他能明白京劇界嚴格的師道傳承,也許就不會不服還多做辯駁,自稱男旦有誰像他這樣紅。也許李玉剛亦是被捧紅終有著自傲,不能換角度思考。

斯人已逝,恩怨已過。其實兩人都尊崇藝術創新,只不過思維方式有異。

藝術表演百花齊放,各花入各眼,存在就是道理,不必細責是非對錯。

有書君唯願李玉剛,能保持創新理念,博採眾長,同時提高自身修養,有一天亦能像梅蘭芳先生那樣,真正迸發出璀璨光芒。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複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說起李玉剛和京劇大師梅葆玖之間有不愉快的經歷,相信很多人會很納悶為什麼這兩個人不同領域的人能產生不愉快呢?今天拾憶就說一些其中的原因吧!

眾所周知,李玉剛當年憑藉反串演唱《貴妃醉酒》在《星光大道》成名,之後《新貴妃醉酒》也就成為了李玉剛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因為這首歌令李玉剛火遍全國大江南北。

對此,作為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而自己的梅葆玖在最開始知道這個靠反串楊貴妃出名的李玉剛十分欣賞,甚至有心將其收入門下,畢竟梅蘭芳大師演繹的京劇中的楊貴妃可是經典形象啊,對此,梅葆玖先生認為李玉剛有可能可以將梅派藝術發揚光大的。

然而,梅葆玖先生對李玉剛的好感卻因為在一次演出時,李玉剛的親友團打出「前有梅蘭芳,後有李玉剛」的標語後,梅葆玖對李玉剛產生誤解,甚至公開表達過對李玉剛的不滿。

令梅葆玖先生不滿的原因,拾憶認為有以下幾點:

1. 公開將李玉剛和自己的父親梅蘭芳大師作比較,首先兩個人並非是同一領域,一個是歌手、一個京劇大師,只是因為都演繹過楊貴妃就拿來作比較,梅葆玖先生認為此舉太過輕率和兒戲,並且也顯示出對梅蘭芳先生的不尊重;

2. 梅葆玖先生認為在這個標語中,並沒有拜梅葆玖先生為師的李玉剛有冒充梅派傳人的嫌疑,甚至假借這個標語踩梅蘭芳先生上位,對此十分看重京劇拜師禮法的梅葆玖先生心生不滿。

然而,對於「前有梅蘭芳,後有李玉剛」的標語,李玉剛確實不知情,在知道梅葆玖先生對自己有誤會時,也曾想方設法想找梅葆玖先生解釋清楚,只是苦於沒有人脈和機會,實在沒辦法下,李玉剛在一次公開演出時想要想公開向梅葆玖先生道歉,但是由於過度緊張,李玉剛一開口就說了「「我代表博大精深的梅派藝術向全國觀眾表示……」這一錯話,這再次加深了梅葆玖先生對李玉剛的誤解。

之後,儘管李玉剛還想向梅葆玖先生解釋,但是一直沒機會,到了梅葆玖先生2016年去世,兩人之間的誤解也沒有解釋清楚,這也成為李玉剛終生的一個遺憾。

如今,梅先生已駕鶴西去,李玉剛也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和促進其發展貢獻自己一份綿薄之力,相信在天上的梅葆玖先生知道後也會欣慰的吧!


清晨醒來看到這個題目不禁點進來看看,不是愛看熱鬧,是因為裡面有京劇,有咱的國粹。

一直被京劇藝術魅力所吸引的我,始終覺得「藝術」應該是渾然天成的,它應該是既有自己獨特魅力,又不去豪奪別的藝術形式風采的一種宗派式殿堂級藝術門類。而對於從事和繼承的人來說,不但要有高氣節,做到寵辱不驚,更要從骨子裡理解什麼是國粹精神,(這是成為藝術家的基本條件)而不是拿來嘩眾取寵,標榜自己的所謂豐功偉績,目空一切的。很多人之所以成不了大師,成不了藝術家,不是因為他她的技藝不行,而是境界和氣度還很市井。這跟你是什麼出身,什麼世家沒關係,腦袋裡的問題。這正如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的:「手術刀可以解決人身體的痛苦,卻根治不了思想的定格。」

