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就是《三毛從軍記》啦,《三毛從軍記》是一部於1992年上映,由張建亞執導,根據作家張樂平的同名漫畫改編的喜劇電影。該片能夠拍攝,很大程度上蒙恩於張樂平先生,起初張樂平先生懷疑拍電影能不能把漫畫中三毛的神韻拍出來,但後來劇組與他深入溝通,纔得到了張樂平先生的改編權。影片在很到程度上基於原作,又融入了導演更深層次的思考,伴隨很多人愉快的童年,至今回過頭來看依然能讓人喜笑顏開、回味無窮。

三毛,一個身世悽涼,饑寒交迫,受盡欺辱的小人物。這個貧窮的只剩下三根頭髮的中國兒童形象,於1935年誕生於中國傑出的漫畫家張樂平之筆。片中三毛頂多也就十四五歲的樣子,從小孤苦伶仃混跡於大上海的他,沒錢沒勢,痞裏痞氣,只有靠偷才能維持生計。日寇侵華,民族危難之際三毛毅然從軍,也許是走投無路混口飯喫,也許是一腔報國熱忱,招募的軍官嫌他是個瘦骨幹精毛都沒長齊的小屁孩斷然拒絕,於是三毛把心一橫大喊:老子要當兵,我叫嶽武穆!一番爭論後,三毛如願參軍。

「嘿的隆咚喲,當大兵,黑的隆咚喲,穿軍裝……」每當音樂響起,三毛那種大軍裝小個子的滑稽形象又映入眼簾,參軍後,部隊的生活也許會讓他日子過得稍微好受點,也許還是老樣子。瘦弱的他挖個戰壕能揚隊友一臉土,打靶能讓後坐力把自己掀個四腳朝天,連喫飯也搶不贏別人。滑稽的一幕幕讓人百般小瞧,不過這裡也讓他認識了一起從軍的戰友:老萬。他造型奇特,動作怪誕,表情有趣,對敵恨,對自己人愛,在戰鬥中勇敢衝鋒走在前面,成了三毛的知己。

影片中導演別出心裁,借一羣飢腸轆轆的日本人瓜分大蛋糕來形象的比喻日本侵華的事實。在日本國的一個大廳裏,一羣文武官員坐在桌子跟前,桌上擺著刀叉。一輛餐車推進來,上面是一塊中國地圖形狀的蛋糕。各路官員拿起刀叉切蛋糕,一刀割走了「東三省」一刀又割走了「豫皖蘇」,刀叉揮舞間大半個「中國」瓜分殆盡,從他們嘴裡吐出來的果核變成了轟炸機投下的重磅炸彈,落在了中國積貧積弱的土地上。對於日軍侵華的醜劇,張建亞導演刻畫得如此婉轉又生動形象。

三毛終究還是上戰場了,在交戰中,敵人的子彈把三毛的鋼盔打成了「篩子」,三毛就把它當「蓮蓬」,在河裡用它打水來洗澡。敵人的炮彈打來,把河裡的魚轟到了岸上,三毛定睛一看,魚都被燒焦了。參加敢死隊後,三毛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將炸藥捆在兩頭水牛身上,放它們向敵軍衝去。一團爆炸的濃煙過後,他們卻看見日本兵正興高采烈地用刺刀割下牛肉在火堆上烤來喫!敵人喫飽了牛肉,橫七豎八地躺在地上鼾睡,三毛隨部隊從蘆葦中沖對敵人繳械,於是我軍大捷,押著敵人凱旋!

委員長來視察,他摸了摸三毛頭上的三根頭髮後慷慨陳詞。兩個少女送上「智勇雙全」的錦旗,委員長就跟三毛在錦旗下合影留念,但三毛太矮,照片登報後只見錦旗不見三毛!不久後,部隊來了一份調令:「著三毛即日到師部報到,不得有誤!」老萬跟三毛咬耳朵說:「你現在是如日中天,前途無量,大富大貴,就因為你頭上這三根毛!」可誰知道,高升後的三毛卻成了師長家的」老媽子「,他趴在地上為師長擦皮鞋,師長太太大呼「三毛」,三毛就跑去接過她扔來的臟衣服和絲襪;小少爺坐在高腳痰盂上拉屎,他一喊「三毛」,三毛就得跑去給他擦屁股……

底層的小人物就是喜歡互相羨慕,老萬羨慕三毛能」平步青雲「,三毛也羨慕原來的部隊生活,說到底大家都是小把戲。「三毛加油,三毛加油」小少爺跟姨太太坐在黃包車上,而車後的三毛已跑到氣喘吁吁。姨太太出軌後對三毛恐嚇道:「三毛,從今往後不該聽的不要聽,不該看的不許看。」不論是聲色犬馬的師長大院,還是紙醉金迷的豪門生活都讓三毛倍感厭惡。師長兵敗自裁,出殯那天歡天喜地蹦來跳去的小少爺、胭脂花粉補妝的姨太太與真正悲痛的三毛形成對比,這一刻三毛意識到:原來平日裏高高在上的師長如今也只是小把戲!

日寇掃蕩我村莊,燒殺搶掠,三毛給師長送葬以後,又回到了戰場。躲在雞窩裡撂倒一個鬼子後,他不斷給自己壯膽:「三毛不怕!三毛不怕!」突然一扇窗戶打開,一個少女探出頭來向三毛揮手:「過來,快過來!」於是少女和三毛一起打鬼子,用石頭彈弓,用蹺蹺板,用安有機關的的樓梯把鬼子打得嗚呼哀哉!這一刻,三毛似乎戀愛了,他並想入非非:自己成了嶽武穆,一槍一個趕跑鬼子後與少女過起了男耕女織的生活,少女還為他生了兩個小三毛……

回到現實,三毛由和老萬一道被編入傘兵敢死隊,坐著運輸機飛上了萬裏高空。腿和三毛一樣抖的隊友們打算深入敵後,不料途中遭遇敵機偷襲只得提前跳傘。"咕咕,咕咕……」憑著暗號,降落在叢林裏的三毛與老萬重逢。還未來得及慶幸就被鬼子包圍了,九死一生之際,機智的老萬使出一套騷操作,和鬼子比動物叫,還玩起了老鷹捉小雞的遊戲,玩得起勁的時候,三毛給鬼子來了個「公雞下蛋」,鬼子被炸得掛在了樹上。三毛和老萬等待部隊救援,一晃八年過去,兩人頭髮都熬白了。

抗戰勝利後三毛也複員了,影片結尾委員長說:「要以無數無名的華盛頓,早就一個有名的華盛頓;要以無數無名的嶽武穆造就一個中華民族的嶽武穆。」這時的三毛才明白,自己就是嶽武穆,就是華盛頓,當然是那無數的無名的而已。1935年,張樂平所刻畫的三毛形象絕不是空穴來風,他來源於千千萬萬為了民族危亡而衝鋒陷陣的娃娃兵。在拍完影片最後一個鏡頭後第二天,「三毛之父」張樂平逝世,在影片《三毛從軍記》的片尾,導演張建亞專門打出的「向張樂平先生致敬」的字樣,他代表了所有的「三毛迷」們對這位漫畫大師的敬意。

《三毛從軍記》歸根結底還是一部帶有諷刺意味的喜劇,導演把侵略者的醜惡、國民黨的腐敗和無數大頭兵的無奈柔和在一起,以誇張的喜劇表演展現出來,在伸張和平正義的同時巧妙迴避了戰爭所帶來的創傷。片中的三毛相對來說是幸運的,而現實中無數的三毛確是不幸的,他們本該是父母眼中稚氣未脫的孩子,應該在夢鄉在田間在學堂,可那時的他們已經端起槍衝鋒在冷酷無情的戰場,也正是這一個個」小嶽武穆「撐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樑!


其實從早期作品就透露過人生迷茫,不被理解的痛苦,《三毛流浪記》中三毛自幼失去了父母成為了無家可歸的流浪兒,他日日風餐露宿孤苦伶仃,靠著撿煙頭的零星收入維持生計。他處在食物鏈的最最底層,一個孤兒、流浪漢,任何人都可以欺負他。

在三毛的世界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多層次的弱肉強食,強者在剝削弱者,而弱者又去欺壓比他更弱的弱者。

十幾年後在回想三毛,他的善良、正直、積極向上直擊我心。儘管自己穿著兩件衣服還冷得瑟瑟發抖,卻仍然願意把自己的馬夾分給衣不蔽體的可憐人,儘管自己餓得慌也願意分享少得可憐的食物,儘管貧困潦倒依然想方設法賺錢,儘管好不容易攢的錢被偷也不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儘管走投無路也不做小偷取不義之財……舊社會生活底層的老百姓生活就是三毛這麼個縮影!

片尾曲中《天大地大我沒家》,用舒緩沉重的音樂表達對三毛身世的同情,對待生活不一樣的樂觀


三毛的作品好!寫出來了邊緣人,.不願被社會舒服的文化人的渴望,哎!死?是的都得去,但三毛我們愛你!走的早了,遺憾!內地多少假饋廢而真掙錢的主,都活的好好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