李玉剛是一介草根,沒有人說他的東西是京劇,也不必把他往京劇上靠,這從唱腔上就能聽出來。雖然他裡面借鑒了很多京劇的唱唸坐打架構,但終歸不是京劇路數,章法不正,這是大多數草根的通病,什麼藝術門類都是一樣,非科班出身這種事是無法避免的,要不然人家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本科為什麼光一個觀察生活練習就要練一個學期呢,本質是不一樣的。說到這裡有人可能會站起來反駁了,你說他路子不正,那為什麼他能是國家一級演員,受人追捧呢。這個問題問得好,好就好在這是大多數人容易混淆的問題。

藝術是百花齊放的,中國不是隻有京劇這一個藝術形式,梅蘭芳只有一個,他讓中國的京劇成為了世界四大表演體系之一,功不可沒。但對於藝術來說,是需要繼承和發展的,繼承什麼,繼承優良,去其糟粕,發展什麼,發展技藝,創新衍變。李玉剛的草根屬性就是做一些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事,博大眾一悅,不管他的藝術形式是反串,還是男旦,都不重要,雖然他也正在努力往更高的方面去進修,但路還很長,如果他不去接納和融合,也很難成為「大師」級的人物,目前他之所以有了一些成就,還是因為他堅持了自己的風格,融合了老祖宗的基礎。反之,你的東西再好,幹兩年灰飛煙滅了,失傳了,你的好也只是史書裏發黃的那一頁罷了。又對得起誰呢?

在這裡崔牧不聊是非,不談對錯,只說事實,現在不是那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舊上海拜碼頭的年間了。王佩瑜之所以目前備受年輕人喜愛,不是她高談了多少京劇理論,表演技術,而是做到了專業正,發展多元。如果她還是抱著自己的那塊小冬皇的招牌沾沾自喜目空一切的話,估計她的粉絲也只能是65歲以上酷愛京劇的羣體了。


兩人的不愉快主要緣於「前有梅蘭芳,後有李玉剛」這段標語,這個盲目的比較讓梅葆玖不能接受。此後李玉剛找個機會想討好梅葆玖,但由於言語表達有問題,反而適得其反地引來梅葆玖更大的不滿。

都知道李玉剛是靠反串走紅的,在一次演出中,李玉剛的親友團打出了「前有梅蘭芳,後有李玉剛」的標語。這下真是幫了倒忙,給李玉剛引來無知、自大的負面評價。梅派傳人梅葆玖先生得知後,也對這樣的比較甚為不滿,而且認為這樣會引發「李玉剛是梅派弟子」的誤解。

梅葆玖的不滿是可以理解的,首先拿李玉剛與梅蘭芳先生對錶是極其不恰當的,李玉剛才藝再突出也是唱流行歌曲的,只不過介入戲曲的唱腔而已,而並非真的進入京劇行當。連行內人都不算,就敢跟梅蘭芳先生做比,太娛樂化了。另外,這麼表達確實有冒充梅派傳人之嫌,要知道這個行當的禮法甚嚴,即使學藝多年,只要沒正式拜師,都不能算是徒弟,更別說一天都沒學過了。

相信李玉剛不會自大到無知的地步,這則標語應該不是他的主意,只是其親友們的隨性發揮而已。李玉剛確實也想找機會澄清梅葆玖對自己的誤解,後來在一次晚會中,李玉剛得知梅葆玖在臺下時,便趕緊在臺上說了些他自認為能讓梅葆玖高興的話,結果第一句話就是,「我代表博大精深的梅派藝術向全國觀眾表示……」梅葆玖聽後憤然離席。李玉剛事後承認,當時過於緊張了,一張嘴就錯了。

不過,對於梅葆玖的誤解,李玉剛坦言很感激,「直到經歷了後來的種種,我才終於明白自己的道路究竟是什麼。我很感激梅葆玖先生用他的方式對我的警醒。」

李玉剛的感悟很有道理,致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能為大小次之,只要以自己的方式有所貢獻,就是好樣的。

(文/LZ)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